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是县志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编纂中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首先在征集上下工夫,除了要求各镇、各部门根据各自掌握的情况上报有关人物,并先后两次在《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上发布征集启事,同时与北京咨询委员会和上海振兴建湖委员会取得联系,请他们提供有关人物。从效果来看,并不很理想。立传人物的形成,主要还是靠编纂组的排定与各镇、各部门的上报。《人物》分为两部分,一为《人物传略》,一为《人物名录》,此外,在《附录》中设有《前志人物补记》。立传人物设定的标准为:1986~2008年期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已故建湖籍和客籍对县内外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较大影响的人物;享受地、市级以上待遇的老革命、老干部;受县级以上党委发文宣传学习的先进人物以及在各行各业居于领先位置、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人士。在第四十七章《人物传略》中共记载1986~2008年期间的逝世人物68位,其中革命烈士4位,各行各业有重大影响的知名人物64人。此外,在《附录·前志人物补记》中记载古代人物4位,近现代人物10位。在人物方面有些值得说明与补记的内容。《人物名录》则以表录和排列名单的方式记载1986~2008年市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及县内著名学者专家、特级教师。

 

立传人物补说

 

立传人物应该重在记录其事迹,但往往人物会写成履历表。所谓履历复杂,事迹简单,毫无亮点与特色。特别是在初期所征得的人物传略更其如此,编纂时应有强烈的事迹意识,当然这是需要时间去深入调查,广泛阅读收集,认真分析,去伪存真。这里不去多说了,主要就人物入志的情况作些补充说明。

1.唐坚华。20084月,县志编纂非常紧张的时段,省政协举办各县政协主席培训班,在镇江南山的碧榆园。一天,看到《镇江日报》上一位人物专访,介绍的是策反江阴炮台的两位老革命,再一看都是建湖籍的仇英和唐坚华夫妇,唐坚华同志早已经去世。从文章来看,这两位老人还是策反江阴的首批交通员,实在太让我惊异。很快我与采访的记者沙艳秋联系上了,一起又去拜望仇英老人。此行我知道了唐坚华、仇英两位老人当年为了策反历经艰险,后来又为此受尽磨难。唐坚华的父亲唐碧澄系著名民主人士,抗战期间曾任盐城县参议会副参议长,盐阜行政公署委员。唐坚华在父亲影响下,读中学时就积极投身抗日,19401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新四军某部连指导员。抗战胜利后,调任建阳县上冈区副区长,19473月接受党组织安排,和父亲唐碧澄、妻子仇英(中共党员,时为永丰区干部)以逃亡地主身份作掩护,到苏南蒋管区从事地下工作,担任地下交通员。先后六下江南,在敌区来去11趟,为解放区传送情报,历经艰辛。其间,他在父亲的引荐下,结识了时任江阴要塞炮台总台长的堂叔唐秉琳,通过交谈和做思想工作,并报经苏北区党委批准,吸收唐秉琳及其弟唐秉煜(时任江阴要塞工兵营营长)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他们做要塞中下层人员工作,拉开了江阴要塞策反的序幕,为日后渡江战役期间要塞起义打下了基础。19486月,他最后一次从苏北区党委所在地合德乘棉花船赴江南途中,夫妻双双被捕,被关押在泰州中统县室,后转镇江中统省室照庵监狱,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他与妻子仇英相约,决心以死保守党的秘密,并在香烟壳上留下遗言:“绝不泄露秘密,作最后牺牲的准备,伪币作唐坚华党费。”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于当年底获释回到苏北解放区,1949421江阴要塞起义成功后,随大军南下,先后在苏北党校和扬州军管会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平反后,在镇江市港务局工作。除此我无法从仇英老人那里确切了解唐坚华老人解放后的工作经历,无法确切了解到他的生卒年。因为仇英老人的思维总是沉浸在60多年前的斗争生活之中,总是被她自己所认为的有人想要篡改当年历史的激愤当中。而且据仇英老人讲,他们在监狱出生的孩子受了很大的影响,而其他子女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了很大的刺激,她不愿我们与这些孩子接触。本来以为反正还有一段时间,肯定能够理清楚,也就没有再深究。培训班结束,我把唐坚华这个人物简介的任务交给了一位老党史工作者朱明安同志,正好他曾经参与过《唐氏五兄弟》这本书的组稿,而唐坚华是这“唐氏五兄弟”的侄儿辈,在《唐氏五兄弟》中也有记载,我从仇英老人那里了解的情况在老朱这里得到了印证。实在没想到的是,直到最后我们还是没有把唐坚华的生卒年代和解放后的工作经历准确了解到。但我还是不愿意把唐坚华的生平事迹拿掉,我真的被他们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感动,在付印前,我只是把原来推算的生卒年(1920~1985)及享年65岁等删掉。就这样,我还是没放弃,又一次与镇江港务局联系。镇江港务局已经改为镇江港务集团,集团人才资源部的陈主任反复查找档案,并与过去港务局的老的人事科长等同志进行了解,最后告诉我他们这里没有唐坚华这位同志,他还帮我想办法说,看是否向镇江市政府交通局港务处了解了解。其实,我们通过党史和档案一条线也作了解,可惜因为唐坚华、仇英他们曾经被捕这一节,许多资料中只有他们的事迹,却并无我们想进一步求证的东西。而我们实在因为时间的问题只好采取目前的处理方法了,留待后日吧。

2.朱念群。朱念群是一位华子良式的人物。我曾经在夏瑞庭老的《故乡云》中读过有关介绍,编纂县志时我们曾想就朱伯屏何时改名为朱念群等问题求得印证,在讨论中有同志提出,这位烈士的事迹非常感人,但是前志在编纂时是否因为其籍贯的确认及朱念群之名的确认等而没有为其在县志中立传呢。从夏老的文章中我感觉到这些并不是问题,朱念群就是朱伯屏,他就是上冈籍的烈士,当然大家认为应该有所求证,这自然也是对的,但实在因为时间与人手所迫,这种工作无法充分展开。我想,就在这里根据夏老的《鲜为人知的红岩英烈朱念群——一位上冈籍的华子良》作一简介,也算是一种留待吧。朱念群,原名朱伯屏,1912年农历三月初五出生(应该是出生于南京)。上世纪20年代其父朱梓臣在南京市区太平路经营小古董和家具,他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第三,6岁读私塾,12岁插班入中华路实验学校读书,后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1928年考入浙江省警官学校速成班第一期。1930年毕业后分配在浙江省余姚县梁弄区任警察局长,其间,他与地下党员沈孟养交往密切,并一起到农民群众中开展工作,支持当地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的斗争,不久由于商绅们的激烈反对被调离了梁弄区。此后,朱念群考入北平国民大学,一面刻苦学习,一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10月他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党组织派他到敌后工作,可是刚到西安就被胡宗南部以“私通中共”扣留,关进西安集中营。1940年被送到重庆郊区战时青年训导委员会所设立的集中营。1942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朱念群逃出集中营,由重庆往云南再入缅甸,他一心想经缅甸逃往苏联,可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海路被封锁,他几经周折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又历尽千辛万苦,横穿印度、巴基斯坦,最后到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可是,1944年春在这里他又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发现,他们勾结英帝国主义者,以朱是“第三国际分子”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被挟持回重庆,关进了五云山集中营,在这里他受尽折磨,但他却决不屈服。敌人黔驴技穷,把他绑赴刑场,用假枪毙威胁他,可朱念群仍然毫无惧色。1945年,他被以“神经病犯”的名义转押贵州息烽监狱。1946年又转押重庆中美合作所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白公馆。特务让韩子栋(《红岩》小说中华子良的原型之一)给朱送饭。这一对同狱的“疯老头”和“神经病”在长期观察后终于有了互相了解。1946818,特务将罗世文、车耀先、朱念群、尚承文押赴松林坡,将罗、车枪杀,朱、尚又押回白公馆。次年8月韩子栋逃出虎口,913晚上朱念群等三位同志被敌人残酷杀害。朱念群英勇牺牲的消息一直鲜为人知。1950年,朱念群的胞兄朱天铸根据妻弟汪文华曾在重庆探望过的线索,写信给重庆有关部门,查询其弟朱伯屏的下落,但杳无音讯。直到19839月,重庆市美蒋暴行展览馆来人,在南京找到朱天铸老人,并带来信函,才知道朱念群烈士正是自己的胞弟,同年1015日,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追认朱念群为革命烈士,1127朱天铸带着过继给朱念群的儿子朱慧清应邀参加歌乐山烈士陵园举行的悼念烈士仪式。在这里,时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韩子栋见到朱慧清,拉住他的手说:“太像了,太像你父亲了!”朱慧清问韩子栋老人说:“你就是华子良?”韩子栋忙说:“不,不,不,你父亲才是真正的华子良,是华子良!”据夏老介绍,朱念群在北平国民大学时的老师著名人士萨空了1944年也被关押在重庆五云山集中营,敌人曾想让萨空了去劝朱念群接受训练,被萨拒绝。萨1947年在香港出版的《两年的政治犯生活》一书中曾叙及此事。

3.陈庭元。当年我进县委办不久,就听说在凤阳搞包产到户的县委书记是建湖人,姓陈,但这位领导好象一直没有和县委这边有过什么接触。20073月,政府大院门卫打电话,说是陈庭元有个亲戚要把讣告送过来,可是过了半天是门卫送过来的,一看是陈庭元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的生平简介,再问送的人说是走了,也不愿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后来有熟悉他的领导说,陈书记这个人是从来也不会麻烦家里的,我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治丧小组竟然连建湖县委也不通知吧。我赶紧派人把陈庭元同志的生平简介送到党史办,并且关照他们收好,将来编县志时,这人应该好好写上一笔。2008年春天,我已经到政协上班,纪念改革开放各项活动在全国展开,报刊上有许多回忆文章。一天,在《新华文摘》200822期上看到赵海均《30年:1978~2007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的摘要,题为《见证三十年风云》,重点记述了开创蛇口工业区的袁庚和推进农村大包干的陈庭元。这让我们这些家乡人看了非常自豪也非常振奋。我们本来编写《建湖文史资料第九辑》时,已经请党史办老朱撰写陈庭元的传记,这个材料太重要了,我让人赶紧复印下来送给他。没想到,县委让我承担县志续修的任务,在审定人物时大家一致认为,陈庭元应该大书特书。

4.王裕凯。王裕凯实际就是上冈镇人,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我想全县绝大多数的甚至可以说全县不会有一百个人知道他。这次编县志时自然要把《盐城市志》好好看一看,我也要求我们所有同志都要认真看一看,当时和大家讲,一是学习市志的编纂方法,俗话说:“一级一级水平。”二是因为市志出版时间后于《建湖县志》6年,其中肯定有许多为县志所无的人物、事件,这样也正可为我所用。这些都是些很实惠的想法,当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想也就是干中学、学中干吧。在翻阅市志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自然是相当的大,这里也就不去列举了。单说王裕凯吧。我在看到《盐城市志》第四十九卷《外事 旅游 侨务》时发现这样一段记载:“旅居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华侨、外籍华人大多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或在高等院校任教,旅居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大多从事工商业活动。他们中的杰出人物有的已被收入世界各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如祖籍建湖的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王裕凯,曾任美国格兰岱尔大学、普希丁大学、洛杉矶公立大学教授,执教50年,桃李满天下,著有《中美学制之研究》、《大学训导之理论与实践(应为实施)》、《中西教育家》及《教育论丛》等书。19837月,王先生80寿辰时,美国总统里根夫妇从白宫发贺卡以示祝贺,他的名字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祖籍建湖的美籍华人王赣骏博士,19854月,与6名宇航员一起乘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遨游太空,进行为期一周的科学实验,成为世界上首次乘坐航天飞机的美籍华人。祖籍射阳的美籍华人刘必治,是当今世界电子工程学中很有造诣的专家、学术权威。祖籍东台旅法华人吴其昱,旅美华人戈宝树、吴敏慧、江应澄、沈兆龙、沈冀、钱维翔以及祖籍射阳的旅美华人刘轩吾、刘静,祖籍阜宁的旅美华人陶式玉、胡应元等,在学术界均有一定的影响。尽管他们所在地区有别,身份各异,但怀念故土,希望家乡富裕的愿望相同。在与他们经常性联系中,为盐城市及时了解国外科技动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创造了条件。”之所以把这一节全部录下来,是要让大家体会到我当时读到这一节的家乡自豪感,你看,建湖人在全市就是不一般。当然,很快我也感到惭愧,王赣骏自己是知道了,但王裕凯竟然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何况市志里说他们“所在地区有别,身份各异,但怀念故土,希望家乡富裕的愿望相同”,而我竟然全然不知其人,也不知道王裕凯。我想这个资料肯定是建湖提供的,于是乎我开始了询问,但是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复杂而茫然的过程,党史办没有人知道,侨联没有人知道,侨办也没有人知道。那么档案局呢?同样没有人知道。没招了。后来,我想在互联网上求助吧。网上大约有100多条信息,真正相关的约有十来条。比较全面些的是香山楚客博客上的介绍,兹录如下:“王裕凯(1903—?)字举庭,江苏盐城建湖人。19208月至19257月,就读于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第十九届师范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代办南通县立师范学校舍监兼英文教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游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科主任、教育学院院长、训导长、秘书长及代理校长。抗战爆发后,随校内迁,先任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教授,后至重庆,出任东吴、沪江、之江联合大学及圣约翰、东吴、之江联合大学教务长。1946年在上海创办光夏学院并任院长,1949年将学院迁至香港,开华人在香港创办高等教育之先河,成立香港光夏学院并任院长兼国际研究所所长。后移居美国,先后获心理学博士等三个学位,并历任美国格兰代尔大学教授,普布丁大学教授及洛杉矶公立大学教授等职。王裕凯执教五十余年,桃李满天下,著有《中美学制之研究》、《大学训导之理论及实施》、《中西教育家》及《教育论丛》等专著。其名曾被载入英国出版的《全世界二千名人录》。其80寿辰时,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夫妇专门致电祝贺。”此外《中国侨资网》上有一段简介,云:“王裕凯,原籍建湖县,1903年生,三十年代赴美留学,回国后曾任复旦大学教授、重庆东吴、沪江、三江联合大学教务长、上海光复学院院长;四十年代赴美,曾任格兰代尔大学、普布丁大学和洛杉矶大学教授。”在其他的信息中,可知的是196011月王裕凯曾经参加在菲律宾首都召开的国际亚洲史学家会议;在贵州政协文史资料中曾收有王裕凯和洪星合撰的《浙江大学在湄潭》;《大学训导之理论与实践》应为《大学训导之理论与实施》,为王裕凯与陆传籍合著,由文通书局出版。不过这些介绍中,其实都有一个问题,没有王裕凯是建湖哪个乡镇的情况,也没有近况的介绍,也就是说王老先生是否健在,全然无有线索。本来,我是一心想在《人物卷》中为其立传,这一来就不能鲁莽从事了,还是采用市志的处理方法,在侨务工作中介绍他的事迹。县志付印后,我又翻翻夏瑞庭老的《故乡云(续集)》,这本我看了多遍的书中居然发现在列举的上冈小学毕业生中就有“美国加州格兰岱尔大学执教的王裕凯”,呵呵,这下我可不敢说建湖不到100个人知道王裕凯了,我就不明白自己原先是怎么看的书。不过还是有个问题,王裕凯先生健在的话,应该是106岁,谁又能说这不可能呢?

5.杨兆麟。还是在夏老的书里看到了杨兆麟的详细介绍,文曰:“杨兆麟,1919年生,暨南大学中文系肄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从事连环画编审工作40多年,曾用诗歌编写连环画《老孙归社》、《百炼成钢》、《连升三级》的脚本,参与编写《中国成语故事》、《中国诗歌故事》,主编过《三国演义故事》等。主要论文有《关于古装连环画的一些问题》、《我的三字经》。他曾在全国国家连环画评奖中获得文学脚本一等奖。他的旧体诗词以及杂文、论文,曾多次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我记得在夏老书中看到过这位乡贤,编纂县志时让其他同志在网上进一步搜索看到《中国新闻人网》上关于杨兆麟的介绍,云:“杨兆麟 1919 2004 江苏建湖人,大学肄业。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编辑科副科长、连编室副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务,并担任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杨兆麟先生毕生从事连环画工作,创作、编辑了大量的连环画作品。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他创作的连环画文学脚本《老孙归社》 荣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脚本二等奖,他参加编写的连环画 《中国成语故事》、《李自成》 荣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脚本一等奖和二等奖。他担任责任编辑的连环画 《三国演义》 套书分 60 个分册,7000 幅左右,规模之大,在连环画系列出书方面可谓空前。该书自出版问世以来长销不衰,累计印数超过 1 亿册,深得广大读者欢迎。”但后来我们曾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系,却无有回音,这样在付印前,我还是无奈地拿下了杨兆麟的简介,我想这样的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只以网上所见的资料为准,到时候找谁求证呢?

6.朱明德 孟田 裴公九。朱明德为近湖镇所报送,孟田和裴公九为恒济镇所报送,但在最后核实时,都无法提供原始资料,无法提供详细事迹,只是要求我们放心,肯定没有问题。但是这样谁放得了心?再说只有极简单的履历,而我们又实在无有人手去具体核实与补充,所以还是拿掉了。为了备忘,特录于下。朱明德(19291993),近湖镇蔡徐村人。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北京301医院院务部部长、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正师级)。19936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孟田(19281994),恒济镇孟庄人,19284月出生。1945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海军东海舰队开封舰副政委,海军护卫舰第六支队海南舰代政委,海军工兵独立营教导员,四机部南京898厂政治处主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江苏分校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94221病故,享年66岁。裴公九(19182007),曾用名贡久,恒济镇人,19184月出生。1938年参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解放初期,任127师师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副军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任新榆钢铁厂党委书记。平反后,调任江西省民政厅厅长、计生委主任等职。200711月病逝,享年89岁。

7.陈钟浩。知道陈钟浩这位乡贤,是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2月版的《湖海诗存》上。此书为纪念新四军建军70周年及湖海艺文社开创65周年的专辑,我自然关心其中有多少建湖人及诗词被收录其中,这样也就认知了陈钟浩这位乡贤,同时还注意到全书收录诗词过20首的不过十一二人,陈钟浩的诗词入选22首。此书有陈钟浩的简介,兹录于下:“陈钟浩(1902~2002),字幼惕。建湖县人,其父玉樹(应为澍,即陈玉澍)博通经史百家并以诗名播乡里;其堂兄陈中凡为当代著名学者。1933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史学教授。中央军校国际政治教官等职;抗战时期任重庆行政院效率促进会专门委员、军委会政治部设计委员、外交部专门委员、中央大学史学教授等职;抗战胜利后,任江苏学院史学教授,南京和平日报副总主笔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受聘为复旦大学史学系硕士研究生答辩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史学系名誉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等。著作有《外交本质论》、《国际现势与抗战外交》、《外交史》、《现代国际政治》、《晚晴轩诗选》等。”其诗《春日遣兴》云:“独居常寥落,远去复夷犹。晓岸烟沙阔,春江雾雨稠。桃花随涨水,萍梗逐长流。镇日羁南国,何时赋壮游。”似为羁迷于重庆时所作。其词《少年游·原意》云:“少时破浪到瀛州,烂漫不知愁。绮楼听曲,贝宫观舞,屐齿遍西欧。  沙龙横议人间世,谈笑半名流。回首花都,旧游如梦,夕照浦江秋。”似为解放后在上海所作。然而,陈钟浩老先生解放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三十年里究竟有何经历,从简介和他的诗词中实在看不出来,实在也是无有时间与人手查询,也只好录存于此。

8.魏福宝。魏福宝是建湖县历史上第一位女县长,在任5年,极富政声,是很得民望的县长,当时《人民日报》曾在《女县长的风采》大栏目下报道过她的事迹。1983年秋天因为农业结构调整与市委发生冲突及其他一些原因,仕途似乎不太顺利,1986年调任盐城市物价局(二级局)局长,未就职,后调任南京市委农工部部长,1988年任南京市农林局局长。2008年在南京病逝,享年73岁。魏福宝对于建湖的石油机械产业的起步有奠基之功,对建湖民众有关爱之情。可惜的是,其子女报来的材料只是提供了一份简单的履历,或许是有什么顾忌,我们也不得而知,还是尊重其家庭的意思,没有再去做补充。县志付印后,听说一位友人为魏福宝同志立传,并做了比较详实的走访和资料搜集,我想这件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我还建议这位友人完全可以把曲折过程的内幕据实道出,也算是一种公平待遇。

9.成焘与陈铸。在翻阅前志时看到烈士中有“陈涛”,小传云:“陈涛(19281953)原名成锦蓉,钟庄乡刘岑村人,1943年就读于海南初级中学,1944年春,参加建湖县总队。同年夏,进抗大五分校学习,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军入伍,历任报务员、机要员、机务主任、副台长、通讯联络参谋等职。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通讯联络参谋。1953年春,陈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敌炮火袭击,英勇牺牲,时年25岁。”当时并没有什么觉得不对。这次编纂县志时,在《盐城市志》中又看到“陈铸”,而其小传云:“陈铸(19231944)建湖县冈东乡人。10岁进上冈小学读书,不久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遂成孤儿。后靠亲友接济,到上冈中学读书。19417月,离校去阜宁县停翅港参加新四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春,任阜东县七区青救会副主任;8月,分配在皋滩乡搞民运工作。通过访贫问苦,组织发动,他在乡里很快成立起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在此基础上,积极培养进步分子入党,并推选农救会、青救会中的坚定分子组成民兵模范班。他还发起借枪运动,在全乡组成了一支拥有12支枪、20多门土炮、50多把大刀的武装队伍,1944316,日、伪军向上旧村一带侵犯。陈铸率游击队员予以伏击,击毙了数名日、伪军。敌人见势不妙,立即溃逃。追击之中,陈的左腿被敌弹穿透,鲜血直流。他用手擦了擦,爬起来继续追击日、伪军,但刚跑几步便倒下了。战友们把他送到医院,医生决定给进行截肢手术。陈苦苦哀求:‘不能把我的腿截了!没有腿,我还干什么革命!’由于他执意不肯截肢,导致伤情恶化,后虽经转院手术,但终因伤势过重,不幸逝世,时年21岁。陈铸牺牲后,抗日民主政府将他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陈铸区,今为滨海县陈铸乡。”显然这个“陈铸”与《建湖县志》所说的不是同一个人。这时有位参加过老县志编纂的同志说,是搞错了,把陈铸与成焘搞混了。后来,在《湖海诗存》中看到“成焘”,有其小传,并录有烈士的四首诗,这样在前志人物补记中我们就为两位烈士分别立了小传,也算是对先烈的一点告慰吧。

10.陈琳及臧洪、陈容。按说志书应该是“书不出境”,但实际上有时又必然的要“出境而书”,特别是由于区划调整等造成的区域重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盐城市志》把“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也大书一笔。陈琳、臧洪、陈容皆古射阳县人,其后所居之境入盐渎县境,抗日战争期间属于盐阜行署第十区。据《建湖县志》前志,民国30年(1941)秋,盐阜行署划前盐城县西北境第五、六、十、十一、十二区和第四区、第十四区的串场河以西部分建立建阳县。其中第十区位于射阳湖西,为国民党韩德勤政权所控制,政令未及。据《盐城市志》,民国32年(1943),原盐城县第十区(在原盐城县西北境)南部安丰、曹甸一带划归宝应县,北部流均沟、泾口一带划归淮安县。也就是说直到1943年陈琳他们生活的区域才脱离盐城、脱离建阳(建湖)。这样来看,我们当然有足够的理由把生于建阳县第十区的陈琳、臧洪、陈容三位名士大书特书一回。所以我们在《前志人物补记》中据《盐城市志》录存三人小传,并加了附注。据陈玉澍光绪本《盐城县志》臧洪、陈琳数人均录入《人物志》,在《凡例》中着重说明这一问题:“建置沿革兼详射阳,以射阳立县先于盐渎且其故城在今盐城境内。有《方舆纪要》、《清史稿·地理志》可据。程志谓汉射阳县与今盐城无涉,《人物志》因削去臧旻、臧洪、陈容、陈琳诸人。沈志驳之,是也。”陈钟凡民国本《续修盐城县志》所载《盐城县境简明全图》明载第十区辖境如前之所述。

11.祁氏人物。在编纂组的大办公室里,经常有许多热心的老者,其中有一位是过去建湖油米厂(后来改制为明江集团,再后来陷入破产困境)的祁厂长。他强烈要求把祁氏考上邑庠生以上的人物入志,还专门送来好几份文字资料,其中《盐城祁氏溯源》中云:“吾盐城祁氏,自一世祖守道公讳杰从苏州迁盐城至今630多年,已传二十七世,据谱记载,人才辈出。崇文艺者蜚声科场,尚武备者高掇巍科;近之衣锦归乡,增荣故里;远之腰悬鹊印,出镇边陲。吾祁氏祠堂曾受皇恩圣旨加封‘八’字形围墙包阁和标记‘翰林院太学士’的珠字灯笼。在明清时期,崇文艺者入学录者有73人,其中,邑庠生(秀才)27人,郡庠生6人,太学生18人,国学生9人,博士弟子员1人,廪膳生(增生)6人,贡监生1人,贡生4人,岁进士1人,进士1人。尚武备者入学录有6人,其中,武庠生2人,武举3人,武进士1人。”他还给了我们一份详细的《太原郡举贤堂历代科贡名录》,记有元代的祁杰,明代的祁士端、祁珣、祁瑛、祁昌、祁鹏、祁鉴、祁锡令、祁桂、祁璠、祁琉、祁仁、祁景熙、祁允益、祁自强、祁自振、祁豆,清代的祁百龄、祁百篇、祁试、祁如山、祁汝为、祁士彦、祁祯、祁天彩、祁玉琢、祁玉瑄、祁正荣、祁以桂、祁以萃、祁以德、祁以新、祁以庆、祁坚、祁德之、祁植之、祁杭之、祁佑之、祁绍仪、祁绍严,共40人。老者热情可嘉,我想或者正因为各地各姓氏皆有此类热心之人,中华文化才能薪火相传,永久绵长吧。但我也真心地对祁老说,一是这份材料里讲的是盐城祁氏,不是建湖祁氏,许多不能入志;二是我们曾经也想与县档案局一起,把全县家族谱牒资料进行整理,但因为此志修志人手与时间关系,还是放弃了这项工作,但这样如果只据祁氏宗谱来补充人物似乎有所不妥。另外,我对祁老讲,他的资料中道及“祁氏有祁立厚、祁和林、祁有章(祁日辉)、祁达山、祁和康、祁文志、祁桂山、祁德胜等革命烈士”,其中只有祁有章前志有传,其他的烈士可以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这我想既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可能因为还是难度较大,没有了下文。县志付印后,总觉得有所缺憾,故而将祁老此事附记于此,为后来者作一参考吧。

12黄浩(1906~1998),原名王少卿,建湖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9月回国。历任中共沪西区委组织部部长、上海海上工作委员会代理书记、江苏省委发行部部长、上海难民工作委员会书记、新四军革命服务团队长、淮南铜城市市长、淮海地委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华东局直属机关党委第一副书记、上海匣北区区委书记、区长,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军工分党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193410月曾被国民党政府囚禁于上海监狱。这是从网上搜索建湖人士时我们发现的,但几次电询无法衔接,故录存于此。

13、陈廷祚,1917年生,曾留学丹麦,卫生部细菌学家、教授,曾任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顾问等职,享誉国内外,曾受日本有关方面邀请去讲学。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