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九十年代以来淮剧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由于多媒体娱乐业的兴起,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传统淮剧受到强大的冲击,淮剧团体的生存日趋艰难。如何把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做大、叫响,是摆在建湖淮剧人面前的一件大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增强发展后劲,剧团充实了一批从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演员,陆续排演了《烽火同心》、《孔繁森》、《冲天鸟》、《剃头匠与理发师》等现代题材的大型淮剧和新编历史剧《大明贤后》、《陆秀夫》,且在历次重大艺术赛事中获得了较高的奖项。经过几年的改革与调整,现有的这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更趋合理,思想与业务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至2009年,建湖除有一个县属专业淮剧团外,还有6个登记在册的民间演出团体,各镇文化中心都有业余淮剧演出队,县老年大学开设了淮剧班。在全县各小学开展“淮剧进校园”活动。淮剧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建湖每逢群众聚会的场合,普通老百姓上台“吼”一段淮剧是家常便饭,淮剧票友到处可见。老文化工作者陶铸退休后,在县城办起了“西塘河畔夕阳红淮剧票友俱乐部”,借助西塘河畔的生态景观,让具有浓郁乡土风韵的淮剧唱腔在绿荫长廊中洋溢、荡漾,吸引了不少淮剧爱好者。钟庄农民徐志猛,与村里一帮志同道合者组建了钟庄“泥腿子”淮剧团,他们自编、自导,凭一条“乌篷船”走乡串舍演出,受到广大庄户人的欢迎。该团成立30多年来,常演不衰,足迹遍布全县城乡村组以及宝应、兴化、淮安等周边县市近千个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