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趣重重朦胧塔之导游引路

 

【解读朦胧塔】   在古代,塔多建于寺院内。佛塔起源于印度,它用于珍藏舍利和经卷,有地宫,世称塔庙。舍利俗称舍利子,佛教指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火化后留下的骨头。朦胧塔地宫中存有舍利,说明古代朦胧院(即净慧寺)在历史上曾出过高僧,后在此立塔存其舍利。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因塔基紧靠古朦胧淤口,其地昔为“泽国”,水患不断。清代著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专程至此视察水情,并留有《朦朦淤口有感》一诗。人们寄托于“神塔”镇海(水)除灾,故又称朦胧塔为“镇海塔”。

 

朦胧塔究竟建于何时?有多种说法。1984年省文管会和南京博物馆古建筑专家倪明、戚德耀来朦胧塔考察,挖开塔下面石板,石板下有地宫,地宫平面是八角形,每边长55厘米,深147厘米。宫中有石函,内存一具银棺,棺内放着舍利子、玛瑙和玉石,并有数块植物秆茎和多枚“太平通宝”铜钱。银棺上镌有“元丰八年”字样。元丰为北宋神宗年号,“太平通宝”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7984)所铸钱币。根据塔内地宫藏物,有人认为朦胧塔始建于北宋年间,修复于明代。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塔是为镇海(水)防灾而建,有可能正如《阜宁县志》所云,“唐武德三年(620)塔与寺同时建”,后被在寺僧人用于收奉舍利,那么此塔建于唐初便是十分可信的了。

 

【净慧寺名溯源】   据《淮郡古寺院》,净慧寺创建于唐初,原名朦胧院,是因“蜘蛛蒙龙”的神话传说而命名。清初著名禅师原志和尚在此出家,颇得佛教原旨真谛,先后被泰州、扬州、杭州等地聘任住持,所到之处,禅业大兴,名震朝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被赐名为“净慧禅师”,遂改朦胧院为净慧寺。该寺饱经沧桑,几度废兴。同治初,捻军李成部攻占阜宁,其前锋进取朦胧时,与境内地主武装(团练)交火,摧毁了寺中部分殿堂。同治六年(1867),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捐资督修,并有所扩建。抗日战争时期,主建筑全部毁于日军侵华炮火。劫后残存的经典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砸个稀巴烂。改革开放后,县、镇两级落实宗教政策,净慧寺得以重建,这座千年古寺终于重放光彩。

 

  【肉身和尚其人其事】   按佛门旧俗,凡高僧或德行高尚的和尚圆寂后,其遗体装在荷花缸里埋入土中,三年后,只要肉身不变,即可装金登堂,享用世间供奉待遇。净慧寺肉身殿供奉的肉身和尚,俗名吴银标,祖籍阜宁东沟镇南荡村。他步入佛门后,先在建阳三义殿修持,取法号绪开。旋到九华山修戒,戒满后回母寺,被分至三义殿下院朦胧院三官殿当家。他为人老实,修念心诚,暮鼓晨钟,念经拜佛,生活非常节俭,一日两餐,过午不食,终因过于劳累,加之缺乏营养,不幸于1936年农历七月初九圆寂,时年三十六岁。

  绪开和尚虽不是高僧,但算得上是位德行高尚的和尚。由此,三官殿师徒就按佛门葬礼习俗,将其遗体坐放在荷花缸内,埋入地下,待三年后开缸验收。1939年抗战期间,地方保卫团建操场时,无意之中挖出荷花缸,好奇者揭开缸盖一看,只见绪开和尚衣衫整洁,肉身未腐,端坐缸中,栩栩如生。续任的三官殿当家闻讯后,马上赶到现场,看后坚信不疑,又请建阳三义殿住持广瑞前来验身,随后即按“肉身和尚”待遇,进行装金安置。

  “文革”破“四旧”,肉身和尚自然也不得幸免。某些人用绳子将其拖走,轮流用斧头砍,才将其劈成四开。又用火烧了半天,谁知竟丝毫无损,便将其推入水中。肉身俗家得知,冒着暴雨,把四片金身请回家,临时安葬在祖坟旁边。

1998年重修朦胧塔,常有外来游客打听肉身和尚下落,并有人主动捐资给“肉身”再度装金。肉身和尚的俗家求之不得,即将四片肉身复迁朦胧塔原处,并由苏州的一位雕塑家重新进行整体装金,举行复位仪式。信仰者为祈求肉身和尚现灵,便在他位前安置了签简,供人们求签问卜。

 

  【朦胧镇身世】   从出土的商周文物判定,朦胧街在3000多年前即有先民在此居住。旧制盐城县第一部志书——明代万历《盐城县志》所记载的市镇,在今县境只有朦胧、唐桥两市,其时境内湖垛、上冈、建阳及邻县东沟、益林尚未形成重要集市。朦胧地处古射陂,水路便捷,南达射阳古城(今宝应县射阳湖镇),西至淮安郡府,为盐城西北境的水运交通中心。古朦胧淤口的高墩,是当年航船方向的标志,为竖杆挂灯所置。又因地处射阳湖入海之路,为明代备倭屯兵之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清初始立朦胧镇名(清乾隆《盐城县志·庄镇》记载),从此小镇日益繁华,东部沤田的大米,西南沿荡的水产,北部高田的大豆、玉米,多数在此集散。镇区店铺、工场林立,商贾如云。油坊、染坊、粮行、猪牛市场、猪牛宰杀场及木排、竹排、石灰行等,比比皆是。后来又兴起五天一大集,更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文人学士、能工巧匠,纷纷来到这里,吟诗抒怀,绘梁雕栋。清代著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流连于此,并有遗诗《朦胧淤口有感》;盐民诗人吴嘉纪、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均在此逗留过,至今犹为人们所传颂。值得补叙的是,自古常有名流聚集于三官殿斋房弈棋,因来者争相对弈,常使主家为难,由此传下了“三官殿下棋——不由主家作主”的歇后语,盐阜一带几乎妇孺皆知。

清雍正十年(1732),盐阜分治,朦胧镇尚属盐邑。乾隆末年,盐城续划五个里给阜宁,朦胧始属阜邑。清中叶以后,河西永兴集兴而代之,古镇渐废,人称朦胧小街。抗日战争时期,朦胧小街又遭日军摧毁,元气大伤。19385月,日军浦田部队侵入朦胧一带,大肆烧杀抢掠,几十家店铺被抢劫一空,房屋大多被纵火焚烧,街区成了一片废墟。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才逐步恢复了一些商业活动。1947年,苏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射阳串场河以西的沟墩、喻口两区划归建阳县(原建湖县前身),时宝塔村朦胧小街随沟墩区划入县境。近年来,由于朦胧塔和净慧寺的复修,一些配套景点相继重建,吸引不少游人前来探寻遗踪。在这里,人们还可以找到小镇历史的印记。

 

  【朦胧戏趣闻】    历史上这里以唱戏谋生的人很多,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唱上几个段子,也能评头论足一番。因此,外地的戏班子一般不敢到朦胧演出。有一次,南通有个京戏班子到朦胧演出,其中有个主要演员演《花子拾金》,演技很好。当时流行点戏,有个商店老板天天出钱点演《花子拾金》,一连点演五场。扮演花子的演员以为自己戏演得好,受到观众青睐而沾沾自喜。前台老板告诉他点戏原因,说他扮演花子时手指上还戴着金戒指,这与花子身份不相称。这个演员觉得意见提得有理,在演第六场时将手指上的金戒指抹掉,演出才告结束。

  还有一次,外地有个京戏班到朦胧唱戏。戏船行到朦胧河中心时,看见岸边有几个人在吊嗓子,喊大曲,其中还有头十岁的娃娃。他们声音宏亮,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优美动听。这个戏班子听后感到吃惊了,认为朦胧行家多,戏难唱,结果船未靠岸,就开到别处去了。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