★建湖将军谱(唐张新)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在迎来“八一”建军节之际,县政协副主席唐张新编著了《建湖将军谱》。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本网将该书抢先发布,以飨读者。
《建湖将军谱》正文共有12篇,分别记叙建湖历朝历代的将军以及建国后正式授予军衔的将军。附录五则,分别记载牺牲在建湖的客籍将军、客籍将军建湖征战事迹、有杰出贡献的军人、历代武举名录、叛逆将军。本次上传文章中不含八至十二篇建国后正式授予军衔的将军,这一部分将在以后进行发表。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
建湖将军谱
(征求意见稿)
唐张新 编著
《建湖将军谱》自序
象我的同龄人一样,少年时代当兵是我最大的梦想。当然,我总以为自己当兵的痴迷与执着是远远超过了别人,但是美梦却一生未得成真。
西方有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我来说,当初的当兵梦却是非常纯真,没有抹上一点想当将军的功利色彩。没当成兵对我来说反而是一件不错的历史选择,虽说这个选择真是历史作出的,而不是我自个儿决定的。没结出的葡萄永远是最甜的,所以我一辈子都有一个幻觉,如果我参了军,或许会成为一名将军。
其实,想当兵是一回事,想当将军是另一回事,而真的从士兵成长为将军更是一回事了。老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应该是没当上将军的士兵所发出的怨妇般的语言,当不得真,更何况有许多将军马革裹尸呢?
一个人做事总有一个追求,而人们的追求又总该有个标志物。当兵能当到将军,那就该是个最好的追求最高的目标。
自己并没有当成兵,却抓住当兵的话题喋喋不休,也暴露出心中的那个情结还结得很死很死,要解也难啊。早就想着做一件满足当兵梦的事情,那就是编一本《建湖将军谱》,把建湖历史上那些杰出的热血男儿的代表们汇编一册,
建湖号称是吴楚之风的传承之地。吴人刚烈,楚人不屈。大多数建湖的家族奉行的“耕读为本”的家训。耕谋的是食,存的是身,而读明的是义,存的是心。义字一出,便会面临舍身取义的选择。有以言行义者,有以力行义者。有居于乡行义者,有入行伍而行义者。当兵者,行义才是根本,为将则当是行义的手段,而并非是目的与追求。
《建湖将军谱》主体分为两大部分,从第一篇至第七篇记载新中国建国前历朝历代的将军,这里民国时期的将军与现代意义的将军是一致的,清朝及以前的将军的概念则并不完全一致,但本谱一般以总兵以上入选。第八篇至第十一篇则为建国后正式授予军衔的将军,按照一般惯例副军职的大校也一并列入。附录共五则,分别记载牺牲在建湖的客籍将军、客籍将军建湖征战事迹、叛逆将军、有杰出贡献的军人、历代武举名录。
因为资料的不足与个人才识的浅陋,这本《建湖将军谱》只能是初步的,也可以说只是抛出来的一块砖头,唯愿这块砖头真的能引出玉来。就编者来说,其实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梦中让自己来个美梦成真,当一个真正的兵,如果再当上将军,那更会在梦里笑出声来。呵呵。
目录
自序
正文
第 一 篇 汉末三将
第 二 篇 出将入相陆秀夫
第 三 篇 抗金义军将领卞整
第 四 篇 抗清五将军
第 五 篇 明清两代将军
第 六 篇 辛亥革命先锋将
第 七 篇 抗日义将
第 八 篇 海军
第 九 篇 陆军
第 十 篇 空军
第十一篇 消防武警
第十二篇 三总部
附录
附录一、牺牲在建湖的客籍将军
附录二、客籍将军建湖征战记迹
附录三、创立特殊功勋的建湖军人
附录四、历代武举名录
附录五、叛逆将军
第一篇 汉末三将
建湖境内大部地区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虽说历史不长,但因境内有渔盐之利,人烟渐稠,加之草地广阔,亦成为军马饲养重要基地。经过秦汉发育,汉末时境内东西两条人文带已经蔚为大区。东线为沿岗一带,今上冈草堰口古汉墓群号称九龙墩,让人有许多遐想,虽说目前考古中发现的多是巨商富贾之墓,其中出土的大量汉代玉器精美无比,尤其以大型乳丁纹玉璧堪称国宝,当年繁荣景象的可见一斑。西线为今县城、建阳镇、颜单镇、九龙口镇、恒济镇,以及今宝应西射阳湖,淮安流均、曹甸等,实际是环射阳湖人文带,当地流传有“九里一千墩”,其意思是说以今恒济镇九里村、九龙口收城为中心,土墩数以千计,清代起这里陆续发现汉代墓葬等物。这一切足以证明建湖地区已经成为当时重要的区域中心,汉末三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场的。
汉末三将指的是臧旻、臧洪、陈容,此三人历史记载为古射陂人(汉广陵射阳县)人,现在一般认为当指江苏宝应东部的射阳湖镇。此区域旧属盐城县第10区,与盐城县第5区、第6区、第11区、第12区等统称为“盐城西北乡”。1941年9月,抗日民主政权设立建阳县,;辖区为整个盐城西北乡,该区遂立为建阳县第10区,时为国民党韩德勤部占据,民主政权政令未及。1943年此区南部之射阳、安丰、曹甸划归宝应县,北部流均沟、泾口划归淮安县。这样来看,把三将视为吾乡之人,并非掠人之美。光绪年间著名史学家陈玉澍编纂《盐城县志》录入臧旻、臧洪、陈容等,并在《人物传序》中赞曰:“东郡二烈,门孤忠,耀我乡国,英光熊熊。后人之兴,前人之风。”这里的东郡二烈指的就是臧洪、陈容。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辉煌的起点,所以建湖地区吴楚豪情盎然,刚直正气洋溢,江山代有名将出,让后人阅此气血贲张,激情四射,或无驰骋报国之战场,不乏立志成仁之将军。
【臧旻】东汉末年征讨匈奴之将军。史称其“有干事才,达于从政,为汉良吏,所在有名”。
初为徐州从事,东汉桓帝永寿年间,曾上书为兖州刺史第五伦申辨,终得赦免。臧旻后被征召至司徒府,任卢奴令。灵帝熹平元年(172)会稽许昭起兵,自号“大将军”,朝廷拜臧旻为扬州刺史,率丹阳太守陈夤等连战三年,败平许昭。其时,孙坚为吴郡司马,因功而得臧旻赏识,荐为盐渎县丞,数岁徙为盱眙丞,又徙下邳丞(《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卷46)。
其时汉朝北境外族入侵,三府举能,迁臧旻为匈奴中郎将,专门对付匈奴族之入侵。熹平6年(177)8月,汉灵帝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臧旻与附汉的南匈奴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各将万骑,三路齐发,并伐鲜卑(东汉时活动于今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的少数民族),兵败废为庶人。后复起为将,于西域讨贼有功,功升任议郎,还归京师。拜见太尉袁逢,袁逢问其西域诸国土地、风俗、人物、种数,臧旻了然于心,一一作答,口陈其状,手画地形。袁逢大为赞叹,曰:“虽班固作《西域传》,何以加此?”
后转任长水校尉(长水,位于今陕西蓝田西北;长水校尉,专门负责抵御长水一带胡骑的将官),终于太原太守任上。一生御边,实为其时之霍去病也。
【臧洪(160~195)】东汉末年平定董卓之乱将军,史称汉末第一义士。字子源,臧旻之子。臧洪体貌魁梧,异于常人,被推举为孝廉,后接替王朗而任即丘长(《三国志》作菑丘长。即丘,古县名,今山东郯城县东北)。汉灵帝末年,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聘为功曹(汉代官名,郡守、县令下设功曹史,相当于郡守、县令之总务长,除掌人事外,并得参与一郡政务)。
董卓率兵入洛阳,废汉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臧洪劝说张超起而诛除,为天下倡先,以申张大义。与张超之兄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伷,zhòu)相友善。后诸州郡在酸枣(地当今河南延津)设坛盟誓,共讨董卓,皆推臧洪宣誓,其辞气慷慨,声泪俱下,诸州郡上下激昂奋尽,人人皆思尽节。
不久,得袁绍重用,任其为青州刺史,臧洪在位两年,全州安定。袁绍虽叹其能,实深忌之,徙为东郡太守(《三国志·臧洪传》以为是得袁绍赏识而升为东郡太守,与《后汉书》本传异)。张超被曹操围困于雍丘,张超说:“今日之事,惟有臧洪必来救我。”众人认为袁绍此时与曹操关系正睦,臧洪乃袁绍所荐之东郡太守,必定不会远道来救。张超则对众将说:“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臧洪听说张超势急,立即求袁绍准其相救,袁绍不许,张超被曹操族灭。臧洪由是怨恨袁绍,与其绝交。袁绍遂发兵围攻东郡,历年不下,便令其同乡、姻亲陈琳(据臧洪复信)以信相劝,喻以祸福,责以恩义。臧洪答书义正辞严,直指袁绍欲谋天下之野心,而以捍卫汉室“辅主兴化”为己任(《后汉书》卷58、《三国志》卷7均录全信)。袁绍知臧洪绝无降意,遂增兵急攻。臧洪欲遣散吏士,然而将吏士民不忍弃去,拼死共战,无一离叛。城陷,臧洪被俘,袁绍仍欲劝之降服,臧洪当着众将之面,痛斥袁绍弃张超不救之背信弃义,并深恨不能杀袁绍而为天下报仇。终遇害。
当臧洪、陈容被杀之时,袁绍手下多所叹息,私下议曰:“奈何一日杀二烈士!”范晔赞“洪怀偏节,力屈志扬”;陈寿赞臧洪有“雄气大节”,并惜其“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
臧洪、陈容殉难后,古射阳父老于故址设臧陈烈士祠,后年久失修倒塌。清宣统元年(1909)邑人冯煦书“臧陈旧址”石额一方,立于烈士祠故地,现保存于宝应县射阳湖镇人民政府院内(据《盐城历史名人》)。
【陈容(?~195)】,字逸,与臧洪同乡,少为诸生时,因仰慕臧洪而随其为东郡丞。东郡被围之初,臧洪遣其出城归于袁绍。后臧洪被俘,袁绍亦令其在场观看。陈容见袁绍必欲杀臧洪,遂起身相劝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袁绍自觉理亏,派人将陈容拉走,并劝其曰:“汝非臧洪一类,何必如此!”陈容回头对袁绍道:“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亦被杀。
第二篇 出将入相陆秀夫
陆秀夫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不过历来人们视之为文臣,这并不准确。
中国古代固然有文将武将之别,但在军制上宋朝却又是一个很特别的朝代。出将入相。这种做法明清两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
陆秀夫在南宋末年独力支撑残局,出将入相更演化成将相一体。
陆秀夫朝官像
【陆秀夫(1236~1279)】南宋最后一位左丞相。字君实,中年时号实翁,其殉难后明代始谥号忠烈(忠烈谥之前有“忠贞”谥,所由不明)。宋代楚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今建湖县建阳镇)人。其父陆芳春(名闻霆)曾任淮安州管勾(掌管钱粮之官,陈玉澍《盐城县志》认为其时尚无此官),为避战乱与匪患,年方3岁的陆秀夫也随父迁居京口朱方镇(今镇江丹徒)。稍长,从其乡人二孟先生习举业,“下笔有奇语,不待师烦,日进不休”。二孟为郡宿学,知其不凡,刮目待之。后为应乡举,归里依兄嫂读书。15岁时经县试州试,以优异成绩获得贡补大学的告身(凭证)。18岁,“登乙科,领乡书”。殿撰章美琰时居京口,奇其才,以侄孙女妻之,因留居汝山下妇家,寄读于南郊鹤林寺。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诗篇《题鹤林寺》:“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山前(一作窗前)多古木,床下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寺门(一作寺内)久断扫,分食愧农贤。”宝祐4年(1256)京试进士中式,与文天祥同榜,列二甲第27名,同受主考官王应麟的赏识。
其时,抗元名将两淮安抚使李庭芝闻其才名,延至扬州幕内。陆沉静寡言,办事干练,“至察其事,皆治”,加之“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因而深得李庭芝的器重,屡加升迁,令其主管机宜文字。此一职务实际上是战区的军事幕僚长,是“以军领政”的副首长,辅佐李庭芝处理军政大事,组织抗元斗争。陆秀夫在此任上时间长达10年,做了大量工作。咸淳6年(1270)正月,因襄阳、樊城战事紧急,进行朝廷任命李庭芝为京湖节制大使,督师各路兵马,日夜兼程,驰援襄阳,陆秀夫仍以机宜文字随往。由于朝廷内投降势力的干扰破坏,咸淳9年正月,襄阳、樊城相继失守,损失惨重,朝廷不追究投降派责任,反而将李庭芝、陆秀夫削职为民。咸淳10年(1274)11月,朝廷又能重新任命李庭芝为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李庭芝邀请陆秀夫一同前往,任参议官。后李庭芝移镇江,陆秀夫以机宜随行。不久,奉召至京议事,循例挂名提辖文思院,出为大使参议官兼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当时淮东提刑官既无治所,又无财政供给,而陆秀夫仍泰然处之。
德祐元年(1275)元军深入江淮,李庭芝麾下“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李感其忠义,推荐他到南宋小朝廷中任职,先后任司农寺丞、宗正寺少卿、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等职。次年3月,恭帝赵显随谢太后屈膝降元。赵显的弟弟益王赵昰、广王(后改封卫王)赵昺由海道逃奔温州,陆秀夫与同僚苏刘义追从之,并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计议,共同拥立9岁的益王赵昰称帝于福州,改元景炎。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陈宜中以陆秀夫久在军中,熟知军务,“每事务必咨访始行”,不久因为与其议不合而被贬逐于潮州(严锋《陆秀夫贬谪澄海补遗》记,是因为陆秀夫力荐文天祥,冒犯了陈宜中)。后得张世杰力主复职,与陈宜中、张世杰、文天祥等共掌军国重职,组织南方军民继续抗元。元军逼近,陈宜中径走占城(汉之象林县,今越南中南部),张、陆护卫赵昰南走广东潮州。景炎2年(1277)秋,因元军攻占广东,南宋小朝廷被迫移上船队,“播越海滨”,坚持抗元斗争。次年4月,赵昰在碙州(位于广州湾)得惊风病死去。
面对一连串的失败与挫折,“群臣皆欲散去”。陆秀夫慨然发议:“度宗一子(指卫王赵昺)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古以500人为一旅)一成(古指方圆十里)而中兴者,今百官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他的一席议论和坚定沉着的态度稳住了军心。他与张世杰等人共同拥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在代帝昺起草的《祥兴皇帝登宝位诏》中,陆秀夫重申了这一观点:“人心有感则必通,世运无往而不复。成诵虽幼,有周不后于四征;少康之兴,祀夏实基于一旅。”就是用夏少康帝、周成王中兴的故事来激励众将士,全力抗元,以保大宋。
因陈宜中屡召不至,文天祥被俘,陆秀夫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支撑危局。同年6月,小朝廷迁至今广东新会县南80里的厓山海面。其时,陆秀夫亦深知难以图复(陆秀夫《白同寅书》),他在劝陈文龙以身殉国的书信中曾云:“身不足惜,国事不可为,为可恨也”。然而其以“身岂秀夫所私有哉,天下之事所寄”为义,对侍从们说:“今事既如此,念国之有忠义,犹天地之有元气。天地非元气不运,国非忠义不立。秀夫唯知忠义立国而已。”(陆秀夫《告侍从书》)在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述作,尽出其手”。他和张世杰把数万兵众布置在战舟上,分为前后中三部,依山靠崖,碇泊海域,准备死守。当时虽处“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进呈幼帝以劝讲,并记述海上二王史事,交付礼部侍郎邓荐中,以图传诸后世。
祥兴2年(1279)3月6日,元军江东宣慰使张弘范、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李恒,分水陆两路攻破厓山。陆秀夫见元军四集,无法走脱,便先拔剑驱其妻与3个子女入海,然后跪对祥兴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拜罢,抱帝负背,叫人“以匹练束如一体,将黄金玺垂腰间”,纵身投海殉国。陆秀夫代帝昺起草之《劝谕文天祥诏》中曾赞文天祥有爱君忧国之忠,欲成刷耻除凶之志,此正是夫子自道。秀夫蹈海,义士随之10余万(《宋史》卷47。世通谓陆秀夫为“海国孤忠”,余以为不妥,10万义士之英名不可泯灭,即秀夫之忠烈感天动地之义亦不可泯灭),至此宋亡。
陆秀夫殉难后,其遗体由渔人负归,葬于厓山以北青径口(今广东饶平境内),或云由渔人“收葬于潮阳(广东潮阳)”或潮州南屿(今海南岛),或云由其仆端儿、云儿负其尸归葬于其母之墓侧。以今观之,或皆传言,当为衣冠之葬。陆秀夫侧室蔡夫人,得知死讯,悲痛欲绝,曾将陆秀夫留下的衣袍冠带等葬于福建莆田之嵩山。此外,在广东澄海、深圳蛇口、江西吉安等地都建有陆秀夫衣冠冢。陆秀夫殉国后仅4年,元枢密副使兼湖州总管丁聚即上奏朝廷,在广东南澳县青澳湾为陆秀夫修建墓园明代潮州名胜有侍郎屿,即因陆秀夫墓而得名。
“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董必武《游厓山》诗,1958年)陆秀夫殉国后,其同乡同事龚开(字圣予)即为之立传,未久元史官黄溍再为立传,详言其在海上之事。后人为纪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民族英雄,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公遗集》。明万历47年(1619)朝廷赠谥号“忠烈”,清咸丰8年(1858)年,各地孔庙皆配祀陆秀夫,名列文天祥之次,此亦淮郡配享孔庙的唯一一人。
明英宗天顺7年(1463),广东新会知县陶鲁以宋陆秀夫、张世杰尽节崖山,未有庙祀,特为建祠,请祠额,赐名大忠(《明史·陶鲁传》卷165)。这是官方所赠的相当于谥号一样的名号,但不只是给陆秀夫一人的,而是给陆秀夫、张世杰两人的。陶鲁在《为崇祀忠烈事奏疏》中称曰:“臣伏睹三代而下,忠良之臣莫盛于宋。宋兴三百余年,元兵凌铄,宋祚乃亡,是亦宇宙一大变局。当是之时,忠臣义士,逾岭蹈海,效死报国者,固非一人。其间赫赫显著可与信国公文天祥并著者,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二人,实佐帝昺,与元将张弘范战死于广东新会之崖山,十万生灵随之以尽。忠义之气,常伸于天地间,非寻常节烈之所可比伦也。臣复思秀夫等,既为宋臣,尽节于宋,亦是常分。惟其负帝入海,以成其君,效死力战,以完其节。立天地之常经,明春秋之大义。英风迈烈,震耀古今。使宋代降元之人,赧然愧耻,此其为教至严,而忠至大也。”明万历44年(1616)盐城知县陈美上本礼部为陆秀夫请谥,其云:“卑职吊古至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海,心窃壮之,以为身骑箕尾,气作山河,烈丈夫何凛凛若此,古未有也。及补令盐城,盐属公故里,里中有祠而祀之者,莅任之初,询之髦俊,并系云亡,稽其显号,尚未有谥,是亦本朝之缺典欤?”说明此时仍未有谥。万历47年5月漕运总督芮城人王纪回复礼部咨询时,再为陆秀夫请谥。其文云:“丞相遭古今未尝有之大变,而能全天地无所逃之大伦,忠魂浩气,炳炳琅琅,照映宇宙。千载而下读其传,犹凛凛有生气,谓丞相为不死可也。文天祥所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秀夫之谓矣。”又云“忠贞”疑为后人私谥,且不足以彰显陆秀夫之为人,其云:“试观仗剑驱妻、子,负帝入海光景,真有视死生如昼夜,弃血肉如泥沙者,正昔人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临大节而不可夺者也。宋亡,死节忠臣,此非其最苦最烈者耶!窃谓必以忠烈易名,始足快千古之公评矣。”此疏一上,陆秀夫之忠烈美谥遂定。
明万历年间,广东南海人杨瑞云任盐城知县,其主修之首部《盐城县志》中叙陆秀夫蹈海事颇详,其中卷七中记云:“祥兴二年,浮海至山。北军大至,战于山。自晓至午,海潮不退,两军死战。秀夫知不可为,取舟中物悉沉之,仗剑驱夫人与子先入海。夫人有难色,仗剑谕之曰:‘尔先去,怕我不来!’遂沉焉。秀夫旋即负帝赴海死,年四十四岁。”其论云:“予家山下,最悉丞相死事。及至盐城,则丞相故里也。盖欷嘘泪下,而不能已焉。访问其后人,无有也,谓当其时已尽驱妻子入海矣。然潮郡有城南陆、城东陆,云皆陆丞相之后,其家尚有忠贞神主,谓丞相生有四子,长子名繇者,好渔猎,被逐,得不死,得繁茂其后人云。噫嗟,丞相忠魂在山,裨爽然往来故里,其舟中正气则长在天地间,即后人有无,奚问焉!”
明英宗天顺年间,广东新会知县陶鲁为陆秀夫、张世杰请建祠立祀。在盐城西大街亦曾建有“陆忠烈公坊”,儒学街立有“宋丞相陆公故里碑”,上镌“海国孤忠”。在其家乡长建里立有“丞相陆公读书处”石碑,并建立忠烈堂、景忠堂、景忠坊、景忠书院、南戏楼。所建纪念坊碑,屡经战乱,大多已毁没。惟明嘉靖10年(1531)建于盐城儒学街的陆公祠尚存,今已修复,供人瞻仰。2003年2月,位于陆秀夫故里的“陆秀夫纪念馆”第一期工程竣工开馆。
(据《建湖县志》、《建湖民族英雄传》、《建湖军事志》)
第三篇 抗金义军将领卞整
宋朝南迁,偏安于临安(今杭州),黄淮一带遂成前线。先是金军与宋军数战于此,金为宋元联手灭后,此处又成宋军与元军交战的前线。其时兵燹连年,匪掠遍野,民不聊生,境内先后饥民数度起义。不过,大敌当前,多数义军捐弃前怨,成为抗金、抗元的生力军,卞整的义军便是其中一支。
卞整降宋后,参与对李全的讨伐与围剿,此事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宋史》列李全为叛臣,实际要说李全是宋之叛臣可,说其为金之叛臣亦可,说其为元之叛臣则更是无误,实际李全是利用反金之起义军图谋割据,毫无正义可言,同时也正因为李全的存在,导致南宋松懈了抗金警惕,更忽视了蒙古大军的威胁。《盐城史话》将李全塑造成农民起义领袖,实在是以为反叛朝廷即为正义的简单思维所致。
兄弟阋于墙,外御于侮。此为古训。外敌当前,若仍计兄弟之仇,此类自然当以异物视之,不可以人语之。
【卞整】陈玉澍《盐城县志》、《盐城史话》,两书均言卞整为盐民,而未明言其盐城何地人,据叶劲《发生在我县境内的农民起义——南宋卞整起义》考证,为今建湖县境人士。
南宋宁宗开禧2年(1206)当权大臣韩侂胄盲目轻进,欲发动对金朝的北伐战争。淮安府各县处于战争前线,百姓负担极为沉重,卞整遂率饥民在射阳湖边(今马家荡附近)起义。宋宁宗开禧3年(1207)韩侂胄被杀后,朝廷派黄度任建康(今南京市)知府兼江淮制置使,黄度上任,“罢科籴输送之扰,活饥民百万口,除见税二十余万”,同时黄度深知卞整乃属官逼而反,下书给卞整,晓以民族大义,劝其归顺朝廷,共同对付金兵。卞整深明大义,率部众千人降顺(《宋史·黄度传》卷393只云“击降盗卞整”。此见陈玉澍所引袁燮《斋集·尚书黄公行状》)。嘉定15年(1222),金兵侵犯安丰(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卞整与刘琸(zhuó)、张惠、范成进、夏全等诸军配合,建树堂门大捷,俘金国四驸马(《宋史·陈韡传》卷419)。
宋宁宗开禧、嘉定年间,金地起义军李全曾助宋军攻金,并与反金义军红袄军首领杨妙真结为夫妻,其异心颇显。理宗宝庆元年(1225),李全遣其徒刘庆福为乱楚州,淮东安抚制置使许国死于乱。其时盱眙总管夏全亦怀异图,卞整奉命率3000人马监视(《宋史·李全传上》卷476)。宝庆3年4月,李全在青州被围1年后投降元朝,得授山东、淮南行省,10月进至楚州,其时李全以抗御金国之名,外恭顺于宋以就钱粮,而以此输送元朝。南宋朝廷以能稍宽北顾之忧,居然“遣饷不辍”。李全以捕盗为名,占据盐城,又暗与金国联手,在射阳湖屯兵,有谋自立之异图。卞整奉命助赵范、赵葵攻杀李全。宝庆4年3月,卞整与淮东制置使赵善湘部将于玠共击李全残部王国兴,大败之于冈门(今亭湖区龙冈镇),斩杀千余。4月,再败其于十里亭,王国兴只得退出盐城(《宋史·李全传下》卷477),抗金、抗元前线之隐患得以消除。
第四篇 抗清五将军
明初,境内人口散亡殆尽,史料记载,其时盐城县(辖境相当于今盐城主城区、建湖县、射阳县、大丰县北部)仅存人口数千而已,然而经过洪武赶散,大规模地迁入人口,再加上有明两三百年的发展,境内人口迅速恢复,渔盐之利再度兴起,教育也随之发达,民心民气渐聚。崇祯皇帝煤山自尽,南明政权建立,江浙一带的仁人志士遂成抗清主力。境内有振臂一呼、率众起义的义军将领,有投笔从戎、参与军机的文人武将,有抗清失利、蹈海明志的忠烈之将,实在可歌可泣,令人数百年之后扼腕长叹,顿生英雄之气。
勿以成败论英雄,难酬蹈海亦豪迈。
【缪鼎吉(字景宣)、缪鼎言(字景皋)】,两人为兄弟,其先世为南通如皋人,后家于今建湖县沿河镇缪家河。缪氏贩运私盐为业,广有武力,任侠尚义,深得灶丁、盐徒的信赖,推为首领。清顺治2年(1645)夏,淮安人王翘森(一作王翘林)等响应高升起事反清,缪鼎言“以其徒应之”。转战途中,官兵追至,鼎言持长矛入阵,奋力击刺,身中数箭而死。缪鼎吉继续纠集部众,坚持战斗,“屡有斩获”。清军冲其营,鼎吉不为所动,转战不息,终因粮尽援绝,力不能战而被擒。清帅爱其勇,欲释之,鼎吉抗节不屈,卒为所杀。(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孙榘(1590~1662)】名一作孙矩。南明王朝兵部给事中,相当于今天派驻国防部的纪检最高长官。字不,号东海,又号从所。今建湖县颜单镇沈杨村梅塘大孙庄人。少依兄嫂,守贫好学,博览经史。
天启4年(1624),举人中式,为盐城本籍中式50年来第1人(前此为万历初年夏应星,今建湖东夏庄人)。关注民生,忧时伤世,“惟天下己任”,常为改革时弊而大胆倡言,“醮血而陈,虽当事充耳,亦为先生呼动”(宋苏《被缨集序》,而光绪本《淮安府志》则记:“日条陈时政,当事多采之。”)。6年地方遭遇旱灾、蝗灾,百姓无粟纳官,孙榘建议知县杨世禄,允许商户由湖广购米,并请漕运给予免税,结果“楚粟大至,富窭两利”。崇祯4年(1631)6月,南支黄河在新沟、苏家嘴决口,孙榘遍访省级大员,请求筑塞两口,结果取得漕运巡抚李待问的支持。兴工未久,伏水、秋水连发,田沉禾没。西乡灾民纷纷逃往府城淮安乞食,受到当地刁民的凌虐。孙榘请淮安推官王用予严惩为首者,才得相安无事。孙榘复请李待问拨发仓粮赈济灾民。孙榘亲执其劳,奔走不懈,救活了很多灾民。崇祯末,加征各饷,民不堪命。孙榘亲往京师通过在户部供职的同年曹子玉的关系,使盐城获减饷银2万余两。
崇祯16年(1643),孙榘获中进士,为盐城69年第一人(此前为万历初年夏应星。光绪《盐城县志·选举》据乾隆《淮安府志》补录崇祯10年中进士的姜应龙,然未记其中举,后人颇有疑者)。南明弘光小朝廷建立之初,孙榘候选得授浙江上虞知县,一到任,即严惩祸害乡里的土豪劣绅,“群奸股慄,政声大著”,其“经理方略”之才为时所重。清顺治2年(1645)弘光帝被俘后,孙榘渡海至海宁袁花镇。是年8月,谒见以监国名义驻节绍兴的鲁王朱以海,复任上虞知县,9月调任会稽知县,11月加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衔。1646年正月,升任户科给事中(《建湖县志》记为兵科给事中,此据《孙榘公年谱》),兼任监军督饷,数陈战守之策(《建湖概览》记被授会稽知县,兼任监军督饷工作)。6月,清军下浙东,孙榘随鲁王避走海岛。
南明既亡,孙榘由海道返里,从此闭户著书,不与外事,清廷江南省当局屡次逼其出山,其“得书即焚,弗视也”。名所居曰“藏堂”。著有《初茅轩集》、《四书正义》、《被缨集》、《藏堂诗稿》、《始宁治略》、《亦园杂刻》等行世。其所著《被缨集》是研究明清之际盐城乡土史的重要资料。(据光绪本《盐城县志》、《建湖民族英雄传》、《建湖军事志》)
【孙光烈(?~1645)】字德求。盐城西北乡(《建湖县志》云孙光烈为盐城西乡人似误,今县境为析盐城西北乡所设,其后出《盐城市志·孙光烈传》则云其为“盐城县西北乡人”,此依《盐城市志》)人。县学生员。秉性怡静谦让,体格清瘦,“弱不胜衣”,然而遇事则每义形于色。
清顺治2年(1645)6月,明降将刘泽清部将魏用通、高升在云台山一带奉明宗室新昌王朱某以监国名义志兵反清,号召忠义之士响应。孙光烈与同县生员司石磐(今盐都县石磐村人)、庙湾屯政都司酆报国等聚集农民、灶丁组成义兵,会同庙湾、海安诸兵收复盐城。兴化人王续亦集合战舟策应起义。同年8月,清兵攻克海州、庙湾等地,高升战死,魏用通部将孔道新降清,盐城、兴化复为清兵攻破,起义归于失败。孙光烈寄书其父云“为国尽节,男儿本责”,然后投海自殉。《续修盐城县志·舆地》记孙光烈墓“在西门外山东公所别院,内有新立石碣”,想来当如陆秀夫衣冠冢耳。
清初盐城著名诗人宋曹《孙德求》诗云:“悲马回嘶碧水燐,提戈岂为作王宾。箕囚不欲全枯魄,周粟何能强饿人?沧海壮添秋战骨,鱼龙欢拥旧朝身。惊涛怒触城阴晚,草色年年绿不匀。”将孙光烈比之周初义士伯夷、叔齐,称赞其蹈海殉国气壮山河。张芳龄《司石磐先生殉节诗》中称司石磐、酆报国、孙光烈为明末三忠,诗云:“其奈弹丸蕞尔邑,退则难守进难攻。区区螳臂纵无益,山忠烈传遗风。”赞其蹈海无愧前贤,光照日月。(据光绪本《盐城县志》、《建湖民族英雄传》)
【唐华鄂】南明王朝兵部尚书军机参谋,相当于今总参谋部高级参谋。字仲韡(wěi),号陶庵。草埝口(今建湖县草堰口)人。县学生员。东林复社成员多与交往,淮东文士亦“推其才行”(光绪本《盐城县志》)。唐华鄂与楼王庄人王之祯为友善,并结拜为兄弟(王之祯《唐陶庵家课叙》)。南明弘光初年(1645),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扬州,王之祯、唐华鄂联名上书,陈献十策:“一亟图恢复,二严防海口,三开镇河北,四量征允饷,五开幕招贤,六重简守令,七题授监纪,八教士分科,九严绝馈送,十复团义社。”史可法得书后大加赞赏,令县府将其送至幕中,掌管机宜文字(《续修盐城县志·杂类》。光绪本《盐城县志·杂类》引乾隆《淮安府志》:“宏光初,史可法开府扬州,聘盐城诸生四人参军事。”)。不久,唐华鄂以才能擢升河南归德府通判。史可法扬州督师失败,以身殉国后,唐华鄂与王之桢曾至梅岭西台,为其拜祭招魂(王之祯《唐陶庵家课叙》)。
南明小朝廷覆灭后,返里不出。地方文士以诗文就教于唐华鄂,座上常有人问及时事,默然不答。一些官员礼聘其入幕,一概不就。后遂“经囊讲席”,以授时文为生,其迹曾远至鲁南一带。
唐华鄂表面上野服葛巾,优游自适,实际雄心犹存。其时后学孙一致诗称其“传经无复干时想,对弈徒悲济世才”(《喜唐陶庵先生自涟水归》),可见其心中丘壑。孙一致《赠唐陶庵先生》诗云:“早投簪绂遂幽襟,偃卧蓬蒿足醉吟。衣履独存耆旧色,须眉真见老成心。天涯故国忧方切,梦里华胥感自深。闻道欲归仍远适,去山何路许追寻。”亦写其眷念故国,情深至切。后终老于乡里,享年83岁。(据光绪本《盐城县志》、《建湖民族英雄传》)
第五篇 明清两代将军
明清两代,境内文化总体是崇尚耕读二字,然而此二字最贯正义之气。耕者取之有道,以汗水换得收换,与不耕者不相为伍,与侵犯者自是仇敌。读者识之于理,此理自是儒家之理,以仁待人,以义行道,所谓当仁不让,仗义执言。正因于此,境内既文才辈出,亦世有武将。就其功绩,自然也需放在当时背景,同时又以现代眼光去看待。封建王朝的将军,御外卫国自然会得夸赞,但即便如此,如果擅杀无 ,甚至冒功请赏,也该受到谴责。至于其对内剿灭匪患,平定叛乱,似乎功成名就,只是若有官逼民反的义军,又不可一概而论。此篇记此两代将军,只就其大略而已,其功罪还待细论。
【颜彪(?~1475)】字纹甫,世居野鱼荡颜家庄(今冈西镇陆河村张圩院道港)。曾为《孙子兵法》作注。明正统年间以军功任真定卫(卫所设于今河北定州市)指挥同知,十四年(1449)冬代理都指挥佥事,完备倒马关(今河北唐县境内),不久,实授该卫右参将,守十八盘,统领该地军政事宜。天顺四年(1460)农历八月,北元保喇与玛拉噶等分三路自大同、威远南犯,,总兵李文不敢迎战,保喇率部直抵雁门关,代州、朔州、忻州等地均遭大肆掳掠,京师震动。明廷调派颜彪进至紫荆关,冯宗进至倒马关,共同加强内长城防卫,北元兵退却,京师安定。次年,广东大藤峡瑶民起义,两广告急,明廷调颜彪赴广东,委为都督佥事佩征蛮将军印,任总兵官,统辖两广军事,并增调南京、江西、直隶、九江等级处官军1万余人前往协助围剿。天顺六年农历五月,颜彪率大军事讨平大藤峡,攻破721寨,残杀起义瑶民3000余人,掳掠男女500余口,得到明廷嘉奖。然而据《明史·和勇传》(卷156),颜彪“无将略,贼势愈炽”,并效仿广西巡抚吴祯“杀降冒功”,两广一带百姓恨之入骨,颜彪则得明廷优赏,佩镇国大将军印,并移镇九边之一的宣府(宣化府,今河北张家口与北京之间),以边功叙劳,升授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同知。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任上。(据光绪本《盐城县志》、《建湖县志》)
【印得芳】字觐庵。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清乾嘉之世。印家舍(今高作镇大墩村)人。体貌魁梧粗壮,富有干才,以军功任盐城营把总。乾隆四十七年(1782),盐枭季光祖等聚众横行于海上。某日,季率团伙乘舟于盐城南门招摇过市,并纵火焚毁太平桥。知县康杰率盐城营兵前往捕捉。盐徒朱三挺刀猛刺康杰,印得芳迅将康推出数步外,手刃朱三,季光祖也被当场擒获,余众四处奔散,盐城海面从此安定。印得芳以功提升刘河营(即浏河,位于今太仓县境内)守备,后调任太湖营都司,再升瓜洲营游击。时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统率闽浙水师征剿海匪蔡牵,印得芳奉命率部参战,叙功升授瑞安镇(今浙江瑞安市)副总兵。嘉庆五年(1800)以年老辞归,不久病故,家无余资。(据《建湖县志》)
【祁以德(1860~1922】字子修。今建阳镇新阳村人。家世业武,其父祁玉瑄、兄长祁以桂都是武举出身。祁以德自幼习武,精于骑射,清光绪戊子(1888)科江南榜获武举第二名。次年京试,考取进士,授御前花翎侍卫。供职期满,补授贵州游击,驻防盘江。其时湘鄂川黔交界地带民众起义不断,祁以德受命进至铜仁(今贵州铜仁市)剿杀,事平后因功迁授抚标中军参将。宣统二年(1912)升任松桃协副将,代理镇长远镇总兵。次年,调授安义镇总兵。民国元年(1912)解甲归里。乡居不久,任淮扬水上警察队长,并主持盐阜警备联队事宜,未几去职。(据《建湖县志》)
第六篇 辛亥革命先锋将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列强横行域内,亡国灭种之祸逼迫有良知的中国人纷纷起而抗争,建湖境内豪杰辈出,投身反清反帝斗争,其中一批有志青年在同盟会等组织的影响下,率众起义,融入大潮,杀身成仁者以恒济之孟佐天为最具代表性。
【孟佐天(1881~1912)】原名钱山。盐城县西乡孟家舍(今建湖县恒济镇孟庄居委会)人。家世业农。自幼天赋聪颖,好文爱武。
清光绪23年(1897),因家境日衰,17岁的孟佐天遂在家乡开设私塾,一边教书,一边习武。其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先后与列强签订庚子、辛丑等条约,他痛心疾首,经常与同里青年孟蕴华、孟铁珍等研讨国事,痛恨清廷腐败无能,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担忧,其时乡人誉为“孟氏三杰”。光绪32年(1906)3人相偕同去南京,投南洋陆军第九镇当兵。第九镇新军中多革命志士,他先后结识了柏文蔚、熊成基、范传甲、伏龙(阜宁益林人,1916年牺牲)等革命党人,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学说的影响,坚定了民族革命的信念。不久,入陆军兽医学堂学习。毕业后,授正军校,留营服务。经同盟会江苏主盟人章梓(一说为黄兴,与下黄兴复电准予处决似有冲突,不甚可信)吸收为会员。孟钱山更名为佐天,用以表达他辅佐中山先生创建共和的意愿。
光绪34年(1908),他和伏龙襄助熊成基发动安庆起义。起义失败后,只身潜回故里,在青年中传播反清排满思想。辛亥起义后,他渡江南下,在皖省民军领袖柏文蔚部下供职。同年11月,他奉柏的命令到安东(今涟水)一带集合会党,组织人枪,参加苏浙皖民军会攻南京的战斗。次年1月,他率部两千余人渡江北上,进至东沟、益林,为清吏间谍离间,部队解体,身几殉之。
不久,柏文蔚派他和王士英率人枪百余前往海州组织起义。途经宝应,孟佐天一行18人入城筹集军需。该县军政府负责人李春煦、王棣山、鲍友恪等拒不理睬,反说他们出示的证件纯系伪造,将其一行逮捕。然后捏辞电告黄兴,诬为土匪,提请处决。黄兴不明真相,复电准如所请,比及柏文蔚来电解释,除厨役张某逃脱,孟佐天等17人已皆被杀害于宝应文庙。
临刑前,孟佐天神态自若,仰天大笑,嘲讽王棣山等人是“夫子庙前戕孔孟”(其随员中有一位姓孔)。烈士遇害后,宝应百姓义愤填膺,在夫子庙大门两旁书写一副对联:“夫子庙前戕孔孟;观音庵里捉高王”(当地还有一个劣坤头目姓高。《恒济社志》记云,捉高王是指另一件事,但未明言)。
在宝应城外接应的孟铁珍得知孟佐天被害,遂赶回孟庄报告孟佐天夫人唐氏。备一快船,由孟佐天好友同乡人毛顺一起陪唐氏同至宝应,历尽曲折,终于寻得孟佐天之尸。毛顺驮着尸体跑了18里,一直驮到望直港(今宝应县城北),经唐氏认定,藏入船舶中,连夜运回孟家舍安葬。后来人们曾编淮剧《毛顺驮尸》,以颂扬孟佐天为国捐躯的精神。
民国元年(1912)春,南京临时政府追认孟佐天等人为革命烈士,追认孟佐天为陆军上校(《恒济社志》),并处决了杀害他们的元凶王棣山、鲍友恪等人。民国16年(1927)秋,国民政府追授孟佐天为陆军中将,抚恤烈士家属,并拨发立碑基金1000元(后因家境困难,未能立碑)。
孟蕴华(1886~1953),今建湖县恒济镇孟家庄人。光绪33年(1907)在北平罗马兽医大学读书时参加同盟会,积极从事反清活动。后随堂兄孟佐天在国民军中供职,参加会攻南京。孟佐天遇害后,孟蕴华具文盐城县转呈江苏省府,请求“查案昭雪”。不久,退伍从政,历任楼岗市(原盐属第11区,今建湖县沿河镇一带)市长、沙沟市(原盐属第9区,今兴化市沙沟镇一带)市长、徐州市公安局长和江苏省盐城、阜宁、淮城等6县督察。中年以后,弃政从商,客居高邮。1953年病故。
孟铁珍(1884~1943),今建湖县恒济镇孟家庄人。光绪33年(1907)参加同盟会,多年跟随堂兄孟佐天进行民族革命活动,曾参加会攻南京。1912年元月孟佐天等遇难,在城外接应的孟铁珍于次日返回孟家庄,与毛顺一道,盗回孟佐天遗体,后又向柏文蔚汇报孟佐天遇难经过,终使凶手伏法。此后,孟铁珍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宣传三民主义思想。孟铁珍为人廉洁正直,对当时官场黑暗深感不满,遂弃官隐居乡里。民主建政后,孟铁珍拥护民主政权,并根据我党安排,让其年轻夫人马兆梅任恒丰镇镇长,保证我方政令推及(《抗战期间我县境内的统战工作》)。1943年4月因病去世,建阳县第9区区长孙达伍代表民主政府亲临吊唁,并撰写挽辞,赞其为“民主革命的先驱”。
【刘天恨(1888~1914)】原名泽夫,字鹏飞。盐城县14区新(今射阳县新坍镇)人(《建湖概览》径记为建湖县人)。
刘天恨自幼聪明好学,清光绪29年(1903),15岁时参加科举县试,取得较高名次,不久科举停止。其时国家内忧外患,使他愤恨不已,遂把泽天之名改为天恨,返乡习武,欲投笔从戎,以报国家。其父劝其继续读书,他则说:“当今朝纲紊乱,政治腐败,不出数年,必豆剖瓜分,大丈夫必以爱存祖国为心,科第何补于民(一作世)?”遂于次年只身前往苏州应征入伍。
在军营中受孙中山、黄兴民主思潮的影响,不到一年,遂解甲出走,寻求革命真理。当时他启蒙游广东、香港、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结识了华兴会首领黄兴及革命党人李烈钧、柏文蔚等仁人志士,革命思想渐渐成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天恨在武汉组建“湖北将校决死团”,抗击清军对武汉革命军政府的进攻,后奉黎元洪之命,操办青山粮台事宜。1912年初,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临时革命政府,实现南北议和,刘天恨出国考察日、美等国,以谋共和发展之道。在海外得知袁世凯窃权后,遂于同年7月15日只身回国。“二次革命”爆发后,参加黄兴组织的南京军政府,并与黄兴组织“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黄兴任总司令,刘天恨任江北讨袁军总司令。
为了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派冯国璋、张勋率兵南下,直扑江苏、江西两省。东路军由张勋沿津浦路开进,刘天恨遂率讨袁军第九师前往迎敌,在江苏北部徐州附近的韩庄交火,不意山东都督张宗昌的骑兵团附逆,致刘天恨部腹背受敌,遂不得已放弃徐州,退守南京。不久,张勋与冯国璋合围南京,黄兴自觉败局已定,遂于7月29日乘日本煤轮离开南京,前往日本避难。刘天恨留在南京指挥,一直至城破,才改装化名出走上海。
“二次革命”失败后,刘天恨反袁之心不改,与安徽都督柏文蔚密谋,在上海的寿祥里设立秘密机关,重新组织讨袁力量,自己仍任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其邑人杨瑞文此时已被袁委以徐淮游击统领,探知刘天恨在沪组织反袁,遂派人以同乡身份诱骗刘天恨回盐城组织反袁。刘天恨不知有诈,将章印、委任状等一并带回。到盐城后,即被拘捕,旋即解送南京都督府军政执法处。他拒绝张勋多次劝降,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大义凛然,怒斥袁世凯、张勋颠覆辛亥革命成果的罪恶。民国3年(1914)3月,刘天恨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民国17年(1928),经时任盐城县长的李一诚(兴化人)呈请追认烈士,国民政府江苏省民政厅将刘天恨烈士英名列南京忠烈祠,并抚恤其家属。
按,刘天恨回国参加“二次革命”的时间。胡应庚、陈中凡《续修盐城县志》记云:“民国二年,赣宁独立,回国,多所策画,事败遁居上海寿祥里。”其回国时间在1903年。
【杨瑞文(1870~1933】字少彭,今上冈镇草堰口社区人,出生于磨坊工人家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县考获中武生。后与活动在新兴、庙湾两场的盐枭结伙拉帮,贩运私盐。杨瑞文加入青帮后,为“大”字辈(与马玉仁的师傅刘海峰同辈),后又拜长江走私巨魁洪帮领袖徐宝山为师(后来马玉仁也拜在徐宝山门下),开山收徒,广罗党羽,成为里下河一带盐枭团伙首领中之佼佼者。其后徐接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招抚,负责两淮缉私,杨瑞文在徐的关护下,先后任南洋水师续备新胜营管带、帮统。宣统年间,杨瑞文庇新胜营进驻淮属州县。武昌起义爆发后,驻清江浦新军十三协索饷哗变,叛兵东下抢掠建阳、湖垛。驻上冈缉私定字营耿华堂部趁乱进至新兴镇,阴谋进占盐城,境内风声鹤唳,一夕数惊。杨瑞文应盐城知县周光熊及地方绅商领袖之请,协同盐城营守备共谋御城之计。部署既定,杨瑞文率部分兵勇前往耿营驻地,只身一人一枪登上耿华堂兵船,喻以大义,劝其不要骚扰地方。耿知盐城有备,当即率部退还上冈。不久,盐城宣告光复,扬州军政分府委派杨瑞文为盐城军政支部长,时任江苏陆军第二军军长的徐宝山又委任其为该军第二十三混成旅少将旅长兼徐淮海游缉统领,旅部驻盐城永宁寺。民国3年(1914)徐宝山遇刺身亡,第二军缩编为第四师,杨瑞文之混成旅被编为长江巡阅使张勋统带的定武军第八路军,杨任第八路军中将缠住,驻防海州,后调查寿州(今合肥)。张勋任安徽督军后,阴谋推动清室复辟,杨瑞文劝其万不可逆潮流而动。民国13年,皖省局势变化,杨受排挤,解甲归里,从事商业活动。其虽是赳赳武夫,但能关心地方公益。在其任混成旅旅长期间,应地方人士之公请,挑疏大团口下游河床,举凡赈灾、兴办学校、募集慈善基金等,皆能解囊捐赠,素为地方所称道。县境沿冈以西地处里下河腹地,涝灾迭发,杨瑞文寓居上海期间,与同乡组建导淮促进会,敦促当局导淮。杨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讨袁之役时,诱捕同乡人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刘天恨。
第七篇 抗日义将
发生在65年前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它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也标志着中国军民全面抗战的开始。在这样一个重大事变前后,建湖大地上抗日救亡运动,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在这中间更涌现了一批英勇战将。
【马玉仁】马玉仁(1875~1940),谱名曰能,行名曰仁,字伯良,世居高作马家墩。
马玉仁出身贫苦,幼年曾随父母流寓阜宁朦胧镇(周梦庄《谈谈马玉仁》)。其父马京元种不起田,常给人家打短工,做杂活;其母董氏则常给人家缝补浆洗。马玉仁刚成年,就随乡人挑卖私盐于庙湾场与东沟、益林(今属阜宁县)之间。在此过程中,马玉仁逐步养成剽悍粗犷、铤而走险的个性。
马玉仁曾从乡邻武举薛兆风之弟薛德扬习武,光绪31年(1905)应县武科童子试,名列小牌第八,初选合格,不久科举废除而未获武秀才。此后,马玉仁随其三姐(适唐氏,人称唐三姑奶奶)重操走私旧业,又拜青帮“大”字辈刘海峰为师,并与阜宁沟墩武装贩盐头领陈正丸等结盟,逐渐羽翼丰满。因其体格魁梧,好勇斗狠,被群枭推为魁首,成为淮西、里下河一带贩卖私盐团伙的首领。光绪33年(1907),马玉仁率团伙收盐于通洋港一带,在小关东北陡沟与清廷武卫军缉私营遭遇,当场格毙营兵2人、致伤3人。两江总督刘坤一传檄淮安府,“六县会拿马曰仁”。次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将两淮缉私营交扬州青帮徐宝山统领,马玉仁遂投奔徐。徐赦免其罪,收在辖下虎字营当兵,改名马玉仁。徐宠为心腹,3年时间内由伍长、什长连续升至第3营管带(相当于正营)。
辛亥革命初,徐宝山配合镇江民军都督林述庆攻取南京,马玉仁因参战有功,升授江苏陆军第2军第15标标统(相当正团),不久移驻盐城,15标标部设在盐城西门之泰山庙,负责盐城西南和西北乡的防务。民国2年(1913),袁世凯篡权,马玉仁背叛革命,通电效命袁贼,升任扬州混成旅旅长,北洋政府授其为陆军少将。后因攻克南京有功,擢升陆军中将,实授扬州游击统领,不久任淮扬镇守使、陆军第2师师长(《江苏革命史词典》附录无马玉仁任第2师师长之记录)等职,拥兵淮扬九易寒暑,俨然成为割据一方的小军阀,其部队兵员混杂,军纪很差,时常被人称为招安团,或是“十一团”(十一,土字也),暗讽其部队为土匪(丁启泰《第三师师长马玉仁将军》)。民国12年(1923),曹锟贿选当上大总统,马玉仁受封为衡威将军。民国13年,在江苏督军齐燮元发动的驱逐皖系军阀浙江督军卢永祥部的江浙战争中,再立战功。次年1月,北洋段祺瑞下令任命其为淮扬护军使兼江苏陆军第3师师长。齐燮元下台后不久,五省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的孙传芳继而主浙,同年10月在打败奉系的战争中,马玉仁因功被委为联军第7军军长,统率江苏各师旅(《江苏革命史词典》附录记其任苏军第5师师长)。是年冬(一说次年春),与孙传芳发生摩擦,被解除军职,遂去青岛、上海法租界过起寓公生活。民国15年(1926)底,直鲁联军张宗昌部欲进据江苏,闻马玉仁为孙传芳所弃,遂任命其为直鲁联军第12军军长,授陆军上将衔。次年6月27日,与北伐军李宗仁作战被俘(《李宗仁回忆录》),旋即被释,然其所部散兵游勇回窜苏北,为匪为盗。民国17年(1928)参加汪精卫的国民党改组派。民国19年(1930)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建湖概览》误记为1929年),马玉仁接受冯玉祥、阎锡山的第16路军总指挥兼第27军军长的委任,潜回盐阜,招集旧部,起兵反蒋。时马玉仁到处收编土匪,以抢掠代充军饷,军纪涣散,民怨鼎沸。斯时,南商北客裹足,路绝行人水断舟,整个里下河地区深受祸害,时称“闹马党”。苏北各地纷纷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清剿,同年10月,为江苏保安处长李明扬率部击溃,马玉仁率部由海路潜大连。13日入海前,其所部杀害被掳走的沙沟镇绅士、省参议员赵雪(赵雨生)(一说为流弹击中)。不久,马玉仁在大连被蒋介石南京政府捕获。后因蒋、冯、阎议和,又得张学良从中斡旋,获赦免还乡。
1930年之前,马玉仁即已仗势强占、贱买千余顷土地,主要分布于今射阳县境中兴桥,建湖县境的上冈、高作、朦胧,阜宁县境的喻口等地。此次战败后,其在高邮、宝应、兴化、淮安、盐城、阜宁等地的所有土地和财产均被没收,后通过关系交涉,发还其沿海部分财产。从此,马玉仁以马东滩为基地,致力于海滨的田庄经营,后在清江、高邮、宝应、兴化等地买下田地近10万亩,建有仓房40余处,并改革耕种模式,推行条田化,对地方的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期间,经由他的师母姜氏老太、师弟唐少友等人的开导劝诫,他的思想也有所变化,对此前的罪孽渐有悔意。从1932年至1935年,在唐少友的帮助下,马玉仁自己出资疏浚里下河重要入海通道黄沙港,对流域内防洪、防潮、灌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人们所称道。其时,他还在上冈镇兴办过纺织厂,在上冈东乡津口、盐城城厢等地兴办新式浴室等实体。
抗战爆发后,在唐少友、李树滋等人的劝导下,马玉仁毅然请缨杀敌,虽未获当局批准,但他积极集训佃户中的青壮年,准备抗战。民国27年(1938)春,第24集团军司令兼江苏省府代理主席韩德勤因马玉仁参加过改组派,恐其投靠汪精卫,将其诱至淮阴软禁。马玉仁誓言决不卖国苟生,再三表明自己抗日决心,韩德勤曾与李守维密谋杀之,经李劝解方未敢擅断,将其送至武汉。蒋介石召见他谈话时,要求委以民军军职,捍卫国家。蒋调侃他说:“公老矣,当此国家兴亡之时亦可休矣,其移家(与)牛器以避烽火乎?”马玉仁以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老匹夫岂能坐视,一再要求带兵抗日(陈衡志《马玉仁生平浅述》)。几经努力,获授军事委员会陆军中将咨议兼苏北沿海第一路游击司令,给予其1个纵队的编制。
次年春,马玉仁转道香港回苏北。途中经兴化请其三弟马玉怀协理军务,其弟劝他说:“我们弟兄枪又玩过,兵又带过,差点搞得家破人亡,还是歇息好多少呢。”马玉仁断然回答说:“我要求国家起用我打日本鬼子,实在是为找个好死场啊!”他豪言抒志曰:“山河破碎我心肝碎,日月不圆我怒火燃。”(《射阳县志》)在派人向第24集团军注册时,韩德勤以证件过期为借口,拒不登记。屡经交涉,韩只拨他1个营的给养,而且明言不允许设立司令部。马玉仁愤然抗拒,毅然打出苏北沿海第一路游击纵队旗号,设司令部于安乐港(今射阳县合兴乡安乐村)吴壮飞的庄圩内,自命为司令,并任命其外甥计雨亭为副司令,毁家纾难,自费抗日,建立起2000多人的抗日游击武装,下设4个直属大队、1个侦察队和1个小刀会。为整肃军纪,马玉仁枪决了一贯掳掠民财的嫡侄马益华。尽管身处逆境,面对强敌,他仍继续高举抗战旗帜,在盐阜沿海一带与敌战斗数十次,其中较大的战斗有7次。其时负责范堤一带防备的国民党89军33师和税警第八军不但不与支援与配合,还散布流言动摇其军心(《马玉仁抗日事记》)。其时,人们对苏北国民党部队的表现有“三溜八跑大楞种”之评述。三溜,指33师;八跑,指税警第8军;大楞种,即指马玉仁之所部,指其决死抗日,他鼓励部下勇敢作战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枪打没福的孩儿!”马玉仁拼死抵抗的豪言壮语甚多,其中有一句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将自己未亡之躯,奔赴疆场,马革裹尸,何所惧哉!”日伪曾多次派人至马部游说,许以苏北文武官员最高头衔,均被马玉仁严辞拒绝。他严禁防区内的棉花资敌,并将诱其投敌的参谋金新吾(《建湖县志》作参谋长,此据陈衡志、王荫文)处决。他反复告诫所部军官:“谁当汉奸,我就打死谁!”
民国29年(1940)1月3日,100余名日军突然袭击马玉仁司令部部驻地安乐港和马家帐房。马玉仁获悉后,立即令三大队马曰禹部阻击日军。一大队郑怀喜掩护司令部转移,自己亲率卫队和二、四大队机动歼敌。当日军至望乡台时,马玉仁率众迎敌于三合尖(阜宁县九区新吴乡,今射阳县新洋镇杜兴村、新条村交界处)东侧(俗名“红锅腔”), 高呼:“孩子们!我们与日本鬼子拼了!不准有一人后退,哪个退,我枪毙他!”孰料激战正酣,其盟侄徐伯鸿率部先逃,遂使马玉仁陷入重围,激战之中不幸中弹倒地。但他非常顽强,爬起来继续指挥部队撤退,话音刚落,腹部又中一弹。卫兵赶来救护,马玉仁自料难以幸存,忍痛解下绿围巾,包起勃朗宁手枪和金链怀表,抛出丈余远,以免日寇辱尸。不久即因伤势太重,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
马玉仁殉难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为之哀悼祭奠。马玉仁是江苏将领抗日殉国第一人。当时盐城名人宋泽夫赞云:“马氏一生,玉仁成仁。”(李寄农《盐城县建政前后的情况回忆》)高作镇老同盟会员孙幼亭题挽联云:“慷慨解囊,为国捐躯。”曾力劝其抗日的李树滋作诗悼念他,诗云:“噩耗飞来愤满胸,叹非廉颇气如虹。恨无笔扫千军力,尽斩倭奴慰鬼雄。”人们慨叹:马玉仁半生军阀生涯,但不当汉奸卖国贼,白首抗日,最后为国家为民族一弹成仁,洗去原先种种不肖,堪称民族之英雄!
马玉仁壮烈成仁后,所部主力马曰禹部为徐伯鸿所劫,沦为土匪。其余各部由计雨亭父子统带,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盐城后,受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感召,计雨亭父子毅然将全部人枪交给新四军指挥。
1942年初,抗日民主政权盐阜区行政公署举行公祭大会,马玉仁被列为追悼祭祀的烈士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南昌建造百花亭,勒石纪念百名抗日殉国将领,马伯良(马玉仁)列名第97位。民国36年(1947)国民政府明令给予褒扬,以蒋介石名义颁发“哀荣状”,
马玉仁牺牲后,其遗体几经转折,运回老家安葬。其墓在今建湖县高作镇高群村(原荣群村四组东北角)西塘河畔,原占地5亩,墓的四周立有水泥栏杆。据传,这方墓址系马玉仁生前所择。“文革”期间被毁墓掘尸,夷为农田。其妾王氏及独子马益德的两座墓在马玉仁墓的北侧,现仅存砖砌外廓。
有人认为马玉仁之抗日乃是维护自己的家产,言下之意似乎并不怎么高尚。如果说汉奸有理尤为无耻之至,则是说尤为无聊之至。维护家产本是人之常情,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抵御外族入侵,实际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家产”,无可厚非。要知道,当时有许多汉奸就是打着保护家产、保护民族不受彻底摧毁之类的幌子。假如在外侵逼至,无论其如何强大,中国每一个人,中华民族每一分子都奋起维护自己的家园,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什么敌人又敢加祸于我们?落后挨打这只是问题的表面,软弱挨打才是问题的实质。(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陈中柱(1906.10.20~1941.6)】幼名为让,学名斌(《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李昌龄文),字退之,化名苏刚(薛鸿钧《陈烈士中柱将军事略》)。今建湖县草堰口堰东村人。早年丧父,多得堂兄陈独真资助。幼年读书时即有天下大志。年轻时在上海当电车售票员,接触过一些进步青年。大革命时期,在家乡曾参与组织农会,斗争地主陈如本等。民国16年(1927)考入江苏警官学校,次年转入南京军官研究班学习,编属黄埔军校六期。结业后,派至江苏辅佐警政。不久被任命为赣榆县警察大队长,采取多种手段,和缓平息神道闹事,然当局县长责其未大开杀戒,遂愤而辞职。 民国19年(1930)受训于南京宪警高级班,后在中央大学任军训教官。民国21年起先后在上海市公安局、北宁路、津浦路等处任职。陈中柱多次为同窗好友中共党员赵敬之提供方便和救助,民国24年(1935)陈中柱帮助赵进入国民党中央军校政训班学习(赵敬之日记),后来赵敬之被盐城县农职中校长唐秉玄(一作唐炳炫)告发,被韩德勤驻军密捕,关押在东台顽省保安处,陈中柱得知后,派其胞弟陈勋武和一个团长专去东台,把赵敬之保出。
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后,陈中柱以徐州、鲁南为基地,组织铁路员工、学生成立战地服务团,被军事委员会委任为战地特种工作团第2总队少将团长,赴台儿庄战地工作。徐州沦陷后,任第2路军第2旅旅长(一说陆军步兵2团团长)。台儿庄战役,他率部深入敌后,打击汉奸,破坏敌人通讯和军运,配合主力军行动,成为第五战区最富机动性之游击武力。在鲁南大洞山之役,血战终日,毙敌数百。在皖北灵璧青塚湖之役,全歼来犯之敌。主力军西撤后,在徐州以东与日寇遭遇,伤亡惨重,部队冲散。
民国27年(1938)底(一说1939年初),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委任陈中柱为该部第4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在徐州一带召集旧部,重组人枪,在苏鲁皖边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后部队移驻在淮阴西坝、王营一带,共有兵员3000余人。次年春,率部在宿迁戚家圩与日军作战,毙伤敌军无算,但所部损失也不小。同年秋,该纵队奉命南下泰州,李明扬委任他兼任江都县县长。他重建了县政府机构,加强地方抗日武装,并与新四军联防,对付从扬州出来骚扰的日伪军。陈中柱热心抗日,治军极严,部队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深得李明扬信赖。民国29年(1940)夏,陈毅与李明扬在泰州达成合作抗日协议,陈中柱也参加了谈判。他很钦佩陈毅的远见卓识,对共产党、新四军的认识有所转变,并派副官室主任吴应奎运送一批军需物资赠给新四军以示友好。黄桥战役时,他信守诺言,坚决按兵不动。1941年元月初,李长江公开投敌前,陈毅曾派陈中柱同乡同学赵敬之(一说两人为盟兄弟)前往泰州争取他,陈中柱明确表示“决不附逆”,坚决与共产党、新四军合作抗日,对于率部起义之事,陈中柱因感激李明扬的知遇之恩,一时难以决断,但他的态度实际是很积极的,他对赵敬之表示“率部来归,容再三思,今秋可定”(蒋世俊《陈毅同志指示赵敬之密赴泰州之经过》)。
民国30年(1941)2月,李长江率部叛国投敌,陈中柱率部从塘头突围,转移至靠近新四军防区的兴化县卢家宅。同年6月4日,日伪军五路分进,“合剿”陈中柱的防区。陈中柱率部苦战三昼夜,伤亡惨重,最后被敌伪包围在一个极为狭小的地带里,他率残部在武家泽(一作武家宅)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身中6弹,壮烈殉国。其牺牲后,敌人发现了他的尸体,把头割下带回泰州请功,无头尸体由当地百姓用门板钉了一口棺材下葬,并插有一块写着“陈中柱将军”的木牌。后来其夫人王志芳索回头颅,又重新安葬于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一个唐姓地主的田里。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陈中柱为陆军中将,灵位送烈士纪念堂供奉,其英烈事迹送国史馆立传。改革开放后,盐城市及建湖县等有关部门,对陈中柱烈士事迹,多次调查核实,具文报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其为革命烈士。1987年2月1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以苏政复[1987]7号文批复同意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同月国家民政部门向烈士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盐城人文景观》)。次年冬,烈士遗骸从泰州运回盐城,安葬在盐城市烈士陵园东南侧,正面题有“抗日烈士陈中柱将军之墓”。在台湾台北市园山忠烈祠中也有陈中柱的牌位和事迹展览,其家乡草堰口堰东村亦建有将军墓。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时,陈中柱入选为江苏省建立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50位人物之一。
其夫人王志芳携女入泰州日军司令部向日酋南部襄吉(一作南浦襄吉,此据《江苏革命史词典》附录)索取将军头颅,也至为动人。改革开放后,王志芳多次回大陆操办陈中柱将军安葬及纪念等事宜,2010年还委托其女陈璞女士回乡扫墓,《建湖文史网》亦有专题报道。《建湖文史网》有其夫人王志芳女士口述、其女陈璞专篇回忆。
关于陈中柱将军的政治立场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陈中柱在其早期坚决拥护国民党的统治这是不奇怪的,所以有资料记其1930年时在蒋介石围剿苏区时参加青年剿赤奋勇队(薛鸿钧文)。1940年6月28日,李长江指使其所辖鲁苏皖游击总司令部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纵队对郭村大举进攻,陈中柱确实是先锋(《陈毅同志在苏北盐阜区的活动记略》)。但我认为,这些是他当时的思想立场与职命所系。但是陈中柱的贫苦出身也决定他对社会不公的反感,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渐萌不满。在这期间,有两个共产党人对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他的同窗同乡好友赵敬之,1940年初陈中柱在明知赵敬之是中共党员时,还毅然派自己的五弟到东台将他从特务机关保出来,这不能只从亲戚朋友关系来认识,实际上反映的是陈中柱的一种心态。至于为什么到了5月在郭村还参与进攻新四军,那既是奉命行事,亦为李长江“杀头令”所逼,其实这次战斗也正是他对新四军态度转变的关键。还有一个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共产党人那就是陈毅,郭村战斗中陈中柱损失了1个整营,在陈毅与李明扬的泰州谈判中,陈毅对抗日大局的透彻分析,对郭村事件的大度处置,这一切都教育了参与谈判的陈中柱。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后来当李长江行将公开投敌之际,陈毅专派赵敬之去泰州劝说陈中柱。据《赵敬之日记》:“1941年春节前,陈毅将军密令我赴泰州说中柱勿随李长江投汪精卫,与我合作抗日,余趁泰州扰乱,惊险完成此任。”并作诗记存此事,诗云:“陈毅将军夜密召,言李日内投汪二。令我赴泰觅中柱,说项依刘家国保。特殊使命千斤担,生死度外闯‘陈桥’。差成复命再负重,创建红中第一校。”(夏守甫文)这一记载最好地说明陈中柱此时对新四军的态度,而后来的事实更说明他完全接受了陈毅将军对他的关怀和忠告。李长江公开投敌的前一天,即1941年2月14日,陈中柱跟随李明扬先生离开泰州,率领部队到东台、兴化、泰县三角地带打游击,坚持抗战,最后直至壮烈成仁。至于石言、吴克斌《陈毅北渡》(战士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记云:“两李部队中比较反动的陈才福六纵队、陈中柱四纵队,在郭村已遭痛歼。”与《东进序曲》中第4纵队司令何占奎(电影人物)的描写一样,本不足为据,附记于此,以备纠讹。(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附一,第四纵队军歌歌词(《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第四纵队军歌
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的四纵队。昨天我们还是老百姓,今天我们拿着枪杆上前线。我们用战争消灭战争,用血肉争取生存。四纵队决保鲁苏皖边区土地,四纵队决把鬼子走出国境。我们是抗日的四纵队!
附二,何志浩《断头将军歌》(何志浩,1905~2007年,国民党中将,黄埔四期生,抗战期间在国民党中央军委任职,1949年去台湾,1965年退役被聘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断头将军歌》载于《盐城文献第一册》、《盐城人文景观》、《英烈颂》等)
断头将军歌
陈烈士中柱,字退之,军校六期毕业,后抗战军兴,兼任苏鲁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台儿庄、大洞山、青塚湖诸役,烈士率部将战数载,歼灭倭寇甚夥。三十年六月被围于泰州,弹尽援绝,奋战殉国。烈士夫人王志芳女士闻耗,深入敌区,向日酋坚索烈士头颅。寇敬其贞烈,卒许之。画家刘狮作《贞烈图》,描绘烈士夫人抱头颅步出敌营,敌军肃然状态,洵不朽之作,因作歌纪之。
刘氏有图写中柱,血肉模糊不忍睹。英灵赫赫在吾侧,阴风惨惨天欲雨。
血笔为写贞烈图,图出烈士硬头颅。俨然四壁闻血腥,一掷头颅救万夫。
我闻将军骂贼酋,头虽落地骂不休。黄埔毕竟有健儿,黄花碧血辉千秋。
千秋功业足惊人,此图血色应常新。将军有妻贞且烈,敌酋敬畏如天人。
我敬烈士歌以哭,一见头颅惨心目,痛惜英雄头不白,出师未捷死何速。
我敬英雄哭且歌,夫人壮烈尤足多。手抱头颅出虎口,英姿飒爽惊妖魔。
将军矢志励忠贞,宁愿断头不偷生。南八地下倘相逢,泰州恰比睢阳城。
将军有图永不朽,凌烟阁上传必久。欲效将军杀败类,不使域中出群丑。
将军壮举起雄风,浩气磅礴摩苍穹。愿断敌头夺敌魄,精忠贯日为长虹。
象山何志浩 敬撰
【杨庚(1885~1974】字涤夫。今上冈镇人。定编三年(1911)毕业于扬州两淮师范。同年秋,武昌起义消息传来,他毅然奔赴武汉,初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再转保定讲武堂深造。民国6年(1917)在江苏陆军第二师朱熙旅充见习官。购买期满,调北京参军讲武学堂任第九队少校队副,后调查京师卫戍总部任少校参谋。民国9年任安徽新武安军某部帮统。因愤于皖军腐败,不久去职隐居于武昌凤凰山,志卜于黄鹤楼,并潜心研究《周易》。20年代后期,经其军校同学桂军次阮肇昌聘为挂名参谋,领取干薪以养家室。不少同学劝其出山,杨庚揶揄他们说,北伐“胜利”了,你们都胖了,可是老百姓瘦了。像你们这样,我可不干。30年代初,他云游名山古刹,先后结识名僧虚云法师和儒学大师马一浮,时相过从,研讨义理。民国22年(1933)返乡定居,以倡佛崇儒为事。民国27年(1938)3月,日寇占领东台,盐城告急,杨庚应地方人士公请,并经省府加委,出任江苏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次月下旬,日寇进逼盐城,守军旅长曹滂不思抵抗,决心弃城逃跑,并实行所谓“焦土抗战”,纵火焚烧城区。杨庚首先烧掉自己的住宅,以示“身为民先”,然后率部西撤湖垛。不久,杨庚内咎于守军不战自退与焚城之计,辞职而移居泰州。泰州沦陷后,有人诱其出任伪职,杨庚断然拒绝并蓄须明志。40年代初,举家辗转至重庆,寄居友人陆军总监阮肇昌家,教书、卖文度日。后寄居峨嵋山下清贫自守。解放后,由李济深等人引荐,被聘为北京文史馆馆员,直至病逝。遗著有诗集八卷、文集四卷。(据《建湖县志》)
【李寿雍(1902~1978)】字震东,今颜单镇楼港村楼夏庄人。家世清寒,母亲为人洗衣糊口。李寿雍自幼天资聪颖,得亲友名绅夏嵩资助,由小学而中学,并于民国11年(1922)入北京大学攻读政治。次年,与周杰人、许孝炎、叶凤虎等创设“中山主义实践社”,并于民国13年集体加入国民党,创办《实践旬刊》,宣传国民党右派主张。民国15年,李寿雍任国民党北京分会委员兼执行秘书。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拟定了《中国国民党现阶段应有之理论纲领》一文,反对国民党左派,反对新三民主义。次年春,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特别委员会委员、农民部长。“四一二”政变后,任省党部“清党”委员会委员、组织委员会委员、农工商运动委员会委员等职。同年夏初,北伐军抵盐城,李寿雍出任国民党盐城县党务指导员。不久调查任省党部任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民国18年(1929)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监察委员会常委。同年冬以江苏省特派赴欧考察政治、经济专员身份,先后入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研习财政经济。民国24年底回国,加入国民党CC系,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委员,不入改任中央大学教授。民国26年任湖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兼训导长。
抗战爆发后,从事军务。民国29年(1940)冬,就任第三战区中将政治部主任,不久出任江西省保安司令。民国31年起先后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任上海临时大学主任兼和平日报社社长。民国35年春,任暨南大学校长。上海解放前夕撤往台湾,在蒋介石任院长的革命实践研究院任主讲兼研究所副所长,后又任台湾华联大学校长。1958年起,先后任国民党中央考核设计委员会主任、考选部部长兼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委员。1972年卸任后皈依佛门。遗著有《各国财政制度》、《共产党理论全貌》、《英国工党外交政策》、《奥国学派之资本理论》等。(据《建湖县志》)
【王翰(1909~1981)】原名陈延庆。今建湖经济开发区钟庄社区人,陈曙东之长子。
20年代末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九一八”事变后,他因和上海学生去南京游行示威曾遭逮捕,而后被驱逐出南京。回上海后,从事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
民国21年(1932)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次年,被交大开除,党组织分配他到南市区做工人工作。后转学至复旦,以上学为掩护,从事左翼组织——上海社会科学家联盟的活动,当选为“社联”常委。时值王明左倾路线控制全党,左倾盲动给革命造成了很大损失,王翰也吃过不少苦头。他认为如此盲动,等于自投罗网。为此,他在“社联”内部刊物《盟报》上批评那种要为“到处表现革命作用,而把有教育可能的群众赶走”的过“左”政策。他还著文大胆痛斥某些人在组织路线上的左倾空谈,并分析了中国学生之所以能够倾向革命的道理,主张党组织“要和他们建立友谊”。
上海《新生》刊物因发表《闲话皇帝》引起了日本领事馆的抗议,国民党当局查封了该刊,舆论大哗。王翰支持“社盟”盟员王纪华把该刊改名为《斗生》继续出版,并亲自为《斗生》撰文,创立“《斗生》读书会”,宣传革命与抗日救亡。不久,上海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王翰和他的同事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继续战斗。他和同志们把英文版共产国际“七大”文件和中共《八一宣言》译成中文。上海左翼文化组织自动联合成立新的文委,王翰任“社联”党团书记。1936年2月,文委决定成立中共江苏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王翰和胡乔木等是“临委”主要成员(据《中共江苏地方史》)。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成立后,他代表文委分工领导学生运动。
“七七事变”后,党中央派人重建江苏省委,王翰任省委群运委员会书记,群委把各界抗日救国会改组成公开合法的救亡协会。他们所指挥的上海救亡运动,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王翰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先后担任省委工人部部长、鄂西北党委书记、豫鄂纵队政治部主任。该纵队改编为新四军5师后,他任5师政治部主任。他一直注意提高战士们的政治和文化素质,稳定战士的情绪,壮大了革命队伍。在几年的转战中,他日夜操劳,心力交瘁。1943年因身患重病离开军队去延安,在党中央城工部从事白区工作。
全国解放后,王翰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不久中南军政委员会改名为中南行政委员会,王翰任监委主任。1954年4月,中南大区撤销,王翰调到北京,任中监委副主任,政务院监察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盐城市志》、《建湖县志》均作兼党组书记,此据《王翰传》)。他在机关内大力提倡正直敢言的风气,同以权谋私、仗势欺人的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他在西南工作时,因铁面无私而声名大振,被人誉为“王青天”。
1957年,他并未大鸣大放,但被错划为右派,从当时《人民日报》揭露他“罪行”的两篇文章来看,使用知识分子,提倡业务学习,主张抓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反对经常搞运动,都成了他的反党罪行。才气横溢、语惊四座的王翰一下子成了“哑巴”。周恩来同志向有关同志打了招呼,说:“王翰即使有问题,也只能属人民内部矛盾,作个检讨算了。”在监察部召开的一次揭批王翰的会议中,胡乔木找到王翰,把周恩来的话作了转告,规劝他争取主动,作个自我检查求得过关。然而,刚直不阿的王翰,则对胡乔木说:“要我说半句违心话,实难做到!”次年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监督劳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又成了“横扫一切”的对象。王翰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神色不变。长期的折磨,把他的身体压垮了。但是即使是最为困难的时候,他的革命信仰并未有任何动摇,革命意志并未有任何衰退,他在日记里录下一位烈士的警句以自勉:“我能舍弃一切,但我不能舍弃革命的事业。”(《建湖概览》)
直到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王翰的错案得到纠正。尽管这时他的病已很沉重,但还写了好几篇法律论文。不久,被分配至司法部当顾问,还没来得及正式就任,1981年1月2日,铁骨铮铮的王翰溘然长逝。(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陈克天(1916~2011)】出生于今建湖县上冈镇串场河东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陈维泉,字醴卿,清末秀才。陈克天幼年随父读书,1929年,年仅14岁的陈克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盐城时化中学(《建湖县上冈高级中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册》记陈宗烈为该校学生)。少年时代,目睹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怀有进步思想。他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罢课、示威流行等活动,后因在演讲中猛烈抨击日寇的罪行和国民党的腐败,号召学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校方开除。1935年他认识了同乡上海劳动大学毕业的赵敬之等,经常和赵在一起谈论国事。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和胡素心、唐小石等广泛联络进步青年,动员大家团结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克天毅然投笔从戎。1937年底,在盐城参加抗日同盟会,与中共泰兴中心县委书记俞铭璜等往来于盐城、沙沟、泰州一带按照党的要求开展抗日宣传。次年4月,日寇进犯盐城、上冈,陈克天和杨益三等人,秘密进入被改编为国民党盐城县14区常备中队皋学洪部(原为上冈东北部著名的匪部),引导皋学洪抗击日寇侵略者。5月某日,陈克天动员母亲把自家所住的三间草屋拆成断垣残壁(夏瑞庭《故乡云》)。皋部利用此为阵地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共击毙日寇5人,缴获1挺轻机枪,此役为盐阜地区首次抗敌胜仗。
1939年1月,陈克天参加淮阴抗日义勇队,先后任副班长、班长、排长、中队长,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春,陈克天由苏中路经沙沟镇,与在当地教书的树海谈到高邮湖西陈文的“三路二团”抗日的情况,并说那里有党组织。树海与同乡徐亚云等遂相约前往,后树海等又介绍王大林等前往三路二团工作,成为建湖地区后来重要的革命力量(徐亚云《盐城西乡党的地下活动》)。其后,淮阴抗日义勇队与涟水游击武装汇合,组建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8团,陈克天先后担任连长、营长、代理团长等职。其时,中共淮海特委为开辟盐城地区党组织活动,决定派刘大谟(女)前往盐城组建工委,由章群(女,后牺牲)护送。陈克天对刘大谟、章群的行走路线、住在哪里、如何开展工作,都作了认真考虑与安排,并代表特委写了3封信交给刘大谟,分别是给树海、唐小什、胡杨。由此,盐城地区党的活动得以恢复,后来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6月,陈克天在皖东北部队工作,任特务营政委、泗县大队副大队长,接受刘少奇直接领导。后随八路军主力东进,是年10月任盐城县上冈警卫大队大队长,活动在14区,保证盐城北翼的安全。同时任盐城西北行署主任。当时西北行署包括盐城5、6、12、14区以及3区陈家尖子一带,行署初驻3区,后驻11区,最后移驻湖垛。在此期间,陈克天率领行署的同志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保证部队给养,开展剿匪斗争,征收税费,帮助西北几个区建立区政权,培养了大批干部,建立民主统一战线,是建湖地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41年1月,调任盐城县大队大队长。3月,任新四军特务团副营长、营长。有一次,陈洋据点的日寇进攻上冈,陈克天率领全营坚决阻击,从拂晓打到傍晚,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设在盐城的新四军军部。此役也使盐城、上冈一带的群众大受鼓舞,大家高兴地说:“到底是共产党的队伍能打仗。”是年7月,任涟阜支队副支队长,日寇大扫荡期间占领了上冈地区,新四军8旅旅长田守尧率部反击,陈克天率领支队1个营在陈家港打援。1942年初,受苏北区党委派遣,陈克天率部赴射阳县伪化区开展工作,以阜宁6区为依托,打击日寇,剿灭土匪。先后收编袁国祥的海防大队,以及戴曰康、戴曰连顽匪武装,遣散了徐柏宏等不服改造的匪部。不到1年,建立了射阳县抗日民主政权,任中共射阳县工委书记、射阳县县长兼县大队队长。1944年9月,调华中党校学习。1945年2月,先后任盐阜区民兵司令部参谋长、五分区参谋处长兼复原局秘书长、五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复杂而艰苦的环境中,陈克天善于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坚持放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团结一切拥护抗日的力量,带领部队穿插在敌占区,机动灵活开展游击战,同日伪顽进行了坚决斗争,为建立盐阜区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1947年2月起,陈克天先后任34旅副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参谋处长、34旅参谋长、江淮军区参谋处长、第34军102师参谋长,参加收复淮南和淮海、渡江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1949年随军渡江南下后,先后任南京市委机关党委书记、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兼副书记、南京市委办公厅主任、南京市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分党组书记。江苏建省后,陈克天调水利部门工作。1953年至1966年,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厅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克天于1966年6月至1972年4月,在江苏省“五七”干校接受审查。虽受冲击,但他始终坚持原则,革命信念毫不动摇,与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
陈克天恢复工作后,先后任江苏省水电局负责人、省水利厅核心小组组长、省水利局党组书记兼局长、省农水办公室主任兼党组书记,省农办主任、核心小组组长兼省贫协主任等职务。1977年12月,任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担任江苏省副省长,1980年4月至1982年1月兼任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10月,任江苏省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指挥部指挥。陈克天是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第六届省委委员;一届、二届、三届、五届、六届江苏省人大代表。
1984年12月至1988年1月,任江苏省顾问委员会常委。2004年8月离休,同年12月,中组部批准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
【唐克】1918年2月生,上冈镇草堰口社区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至6月为新四军河南确山县竹沟教导队学员。1938年6月至1939年2月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后方留守处宣教干事。1939年2月至12月任新四军直属政治处、军医处宣教股股长、政治指导员。1940年1月至10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教导大队政治教导员、宣教(科)副科长。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任八路军第五纵队统战科科长。1941年10月至1944年6月任苏北解放区阜东县县长。1944年6月至9月任苏北解放区射阳县县长。1944年10月至1945年12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政治部主任。1946年1月至3月任东北解放区开鲁县县长。1946年3月至6月任东北解放区中共乾安县委书记。1946年6月至8月任东北解放区前郭旗吉林专署财经处处长。1946年9月至1947年1月任黑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1947年1月至8月任黑嫩省企业管理局局长。1947年9月至1950年秋任东北经济委员会工矿处经理部主任、办公处副处长、基建处处长。1950年冬至1953年7月任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副局长。1953年7月至1955年7月在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学习。1955年夏至1958年10月任石油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其间:曾兼任石油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1958年10月至1965年2月任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司长。1965年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6月至1977年6月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7年6月至1982年3月任冶金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党组书记。1982年3月至1985年6月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5年8月至1989年7月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党组书记。1987年9月后曾任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董事长。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据《百度百科》等)
附录一、牺牲在建湖的客籍将军
【黄重厚(1909~1941,一作黄仲厚)】又名黄舜遗,1909年1月29日出生于泰县洪林乡(今姜堰市娄庙镇)红庙村的一个地主家庭。6岁读书,13岁毕业于县立第三高小后,考取中央大学国立南京中学。民国18年(1929),进上海大夏大学,次年考入暨南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有关苏联十月革命的书刊,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和革命的认识。民国24年(1935)2月大学毕业后,黄重厚家在国民党里的关系,拟聘其任安徽省萧县县长,被婉言谢绝,他决定返回家乡,另寻报效祖国、拯救民族之路。
民国28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重厚在家乡张沐许家庄一带组建抗日武装,后编入国民党苏北保安第8旅,黄重厚任营长。1938年1月(《老区建湖》作1939年秋),黄重厚被选送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都中央军校第15期)受训。受训结束回部队不久,江苏保安第8旅旅长杨仲华公开投敌,并以旅长之职引诱黄重厚,遭严辞斥拒。他毅然解甲归田,并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是中国人,决不当汉奸走狗,做民族的败类。”
回乡不久,黄重厚接受其暨南大学学友黄逸峰之邀,出任苏鲁皖边区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扩充军支队长。他感到联抗这支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武装,真心抗日,遂全身心投入队伍的组织。他带着500只联抗臂章,深入乡村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青年投身抗日,同时积极筹集粮饷,动员亲戚和开明地主、士绅献枪献粮,很快队伍发展到3个大队。他的队伍军纪严明,坚决清除兵痞流氓。
1941年7月,联抗奉命北上。20日部队刚到盐城,正遇日伪对苏北根据实施第一次大“扫荡”,部队遂投入反“扫荡”。22日(《江苏革命史词典》记为23日),联抗从龙冈北上,穿过洪桥(今建湖县庆丰镇与亭湖区龙冈镇交界建湖一侧)封锁线,下午1点左右经宋家楼(今建湖县上冈镇宋楼村)到达石桥头(今上冈镇沙汪村境内)附近,黄重厚令作战参谋张建新(一说张为参谋长)率1个连到北沿河突击搭船桥,当张抵达北沿河边时,日寇汽艇已经封锁河面,该连只得隐蔽于河堤下,并派人回司令部报告敌情。可是此时,联抗大部队已经赶到。日寇发现联抗部队后,遂蜂拥上岸,相继与张建新所率连队及联抗大队人马交火。下午4时,指挥作战的黄重厚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战斗持续3个多小时,天色近晚,日寇担心新四军部队增援,遂后撤。联抗的指战员们将黄重厚的遗体安葬在石桥头的大河南,便撤至十八团(今建湖县庆丰镇一带),连夜北进至高作镇。
很长时间,人们只知道这里安葬着一位与日寇作战牺牲的抗日首领,但究竟是谁一直不很清楚,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在收集整理革命英烈事迹时,经过反复调查,才搞清楚这位将领就是黄重厚。(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附录二、客籍将军建湖征战记迹
战争年代,建湖作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最早的解放区之一,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伟人都曾驻扎过建湖,在建湖指挥反扫荡、聚歼敌人,开展民主根据地建设,此外,叶飞、王必成、刘培善等将军也曾率部在建湖组织指挥过战役战斗。本附录仅录存当时在建湖党政军机关任过职,后来被成为将军的部分领导的简历与事迹。
【王良太(1917~1991)】四川省巴中县人。1933年1月参加红四方面军,193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随八路军黄克诚部转战华北,屡立战功。
1940年10月初,随部队挺进华中,参与创建盐阜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任新四军3师7旅21团团长,奉命在县境活动。是年夏,日寇对苏北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大“扫荡”,王良太率21团掩护新四军、华中局转移,同时分散部队加强各区乡民兵武装,与敌人周旋,并寻机各个歼灭。
反扫荡结束后,敌人加强对我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蚕食与伪化,建湖西南地区大部被敌伪占领,敌伪顽匪串通一气,气焰嚣张。1942年秋,王良太奉命率部直插西南地区,前后不到半个月时间,迅速将西塘河以西地区的局面打开,当地党组织和抗日政权全部得以恢复正常运转,并打通了苏北与苏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同年冬,为更有效地坚持原地斗争,坚决粉碎敌人的扫荡,21团奉命留在建湖,实行主力地方化,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并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配合地方政权开展筑坝、锄奸等斗争。
1943年5月起,任建阳县副县长兼县总队总队长。同年6月,建阳县总队发动建阳战役,集中兵力围攻建阳据点,在22团1个营的支援下,把敌人赶跑。不久与盐城县总队联合发动楼夏庄战斗,沉重打击了盘踞在西南地区的伪军阎斌部队。10月,对企图在高作设立据点的日伪军实行围困,待敌人撤回湖垛时,又集中兵力进行伏击,日寇死伤10多人,伪军死伤40多人。冬天,又集中兵力在盐东县境打了几仗,缴获大批棉花等战略物资。1944年5月,建阳县总队与盐东县总队合并,恢复原21团建制,成立盐阜独立团,王良太任团长。是年夏天,围绕保护美军坠机组织了两次战斗,打退了敌人,保护了坠机。
抗战胜利后,随3师北上开辟东北解放区,后曾参加过辽沈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建湖县志(1986~2008)》记曾任军长,此据《江苏革命史词典》),回国后任沈阳军区工程兵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6年起,任内蒙古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91年病逝。(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郑贵卿(1911~2002)】今湖南省平江县长寿乡苗湾村人。1911年农历正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民国16年(1927)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9年(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1年(1932)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警卫连排长,闽赣军区独立第12团连长、闽西游击队队长、游击第3支队副支队长,坚持了南方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2支队3团营长,第1支队1团营长,盐城保安团团长,新四军盐阜军区建阳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第3师8旅22团副主任团长,第3师兼苏北军区特务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齐齐哈尔卫戍区司令部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5师副主任师长,第4野战军49军147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公安部师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9月于长沙病逝。(据《郑贵卿纪念馆》、《建湖军事志》)
【夏琦(1918~1997)】湖北省监利县人,1918年3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随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盐城与新四军会师。1941年1月,任新四军3师8旅24团1营教导员。1941年9月18日,奉命率3师独立营到境内高作季墩,协助建立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并组建建阳县抗日自卫总队,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调离。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山东野战军第8师24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7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豫皖苏军区6分区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初期,任第3野战军直属政治部主任。1952年起,任第3炮兵学校政治委员,南京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政治委员。1970年4月起,任浙江省军区副主任政治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任。1984年4月离职休养。1997年5月在杭州逝世。(据《建湖县志(1986~2008)》、《建湖军事志》)
【李甲(1918~2007)】安徽省定远县老人仓镇人,1918年7月出生于农民家庭。学生时代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在校任抗战敌后后援会主席,并参加安徽省抗战总动员委员会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调新四军江北游击队。盐阜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调任盐城县十四区区长兼区民兵队队长、代理区委书记。建阳县立县后,任建阳县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县委民运部部长、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苏北民团随军工作团政委、第二野战军民运科长等职,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福州、厦门等战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十兵团兼福州军区干部管理部处长、青年部副部长,福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代部长,群工部部长,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福建省军区副政委,同时兼任福建省革委会政治部领导组成员、民事组组长,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纪委委员等职,省人大第六届、第七届代表。1982年离职休养,2007年2月26日病逝于福州,享年89岁。
附录三、创立特殊功勋的建湖军人
【吴广文(1906~1966)】字旨斌,建湖县草堰口人。
青少年时,随父吴兆山(时任盐城县警备队中队长)到大冈。民国13年(1924),在省立第7中学(今南通中学)毕业后,任大冈小学教师。民国15年(1926)春,经仇一民(今亭湖区青墩镇人,当时为国民党盐城党部成员,盐阜区中共地下党最早成员之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入又经其介绍加入国民党。吴广文按照仇一民的要求在大冈地区积极筹建国民党盐城县党部西南区第一区分部,并组织青年协进会,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动青年阅读进步书刊,宣传“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并将包括其父亲在内的一批土豪劣绅列入黑名单。民国16年(1927),以“青年协进社”名义,多次进入盐城军阀部队驻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并在大冈组织进步青年欢迎北伐军。次年春,在盐城从事我党地下活动的薛农山(今建湖县高作镇人,盐阜地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1930年因参加托派组织被开除出党)和仇一民等,通过国民革命军第9军江北收兵处主任薛杰三(薛农山之父)的关系,在阜宁县东沟一带收编队伍,由于内部刘伯荣告密,遭阜宁警备队熊养和部包围,仇一民牺牲,吴广文侥幸逃脱,但与中共地下组织失去联系。是年夏天,吴广文考入国民党南京水陆公安教导团,与进步同学组织“侠虎社”。
民国18年(1929)11月,国民党盐城县党部开始清党,逮捕了徐少南等4人,并认定他们既是国民党改组派,又是共产党员,江苏省民政厅下令就地枪决。吴广文虽已经与组织失去联系,但得知这一消息后,说服父亲吴兆山(时在盐城警察大队任中队长)组织营救。12月24日,吴兆山率人扣押国民党县长、县党部书记长、保安队长等人,放走被捕的4人,吴广文与父亲逃入上海租界。次年春,吴广文从上海至南京考入中央军官学校第8期,毕业时代表该期毕业生向校长蒋介石敬献铜钟,并刻上吴广文的名字(此钟存放于南京军事学院),他也留在军校工兵科任教,并任第10期第1总队的区队长,后升任练习团副团长、团长。
抗战爆发后,军校西迁成都,在经过汉口时,吴广文与八路军留守处第1战地服务团取得联系,找到同乡人陈宗泽、姨兄唐君照,得到组织指令继续留在军校,待机而发。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政府国防部任职,不久通过中共组织联络活动,到江阴要塞任上校守备总队长。1947年冬,经中共华中工委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后与姨表兄唐秉琳(江阴要塞炮台上校总台长)、唐秉煜(江阴要塞工兵营少校营长)等,共同参与策反工作,由吴广文总负责。1949年年初,吴广文因有与共产党活动有关的嫌疑而被监禁,后由唐秉琳等人保释,不久潜离炮台。大军渡江前夜吴广文回到炮台,4月21日凌晨,江阴要塞起义成功,起义部队生擒要塞少将司令戴戎光,让出江防正面。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在没有炮火威胁下,顺利从长山北麓登陆。
渡江胜利后,国家授予吴广文三级解放勋章l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部工兵室主任、第7兵团训练团长、第9兵团司令部工兵室副主任等职。
1950年10月,吴广文首批赴朝参战,任中朝工兵团团长。在上甘岭战斗中,开山凿道,发挥坑道战的威力,将枪群机堡、战车巨炮、进击掩退溶贯一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元山附近一个山沟里,吴广文指挥战士挖道、架桥时,遭美机轰炸,跟随其多年的警卫员胡玉祥壮烈牺牲。因战功卓著,吴广文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独立勋章、三级国际勋章各1枚。
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校教授会主任,享受师级待遇。1959年,调任南京工程兵学院训练部部长。1962年,患肝腹水住院治疗。1966年12月30日(一说为31日),因病于南京逝世。(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董学道(1944~1975)】上冈镇冈东社区运河村人。从小家庭贫苦,解放后上学读书,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年年被评为三好生。毕业后,在生产队任保管员。
196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空军1361部队某部班长、排长、8连连长等职,曾3次受到上级通令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
董学道入伍后,始终勤勤恳恳地奋战在国防施工战线上。刚到部队,仅用两个半月就掌握了别人需要半年才掌握的风钻技术,成为一名掘进能手。当了干部后,他又总是干在战士前头,成为全连先锋。搞掘进,他抱着风钻打头阵;爆破后,他第一个冲进洞里检查作业面,抢着排除哑炮和险情;工地出现塌方,他总是第一个冲向“老虎口”。
董学道牺牲后,沈阳部队空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一等功,所在部队和建湖县都掀起学习董学道英雄事迹的热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分别播发了他的英雄事迹。
【马从华(1958~1979)】庆丰镇谷庄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在校读书期间,一直是三好学生。
1977年1月,马从华响应祖国号召,主动报名参军。在53560部队“大渡河连”当通讯员。1979年初,马从华向党支部递交了3份血书,坚决要求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斗中,马从华所在的连队与坦克部队配合作战,连克敌人坚固设防的阵地。马从华担任通讯班班长(《建湖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多次出色地完成领导交给的火线通讯联络任务。
人们在整理马从华的遗物时,发现一封未及发出的家书。信中写道:“现在我是一名军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就要争当一名勇士。只要祖国需要、人民召唤,我就得挺身而出。如果我不能回来,父母亲也不要难过。我们家兄弟多,家中有什么困难,望父母能想得开。如果我死了,绝不要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为祖国牺牲,是我的光荣,也是你们的光荣。我用战场上的弹壳做了一只风铃,送给侄儿大兵的,放在挎包里,请父母转给他。”
根据马从华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给他追记一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共建湖县委隆重举行马从华烈士庆功大会,并作出向马从华学习的决定。
【乔坚(1920~1980)】原名乔新民。今颜单镇古虹村乔舍人。出生于地主家庭。民国28年(1939)秋,考入迁设遵义的浙大工学院化工系,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遵义警备司令部列入黑名单。民国30年1月,在进步教授费巩的帮助下,乔坚等人逃离遵义,几经周折,到达阜宁,参加了新四军,入抗大五分校学习。结业后,乔坚先后任三师军工部研究室研究员、子弹厂厂长。1942年调任七师军工生产部工务室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不久,随军北撤,担任过山东军区军工部工务科副科长、炮弹四厂厂长、山西长治枣臻炼钢厂副厂长、太原市军管会西北钢厂联络员等。1949年8月份,调查任南京航空办事处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空军机务处处长、华东军区空军工程部副部长、军委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副处长、军委工程部工厂管理部副部长等。“文化大革命”初,惨遭林彪死党吴法宪法一伙的打击迫害,被认定为“阶级异己分子”,押解赣州监督劳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9年才给以彻底平反。乔坚在逆境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1980年因癌症病故。(据《建湖县志》)
【李二葵(1918~1994)】,祖籍原阜宁县第7区丁仑(今建湖县宝塔镇丁仁村)。他出生时,其母梦见两朵葵花向阳盛开,故取此名。李二葵的父亲李万里青年时代即宦游在外,李二葵幼年一直随父读书生活,故乡人对其知之甚少。
1938年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李二葵在河南卢氏县高中毕业,在时任卢氏县县长的父亲动员下,抱着挽救民族危亡的满腔爱国热情,毅然从军。其后不久,考入黄埔军校第7分校第16期步科(西安)。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排长、连长、参谋等职。
1942年2月,中国国民政府应英美盟国之约,派出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李二葵时在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一说在208师)运输连任上尉连长。其叔祖李树滋闻知,即赠诗以壮其行。诗云:“腥风血雨挟滇缅,天地为悲草木愁。壮士拂衣出门去,长缨在手卫神州。”
解放前夕,他辞去军职定居于上海。(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鲍廷钰(1918.11~1998)】建湖县上冈镇人。从小聪明好学,就读于上冈小学、盐城县立实中、盐城省立高中时一直成绩优异,1939年考入云南大学矿冶系,次年转入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194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兼任陆军大学教官。1947年随校迁至上海吴淞,次年该校迁往台湾,鲍廷钰和大部分教员一样选择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鲍廷钰任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副研究员。1952年随该室内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3年任炮兵工程系教授会主任,1960年任炮兵工程学院火药系内弹道教研室主任,1966年任华东工程学院(今南京理工大学)火炮工程系内弹道教研室主任(夏瑞庭《故乡云续集》)。
1953年起,鲍廷钰主攻内弹道研究,立志建立我国自己的内弹道学事业。连续他潜心内弹道学理论研究与实践,30多岁就连续发表多篇极富见解的论文,得到苏联专家的赞赏,并将其论文推荐给苏联炮兵工程学院学报发表。1960年,鲍廷钰出版《特种武器内弹道学》、《不同形状火药内弹道表》等论著,为解决无后座炮及皖南炮内弹道问题填补了空白,这一成果后来获得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鲍廷钰成为当时国内外这一方面的专家、权威。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突破弹道学方面的难题,搭建我国弹道学研究梯队,鲍廷钰于1965年11月给当时主持国防科委工作的聂荣臻写信,建议成立弹道研究所,集中人才攻关,培养新一代专家。聂帅很快亲笔回函,对他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和坚决支持。然而,不久“文革”爆发,鲍廷钰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他白天在工厂抬炮架、搬炮弹,晚上仍然进行内弹道学思考与研究,并撰写了《涡轮尾翼弹无后座炮的内弹道研究》一文,对当时一种新炮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后来他又将此项研究成果运用到“40火箭筒”上,帮助这一项目取得突破。1972年,他恢复工作,并被任命为内弱道教研室主任。
1978年12月,鲍廷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鲍廷钰任华东工程学院火炮工程系主任,并完成《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在当年的中国弹道学会年会上宣读。在此基础上,经过大量实践与实验,又完成《势平衡理论的解法》,发表在华东工学院学报上。是年,中国兵工学会弹道学会成立,鲍廷钰当选为主任委员。不久他和其他委员联名写信给邓小平,要求加快组建弹道研究所。1981年弹道研究所在华东工学院成立,鲍廷钰兼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他和同事们一起向内弹道和外弹道等方面的世界难题发起攻坚战。鲍廷钰创立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具体运用途径,突破当时沿用百年的法国人维来“几何燃烧定律”,使火药在膛内实际燃烧规律的难题得以解决,为世界弹道学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1985年,这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后来被载入《军事科学大百科全书》。
1987年、1988年,他的论著《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的中文本及英文本,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弱道势平衡理论的论文,在1990年的国际弹道会议上发表,引起国际内弹道学界的高度关注,专家们十分赞赏他的研究具有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密切联系实践,他们断言“历史学家将会将你的业绩载入史册并传给后代”。1991年,他主持的国家科研某重点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密闭爆发器试验检测发射药弹道性能”这一研究课题,通过部级鉴定。该成果属国内外首创,通过内弹道性能检测,以静态试验替代射击试验,有着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他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内弹道学、外弹道学方面的专家,成为弹道学方面的栋梁之材。
1985年,鲍廷钰入选《江苏省历代军事人物录》。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一、第二届中国兵工学会弹道学会主任委员。
1998年,鲍廷钰病逝于南京,享年80岁。(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唐秉琳(1914~1999)】字君琅,1914年10月2日出生,今建湖县草堰口镇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19年在草堰口小学读书,1925年考入盐城县县立中学,1928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附中,1933年升入复旦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随上海大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1933年11月,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为黄埔军校第10期炮科。1936年12月毕业,分配至炮兵4团任排长。抗战爆发后,先后参加淞沪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南京沦陷后辗转至徐州五战区,参加台儿庄大会战,时任副连长。战斗中炮4团损失很大,撤退至湖南零陵,整训后开赴鸡公山换装,又进军武昌珞珈山卓刀河参加武汉保卫战和长沙会战,调炮8团升任2营营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原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的二兄唐君照奉调回苏北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特地绕道湖北咸丰,对其进行革命教育。是年11月,升任炮8团副团长。1943年3月,因其作战经验丰富,调入国民党军令部任特种兵股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第三厅二处特种兵中校作战股股长、要塞科科长。
1946年初,唐秉琳与其弟秉煜以暗语致信给大哥唐君鄂,曰:“我们在外跑单帮,小本经营蚀了本,做生意很难,想回家做生意。”此信到上冈后,唐采庭(唐秉琳堂兄,中共党员,建阳县参议会参议长)在上冈邮局中看到此信,即带交给唐君鄂,唐君鄂随即转交给唐君照。此事得到曹荻秋高度重视,指示他们潜伏待命。唐君照遂嘱唐君鄂以暗语回信:“家里生意也不好做,银根很紧。你们在外边还好混些,希望生意做大些,集些资本。母亲身体很不好,很想念你们,二姑奶奶准备去南京探亲,顺便去看你们。”5月,唐秉琳调江阴要塞,历任参谋主任、守备总队队长、炮台总台台长等职。1947年春,党组织派唐碧澄(唐秉奎)与其取得联系,并派唐坚华(唐碧澄之子,中共党员,上冈区委委员兼副区长)与唐秉琳等人建立联络渠道。10月,由华中工委批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在江阴要塞开展地下工作。唐秉琳为核心的地下党组织,置身虎穴,排除重重险情,经过长期惊心动魄的斗争,终于掌握控制了江阴要塞部队,架空了要塞司令戴戎光,破坏了敌要塞设防计划。1949年3月,要塞地下党由华中工委移交第3野战军10兵团党委领导。
此后,先后任江阴要塞炮兵团团长、华东海军司令部军训处陆训科科长、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教员、海军学院岸防教研室副主任,军事学术部研究员等职。1955年授予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1982年离休(副军职)。
1999年3月,受八一电影制片厂邀请,赴北京参加拍摄《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因旅途劳顿导致心脏病发作,但仍坚持完成拍摄任务。同年5月13日在南京病逝,享年85岁。(据《建湖民族英雄传》)
【唐秉煜(1921~2005)】字君耀,建湖县草堰口人,1921年2月17日出生。1927年在家乡草堰口小学读书,后转入上冈小学。1932年考入盐城亭湖中学(在今盐都区秦南镇境),1935年到泰州时敏(一作时美)高中补习2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参加上冈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经二哥唐君照介绍,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培训班学习。是年6月,受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派遣,进入国民党军队做地下工作。10月,武汉大撤退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遂以失散军官身份考入黄埔军校16期工兵科,毕业后担任工兵24团上尉连长。
抗战胜利后,唐秉煜约同四哥唐秉琳回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中共华中五地委决定其仍留白区工作。不久,唐秉煜打入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任少校作战参谋。1946年秋天起,在中共华中工委和华中五地委领导下,为我党搜集了如国民党《全国作战方案及部署》、《华东地区为主要战场的作战实施方案》、《二线补充兵团二百万人的实施计划》等许多绝密军事情报。1948年6月,调任江阴要塞工兵营营长,积极配合唐秉琳、吴广文等地下党员开展策反工作。1949年2月,受要塞地下党组织指派,冒着极大风险偷渡长江,抵达我解放区淮阴,向华中工委领导人陈丕显、管文蔚等汇报要塞起义准备工作,同时将蒋介石亲自批准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案要图》送给华中工委。此后,他在唐秉琳领导下,争取了要塞大多数中下层军官,排除险情,化解危机,在4月21日我军渡江战役期间,成功组织要塞起义,迎接大军顺利渡江。此后,任解放军第3野战军特纵工兵3团参谋长、华东军区工兵11团参谋长。
抗美援朝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负责朝鲜西海岸和沿海岛屿以及辽东半岛沿海的阵地勘察和设防工作,防止美军登陆偷袭。1952年回国,任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作战训练科长,被荣记三等功。1954年任南京军区国防工程指挥部计划科长兼沿海岛屿工区副主任,并在浙江普陀山主持开办国防工程训练班,培训全军区师以上工兵副主任。1956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五系工程战术教授会副主任。195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学术处战术研究室主任、处长,总参军事学术研究会委员、工程兵部军事学术研究分会委员等职,开展全军工程兵军事学术研究工作,参与编写军事条令教案,发表《论现代军事伪装的发展和运用》等多篇学术论文,为工程兵部队建设和国防工程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肯参与对贺龙元帅的诬陷,唐秉煜遭受长期迫害,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至1979年5月始得彻底平反。
1984年至1986年,受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聘请,参加查处大案要案。1999年,与其兄唐秉琳一起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巨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拍摄工作,其参与的江阴要塞起义作为首章载入史册。
【季阳林】建湖县开发区钟庄社区人。1963年8月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海军某部任汽车驾驶员、文书、排长、干事,后调任海军直属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处长,海军司令部编研室副主任等职,大校军衔。在海军司令部期间,采写宣传的众多人物,其中一些成为受到海军、军委总部和国家表彰的先进典型。退休后,任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200多万字,主要有长篇报告文学《雕像在盐城》、《王俊情怀》,报告文学集《舰队在远方》、《盐城骄子》。
附录四、历代武举名录
(据《建湖县志·历代科贡名录》)
明 代
颜 恺 正德八年武科举人,总兵颜玉之子、都督同知颜彪之孙。
清 代
祁玉琢 道光十四年武科举人,新阳村人。
廖奎弼 道光十九年武科举人。十八团人。
祁玉瑄 道光十九年武科举人。新阳村人。
成廷栋 道光十九年武科举人。神台庄人。
祁以桂 咸丰元年武科举人。新阳村人。
廖光武 咸丰九年武科解元。廖庄人。
孙韵涛 同治十二年武科举人。高作人。
孙韵琴 同治十二年武科举人。高作人。
郑得魁 光绪五年武科举人。东郑庄人。
路乘龙 光绪五年武科举人。上冈路墩人。
吕谷金 光绪十二年武科进士,曾任御前侍卫。高作人。
祁以德 光绪十五年武科进士,新阳村人。
孙国华 光绪二十三年武科举人。建阳金家桥人。
薛兆凤 光绪二十三年武科举人。高作薛家滩人。
附录五、叛逆将军
叛者,背叛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之谓也。逆者,逆正义主张与时代大潮之谓也。记录这样的将军,一是将其刻上历史的耻辱柱,防止美化,以正视听;二是警戒建湖后人,切勿蹈其覆辙。臧卓其人,前半生不能说其无功,然落水当了汉奸,哪里还能解脱耻辱,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不但其人之羞,亦吾乡人之耻也。
【臧卓(1890~1975)】字勺波,其名一作臧焯(《臧氏家谱》),今上冈镇草堰口社区人。幼时习经史,擅辞章之学。辛亥革命后,受族人讨袁烈士臧在新(今滨海县人)影响,弃文习武,入南京陆军小学,后转升陆军预备学校,后入保定讲武堂步科,深受校长蒋百里赏识。毕业后,在北洋军队供职,才智过人,屡获升迁。民国13年(1924)调任陆军部少将机要科长,后受南方革命影响和军校同学之招,悄然南下,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先后在陈铭枢的第十一军和唐生智的第八军任参谋长。民国19年(1930)唐生智组织“护党救国军”进行第二次武装反蒋失败后,臧卓隐寓上海,时常在《新闻日报》上发表对时局的主张,蒋介石阅后颇有赞赏,特地召见,意在笼络。蒋问其是否与唐脱离关系,臧卓答以“关系脱离,感情还在”,为蒋所忌,未予重用。其间,臧卓就个人戎马生涯作了笔忆,著成《万里征骖录》,“辞含珠玑,时誉甚隆”。后来唐生智就任陆军训练总监,臧应唐之招,就任中将训练所长。“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西迁,唐生智留守南京,臧卓在城防设施方面多所建言,并为唐所倚重。南京失守后,臧卓随军退至武汉。不久,臧卓悄然折回上海。臧卓与汪精卫私交甚笃,民国29年(1940)汪伪政府成立,臧卓亦落水当了汉奸,聘任伪陆军部次长,次年任苏北行营主任,后因汪伪政权内哄,被以“清乡剿共不力”之名解职。抗战胜利后,臧卓潜居香港,以教书为生,并为刊物撰稿。1975年春,客死于香港。
- 上一篇文章: 《梅磵诗话》中记录两淮南宋末年之状(唐明泊)
- 下一篇文章: 《建湖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