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九龙口之导游引路
有人把九龙口湿地的美学特征归纳为奇、秀、幽、野四个字。奇,龙珠岛水涨岛高,永不沉没;秀,“九龙戏珠”景色绚丽,堪称一绝;幽,不仅湖中有神秘莫测的“迷魂阵”(芦苇荡),依湖还有古韵悠悠的小镇深巷;野,有原始的物境,让人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使人眼界大开;漫步其中,又会使人产生宁静淡泊的雅趣,是游客亲水、赏水、戏水的最佳之处,可以进入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美妙境界。九龙口湿地是“天然绿色氧吧”,到这里旅游的年轻人显得更加朝气蓬勃,精力更加旺盛;老年人觉得青春犹在,乐而忘归。
【解读潟湖】 提到九龙口,不得不说潟湖。潟湖是大自然沧桑变迁的历史纪录。据专家考证,这里五千年前还是一片浅海湾,南面的长江和北面的淮河在入海口淤积了巨量泥沙,在岸流和海浪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岸外沙堤,居中的射阳湖便先后成了半封闭型、封闭型的古海湾潟湖。和世界上所有的潟湖一样,射阳湖也大致经历了海湾——潟湖——淡水湖沼这三个发育阶段。也就是说,这里本是浅海湾,后因海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嘴和沙坝(俗称贝壳堤)所封闭或接近封闭,遂与海洋隔断,形成了积水的堤内洼地,随着海岸线的向前延伸和地面水的不断注入,其水体也逐渐淡化,最终演变成陆地淡水湖沼。其中最大的一个湖泊,是射阳湖,古称射陂(bēi)。在宋以后,黄河夺淮,大量泥沙涌入射阳湖,特别是明中后期,淤塞加剧,湖面迅速缩小,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湖荡、沼泽,九龙口大致形成于这一时期。
九龙口是地质变迁后形成的一个潟湖,它的现状仍是原生态的,也是裸露的。这里的河,看不到人工开挖的痕迹,两岸也没有圩堤,任河水自由流淌。九龙口的水,没有污染,经过水生作物的过滤,水质纯净透明,清澈见底。湖中两个相邻的小岛,人们从未在上面加过一锹土,却总是浮在水面之上。大自然造化的滩涂湿地,一望无垠,九条河从不同方位蜿蜒而来,仿佛九条玉龙盘旋在无边无垠的绿色地毯上。总之,这里的一切,原始生态环境赋存完好。
像九龙口这样保留下来的古潟湖遗存,地形地貌如此完好,在国内已不多见。广袤的水面,奇特的地貌,原始的生态,秀美的风光,丰富的物种,集蓝天、绿水、滩涂、沼泽、湖泊及珍稀动植物于一体,景观类型多种多样,孕育着形态独特、内涵丰富、生态效应巨大、招引功能很强的生态旅游资源。专家认为,它可作为世界和我国潟湖发生、发展的佐证,对科研、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合理地开发利用,对里下河地区旅游业发展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小岛探奇】 在九龙口这片水荡的中央,隆起一座小岛,名“龙珠岛”。小岛高出水面仅0.7米,面积 6800平方米。九龙口曾有这样的对联:“得九龙之灵气,风光别致;受射水之养育,物产丰盈。”导游会告诉你,这是一座神奇的岛,具有别处所无的特点。多少年来,里下河平原洪涝频发,但无论水涨多高,水势多大,龙珠岛依然屹立在水面之上,水涨岛高,没有一次被淹过。即使在1931年、1954年和1991年洪水泛滥的情况下,它也安然无恙。它似乎是一个浮体,能随着水面上下浮动,所以又有“不沉岛”之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九龙口人都说龙珠岛是龙的化身,有龙的灵气。1942年,日本鬼子来扫荡,驻在沙家庄休养的几名新四军伤员临时移居龙珠岛。说来奇怪,小岛虽然离庄子不远,可日军汽艇一到附近,就被九龙分流的巨浪打翻了。鬼子成了“落水狗”,再也不敢轻易过这段水路;而我们的民兵只用一条“鸭稍子”(小船)即可平安往返。所以,人们又称它 “平安岛”。
【登楼远眺】 游客进入龙珠岛,可以登上九龙楼,极目四方,领略湖荡湿地风光,品味“九龙戏珠”的神奇景观。岛上建有一座三层六开间的小楼,琉璃瓦的屋顶,四角飞檐直指苍穹。登楼远眺,只见九条河流从四面八方的芦滩上蛇行斗折、逶迤而至,像凌空飘下的九条玉带,潇潇洒洒,铺天盖地;又像蜿蜒而行的九条巨龙呈车辐状从小岛脚下射向各方,吞吐豪迈,气势磅礴,真是蔚为壮观。这九河一岛构成的“九龙戏珠”的图景,在江苏甚至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一“岛”,也因此被命名为“龙珠岛”。
与之相连的太阳台,是游人漫步观赏湖上风光的绝佳之处。春天,芦尖刚刚露出水面,细嫩嫩、毛茸茸、绿茵茵,整个水荡就像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一眼望不到尽头,给人们带来祥和和温馨;夏天,洁白的荷花亭亭玉立,田田的莲叶摇曳多姿,微风送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顿觉神清气爽;秋天,柴滩上芦花怒放,登高望去,白茫茫一片,一天之中,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又生出红、黄、灰、橙、紫等多种色彩的变化,大自然一下子成了技艺高超的魔术大师;冬天,芦苇割过,柴事完毕,九龙口敞开它坦荡如砥的胸怀,九条河也各自露出了真实面貌,而“九龙戏珠”的胜景,这才到了它最为清晰可见的时候。
【九河寻踪】 汇聚九龙口的九条河并非人工疏浚,而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奇迹。河与荡形成平面,犹如飘拂的玉带,在芦荡中逶迤而行。至于河名的由来,除蚬河是因河内蚬子多而得名外,其余都是以其源头或流向地命名的。由九龙口流向县境收成村的一脉即称城河;九龙口通向宝应安丰镇的一脉即称安丰河,余类推。在9条河中,上游有7条进水河,从宝应方向进水的有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从淮安流均一带进水的有涧河、莫河、溪河。下游两条出水河,即蚬河、城河,均由建湖县境出口。九龙口的河,不仅点缀了九龙口的风景,更是荡区水系的脉络,上游7条河承泄上游的来水,由下游两条河出水并汇集县境西部雨水,再经由黄沙港及射阳河入海。
【碧波泛舟】 游九龙口最有趣的是在绿波上泛舟。在滩涂岛上观景,可以见到广袤的水域,无边无际的荡滩,点点渔帆,这是远景。深入绿波,才能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体会人生的真谛。在这里,游客可以租船泛舟湖面,仰看空中百鸟飞翔,俯观水底鱼虾嬉戏,水草摇曳。时有渔歌从芦苇丛中飞来,渔船掠过水面,划起层层人字形的波纹,向两边散去,使人想起“船行明镜中”的诗句。游客还可以将小船划入小沟小汊处,水碧景美,掬一捧清凉,物我两忘,浮躁的心灵便复归宁静。深秋季节,九龙口湖面野生菱角成熟,游客可以划船进入野生菱角塘,随手采摘野菱,体会收获的快乐。除冬季外,青年游客不妨乘坐橡皮艇在湖上漂流,体会在湍急的湖汊和浅滩荡舟的刺激。
【船寨尝鲜】 北塘那边是九龙水寨,深为游人垂青。这座庞大的绿色建筑群,不像人工建造,好像是从水荡中生、水荡中长出来的一样,建筑色彩已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拥有水上长廊、曲桥、天棚、亭阁、钓台等诸多景点和高级商务会馆、绿色餐厅、酒吧、浴场等现代化的娱乐休憩场所。
游客在观赏九龙口美景后,可以踏上水上餐饮船,品味正宗渔家菜。不少水上餐厅都亮出“全鱼席”的招牌。所供菜肴,都是就地取材,一律用九龙口湖荡所产的野生鱼、虾、蟹,活取活烧,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湖水煮湖鱼”,原汁原味,不用任何添加剂,让游客大饱口福,“不尝不知道,一尝忘不掉”。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还可以举目观景,转换心情,增进食欲。
【神树传奇】 龙珠岛上有棵五谷树,因对生态环境特别敏感,具有预报当地年成丰歉的功能,故被称之为“神树”。
五谷树乃名贵树木,系木樨科,雪柳属,为落叶灌木,每年四月开花,立夏后结果,所结果实呈灰色,无核,因年年形状各异,或如水稻,或如高粱,或如谷子,或如荞麦,故人称“五谷树”。在少数年份,结出的果实还有像鱼、虾、蟹或绿豆的。神奇的是,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果实来预测不同的年景:像稻谷的果实多,当年必定五谷丰登;像小鱼小虾的果实多,当年必有洪灾;呈绿豆状的果实多,则必将大旱。多年来的应验,结果总是大差不离。五谷树全身是宝,据《中国树木分类学》上说,“嫩叶可代茶,枝条可编筐,茎皮可制人造棉,亦可栽培作绿篱”。五谷树是舶来品,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带回国,皇上赏给了一位告老还乡的朝廷重臣,这才在此栽植落户。在文化大革命中,五谷树被造反派当作“封资修”来“横扫”,所剩无几。改革开放以来,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名树古木的保护工作,才使濒临萎缩的五谷树重新焕发新姿。与九龙口相邻的五谷村,村里有棵五谷树,树高10米,粗可合抱,树龄已有200多年,是龙珠岛上五谷树的母树。五谷树成为建湖旅游景区的又一亮点,而建湖也因此成为五谷树的第二故乡。
【射湖名士】 古射阳湖畔是人文荟萃之地,曾哺育过“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字孔璋,文雄海内,尤以章、表、书、记见称,是文垂青史的汉末文学家。他初任何进主簿,后来归附袁绍,曾为袁绍作檄文,历数曹操罪状。袁绍败后,陈琳被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既往”,反而重用他作军国檄书公文,后徙为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71年)病逝,葬于故土射阳村。唐代诗人温庭筠来射阳湖畔的射阳村凭吊陈琳,留下一首《过陈琳墓》诗。今九龙口村与射阳村只有一水之隔,历史上两地均属盐城西北乡。1941年建湖立县(初名建阳县)时,射阳村仍属建湖的沿荡区(10区),后此区民户划归宝应、淮安,但大部分荡田仍属建湖,所以称陈琳为盐城人或者建湖人,都是合理的。与陈琳同时的名士还有臧旻(mín),曾任丹阳、中山、太原诸郡的太守,其子臧洪起先为广陵郡太守,继任东郡太守,被当时称为“海内奇士”。
【村名述源】 依湖而居的九龙口村,原是潟湖发育阶段留下的一座泥沙墩,始称“沙村”。河西九龙汇合处附近的一片荡滩,历史上就称“沙村荡”。由于沙村地理位置好,沿湖码头便成了湖区的渔市口、柴市口,远近水产、湖鲜都在此集散。明代形成集镇,遂改名为鲨溪镇,为书写方便又改成沙溪镇。小镇上的耆老告诉笔者,此名与“九龙讨伐大鲨鱼”传说有关。小镇鼎盛时期,单经营剪刀业的人家就有100多户,大都为“夫妻船炉”,其中“陶氏剪刀”更是名高誉远,葆有“起落灵活、松紧适度、刃口锋利、经久耐用、小巧玲珑、美观大方”等品牌特色,堪与杭州“张小泉剪刀”媲美。若问沙家庄剪刀为何刃口如此锋利,当地人对此也有一说。原来,沙家庄夹河东桥下,常有成群的喜鹊聚在一起漱口,于是东桥下的这一湾水便被称为“喜鹊口水”。据传,这喜鹊的“口水”是金属热处理工艺过程中最佳的冷却水。沙家庄的剪刀用了这样的冷却水,刃口当然就锋利异常了。小镇最著名的古迹是“三桥五庙”。“三桥”是穿镇而过的夹河上的东桥、中桥和西桥,而且都建有桥楼,这在一座小镇来说,实属难得。“五庙”是龙王庙、都天庙、观音庵、法兴院和文昌宫。都天庙前还建有一座戏楼,年年都要在此举办几次庙会和灯会。每逢会期,灯花火烛,恍如白昼;吹弹歌舞,几成不夜。可惜上述这批古建筑多毁于日寇侵华的炮火。在日寇侵华期间,这里有不少店铺转移外地,镇不像镇,市不像市,所以人们仍沿旧习称它“沙村”或“沙庄”。土改时期,实行新乡(村)制,它被改为荡东乡九龙村。合作化时期,九龙村一分为二,成立河南、河北两个高级社。公社化时,高级社改称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所在公社名为“蒋营”,造反派认为“蒋营”二字有“蒋匪营地”之嫌,即以境内的“沙庄”庄名替代公社社名。为分别两个“沙庄”,就将原“沙庄”前面加了一个“小”字,称为“小沙庄”。2001年,河北、河南两村合并成“九龙口”村。这个地域文化符号,使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更为丰富多彩了。
【小巷文脉】 村镇老街经过几次改造,难以找到它的痕迹,但在与老街相连的深巷内,至今还沉淀着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
这里有几条幽幽老巷,是九龙口的人文博物馆。多数小巷是以开创者的姓氏命名,如潘家巷、马家巷、刘家巷、李家巷,如今仍保存着几座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家祠。居民老宅也有几处是明清时的建筑,小砖青瓦,盘梁登柱,有的还是马头墙、厚重木门、雕花木窗、砖雕窗台。门的右侧,墙上嵌有猫脸型的香洞,专供门神享用香火;下面凹有猫洞,便于家猫夜间进出。也有带阁楼的二层结构,古朴典雅。主屋两边的厢房,有的是主人的小书斋,至今壁板上还留有墨迹。琅琅的书声,仿佛仍在老屋内回荡。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刘沁区就是从这小巷里走出来的。刘公自幼好学,“最喜颂古人诗”,后以岁贡选授铜陵(今安徽铜陵市)训导,著有《西渚诗存》、《四书疑问录》、《桑海余痛》、《淮志补遗》等书,曾与大孙庄的孙榘、沙沟镇的姜木生等宿儒结伴,在沙溪镇讲学传道,蜚声文坛。后来又有姜苍水、刘有光、刘梁等,皆以文名噪江淮,其中尤以甲午举人刘梁声名最著。到了现代,从潘家巷又走出了天文学博士潘泊,他早年在法国留学,抗战时期回国,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再如美籍华人叶树滋,是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改革开放后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并为中日合资勘探渤海油田提供技术援助,受到国人的欢迎。其父叶宗翰系清末秀才,虽未中举,但诗词造诣颇深,是盐城西北乡的饱学之士。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是九龙口的一代名人。
【红色热土】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盐阜老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41年春,日伪将要发动对盐阜地区的第一次大扫荡,韩顽蠢蠢欲动,为虎作伥,指令原先驻守阜宁黄荡的吴漱泉部,侵占我民主政权刚刚开辟的西北乡沿荡区,并在沙家庄周围设据点、挖战壕。为了迅速排除障碍,新四军苏中部队独立二旅旅长王必成奉命迎战,在沙家庄群众的踊跃支援下,狠狠打击了前来骚扰的顽军。民主建政初期,九龙口一带还有残余的土匪在活动,严重地威胁着湖区人民的安全。沙家庄游击队紧密配合我主力部队进行剿匪,保障了根据地的安全。1943年春,日伪发动了第二次大扫荡。在敌人侵犯荡区时,沙家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新四军伤病员及时转移到河西沙村荡隐蔽起来,轮流护理。电视剧《喊魂》和大型淮剧《风雨同舟》护理伤病员的素材,就取材于这里的人和事。在革命战争年代,沙家庄人民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