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生年再议

 

陆秀夫是建湖的第一名人,也是盐阜地区的第一名人,但他的生世颇多争议,《建湖县志》所载是自来的定论,似可一议。兹录于下: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一字实翁。宋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今建阳镇)人。其父曾任淮安州管勾,后调任京口。年方三岁的陆秀夫也随父迁居京口朱方镇。稍长,从其乡人二孟先生习举业,“下笔有奇语,不待师烦,日进不休”。二孟为郡宿学,知其不凡,刮目待之。后为应乡举,归里依兄嫂读书。年十五,经县试州试,以优异成绩获得贡补大学的告身(凭证)。年十八,“登乙科,领乡书”。殿撰章美琰时居京口,奇其才,以侄孙女妻之,因留居汝山下妇家,寄读于南郊鹤林寺。宝四年(1256)京试进士中式,时年二十。抗元名将两淮安抚使李庭芝闻其才名,延至扬州幕内。陆沉静寡言,办事干练,“至察其事,皆治”,加之“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因而深得李庭芝的器重,屡加升迁,令其高度主管机宜文字。李庭芝移镇江陵,陆以机宜随行。襄阳失守,李庭芝制置淮东,陆亦鞍马相从,自是帷幄之谋无不参与,并掌机宜如故。不久,陆奉召至京议事,循例挂名提辖文思院,出为大使参议官兼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当时淮东提刑官既无治所,又无财政供给,而陆仍泰然处之。德元年(1275)元军深入江淮,李庭芝麾下“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李感其忠义,推荐他到南宋小朝廷中任职,先后任司农寺丞、宗正寺少卿、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等职。次年三月,恭帝赵显随谢太后屈膝降元。赵显的弟弟赵、赵由海道逃奔温州,陆与同僚苏刘义追从之,并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计议,共同拥立九岁的益王赵称帝于福州,改元景炎。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与陈宜中、张世杰、文天祥等共掌军国重职,组织南方各族人民继续抗元。后因元军逼近,张、陆护卫赵南走广东潮州。景炎二年(1277)秋,因元军攻占广东,南宋小朝廷被迫移上船队,“播越海滨”,坚持抗元斗争。次年四月,赵州(位于广州湾)得惊风病死去。面对一连串的失败与挫折,“群臣皆欲散去”。陆秀夫慨然发议:“古人有以一旅而成中兴者,今百官皆具,士卒数万……此岂不可为国耶!”他的一席议论和坚定沉着的态度稳住了军心。他与张世杰等人共同拥立八岁的卫王赵为帝,改元祥兴。因陈宜中屡召不至,陆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支撑危局。同年六月,小朝廷迁至今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的崖山海面。在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述作,尽出其手”。他和张世杰把数万兵众布置在战舟上,分为前后中三部,依山靠崖,碇泊海域,准备死守。当时虽处“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进呈幼帝以劝讲,并记述海上二王史事,交付礼部侍郎邓荐中,以图传诸后世。祥兴二年(1279三月六日,元军水陆两路攻破崖山。陆见元军四集,无法走脱,便先拔剑驱其妻与三个儿子入海,然后跪对祥兴帝说:“德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拜罢,抱帝负背,叫人“以匹练束如一体,将黄金玺垂腰间”,纵身投海殉国,年四十二岁。传世之作《陆忠烈全书》系后人整理的。

再看此后所出之《盐城市志》:

    陆秀夫(1238~1279)字君实,民族英雄。宋嘉熙二年(1238)十月生于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今建湖县建阳镇),3岁随父迁居京口(今镇江丹徒朱方镇),18岁通过省(礼部)试,19岁与文天祥同时中进士。当时,两淮制置安抚使李庭芝慕其才名,请他入幕府上,主管机宜文字。陆才思敏捷,沉着干练,深得器重。咸淳十年(1274),陆秀夫被升为参议官。德元年(1275),元军南侵,官吏多离职出走,只有陆秀夫和几位幕友坚守如常。李庭芝遂举他到南宋朝廷任司农寺丞,负责粮仓管理和百官禄米供应。不久升迁宗正寺少卿兼起居舍人,及至礼部侍郎。德二年,元军入临安(今杭州),掳宋恭帝北去。陆秀夫与将领苏刘义等由海路追随两位幼主赵、赵到温州,派人召集大臣陈宜中和大将张世杰等计议,共立赵为端宗皇帝,陆任端明殿学士,继续抵抗元军。次年,元军攻占广东,南宋朝廷迁居潮州浅湾,后又移上船队,“播越海滨”,坚持抗元斗争。景炎三年(1278)四月,赵洲患惊风死去,“群臣皆欲散去”,陆却慷慨激昂地说:“古人有以一旅(500人)一成(方10里)中兴者,今百官司有司皆具,士卒数万……,此岂不可为国耶?”稳定军心后,他又和张士杰等人立赵为帝,改元祥兴。他受命于危难之中,出任左丞相,在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船队上建立海上朝廷,坚持抗元。他“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述作,尽出其手”。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元军攻破山,陆知君臣难以脱险,先拔剑驱妻儿入海,后对赵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皇帝(赵显)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藏玉玺于赵怀内,背负幼主,命人用白绢将君臣两人相缠,从容投海,时年41岁。后人为纪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民族英雄,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集》。明代,盐城西大街曾建有“陆忠烈公坊”,儒学街立有“宋丞相陆公故里碑”,上镌“海国孤忠”。所建纪念坊碑,屡经战乱,均已毁没。惟明嘉靖十年(1531)建于盐城儒学街的“陆忠烈公祠”尚存,今已修复,供人瞻仰。

两相比较,不用说其中不相一致处甚多,此处只想就其生年与享年作一小议,因为关系到纪念活动的组织,虽说事小,关系实大。我曾专门撰有《陆秀夫生年仍当以1236年为正说》,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第三十一期。兹录如下:

 

陆秀夫生年仍当以1236年为正说

 

陆秀夫,字君实,南宋楚州人,出生地在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宋时之长建里)。身处宋末动乱之际,帝时任左丞相,辅佐抗元,1279年广东山(今新会市境内)力战不胜,负帝蹈海,实乃气壮山河,痛悼古今,与文天祥、张世杰一起被誉为“宋末三杰”、“宋末三忠”。关于陆秀夫的年龄有44岁、42岁两说,这样对他的生年也就有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推定为宋理宗端平三年,即公元1236年;一种是宋理宗嘉熙二年,即公元1238年。两说中史学界长期以来公认的是第一种说法,①但近来许多陆秀夫研究者则认为应该是第二种说法才准确。②我以为根据目前的资料陆秀夫的生年仍应以1236年为正说,理由如次:

一、《宋史》明确记载其享年44岁,由此推算其生年当为宋理宗端平三年,即公元1236年。《宋史·陆秀夫传》:“至元十六年二月,山破,秀夫走卫王(帝)舟,而(张)世杰、(苏)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宋史》为元人所编,只称宋末诸帝为王,不承认其纪元为正朔,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其十六年当宋帝祥兴二年,即1279年,此年陆秀夫44岁,反推其生年即为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持嘉熙说的研究者认为《宋史》及《宋史·陆秀夫传》谬误甚多,最明显的是陆秀夫科考及第的年代,现存的《宝四年登科录》明载陆秀夫与文天祥是此年的同榜进士,《宋史·理宗纪》记载有宝四年五月甲寅“赐礼部进士文天祥以下六百一人及第”,而《宋史·陆秀夫传》却说陆秀夫是“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我以为,《宋史》象二十四史中不少正史是出自于后续的王朝,其立场无疑是站在新王朝一边,再加上成书仓促,谬误确实不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仅一代之史,而卷帙几盈五百。检校既已难周,又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馀事皆不甚措意,故舛谬不能殚数”。并说“讥《宋史》者谓诸传载祖父之名而无事实,似志铭之体;详官阶之迁除而无所删节,似申状之文。然好之者或以为世系官资,转可藉以有考。及证以他书,则《宋史》诸传多不足凭”。特别是《宋史》对于“忠义之士,尚多阙落,尤为疏漏之大者矣”。当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客观分析了原因,认为“盖其书以宋人国史为稿本。宋人好述东都之事,故史文较详,建炎以后稍略。理、度两朝,宋人罕所纪载,故史传亦不具首尾”。③尽管如此,由于“年代绵邈,旧籍散亡。仍以是书为稿本,小小补苴,亦终无以相胜。故考两宋之事,终以原书为据,迄今竟不可废焉”④。这些评价我想还是比较客观的。《宋史》总体上,并未讳言宋末抗元斗争,在史料极度缺失的情况下,专列了二王传,并将陆秀夫、张世杰等列入《忠烈传》,因此《陆秀夫传》中存有失误是不言而喻的,但由其对陆秀夫科举年代的记误就推出对其享年44岁的记载必然错误,则缺乏逻辑依据。因为如果这种推导成立,那么嘉熙说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南宋龚开《君实传》中说陆秀夫“其子乃先驱入海,使陆氏一枝无续”,此“君实宁有愧于节孝,受无后之罪”,事实上陆秀夫至少有赵氏妻所生长子陆繇、蔡氏妻所生子陆钊等幸免于此难,我们当然不能据此就全盘否定龚开所作的《君实传》。

二、其蔡氏妻悼词明确记载陆秀夫享年44岁。宋恭帝德二年六月,陆秀夫随行朝至福建仙游之枫亭,也就是在这里杨太后赐婚,以蔡曰忠之女荔娘为侧室。据吴春永《南宋女词人蔡荔娘》和《仙游县志》记载,蔡荔娘,仙邑唐安乡依安里(今枫亭东宅赤岭村)人,生于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是侍郎蔡曰忠的女儿,家居屋后荔枝满园,故取名曰荔娘。其“自幼聪颖敏悟,知书明理,议遵闺训,孝慧可佳,且善于诗词”⑤。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宋元两军在崖山决战,陆秀夫负帝蹈海殉国。噩耗传至枫亭,蔡荔娘号泣欲死,在活水亭设置灵堂,吊祭陆秀夫,并取其衣冠,招魂葬于莆田醴泉里(今秀屿区境内)嵩山护国寺之侧。蔡荔娘在悲痛万分之际,作有悼词,或名《招魂辞》,或名《陆丞相诔词》,或名《诔相公词》,其内容虽大同亦有小异。在广东新会市古井镇的崖门血战史迹陈列馆藏有明代初年刊刻的《赵氏族谱》,其中所载蔡荔娘作的《陆丞相诔词》一首云:噫吁嘻,相公侍侧兮几多时?噫吁嘻,纳余抱衾兮父子之,噫吁嘻,勿念随行兮若诏室,噫吁嘻,相公入海兮驱妻子,噫吁嘻,若许随行兮并驱余!噫吁嘻,相公从王兮余曷追,噫吁嘻,相公弃余兮余何为?噫吁嘻,相公龙宫兮天子随,噫吁嘻,余今何处兮接得归。噫吁嘻,何难一死兮儿靡依,噫吁嘻,引见天子兮佛慈悲。噫吁嘻,四十四岁兮永别离,噫吁嘻,留别衣冠兮埋葬口。噫吁嘻,山衍厥支兮崇山口,噫吁嘻,国识纲维兮诔以词。”⑥其它的版本中“四十四岁兮永别离”却是完全一致的,此词若无有后人所托之证,则关于陆秀夫享年的说法自然十分可靠,因为蔡荔娘乃杨太后赐婚,并与陆秀夫共同生活,她所说的年龄当是第一手资料了。这部《赵氏族谱》据黄柏军言至今已700年,较之清人王梦熊所辑之《宋左丞相陆公全书》要早得多,也应该有力得多了。

三、其长子陆繇《叙事谱原》中明确记载陆秀夫享年44岁。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盐城市射阳县发现了一部弥足珍贵的景忠堂《陆氏宗谱》,内有《宋丞相长子繇叙事谱原》一文,据云,此文乃陆繇徙苏州后所作,时年53岁。其文曰:“至端平三年丙申岁三月初三卯时,先君秀夫生。”又曰:“时祥兴二年二月,先君生年已四十四矣。”该谱为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刊刻。虽说有些主张嘉熙说的研究者认为此谱刊刻较迟,发现较晚,并云:“在这之前,我们还未见过和听说陆秀夫的长子陆繇写过这篇《叙事谱原》,不知该谱从何处搜集而来。”但他们也无法断言其伪,只是说“是真是伪,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⑦这样我想,既然无法证明此文之真伪,我们或者无法由此推定陆秀夫享年44岁之真,同样无法由此推定其假,但我们却可以依此要求主张陆秀夫享年42岁的研究者必须提出更有力的证据。

四、《宝四年登科录》所记陆秀夫登科年龄或为“官年”。持陆秀夫享年42岁的研究者最为直接最为有力的证据本来就是《宝四年登科录》。唐大中十年(856)宣宗敕令“仍仰所司逐年编次”为始,标志着此后真正意义上《进士登科录》的产生。宋代沿唐人之风,凡殿试唱名放榜后,登第人皆列叙姓氏、乡贯及父祖名氏,以登第先后为序,编成《登科录》(或称《同年小录》、《题名录》)。但历经战火,迄今仅存南宋两榜同年小录,即《绍兴十八年题名录》、《宝四年登科录》。⑧在非常宝贵的《宝四年登科录》中关于陆秀夫的记载为,二甲二十七名,字君实,年十九,十月初八寅时生。曾祖荣,祖大有,父为户,本贯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 四年,即公元1256年,此年十九岁,则上推生年当为嘉熙二年即1238年,下推至祥兴二年即1279年,其享年为42岁,正与龚开《君实传》吻合,看起来“这不是巧合,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一致”。 ⑨但有学者指出,应该注意封建科举和职官中的“官年”现象。郗志群教授在《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举人卷谈起》中引用南宋洪迈著名的笔记著作《容斋随笔》中的记载,说明宋代参加考试的试子们填写履历时“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盖少壮者欲藉此为求昏地”, ⑩并对《清代卷集成》既有卷履历又有年谱的清人进行对比研究,证明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这一俗例始终绵延不绝,而且由于参加科举的多数是布衣子弟,官年主要的还是减岁形式。这样主要依据登第者应试时填报的履历而编纂的《登科录》自然也应该存在官年问题,该文还专门举出陆秀夫为例,指出应该把官年考虑在内。我们虽不能说陆秀夫一定也有官年的情况,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宝四年登科录》中所载的“年十九”并不象人们原来认为的那么可靠。另一方面,卷履历上所填的往往是应试者虚报的一个生年,而一旦他通过科举考试最终进仕的话,这个生年也就往往成为他今后官员履历表上官年(履历表称为“现年”)的起算之年,官年的作用由此从科举延伸到职官之中。由于卷上的官年是虚报的生年,也就必然导致官员履历表上的官年是一个不真实的现年。这样在官场上的交往自然也就会依据这个官年,而在家庭生活中则使用实际的年龄,这或者就是为什么龚开只知陆秀夫为42岁,而陆秀夫家人却说他享年44岁的原因吧。

五、龚开《君实传》主要依据传闻所作,其实也是《宋史·陆秀夫传》所本。龚开作为陆秀夫的同乡同事,宋亡后隐逸山林,以书画谋生,是很有气节的志士,他所作的《君实传》是关于陆秀夫的第一篇传记,无疑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更可贵的是作者对陆秀夫深情感佩,他在《君实传》最后写道:“国之亡,固有天数,抑亦人事有不至与!而吾君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呜乎,悲夫!天邪,人邪!”确实令人千古以下动容落泪。当然,由于陆秀夫主要活动处于宋末乱世,特别是在闽粤与岭海一带抗元的史料严重缺失,龚开在此传中说:“君实在海上,与青原人邓中甫光荐善,尝手书日记授中甫曰:足下若后死,以此册传故人。个尝托黄唐佐圭从中甫取册不得,姑以所闻,辑为此传,用申桑梓之义。”对这个过程,元人黄说得更为详细一些,他在《君实传后叙》中说:“君秀夫之死,楚人先生开既为立传,且曰君实死事,得之里人尹应许。尹得之翟招讨国秀,翟得之辛侍郎来莘。而君实在海上乃有手书日记,日记藏邓礼部光荐家。数从邓取之不得,故传所登载殊弗能说。至公之官位为丞相、为枢密使,亦且二其传而莫能定。因字称之曰君实而不爵,盖阙疑也。”也就是说,龚开《君实传》主要是依据传闻而作,特别是后期抗元活动,龚开并不是很清楚,以至最后究竟陆秀夫所任为丞相还是枢密使,龚开也无法确证,只好存疑。据元人黄君实传后叙》自注云:“仆为此叙时,固已不敢悉以客语为信。及来京师,将取正于太史氏。而新史所纪二王事,与皇朝经世大典自有不尽合者。史既成,而邓氏光荐始以《填海录》等书上进,又不能无所见所闻之异辞。”也就是说《宋史》在编纂时并没有看到以陆秀夫手书日记为主要依据的《填海录》,那么它又是依据什么来为陆秀夫作传的呢?其实,只要我们将其与龚开《君实传》认真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此传的基调、传记的结构、文章的风格、人物的轮廓、史事的细节,甚至于遣词造句,可以说十分相近,完全可以相信《宋史·陆秀夫传》正是主要依据龚开《君实传》。至于其中对陆秀夫及第时间出现差异可以断定为编纂者的误记,而关于其享年的异文,前面已经有了说明。龚开与陆秀夫在李庭芝幕府中共事,知其官年是很自然的,作传时依此推写其享年也是很自然的。也就是说,其所云陆秀夫享年42岁,其本身还需要别的证据来支撑的。至于后来明盐城知县杨瑞云《陆秀夫传》中则是依据龚传,并无新证。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资料是不足以否定《宋史》记载的,陆秀夫生年仍就以1236年为正说,我们对陆秀夫的纪念活动也应该坚持和体现这一点。当然对陆秀夫享年问题可以继续研究,但是我认为在引用资料时不能按照自己的结论去削足适履,径加改动,这样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无益于问题的明确。

〖参考文献〗

   1983年版《辞源》、1999年版《辞海》。

   孙炳元《陆秀夫事迹考》、于广生《海国孤忠——宋朝末代宰相陆秀夫传》、李世安、金之愚《千古一相陆秀夫》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hubaozhai.bokee.com/viewdiary.15810039.html

  吴春永《南宋女词人蔡荔娘》,仙游政府http://www.xianyou.gov.cn/gov/index.htm

  吴春永《南宋女词人蔡荔娘》中所引为:“噫吁嘻!相公侍侧兮几多时?噫吁嘻!纳余荐席兮父命之。噫吁嘻!今勿随行兮君诏之。噫吁嘻!相公入海兮驱妻女。噫吁嘻!若许随行兮并驱怡。噫吁嘻!相公从王兮余曷追。噫吁嘻!相公弃余兮余何为?噫吁嘻!相公龙宫兮天子随。噫吁嘻!余今何处兮接得归?噫吁嘻!何难一死兮儿靡依。噫吁嘻!引见夫主兮佛慈悲。噫吁嘻!镇江家乡兮乡何丽。噫吁嘻!登进士第兮世攸仪。噫吁嘻!四十四岁兮永别离?噫嘻!噫嘻!留别冠衣。埋葬嵩山衍厥支,嵩山护国识纲维!谏以词,嘻吁噫!”

⑦⑨李世安、赵庆荣《陆秀夫生年探考》,《盐城史志》。笔者曾蒙李世安先生提供《宋丞相长子繇叙事谱原》一文,特此致谢。此文共约3300多字,内容相当详尽。其中绝大多数说法与龚开《君实传》、《宋史·陆秀夫传》、黄君实传后叙》及后世相传故事相通,但也有不少说法是似乎未引起注意,比如:一是出生地,据此文意思陆秀夫出生于镇江丹徒之砖桥,宋理宗淳十年庚戊三月他十五岁时,其父举家回盐城原籍;二是出生月日时,此文云陆秀夫为三月初三卯时出生,现在一般据《宝四年登科录》认为是十月初八寅时生;三是山随难的是陆繇生母,其文曰:“前月廿二日,承先君命同蒋、胡探信,竟兵阻新会,不得与父母偕死,伤心哉!”又曰:“于二月先考妣忌日,泣思往事,冲风破浪,飘流大海,苟全性命,蠖居姑苏,亦几危矣。”

⑧ 傅璇琮、龚延明,《关于宋登科记考的撰编和出版》,古籍整理情况简报。

⑩《容斋随笔》,第108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郗志群《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举人卷谈起》,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www.cqvip.com/qk/81900X/200304/8982193.html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