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九龙口之诗文选萃【散文】
九龙口的秋天(陶天真)
九龙口的早晨是从水鸟清脆、婉转的叫声中开始的。
之后,沉睡在淡淡的薄雾中的九龙口就醒了。
一条条收网、采莲、采菱的船只,轻快地向河荡深处驶去。
这种又细又密的网当地人叫“丝网子”,是先一天傍晚布下去的。
男人收网,女人就不紧不慢地荡着桨。
等薄雾渐渐散去的时候,网已经收得差不多了。
船舱里便有了不少草鱼、鲢鱼和虎头鲨。
又急急地掉转船头回去。活蹦活跳的鲜鱼能卖个好价钱。
摇桨的换成了男人。他使劲地摇着两支桨,荡起一束又一束雪白的浪花。
有别的船只擦肩而过。
因为心情好,男人就和那船上的女子开上一两句玩笑。
笑声在水面上飘散得很远很远。
快到中秋了。野菱角又多又肥。
采菱的女子,两只手几乎忙不过来。
偶尔,她们也会停下来,伸展一下腰,顺便剥开一只,放进嘴里,尝尝新菱的甘甜、鲜嫩。
太阳渐渐升高了。薄雾渐渐散去了。
九条河被染成了九条金黄色的缎带,这就真有点像传说中的九条金龙了。
采菱的、采莲的船只也都满载而归了。
此时的九龙口,是一天当中最热闹的时候。
对九龙口的人来说,这样的早晨也无疑是十分美好的。
九条河汇聚处的这座土岛叫“沉浮岛”。
据上了年纪的人说,发水的年份,无论水多大,这岛都没有沉过,“沉浮岛”也由此得名。
正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沉浮岛上。
岛中间的九龙楼下,那棵神奇的五谷树枝繁叶茂。
据说,这棵树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的树种。
丰收的年头,树上的果实就呈稻谷的形状;水大的年份,果实就呈鱼虾状。看过五谷树的人,无不啧啧称奇。
五谷树其实也和水乡其他的树没有什么两样,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但它更多的寄托着的是水乡人的一种愿望,一种对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在五谷树下,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几位上了年纪的老者,散坐着,喝茶,抽烟,聊家常。谈到收成的时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抬头,打量着树上果实的形状。从他们虔诚的目光里,我们能够听见他们内心的言语,那是对生活的感恩,对岁月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
正是黄昏。夕阳如血。
一束一束芦花,像一枝一枝小小的火把,在晚风中热烈、旺盛地燃烧着。
远远望去,那一大片芦花,就成一片火海了。
偶尔有一两只叫不上名字的鸟,转眼之间,就钻进了芦花丛中。那儿有它们温暖的家。
这个时候,渔舟们也都晚归了。
是谁坐在船头,吹起了一支竹笛。悠扬的笛声,在水面上飘送,直到消散在越来越暗的水天之间。
有渔火亮起来了。远看就像星星似的。
那是一盏盏小马灯,高悬在一根根竹竿上。渔家就在下面开始他们的晚餐。
水面上吹过来的风渐渐大起来。人也变得十分的惬意。
劳作了一天的疲劳被这风吹走了一部分,剩下的,都被大海碗里的老酒给融化了。
就在芦花略带点苦涩的气息里,在笛声、酒香和人们轻轻的话语中,九龙口渐渐沉入了夜色之中。和所有的渔家一样,今夜的九龙口,一定会做一个甜美的梦……
(选自2008年11月14日《建湖日报》。陶天真,建湖冈西人,诗人,作家,建湖县电视台编辑、记者。)
日落九龙口(孙曙)
夕阳滋味,最是不得餍足。一位搞摄影的朋友,傍晚一下班,飞车直上盐淮高速,直向西,直向西,赶到九龙口,正是夕阳最大最浓最滋味。天地之间,只有这一轮深情,深情而苍凉,溜溜地压向茫茫大水。饕餮了一夏的夕阳,见他举手投足的沉静,四散着烟霞。
九龙口,九条长河的汇聚,荡深苇密,水阔连天,横压盐城建湖、扬州宝应与淮安楚州之间,在盐城这头,只有向西看,正合看夕阳。我仿佛是看过严冬九龙口的日落。苇滩错落,冰河纵横。冰层广厚,小孩砸冰的砖块狼牙般呲在冰面。船驶过,冰碎裂了,冰块载浮载沉。芦苇正是最萧索,干瘦的身子绷在疾风中。有薄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一只雄雉,低低地飞起,矬入败蒲,斑斓的羽毛拖出一道翠亮。夕阳冻在云霭里,是冻在两边天际的一块紫冰,圆圆的冰镜。紫紫的光,深深浅浅地冻在冰上。
是鹤,一只鹤,白鹤。站在冰上,高脚丫的白身子沐着夕阳的红光。白鹤走着,低着头,曲缩着颈,似乎是沦落而颓唐。她的翅膀哗地打开,几次拍击,突然一纵,她已经跃入空中。夕晖涌流之中,白鹤飞翔,头颈身子双腿绷直,广大的翅膀如云堆,像一只箭笔直地射向南方,渐渐的只有一道白线。而清亮刚劲的鹤唳,还在夕阳的扬声器里回荡。
还没完全落下地,才斜在西天的夕阳忽然就消失了,一块紫冰化了,冻得洇不开,只有紫烟几抹。九龙口,九条龙把头靠在沉浮岛,侧身卧入冬夜。
(节选自《盐城生长·湖荡册页(一)》。孙曙,盐城龙冈人,副教授、作家。)
一个叫九龙口的荡(丁立梅)
他们叫它荡。荡,一个女村民,眼望着浩渺的水波,这样说。像在唤自家人。
这是九龙口,在一个叫蒋营的小镇。村庄老旧,路两边,人家的屋顶上,野草长得茂密。门前一瓷盆的太阳花,姹紫嫣红地开着。我疑惑地问,这就是九龙口?叫河还是叫湖?女村民再次口齿清晰地说,荡,它叫荡。
不像旅游景点,一点不像。它没有喧闹,没有花花绿绿的店铺高叫着兜售小物品。甚至连门票也不要,你直接走进去就是了。人家的狗和猫,在路上走得逍遥。孩子们三五成群,在太阳下玩,浑身晒得黑泥鳅似的。一切安静得像在午睡。
早些时,我就从报上“认识”了它,说它由九条自然河流汇聚而成,远观去,像九条龙,盘旋在绿色大地上,九龙口由此得名。亦听过一个有关它的传说,说在很远很远的古代,有恶蟒盘居于此,残害老百姓,搞得老百姓居无宁日。老百姓向上苍求告,最后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了九条青龙,到人间来降伏此恶蟒。九条青龙与恶蟒激战九天九夜,留下九条深深的印痕,最终战胜了恶蟒。那九条深深的印痕,后成了九条河流。我用这个传说,向当地居民求证,我说是这样的么?他们憨憨地笑着答,是这样的。他们因有了这个荡,而骄傲,拥有自家祖传的宝贝似的。
女村民年龄不大,看上去,不过二十五六岁。她一路跟着我们,说,我带你们去荡里玩啊。屋后水边,就系着她家小船。那船真是袖珍,我想,叫它舟应该更恰切些。女村民说,三个人坐一条船,三十元。我问,荡里面有什么好玩的?她答,可以看芦苇啊,可以看水啊,可以看白鹭啊,荡里的白鹭可多啦。还可以吹吹风,荡里可凉爽呢。
于是去荡里。桨击起水花,一朵又一朵。水是墨绿色的,伸手捞一把,清涟涟,凉丝丝,入了心。一片一片的芦苇,把辽阔的水域,切割成一个一个的荡。这时节,芦苇呈苍绿色,远望去,有芳草碧连天之感。我们的船划进一个荡,出来,又进一个荡,九曲回肠般的,像走迷宫。空气中,是水的味道芦苇的味道,还有水草的味道。使劲嗅嗅,满鼻清香。风乍起,浪击得小船晃悠如摇篮,我们回到最初的纯净,做了那小小的婴儿。芦苇丛中的白鹭,在我们惊喜的欢叫声中,一只一只飞起,远处,近处。它们在舞蹈。我想起那句著名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诗里的白鹭,是不是也住在这样的荡里面?有这样的荡在,白鹭是幸福的。而看到白鹭的我们,更是幸福的。
荡中有岛,叫湖心岛。这大概是某些文化人给命名的。女村民可不这样说,她说,小岛,荡里的小岛。站在小岛上,眼观之处,水从四面汇集而来,一片水茫茫。我问女村民,这荡,到底有多大?她笑回,很大啊。我坚持,到底有多大嘛。她依然回,很大的。我笑了,认同了她这一说法。在她心里,他们的荡,是不好用数字来计算的。它的浩淼,无可替代。
荡里多鱼虾,都是相当鲜嫩可口的。还有蟹。一只白鹅,领着一群灰鸭,踩着水草,一路快乐地游过去。晚一个月你们再来,会吃到菱角的,女村民说。在我们跟她告别时。
(选自《花香鹤影》。丁立梅,东台人,教师、作家。)
家乡的五谷树(刘浩)
来过江苏建湖的人,如果没有到省级风景区九龙口,就不算真正来过;到了九龙口,不好好欣赏一下五谷树,只能是白来旅游一次。
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我们镇的谭赵村有棵五谷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叶形似榆钱,花开如飞雪,所结果实年年形状不同,有时如小麦,有时如水稻,有时如高粱,有时如谷子,有时如荞麦,故称五谷树。有些年份结出的果实,还有像小鱼的。更为奇特的是,五谷树还有预测当地年成丰灾的功能,当年果实如果形如水稻,则水作物丰收;形同高粱,则旱作物高产,颇是灵验。所以,过去当地的农民在种庄稼前,每年都要到五谷树下焚香祈祷,希望有个好的收成。那时觉得大人们讲的这棵五谷树挺神奇的,由于离家有十几里远,一直没有去看过。但,五谷树的神奇已潜藏在我的心里,如一个美好的情结。
据说,这棵五谷树还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的,共二株,这是其中的一株,原栽在南京一古庙内,后被我镇收成庄一渔民移植于此,已有几百年了。明代周晖《金陵琐事》载:五谷树,“有二株,一在皇城内,一在报恩寺,不但结子如五谷,亦有如鱼蟹之形者。乃三宝太监西洋取来之物。”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花木条”记载:“大内西华门里,内监传闻本相府中有五谷树,实生五谷,每生一种,则其年此种必大熟,云海外移至。金陵报恩寺亦有一株,今不知在何处。”
现在九龙口岛上的那棵五谷树就是从谭赵村移栽过来的,目前主干已有20公分粗,生长得郁郁葱葱的,凡是到九龙口来旅游的人都会在五谷树前驻足观赏。
五谷树久负盛名,文人题诗颇多。清人周宝英诗曰:种自西洋来,佳名五谷树。但看树婆娑,便知丰欠岁。清人陈文述诗曰:楼船十万泰西回,此树曾随泊越来。移植远从鹦鹉地,扎根终傍凤凰台。种分萧寺双株老,花为丰年几度开。野史纷纷说三宝,貂婵亦自不凡才。
民间的五谷树传说,就更神奇了。很久以前,东海龙王常到水荡巡游,每来一次,滔滔大水都要淹掉上万顷良田。一次,龙王身体不适,改派公主去巡游芦荡,要她淹没百里村庄和万顷良田。龙女来到芦荡,只见绿树成荫,莲荷满塘,人歌鸟语,风光旖旎。她变成一个农家姑娘在岸上高高兴兴玩了一整天,爱上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于是,她违背父王“用大水冲掉五谷,毁坏人间一切”的旨意,决定留在人间,做普通村姑。从此,她就在这村庄上居住下来,和人们一块播种五谷。可是好景不长,凶恶的东海龙王寻女来了,威逼女儿回宫,公主含泪大声说:“女儿死也不会离开人间。”龙王大怒,施展法术让女儿恢复了原形,人们看见一条鳞光闪闪的白龙腾空而起,又从一道闪电中飞落下来,化作一棵开满白花的果树,海龙王这才掀起巨浪回宫。潮水退去后,人们看见海龙王女儿变的果树,依旧站立在那里。此后,每一年树上结的果子都会变化,树上结什么果,地里什么庄稼就定能丰收。人们为纪念这位善良的龙女,就把这棵果树称为“五谷树”,年年培土浇灌。当然,这只是美好的传说而已。
2009年在江苏省二类林业资源调查时,省里的专家已将五谷树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古树名木。五谷树,学名雪柳,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现在,九龙口岛上的这棵充满生机的五谷树,就像我镇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五谷树护佑着我们这一方水土,这一方水土的我们也呵护着这棵神奇的五谷树。
(选自2011年3月8日《建湖日报》。刘浩,建湖人,诗人,九龙口镇农业中心任职。)
九龙口是世界最罕见的古潟湖遗址原貌(王兆唐)
建湖县九龙口是江苏省4A级风景名胜区,是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湿地保护区,科学美称:江苏省古潟湖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它不是一般湖荡的美化装璜,而是鲜为人知,得天独厚,有深度内涵的。九龙口的亮点、个性和特色,是古潟湖这张王牌,它是世界最罕见的古潟湖遗迹真面貌,是国内保存最完美的最大古潟湖,是江苏省最理想的古潟湖天然实验室。
九龙口是里下河水乡明珠,位于东经119°35′,北纬33°24′,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西部有地势稍高的洪泽湖与高邮、宝应湖群,中部为射阳湖荡,东部有数条古贝壳堤与现代滨海平原分开。与三市四县交界,有7000多公顷芦荡,以芦苇为主的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金滩银荡也是名不虚传。1990年9月24日,美国专家R·贝特(中名巴金汉)用英文写下观感,中国科学院王远当场译成中文:“美丽神奇的九龙口,是世界上罕见的……”美籍日本教授田松雄也考察过九龙口地质、植物,对九龙口的风貌赞叹不已。
九龙口“神奇”在哪里?神奇在古潟湖的成因和发展。谁会想到“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地质地貌的千变万化,这是科学事实。黄海曾是大平原,距今10—7万年前,形成黄海湖;距今7—4万年前,由于气候变暖,海水后退,形成黄海平原;距今4—3万年前,又成汪洋大海;距今1.2万年前,现代黄海的轮廓基本形成。海水后退、淡化,在海湾处九龙口便形成封闭型里下河古潟湖。
九龙口至东边上冈镇50多公里都在古潟湖范围,现在到黄海西海岸约有200公里之距。这古潟湖经历海湾——潟湖———淡水湖沼三个发育阶段。第一阶段已万年以上,据古黄海的海岸线示意图,我县境内是大海湾。第二阶段潟湖期,在0.7万年以前,水半咸半淡称潟湖,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第三阶段淡水湖沼,也就是现阶段,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由于海岸继续向前伸展,湖水继续淡化,最后形成今日淡水湖泊。这是现在的九龙口啊!据C14测年(C为碳,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原子测试)形成年代为5600 — 7000年前。
九龙口古潟湖遗存的地质地貌,可作为世界和我国潟湖发生发展的佐证。在古海湾测示图上,县境为黄海的一个浅水海湾,曾发现古贝壳残骸堆积物及生物化石;九龙口现有出海通道,也是海陆变迁和古潟湖形成的佐证。九龙口的九条河,上游有七条进水河,下游两条出水河,下泄水经戛粮河、射阳河入黄海;另外通九龙口及戛粮河的途经县城的盂兰河、建港沟(现已更名为神台河),流入黄沙港,也是出海通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县境内多处发现麋鹿(四不像)角化石,证明历史上确实存在个大草原、大森林;九龙口东部有数条古贝壳堤,又发现几米深的古贝壳堆积层,还发现蚬子化石(古贝壳化石一种),经专家鉴定,其年代万年以上。这段贝丘遗址,可能是远古时代大海波涛的杰作;或是古代祖先为了防止海水泛滥,利用贝壳筑的海堤。此外,在上冈榆西村发现大鲸鱼遗骸,活体长26.30米,重约30吨;在沿河镇长新村发现古代烧盐的器具。这些都说明现在我们居住的古潟湖堆积平原,以前确为海洋。
30多年来我与九龙口同呼吸共命运,这期间受县领导重托,多次考察九龙口,设立科研项目,认真调查研究。为了建立县级保护区和省级保护区,先参加县里考察,又随同省里9个学会专家考察,以及陪同中国农科院、美国专家考察,建立起完整的80万字九龙口古潟湖资料档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两位湖泊专家颜景松和郑长苏,在1987年8月4日和5日考察九龙口,资料都保存下来。我还采集九龙口千种野生植物,进行分类鉴定,将104种主要野生植物制成标本,并写成技术报告,美国博士巴金汉,看到写的九龙口古潟湖藻类群落分布报告,不远万里来此考察,并完成数篇论文,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介绍。1988年7月,江苏省9个科学学会联名向省科协、省政府建议设立九龙口保护区,加强九龙口两类生态系统项目研究,保护好古潟湖。一个是古潟湖水域生态系统,另一个是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两者关系协调统一,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持古潟湖水清和物种繁盛,杜绝工业污染源,农药不能流入潟湖荡区,防止鱼类、鸟类、野生植物死亡,切断食物链。芦苇是防治污染的很好野生植物,但要复壮更新。另外千万不能再进行围垦,还要退田还湖,万万不能缩小古潟湖面积。做好规划,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选自《建湖文史网》,有删节。王兆唐,高级农艺师,地方文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