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驱者——陈庭元

 

陈庭元(1925-2007)江苏省建湖县人。19461月加入中 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19461月至19552月,先后在建湖县建湖区、安徽省肥东县委组织部、滁县地委组织部工作;19553月至197712月先后任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滁县地区农业局局长、生产指挥组组长、农办副主任兼农业局党委书记;197712月至19813月任凤阳县委书记、滁县地委常委;19813月至19864月任滁县地委副书记兼凤阳县委第一书记、行署专员;19864月起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19946月离职休养。陈庭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三届、第六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陈庭元同志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忘我地工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十年前,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秘密分田单干搞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现在我们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谈起小岗村当年在全国的影响,仍然记忆犹新,且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因为小岗村的这场改革,其直接支持者、保护者和推进者是我们建湖人,当年担任凤阳县县委书记的陈庭元同志。

 

陈庭元,出生在湖垛(今建湖县城)南郊长沟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的陈庭元,由于家庭贫困,只读了几年私塾就辍学随父母下地劳动,割麦、插秧、拉犁、车水各项农活都会,是家庭的大半个劳力。1941年夏,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湖垛,长沟属伪化区,日军的频繁扫荡和法西斯暴行激起了他心中的仇恨和怒火。1944年秋天,18岁的陈庭元秘密参加了乡民兵中队,投入抗日保家乡的对敌斗争。抗战胜利后,他作为青年积极分子,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并于1946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建湖区区委委员、副区长、区长等职,领导全区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加强解放区建设,做好拥军支前工作,动员和组织年青人踊跃参军,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194810月,他奉命到盐阜干校学习,1949年初响应党中央集中大批解放区干部南下开辟新区的号召,积极报名支援新区,于2月中旬随盐阜机动干部队伍南下,在皖中的肥东县县委组织部工作,后调滁县县委组织部。19553月至1977年底,先后担任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滁县地区农业局长、生产指挥组长、农办副主任兼农业局党委书记,197712月就任中共凤阳县委书记。

 

1977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针对广大农民生活贫困的实际,力排众议,试行农村包干到组责任制。陈庭元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到凤阳的。这年岁末,51岁的陈庭元带着妻儿和全部家当走马上任,他们从临淮关火车站下车,看到的尽是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逃荒人群。因为当年凤阳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使不少农民拖儿带女沦为乞丐。别人说凤阳人有讨饭的习惯,我一听就来气。陈庭元面对眼前的惨景,低头深沉地说:凤阳人是穷灰了!为了度荒,陈庭元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点名让马湖公社书记介绍搞大包干到组的经验,到第二年春耕时节,大包干到组在凤阳全面推开了。

 

就在197811月的一个冬夜,凤阳县全县最穷的梨园公社小岗村,队干部召集全队户主开会,20户到了18户。会上大家通过讨论,一致赞同分田单干,并制定了保密协议书,还按了手印。小岗村分田大包干不久,陈庭元来到梨园公社开会,公社书记战战兢兢的低声对他说:还有一件小事没回报,我们小岗村分田大包干了。陈庭元一听虎着脸道:谁让他们这么干的?但他离开公社不远,就吩咐司机开车到小岗村,看到田间三三两两干活的人,集体协作劳动的场景不再有,心里全明白了。这个在上世纪50年代曾被打成右派1960年也曾饿得双脚浮肿的县委书记,并没有急于对小岗村的做法进行纠偏,而对公社停发小岗村的种子、化肥等农资材料采取调和的办法解决,他对公社书记说:算了吧,都已经分了,再并回去各家的投入有大有小不好算,还会有矛盾,就让他们干到秋吧。就这样,陈庭元采用不制止、不宣传、不推广的方法,将小岗村的包干到户责任制保护了下来,1979年整整一年,此事无人知晓。这一年,陈庭元到小岗村先后去了十几趟,观察他们的责任制试行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交谈丰收后的喜悦、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就连小岗村每个人的姓名都叫得出来。

 

198012日,陈庭元出席安徽省委召开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万里同志让陈庭元重点介绍凤阳大包干到组的经验。当陈庭元介绍到凤阳如今家家户户有余粮,不少家庭还盖了新房时,万里大声称赞:朱元璋没有解决凤阳的吃饭问题,今年大包干解决了,这是了不起的事情,将来在县志上要重重地写上一笔!陈庭元见万里书记很激动,趁势提出了小岗村:万书记,我们还有个大包干到户的村呢!要不要去看看?万里当即表态:去,马上就去!没想到万里真的去了小岗村,从庄西头一直跑到东头,挨门逐户查看了收入情况,看到各家各户把能装粮食的东西装得满满的,有的屋里放不下,还放到外面埋藏起来,万里高兴了,对小岗群众说:过去小岗真穷,大呼隆把农民搞苦了,今年干起了责任到户,粮食大丰收,这下子就不愁吃的了。万里的支持,使陈庭元消除了思想顾虑,小岗村也由秘密走向公开,成了享誉全国的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村,在陈庭元的保护下,大包干结束了 凤阳人民600年来的讨饭历史。1980531日,邓小平在一次同中央负责同志谈农村改革问题时指出:农村改革政策开放后,一些适应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是不必要的。这是对陈庭元领导凤阳县进行农村改革的褒扬。

 

1981年,陈庭元调任滁州地委副书记兼凤阳县委书记。1988年当选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人大工作期间,他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法办事结合起来,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认真开展工作,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安徽省人大工作发展和人大机关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积极贡献,直到1993年底离职休养。200733330分,陈庭元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离开人世。噩耗传出,凤阳县及小岗村沉浸在无比悲恸之中,村民悲痛的说:陈书记是我们大包干真正的带头人!”12位健在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表示一定要去合肥吊唁老书记,送别他们的保护伞!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亲自视察小岗村,对小岗村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是对陈庭元支持、保护、推进小岗村改革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充分肯定!

 

陈庭元同志多年于安徽省工作,却始终情系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在和他亲戚、战友的交往中,常常谈起家乡的往事,询问家乡的变化。但却从未为家人、亲友的私事说情打招呼。在离休的第二年,他专乘回建湖探亲,走访老友。看到家乡的变化表示了由衷的兴奋。他期望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但却未惊动县、镇任何一位领导。生活清淡俭朴,给亲人、战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建湖人,我们为家乡走出一位在全国改革大潮中的先驱者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