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湖淮剧中的传统剧目

                  

建湖淮剧源远流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传统剧目。还在“六人三抵面”时期,就有了《打灶》,《打刀》等“十打”,还出现了《隔帘》、《访友》等十几出“对子戏”。建湖淮剧搬上舞台后,加快了剧目的发展。通过长期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近百个剧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九莲”、“十三英”和“七十二记”。所谓“九莲”,即《秦香莲》、《蔡金莲》、《王玉莲》、《李桂莲》、《潘金莲》、《李翠莲》、《窦金莲》、《陆金莲》、《蓝玉莲》。所谓“十三英”,                  即《顾凤英》、《罗凤英》、《王月英》、《成凤英》、《王大英》、《王二英》、《苏凤英》、《林鸾英》、《殷凤英》、《苏迪英》、《周桂英》、《王鸾英》和《王桂英》。至于“七十二记”,主要有《合同记》、《金钗记》、《孝灯记》、《蓝衫记》、《琵琶记》、《白兔记》、《三元记》、《牙痕记》、《玉杯记》、《药茶记》、《玉带记》等。建湖淮剧剧目至此才有点“自成系统”的格局。可惜这些戏都只有一个主要情节,演出时全靠演员根据这个主要情节在台上即兴发挥(即所谓“幕表戏” ),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文本”,徒弟学艺也仅靠师父口授心传而已。

                  

建湖淮剧真正全面地按照文本来排演传统剧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此前固然也有一些本子,但大多是“手抄本”或“油印本”,不但在思想内容上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且文字上也是讹误百出,令人难以卒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组织力量对一部分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建湖淮剧的传统剧目才有了相对稳定的文本,成为像模像样的剧本。

                  

建湖淮剧团自建团以来,排演过几十部“文本化”了的传统剧目,而经常上演的就有20多部。其中主要有潘海南整理的《宝莲灯》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仇安东整理的《牙痕记》和《蔡金莲告状》、顾鲁竹与仇安东整理的《赵五娘》、戴尧天整理改编的《五王返京》和《汴梁图》、袁福荣改编的《血冤》以及从姊妹剧种移植过来的《白蛇传》、《唐知县审诰命》、《十五贯》、《恩仇记》、《哑女告状》、《屠夫状元》、《骨肉冤》、《杨三姐告状》、《包公误》、《皮五辣子》等。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