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淮剧的舞台美术

                  

在僮子戏、香火戏阶段,建湖淮剧并无专用的戏剧服装,化妆也十分简单。艺人演出所穿的只是女人的花衣裳,或在单色的衣裤上贴些纸剪的花边。戴的髯口,是用玉米穗子或麻丝做的,极其简陋。到了“徽夹可”阶段,开始有专用的戏袍,艺人上台前,仅用胭脂、花粉等在面部点染一下,这就算是化妆了。尽管如此,服装和道具加在一起,也不过“一担挑”而已,还谈不上“行头”二字。淮剧进入城镇、特别是登上剧场的舞台之后,为了适应城镇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商业化竞争的需要,淮剧艺人才开始大胆地采用徽剧、京剧的服装与化妆,有时也会用一些当时比较时髦的越剧服装与化妆。至此,淮剧的服装与人物造型才基本上算是定了型。

                  

淮剧的用景,原先仅是一桌二椅,比较考究的戏班至多再挂上一块“守旧”(相当于后来作背景用的底幕),有的在守旧中央画上图案,以示美观。这还远远不是表达特定环境的布景。直到1928年,建湖淮剧著名艺人骆宏彦在上海主演神话剧《王玉香得道》,专门请沪上画师邓格非设计并绘制了布景,观众一下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演出大获成功。此举在上海演艺界引起了轰动。此后,各戏班群起仿效,布景设计才真正走上了建湖淮剧的舞台。

 

抗日战争时期,在建湖的新四军文艺工作者为了宣传抗日和配合减租减息斗争,编排了许多新淮戏(又称“文明戏”)。其中有些从大城市来的文化人,把话剧的舞美理念带进淮剧的舞美设计中。他们因地制宜,“以真为实”,“以物为景”,形成了特有的舞台装置风格,并且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淮剧现代戏的舞美设计。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建湖淮剧的服装、造型、布景、道具等的设计与制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不但大量吸收了徽、京及其它姊妹剧种中比较成熟的设计样式,而且着意从歌舞表演中吸取营养,大大强化了舞美设计的装饰性,既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又能在整个淮剧界独树一帜,得到了行家的首肯,在省、市会(调)演中多次获奖。建湖淮剧团《公公做媒》一剧的舞美设计,还被收入《江苏戏曲志》一书。

                  

再如,淮剧《卖蟹》是一出边唱、边舞、边展开故事情节、边揭示人物性格的现代小戏,具有鲜明的轻喜剧风格。舞美设计时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仅在舞台中央的深色小绒幕前挂了一幅剪纸式的图案,内容是一只大螃蟹用螯夹着一支过滤嘴香烟。因为剧中有一个被鞭挞的小市民形象,外号就叫“过滤嘴”。除此以外,台上别无其它场景。这样的设计,洗练明快,幽默诙谐,既烘托了戏的喜剧气氛又为演员扩展了表演的空间。

                  

建湖淮剧的舞台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广大淮剧观众的喜爱,它本身也在几代人的努力追求下而与时俱进,日臻完美。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