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史志专著 > 正文

万里与建湖人陈庭元的往事(王学言)

 

 

第一时间,从电视屏幕上获悉万里与世长辞的消息,几乎与此同时,手机响了,那是安徽卫视综艺导演陈新兴打来的,告诉万里去世的消息。陈新兴是建湖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人原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之子。2011年,笔者曾和有关新闻媒体的同志一起二去合肥,三到凤阳,四去小岗,采访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驱,建湖骄子陈庭元(陈庭元为我县塘河街道胜利村人,原近湖镇)的往事。顿时,当时寻访时,陈庭元家人和凤阳、小岗人反映陈庭元与万里支持农民包产到户的件件往事,再次呈现在眼前。

19801月上旬,安徽省委在合肥召开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建湖籍人,援徽干部)将“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调查报告亲手交给万里,这份调查报告介绍的是凤阳且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现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情况。其实,这件事已在陈庭元心底埋藏了二年之久。

那是19781224日晚,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位常年累月在土里创食却得不到温饱的庄稼汉,甘冒坐牢杀头的危险,个个伸手摁下了一枚枚红指印,红手印上面一段话这样写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小孩养到18岁。”这一份如生死契约一样的悲壮保证书。当时被凤阳县委得知,对县委书记陈庭元来说,好似捅下一个天下的窟窿,肩上的担子如似压力千斤。但针对当时安徽饿死人的实际情况,为了百姓,陈庭元认了,他在县委班子会上要求大家,这事不宣传,不扩张,同时,你们也不要怕,一切后果由我负责。在当时来说,讲这话是要一定胆量的,而在调查报告交给万里之前,陈庭元整整苦撑了二年多时间。这二年时间,陈庭元承担了各种风险,他准备解甲归田,回苏北建湖老家再当农民,他同时也做好做大牢的准备。秉承“做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俗言。如今,报告给了省委书记,一切顺其自然,没想到省委书记不但没有怒骂,没有拍桌子责怪,反而同情与支持。最终万里与陈庭元(后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了“铁杆”。后来,他们都受到了邓小平的首肯。

据当时万里在安徽的得力助手、时任省委副秘书长、资深农村问题专家吴象撰文回忆,就在这个会上,陈庭元——凤阳县委书记才把有关小岗村的材料(“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调查报告)给了万里。材料中小岗以前那个苦和后来的变化,非常动人,万里一口气就看完了。吴象当时就在他眼前,就站在那儿看他,时间不是太长。后来,会议一结束,万里放开手里一切工作,直奔小岗村。因为他对陈庭元的调查报告太感兴趣了。同时,他对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如此胆识感到惊讶。百闻不如一见,必须实地了解情况,核查事实,“验明正身”。到了小岗村,老百姓对站在眼前的陌生的省委书记万里说:“不行啊,我们弄不好要吃官司的啊。”同时又用试探的口气说:“大包干能不能让我们搞个两三年啊。”万里一时陌生于安徽的“方言”。虽在报告中提到“大包干”,但他没有意识到群众对“大包干”这三个字是如此清晰,因此,他故作不明其意,问教于在场陪同他的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陈庭元当即用民谣释之:“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万里听了陈庭元的当众解释,又颇感兴趣的追问:“大包干,效果如何?”陈庭元接着吟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万里听后哈哈大笑,对陈庭元也对在场的小岗村群众说:“我批准你们搞五年,吃官司,我给你们打官司去。”省委书记一席话,顿时使小岗的群众心里暖烘烘的,同时,也使陈庭元心里千斤重担落了地,他深吸了一口气,如释重负,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感谢万书记”。临离开小岗村,老百姓要送万里和陈庭元等人炒熟的花生,百姓们说:以前想送也没有。万里欣然同意了,来的同志人人都穿的军大衣,大家口袋里都装满了炒熟的花生,作为小岗人送给他们的“路粮”。回到合肥,万里将熟花生抓出来放在省委常委会的会议桌子上,告诉大家这是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的成果。在会上,万里还专门介绍了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大胆实行包产到户的做法,由此在全国范围内一场农村改革包产到户的序幕拉开。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