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趣重重朦胧塔之景区概况
以朦胧塔为主题的宝塔景区,融佛教文化、射阳河文化、古村落文化于一体,内涵丰富,亮点纷呈,构成了景区的多彩文化。
朦胧塔座落在宝塔村西塘河与射阳河并汇口的东岸,系木檐楼阁式砖塔,三级八面,高18.6米,外形威武雄壮,古朴典雅。据乾隆、光绪版《阜宁县志》记载:“朦胧塔在净慧寺前,唐武德三年(620)与寺同时建。”民国时期的《江苏宝塔寺》刊有朦胧塔图影。相传该塔原为七级(亦说五级),后被龙卷风刮倒,仅存最下的三级,故被俗称为“断塔”。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军炮火袭击,塔身伤痕累累。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重视古迹维护工作,加固了地基,修复塔身腰檐平座,各层之间设有楼梯,可盘旋而登至塔顶。塔内安置塔心桩,加做穹窿顶和宝瓶,安装了避雷针。净慧寺也修葺一新。委屈多年的古塔,终于重放异彩,焕发出时代光辉,2003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受神话传说的影响,地方百姓都敬畏这座古塔,甚至对它顶礼膜拜,称之为“神塔”。人们把这里的好年景和喜事,都说成是古塔保佑的结果。这当然不是塔的功劳,不过从中也可以窥知古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民间求财问安、上梁立柱、读书上学、合婚嫁娶等也到塔前烧香许愿,祈求神塔赐予吉利和平安。每年庙会,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趋之若鹜,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净慧寺是唐代一百零八座大寺之一。抗战前,塔北是净慧寺,东南为毗卢庵、三官殿,西有关帝庙。整个寺院殿宇巍峨,气势雄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后不幸毁于侵华日军炮火。1998年修复朦胧塔时,于塔东北80米处挖土,发现不少简瓦、圆形瓦当,浅绛色,上有莲花图案,四周绕连珠,为典型的唐代建筑饰件风格。前几年,村民疏浚寺前小河,又相继挖出大雄宝殿柱基石6块,其中正方形的两块,长、宽各80厘米,厚14厘米;鼓形石4块,长、宽各64厘米,厚30厘米,中留方形洞口。可见当年该寺规模是何等宏大。改革开放后,重建的净慧寺再现了当年的风姿。全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肉身和尚殿、念佛堂等,香火日盛。现寺内当家和尚为果根法师,共有僧徒6人。
朦胧古塔旁有一射阳河,自古到今,流淌着两色迥异的河水,一清一浊,这是上游两条不同的水源形成的,白天在河中心,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每当风和景明、浪平水静的夜晚,明月高悬,两岸灯火遥对,河面即可看到两轮倒映的明月。偶尔轻舟泛过,微波荡漾,恰似一幅撩人心绪的水上仙境图卷。仅这“天上水里三轮月”的自然奇景,就倾倒了无数的游客。
宝塔村是一个紧依朦胧塔的自然村庄,古人以塔名为地名,被称为朦胧小街。街区古迹斑斑,有“八大奇景”引人入胜。一为“一河两水映流月”(指射阳河上下水交汇时形成的月夜景色);二为“十门不足一零头”,(指宝塔九个半门的奇观);三为“一里不到九座桥(有“三步两桥”之说);四为“墙头菩萨吹不倒”(净慧寺墙院头上曾供有铁铸菩萨);五为“稀奇古怪懒榆树”(指形态独特的千年古榆);六为“槐树对心五尺三”(树有三人合抱之粗,空心茂叶,树心点香,枝叶吐雾);七为“龙王石柱系马桩”(传为李世民在此系马之石);八为“西庙东殿南北院”(旧时西有关帝庙,东有三官殿,南北有毗卢庵、朦胧院,为盐阜淮交界地区主要香火地)。以上“八大奇景”的遗址,至今依稀可辨。人们把这里的水也视为一宝。据说,朦胧河水,是由荡水、淮河水、长江水汇合而成,有特殊性能,是金属和玻璃在热处理工艺中提高硬度、强度的最佳“淬火”水。过去苏州乐器店造铜锣用的冷却水,即是从朦胧装运过去的水,用它冷却,铜锣敲起来声音才“脆”。
近年来,结合全县农村道路建设,新修宝塔镇至朦胧塔的水泥路16千米,方便游客参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朦胧庙会,接待游人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