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方言里的“没”字

金之愚

 

在建湖方言里,“没”字有两个读音;用作实词时读入声,用作虚词时读去声。

 

读入声的“没”,音与“殁”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和清《康熙字典》都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反切法”为其注音,注为“莫勃切”,说明白点,就是将“呣厄”两字连起来快读的那个音。这样的“没”字,建湖话里单用的情况极少,而是在其前或后加上另一个字,组成 “双音词“来使用。如把非法所得的财物无偿地收缴入官叫“没收”、国力由强变弱或家道由盛而衰叫“没落”、人的一生叫“没齿”、人的亡故叫“没世”、入于水叫“沉没”、入于土叫“埋没”、军队被消灭叫“覆没”、荣誉被玷污叫“辱没”等等,皆其例也。

 

入声“没”字的另一解表示对“存在”的否定,其词义与“无”一样,是“有”的反义词,普通话常说成双音词“没有”,而建湖话则说成“没得”。例如形容空无一人,建湖人会说“连个鬼影子都没得”;买东西把钱用光了,会说“用得一分钱也没得了”;人人准时到场,会说“没得一个迟到的”;村子里来了个陌生人,会说“全村没得人认得他”;劝诫浪子回头,会说“过了这道桥就没得这条路了”;催人当机立断,会说“下次再也没得这样的好机会了”。当然在建湖话中,当作“无”来用的“没”字是可以单独用的,并非都要后缀一个“得”字,无论在口语还是在书面文字里都是如此。如建湖人常用“没魂”来形容心不在焉的精神状态,用“没窍“表示无意义、无好处,用“没谱”来形容不依规矩或心中无底,用“没料”表示出息不大或前景不妙;其它如“没章程”、“没骨气”、“没性子”、“没关系”、“没日没夜”、“没仇没怨”、“没大没小”、“没皮没脸”、“没娘没老子”等等,可谓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在建湖方言里,“没”字当虚词用时,一律读去声,其读音与普通话中的“昧”、“妹”、“媚”、“寐“一样,词义等同于“未”。用在动词前,表明行为尚未开始,如“没吃”是说未吃、“没走”是说未离开、“没睡”是说未就寝、“没写”是说未动笔。用在形容词前,则表明变化尚未发生,如“天没黑”是说天色未晚、“人没红”是说人未出名、“事没完”是说事情尚未终结、“病没好”是说疾病尚未痊愈。

 

在一般情况下,建湖人说话和作文时,句子中有无“没”(未)字,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问:“你读过这部小说了吗?”一答“读过了”,一答“没读过”,二者意思不同。再如问“你去过北京吗?”一答“去过”,一答“没去过”,二者意思也不一样。有趣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在叙述某些事情或回答某些问题时,句子里用“没”和不用“没”,意思居然会完全一致、毫无区别。尤其是和“差尕尕”连在一起用时,更是如此。试看以下的例子:

 

[例一] 

张三跌了个跟头,差尕尕栽死。(未栽死)

张三跌了个跟头,差尕尕没栽死。(还是未栽死)

 

[例二] 

这阵风真大,屋顶差尕尕掀掉。(未掀掉)

这阵风真大,屋顶差尕尕没掀掉。(还是未掀掉)

 

[例一]中,前一句无“没”字,后一句有“没”字,但二者意思等同,都是说张三还活着;例二]中的两句,说的都是大风未将屋顶掀掉。

 

建湖方言中的这种有趣现象,究竟有无规律可寻呢?当然有。请比较以下两个例子:

 

[例一]

问:“你儿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吗?”

答:“唉,差尕尕考上!”(可惜未考上)

“唉,差尕尕没考上!”(幸好考上了)

 

[例二]

问:“最近生意做得怎么样?”

答:“不行,差尕尕破产。”(未破产)

“不行,差尕尕没破产。”(还是未破产)

 

[例一]中的两个答案,意思完全相反,而[例二]中的两个答案,意思则完全相同。比较两例可以看出,凡叙述或回答的内容是人们所希望的好情况好结果时,用不用“没”就大有区别;反之,凡叙述或回答的内容是人们不愿看到的坏情况或结果时,则用不用“没”字,意思都一样。

 

最后想说一下,普通话是人人都要学的,因为它便于全国各地的人们相互交流;然而,方言在某些方面也有优于普通话的地方。举个例来说,在建湖方言里,“没吃没穿”一句在“没”字读入声时,意思则是“无吃无穿”;“没”字读去声时,则是“尚未吃、尚未穿”的意思了。从字的读音上,我们就能分辨出二者的区别。而在普通话中,“没吃没穿”一律读成“没(méi)吃没(méi)穿”,究竟是“无吃无穿”呢,还是“未吃未穿”?这就难以区别了。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