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饭撮子”
唐周文
从旧时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建湖城乡一带的许多人家煮过饭撮子。饭撮子,又叫米撮子,就是在熬粥时,用一小纱布袋装上一两把米,也就约着二两米,放在粥锅里煮,煮熟后拎出倒在碗里,相当于是煮的饭。
之所以说饭撮子煮出来的是相当于饭,因为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实在并不能与真正的米饭相比。可是能享用到饭撮子的一定是家里很特殊的人物。一般的说,最主要的劳力在最辛苦时可能享用,稀客偶尔可能享用到,特别惯的小孩子在过生日时也能享用到,其他人等只能是闻闻米香,喝喝饭汤。
我原来记得戚太鸿先生《我这六十年里》记过此事,但写此小短文时,却未能翻到。近阅《草堰镇唐氏宗谱二门支谱》,其中录有唐玉成《唐锐余传》,记云:“逮于公元一九五八年,国家政体有变,走集体化道路,处境奇困,家食不敷,多搀以杂粮野菜煮粥,维持全家温饱,另特制纱布小袋装米,放入锅内做饭,而为寡母果其腹。”这里所说的正是饭撮子,唐锐余是以饭撮子来孝养母亲,自然非常可敬可叹。
今天的人们早已不去煮饭撮子了,饭撮子也早就淡出了建湖的日常语言与人们的记忆,不过,如果能想一想当时情景,想想一家人眼巴巴地望着饭撮子,幻想着今天这样的好运能轮到自己的头上,便真的令人唏嘘。告别了饥饿,是幸运的,但愿我们能记住这一点,能让孩子们知道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