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甫是荣茂铁工厂的创始人,1900年出生于今建湖县蒋营镇荀舍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荀舍板桥口看到一台轧米机,越看越入迷,便征得母亲的同意,变卖了一部分田产,从常州买来一台14匹马力的站机,在南马厂(今恒济镇恒丰村)办起了一爿轧米厂。从那以后,张毅甫就与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机械是要经常检修的,但那时盐阜一带还没有机械修配的专业厂家,要修理只有到江南,最近的也要到泰州请来师傅,有时来了师傅也只能查出毛病而不能修理,须得把机械送到人家厂里去修。单单为此,张毅甫可算吃足了苦头。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头钻进机械构造的摸索与研究里,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不到一年工夫,他就能做到“小修不出门”了。又过了大约半年时间,他就全面掌握了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与性能,由外行变成了内行。30年代初,附近使用机器的厂家逐渐增多,对机械维修的需求日益迫切。1933年秋天,张毅甫看准这次发展的机会,筹集资金,一下子从上海购回两台8尺车床,在湖垛(今建湖县城)镇南端顾家大桥的西侧,创办了盐阜一带首家机械修配的专业厂——荣茂铁工厂。肇建伊始,盐城、东台、阜宁等周边地区的机械出了故障,都不约而同地送到荣茂来修理。接着又有两家仿而效之,居然使湖垛一时成了有名的“铁镇”。到了30年代后期,日寇侵华战火烧到盐城西北乡,为了不使机器落入敌手,张毅甫毅然割爱,将两台车床卖给了外地的同行,举家移居建阳南乡的商家庄避祸。
1941年初,刘少奇、陈毅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那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而新四军的装备却仍然十分简陋,武器弹药奇缺。军工部部长韩振纪、副部长孙象涵不知从哪儿获悉湖垛有过一家叫“荣茂”的铁工厂,几经辗转,终于在商家庄找到了张毅甫,请他为新四军试制81-82迫击炮弹。面对这项生与死仅隔一步之遥的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张毅甫这个农家出身的七尺汉子,在维护民族尊严和抗日救国精神的感召之下,领着16岁的长子张景福,义无反顾地干了起来。七天后,他将试制成功的第一批炮弹模送到军工部驻十八团(地名)张家庄的一个下属工厂,经验收全部合格。自此,这对父子就被军工部留在新建的炮弹厂当师傅。在那里,张毅甫结识了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他们吃住在一起,共同研制了化铁炉、造型箱、冲压机、收口机。这些土造的设备,有效地解决了新四军兵工生产设备奇缺的燃眉之急。
这一年的七月,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军工厂随主力部队转移,炮弹厂也临时疏散隐蔽。张毅甫、张景福父子又回到商家庄,仍然挂起荣茂铁工厂的招牌,全力为地方民兵修理枪械。他们土法上马,用手工制造了一台车床,大大提高了枪械修理的效率,这在盐阜机械制造史上可算得是一大奇迹。入秋以后,建阳县(建湖县原名)县长兼抗日自卫总队队长唐君照和新四军三师八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又到商家庄拜访张毅甫,聘请他们父子领头组织马厂一带的冶匠成立盐阜区第一个造枪工会,指导生产步枪。他欣然应允,当天就把土造的车床搬到了马厂。造枪工会就是靠了这台土造车床,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步枪,被战士们亲切地叫作“马厂造”,并曾得到三师师长黄克诚的称赞。如今,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里,就展有从地下挖出的“马厂造”步枪。
1943年6月,张毅甫听说三师军工部已从山东转移到阜东的侉儿庄,便率家人前去投军。三师军工部安排他一家住在杨集附近的陶三庄,并投资三万元的“小钢板”,给他安家和添置设备。一到夏季,“张荣茂铁工厂”便又在陶三庄开张了,招工人16名,主要生产81-82迫击炮弹,每月可为前沿提供3000发。1944年又突击生产手榴弹,张毅甫父子将原来的木模翻砂改为铁模浇铸,工效一下子提高十多倍,而且质量好,爆炸力强,最受前沿将士欢迎。当年他们厂生产的手榴弹上都铸有“1944”字样,以区别于其它厂家的产品。这年十二月,张毅甫父子出席了盐阜区在阜宁县施庄召开的首届生产积极分子大会。黄克诚师长还在会间亲切地接见了他们。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师转移北上,荣茂铁工厂划属华野十二纵队军工部,仍生产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兼修理枪械。在解放盐城、阜宁、淮阴等战役中,荣茂的炮弹为我华野战士广泛使用,发挥了巨大威力。1948年5月,华野十二纵队军工部离开盐阜区时,曾为荣茂铁工厂开具如下的证明:
兹证明张荣茂铁工厂系本部军工厂。现因情况不
好,特发证明疏散各种工具及原料往乡村打埋伏,
请政府机关给予协助。
此件现存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张毅甫父子回到老家荀舍后,一时无法与部队接上关系,只好继续开办荣茂铁工厂,以解决随他们疏散而来的工人的吃饭问题。他们除了义务为地方修理枪械外,主要经营机械维修的业务。
建国初期,各种物资都比较紧缺。在农村,几乎所有的轧米机、抽水机都因缺少柴油而不能运转。荣茂铁工厂想方设法,把柴油机进行改装,用木柴、大糠做燃料。张毅甫又带领职工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启动时甚至用手摇、脚车带。当时盐、阜、淮交界地区所有用木柴、大糠做燃料的柴油机,几乎都是经荣茂厂改制过来的。
1955年实现公私合营,张毅甫因长期与部队失去联系,便将由部队出资添置的设备全数无偿地交给建湖县政府重建的周庵冶业合作社(后改为治炼厂),在社内增设了机械车间,他父子和荣茂的一批工人也跟着入了社。他们在这里最先仿制了“工农50型”脱粒机,在全县推广使用。后来,张毅甫及其三子张景喜又随周庵冶炼厂机械车间并入建湖农机修造厂,继续服务于地方机械制造行业,直至退休。
张毅甫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跟机械打交道,一直干到70年代末才退休,那时他已77岁了。在近60年的机械修造生涯中,他填补了盐城近现代机械工业史上多项空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搞翻砂、造内燃机、开水泵厂、造轮船、办铁工厂、造车床、办轴承厂、将老式柴油机改用木柴大糠做燃料、搞磁电机等等,在建湖乃至全盐城均为第一人;他造炮弹、造步枪、用铁模浇铸手榴弹壳,在盐阜老区也属首创者。难怪他被誉为苏北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奇才,曾任建湖县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
1983年12月,张毅甫老人谢世,享年84岁。
张毅甫生有子女七人,除长女景霞因过早负担家务和给工人烧饭,未能直接从事机械工业以外,其余六人以及三个儿媳、四个女婿都在机械行业中摸爬滚打过。长子景福13岁就跟着父亲当助手,学会了一手绝技。16岁与父亲一起为新四军办炮弹厂,别人一天只车10-20只弹壳,他却能车30-40只,是当时军工战线上有名的“炮弹王”。建国后,他是最早参与研制双轮双铧犁的技术工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还曾获过江劳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他只读了几年小学,后来从文化夜校读到夜大,从夜大又走上了大学讲坛,被无锡市轻工大学评为优秀教师。退休前,他是该校附属机械厂的负责人。次子景寿与三子景喜也都是十几岁就搞机械。景寿深谙车、钳、刨、磨、铣诸种工艺,堪称行家里手。在盐城市造船厂工作期间,他积极参加技术攻关,是出色的土工程师。景喜在50年代就是所在厂的技术骨干;60年代被评为省工业劳模;70年代参与牙轮钻头、挂桨机等新产品的技术攻关,还参与“54”式自动步枪的仿制;80年代任县农机厂技术科长,并获省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奖,为家乡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时期,建湖县农机厂开始改制,张景喜也退休了。为了振兴地方工业,他带着儿子、县机床厂下岗工人张士国二次创业,复办了“建湖县荣茂机床修配厂”,是全县恢复最早的一家民营机械修配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年利税就超过一百万。2002年,厂址由季堰小区迁进建湖县民营科技创业园,投资170多万元,新建厂房1180平方米。规模扩大了,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目前,全厂共拥有各式刨床、车床20台,为30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该厂主要生产“C6136”车床。为了延长这种车床的使用寿命,他们在2007年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四项重大突破,即:一、双列可调式圆锥磙子主轴承;二、防渗漏密封装置;三、卧式车床安全离合器;四、专用大拖板。这四项发明,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批准为专利。
张毅甫为代表的这个机械世家,真的是后继有人;而“荣茂”这块老招牌,如今也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