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建湖淮剧大事记
1488年(明弘治元年) 建湖境内已有香火戏艺人的活动。据《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记载:“建湖县《恒济公社志》记载,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该县小袁庄有个名叫胡仁的僮子。”这段文字,是迄今最早的关于香火戏艺人的记载。
1796年(清嘉庆元年) 建湖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有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吕氏九世世凰公演香火戏的记载。(据《江苏戏曲志·盐城卷》)
1904年(光绪三十年) 出生于1884年的周二娘(草堰口人)开始登台献艺,为淮剧界最早的女演员之一。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苏北出现百年罕见的大水灾,建湖地区的早期淮剧艺人纷纷逃荒,流落沪宁沿线及上海地区,草堰口淮剧艺人韩太和(又称韩小磨子),带领妻儿流浪在上海闸北一带,以卖艺为生,至1912年时筹办“韩家班”,是为上海地区最早的淮剧团班之一。1919年时改组,由韩太和的长子韩德昌、次子韩德胜主持班务。
1910年(宣统二年) 建湖上冈石桥头八代从艺的吕氏家族之第六代传人吕本祝(后改名吕祝山)登台演出。先唱徽戏、香火戏,后改唱“江淮戏”,成为早期江淮戏花脸的代表人物。
1916年(民国五年) 建湖艺人何孔标、武旭东(龙冈人)、谢瑞龙与彭友庆等先后到上海,何孔标寻其胞兄何孔德同筹江淮戏班“何家班”,常与“韩家班”搭档演出,被海上称为“韩何二家”。
1917年(民国六年) 建湖艺人、男旦梁广友由何孔德从苏州邀请到上海,公演拿手杰作—独脚折子戏《骂灯》,引起轰动。
1921年(民国十年) 建湖艺人时炳南、倪福康、嵇佳芝等人到上海。在上海的“江北戏”出现了李玉花等第一代女演员。
1928年(民国十七年) 建湖男旦骆宏彦在上海“鼎新舞台”公演《牛郎织女》时,首次邀请绘景师邓格非制作布景。
1929年(民国十八年) 梁广友被称为江北戏“四大名旦”之一——江北程砚秋;生行中被同行们誉为“三大教主”的有:“老子” ——时炳南,“元始天尊” ——何孔标,“道天教主” ——武旭东(龙冈人)。
1931年(民国二十年) 苏北地区遭受特大洪灾,苏北艺人逃荒江南,上海淮戏队伍得到大量充实。是年,上海民乐大戏院设制龙凤霓虹灯,由梁广友与谢长钰轮流竞演。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上海江淮戏同辈艺人聚集邑庙(老城隍庙,焚香结拜为“二十五弟兄”,并牵头组织全市性罢演,以反抗前台老板和地痞流氓的欺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女艺人李玉花创立轻松跳跃,节奏明朗,极具乡土味的“六字句”唱腔,被称为“李玉花调”。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杨金花领班在淮安城东岳庙演出,以“下河调”为主的东路淮戏受到冷遇。杨金花遂拜“淮口”马某为师,潜心学淮戏主调“老淮调”,进而与东路曲调相融合,始创“软淮蹦”。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筱文艳(淮安人)、何叫天和琴师高小毛在《梁祝哀史》演出中,推出新调“自由调”。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江淮戏演员华良玉到上海,在沪西大舞台上演《方卿见姑》,何叫天反串姑母方氏陪演。
1941年(民国三十年) 4月16~17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召开第一次文化界代表大会,会上成立“苏北文化协会”,领导苏北抗日文艺运动,苏北各县江淮戏得到了蓬勃发展。
5月30日,在纪念“五卅运动”活动中,湖垛(今近湖镇)新成立的“大众剧团”在千余人集会上演出了《出租》、《橡皮人》、《张大爷》等戏。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建湖各区纷纷成立业余剧团。三区的小学教师顾鲁竹是比较出色的编剧。三区还成立了教工剧团,文教区员王荫、周炽炎等参加演出。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9-11月,中共盐阜区党委宣传部集训所属各县文工团员,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请阿英、王阑西讲课。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6月,建阳等五县的文工团参加由盐阜区组织的在阜宁杨集进行的集训和演出。
7月,建阳县在高作区举行文艺会演,有13个乡镇剧团260多人参加,历时三天,盛况空前。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在江淮旅沪同乡会主席顾竹轩的大力协助下,江淮戏联谊会改名为上海江淮戏公会,仍由骆宏彦为主任。是年,女演员唐雪芳和琴师潘凤岭在排演《许仕林祭塔》时,吸收锡剧“簧调”长旋律的演唱特色,创造了一字多腔的“大悲调”。
1952年10月,上海人民淮剧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淮剧”剧名被正式载入国家文件档案。
1953年,国家政务院颁发《关于戏曲工作的指示》,开展了“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工作,建湖淮剧班社纷纷就地登记。
1954年7月20日,由吴济良的“新艺淮剧团”和陈汝香的“胜利淮剧团”合并,成立了建湖县淮剧团。团长吴济良,主委演员为吴麒麟、孙兰萍、石麟童、刘开成、吕其谦等。是年11月,由艺工淮剧团改组成阜宁县淮剧团,主要演员马惠珍、华美琴等均为建湖籍。是年12月,由王萌等编著的《淮剧曲调介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印行。
1956年,建湖县淮剧团自办淮剧艺术培训班,1959年、1960年,又先后办班,共招收学员50余名,为剧团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1957年,建湖县淮剧团剧目《求雨算宝》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石麟童、吕其谦获个人三等奖。
1961年,盐城专区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联合淮阴、扬州及本地淮剧界代表对淮剧语言、音乐、剧目等进行研究考定工作,确定建湖方言为淮剧舞台唱腔、道白标准用语。
1968年秋,建湖县淮剧团在“文革”中撤销,人员下放“五七”农场(今颜单镇境内)劳动。
1970—1973年,建湖成立“三代会文艺宣传队”,创作演出淮剧《民主理财》,移植演出了样板戏《沙家浜》。
1974年10月,建湖县淮剧团恢复组建,召回部分原淮剧团人员,新收了部分社会优秀文艺骨干,钟庄公社集训。排演根据样板戏移植改编的大型淮剧《盘石湾》。
1975年4月,建湖县淮剧团恢复后首次赴淮阴大众剧场演出《洪城枪声》,连演45天,场场爆满。
1976年1月,建湖县淮剧团恢复后首次创作的大型现代淮剧《盘龙山》,参加盐城地区专业剧团会演,获优秀演出奖。
1977年,上海淮剧团淮三班学馆组织学员到建湖,深入各阶层,学习建湖方言,规范学员舞台用语。
是年底,建湖编淮剧团率先恢复传统戏排演,次年初在淮安首演古装戏《逼上梁山》。
1979年10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县淮剧团举办了淮剧培训班,招收学员29名。
1980年10月,小淮戏《收工之后》参加江苏省新剧目调演。
1982年5月,小淮戏《卖蟹》参加江苏省新剧目调演,获优秀演出奖。
1983年10月,江苏电视台、中国剧协江苏分会在盐城举办“江苏省淮剧青年广播演唱大赛”授奖大会,戴建民二等奖,秦玉莲三等奖。
1984年4月,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为建湖县淮剧团录制《蔡金莲告状》等剧目。
9月,《公公做媒》获盐城市专业剧团新剧目调演9项14个大奖,并获特设的演出集体获“金菊杯”。
10月,盐城市戏剧学校教师曹亚鹏、杨君秋申请留职停薪、自筹经费,在建湖创办江苏省第一个民办戏剧学校“朝阳戏剧学校”,招收淮剧学员50人。
1985年5月,《公公做媒》获江苏省文化厅“优秀现代戏演出百场奖”。江苏电视台到建湖拍摄电视专题片《在竞争中求生存·艺林漫步》,上海、南通唱片社到建湖淮剧团录制《香罗恨》等剧。
1986年7月,县淮剧团青年演员折子戏《断桥》参加江苏省第一届青年演员戏曲大赛,朱月美获优秀青年演员奖。
11月,县淮剧团《如何不如何》参加江苏省首届淮剧节,获8项10个大奖,其中演出、导演、音乐设计均为一等奖。
1987年,江苏电视台拍摄建湖县淮剧团戏曲专题片《卖蟹》、《公公做媒》。
1989年11月19日,何叫天舞台生活60周年纪念活动在建湖举行。
1990年1月,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盐城电视台联合在建湖影剧院拍摄《淮剧折子戏精选》,作为国家戏曲精品对外交流。主要包括《白蛇传·断桥》、《白蛇传·祭塔》,《南归·送别》。
6月,县淮剧团随县政府代表团赴上海经贸洽谈会演出,随后在上海中兴剧场演出《玉佩记》和《秦雪梅吊孝》。
1992年10月,县淮剧团《贾干事下乡》在江苏省第二届淮剧节上获10项12个大奖。
1995年,县委、县政府将县淮剧团全体离退休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并下达资金扶持剧团适应市场变化,开拓新的局面。
1997年3月,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王鸿一行7人到上冈剧场观看县淮剧团新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冲天鸟》。4月,省文化厅副厅长刘俊鸿等到建湖观看县淮剧团的《冲天鸟》。
1998年,江苏省第三届淮剧节,县淮剧团参演的《野狼谷》获五个奖项。
10月,江苏文化厅命名建湖县为“江苏省民间艺术(淮剧)之乡”。
是月,参加“中国·建湖第一届烟花杂技节”。
2002年11月,江苏省第四届淮剧节,县淮剧团参演的《陆秀夫》获10个奖项。
2003年6月,省政协文艺调研组到建湖淮剧团,调研剧团生存与发展情况。是月,县举办首届“淮剧进校园”成果展演,此后连续举办了三届。
11月,参加“中国·建湖第二届烟花杂技节”。组织淮剧名家名剧演唱会,邀请淮剧各界所有“梅花奖”得主同台演出。
是年,县城西塘河风光带建成,一品梅亭等处成为淮剧票友们自娱自乐的重要场所。
2004年11月,县举办建湖县淮剧团建团50周年庆典活动。全市各县文化局、全省各淮剧团均来祝贺,淮剧界名流会串演出,上海淮剧团专程来建湖祝贺演出《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年,以“建湖淮剧”申报江苏省地方特色文化项目。
12月,文化厅命名建湖为“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
2005年,县淮剧团与江苏克胜集团联谊,组建“江苏克胜艺术团”。
是年,参加“中国·建湖第三届烟花杂技节”。
2006年1月,江苏省第五届淮剧艺术节在盐城、建湖两地举办,县淮剧团的《剃头匠与理发师》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及其他15个大奖。
6月,县举办首剧淮剧票友大奖赛,并组队参加江苏省淮剧票友大奖赛,2人获金奖、2人获银奖。
10月,省文化厅副厅长刘俊鸿一行来建湖审看县淮剧团两台小淮戏《良心》和《心连心》。
11月24—30日,县举办“永林淮剧艺术周”展演活动。
11月29—30日,上海淮剧团来建湖举行“淮剧进上海100年故乡行演出活动,在县会展中心上演《牙痕记》、《樊梨花》、《柳曲娘》。同时,建湖县人民政府与上海文广集团签订文化交流合作协议。
12月,建湖县淮剧团参加在泰兴举办的“江苏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决赛,小淮戏《良心》获二等奖,《心连心》获入围奖。
年底,为表彰县淮剧团送戏下乡的优异成绩,省委宣传部决定奖励配发一辆价值40万元的流动舞台演出车。
2007年7月5日,县淮剧团的《剃头匠与理发师》在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上获优秀演出一等奖和其他8项12个大奖。盐城市委宣传部和县委、县政府均发来祝贺信。
7月18日,盐城电视台到建湖拍摄县淮剧团艺术生产情况专题片。
2008年6月,“盐城淮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1月,国家文化部发文,正式命名建湖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淮剧)之乡”。
12月,县淮剧团的《剃头匠与理发师》正式入选“江苏省2007—2008年度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
是年,县决定兴建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后县淮剧团将迁入中心规范化的现代演练场馆。
2009年1月,《剃头匠与理发师》和《浪淘沙》两台剧目均获盐城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作品奖。
2月,县淮剧团获盐城市2008年度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9月,县城双湖公园淮剧苑建成。
10月,《建湖淮剧》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历时3个月,至年底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