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之河恋西塘之史志选辑

 

塘,一般的印象是水池,古人称圆的为池,方的为塘,反正与现在河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为何以塘名河?一种说法是,东塘、西塘分别指高姥、张岐(歧)二塘,东塘河即所谓流贯东塘之河,西塘河即所谓流贯西塘之河。另一种说法是,塘最早的意思是堤防、堤岸,后来转指较大、需要筑堤的河流。不过又因为塘指水池的概念越来越突出,所以现在指这些河流,还是在塘后面加上河。建湖境内有西塘河、东塘河、北塘河,其他地方也有什么官塘河、横塘河之类。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这塘本作唐,唐朝的唐,因为最早疏浚境内这些主要河流的是唐代黜陟使李承,因而名之曰唐河。

 

关于西塘河的行水及历史,光绪《盐城县志·河渠志》(卷三)所记甚详,记云:“西塘河,其上流为大纵湖自沙沟北流,经小团湾、大团湾、南莘野、黄土沟、须沟口、楼夏庄、唐桥、湖垛、汤家碾、高作河口等处,至油葫芦港口入阜宁境。又西北达射阳湖入海。此河灌溉田亩甚广,现在自黄土沟至楼夏庄一带淤浅,急宜挑浚。康熙四十年总河张鹏翮委员疏挑东西塘河,见《行水金鉴》。《方舆纪要》云:‘县西有东塘河,又西有西塘河,俱自大纵湖分流至此合为芦沟河。又西北二十里,合于张歧塘。’所载与今河道稍异。前明又曰神台河。《方舆纪要》云:‘明万历中,兴化令欧阳东凤以射阳淤塞,欲于湖旁二十里开神台河,迤北由葫芦港,迤西出朦胧、喻口,直走庙湾。’《郡国利病书》云:‘神台者,起自沙沟、黄土沟、披丝网、唐桥、湖垛,至于神台,三十余里,有三汊河:分西由西塘河经建阳河(据此说是神台庄南为神台河,神台庄北为西塘河,至所云建阳河,即今建港沟。)、瓦子庄、戛粮河,下朦胧口,入于海;分东由姜家庄,对高作寺,由葫芦港入朦胧口,入于海;分中一河,亦对姜家庄、高作,下朦胧口入海,此由河有故道,地有刚土,浚之可使深,辟之可使阔,导之可使下也。’万历二十年兴化令欧阳东凤浚治,民甚赖之,计用帑金一万四千六百余两。《兴化县志》云:‘欧阳令有浚神台之举。神台者,起自沙沟至神台,河身窄狭,不久亦废。’扬州旧志水利说曰:‘射阳神台行水之正路也。’”

 

此志又记东塘河云:“东塘河,承西盐河之水,自新河庙北流,经芦沟河口孟家垛、东吴庄、古基寺、盐河口等处,至大云山寺北三里分为两支,一支西折为北塘河,与阜邑分界,一支东流一里折而北流入阜邑,为鱼深河。乾隆四年,知县程国栋请于大理寺卿汪隆、通政使德尔敏,东塘河与西盐河同浚。九年,知县黄垣复浚。道光元年,知县华凤阶领帑六万四千余两饬监生乔彭颐挑浚。孙榘《被缨集》东塘河、西塘河,字皆作唐,谓唐时海运之道,其说不知何本。”此中云西塘河曾是唐时海运之道。同时记与西塘河有源流关系的有:马堰沟,土人称为庙家河,由西盐河分水西北流入西塘河。滕沟,其水由碾基垛分西塘河之水东流,分支南通盐河,北达芦沟河,旧志云西盐河北行非也。芦沟河,在东西两塘河之间,东流入东塘河,西流入西塘河,《郡国利病书》及康熙《府志》皆云芦沟河自东西二塘流入,贯高姥张歧塘,北经侍其汊堰,入射阳湖。《方舆纪要》亦云东西塘河合为芦沟河,西北二十里合于张歧塘,袤三十里,又北经县西北之侍其汊堰,又西北达于射阳湖,以芦沟河与东西塘河合为一,与今河道不同,不可强为之说。鸭蛋港,在东西两塘河之间,其水东西分流,与芦沟河同。女儿河,由湖垛南三里,自西塘河分水东北流至古基寺入建港沟。梁垛港,由左家庄西塘河东北流二十余里,入油葫芦港。油葫芦港,由东塘河曲折西流,俗称北塘河,再西则为油葫芦港,西流入西塘河,与阜邑分中流为界。《方舆纪要》云,神台河迤北繇葫芦港迤西出朦胧。案,繇古由字,从也,是油葫芦港亦单称葫芦港。光绪府志作油胡卢港,字不从艸。《皇朝经世文编》载康熙四十年河道总督张鹏翮《治下河论》云,如戛梁河之瓦子庄,西塘河之老鹳尖,东塘河之油葫芦觜,其役维艰,凡一万六百七十丈,沟道既通,湖不日涸,又加挑若干丈,与溜相接,入朦胧河,会为一,经庙湾以达于海,而北路之积水消矣。案,油葫芦觜即今油葫芦港。此卷记侍其汊堰云,“《郡国利病书》及康熙府志云,治西北百里,长三都,岁旱则塞之,以资灌溉,潦则决之以达射阳。程志、沈志误云‘在县治西’,又云‘侍其汊今不可考,相传油葫芦港出口数里有名老鹳嘴者,一名老鹳尖,即其处。’今案,康熙府志云,汊河达东塘河,过侍其汊,入射阳湖。则侍其汊在射阳湖之上游,东塘河之下游,为今之老鹳尖无疑,今其地有村名堰头。”据《建湖县地名录》辛庄人民公社(今宝塔镇)部分,有官尖大队(今与港口村合并为港口村),其有庄名大老官尖,备注云:“原为老鹳尖,地形似鹳嘴,后将鹳写成官。”港口大队有小老官尖,备注云:“由大老官尖分开建村。”有港口,备注云:“原为游驸马港,谐称油葫芦港。”有堰头西庄。高港大队有庄名叫堰头,备注云:“传说古代村旁有挡潮设施。”另有庄名堰头东庄。这样看来,老鹳嘴是一个较长的河段,并不是一个点状的地方。

 

对于张岐塘、高姥塘,该志也有记载。其云:“张岐塘,康熙府志云:‘县西北八十里,广三十丈,其东又名高姥塘。’高姥塘,康熙府志云:‘县西北八十里。’《方舆纪要》云:‘芦沟河在治西北六十里,自东西两塘流入,贯高姥、张岐二塘。’《郡国利病书》亦载二塘。今古基寺西有高姥寺,在东西两塘河之间,或即其地欤?”此志后云此数河“今皆不能确指所在”。按,湖垛,古名张岐里,则张歧塘当即指西塘河,而高姥塘当指东塘河。另《张氏宗谱》记张庄八景,有高姥寺,其云甚详。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水利志·古水道说》(卷二)所记与前略有小异,其云:“东塘河与西塘河会与芦沟河北,流贯高姥、张岐二塘。《方舆纪要》引旧志云,县五十里有东塘河,又西曰西塘河,俱自大踪湖分流至此,合为芦沟河。又西北二十里合于张岐塘,塘袤三十里。《郡国利病书》,芦沟河去治西北六十里,自东西二塘流入,贯高姥、张岐二塘。张岐塘去县西北八十里,广三十丈(三,一本作二,误),袤三十里,其东又名高姥塘。(此一段《方舆纪要》、《郡国利病书》文,前志所引,有脱误,今再录之。杨志芦沟河、张岐塘下说略同。)”

 

光绪《阜宁县志·川渎下》(卷四)记云:“西塘河,治西南六十里,其水上接大踪湖,由盐城沙沟北流,至油葫芦港会东塘河之水,北趋至朦胧入射阳湖(参乾隆郡志)。”民国《阜宁县志·地理志·河流》(卷二)记云:“西塘河,亦称笺梁水(《行水金鉴》),孙矩以为唐时海运故道,当作唐河(《被缨集》)。上接大纵湖,由盐城沙沟北流,穿油葫芦港、界河两水之间入阜境,经马家楼、蔡家舍与盐邑分中流为界,由此折而北,与北塘河会,由朦胧入于河(参乾隆府志及旧志。)”此条记西塘河有个笺梁河的别称,值得注意。又,民国《阜宁县志·水工志·诸水》(卷九)记云:“西塘河,明万历二十九年,兴化知县欧阳东凤以射湖淤塞难浚,议于湖旁二十余里开神台河。自沙沟至神台,由西塘河注朦胧东入于海(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康熙四十年,河督张鹏翮委员疏浚(《行水金鉴》)。乾隆九年,江督尹继善重挑(《淮系年表》)。”

 

以上所记当是西塘河的古水道,从水行线路来看,西塘河实际有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是西塘河流至油葫芦港,会合东塘河一起北流,经朦胧进入射阳河。上世纪70年代开挖黄沙港后,西塘河在夹荡港、东塘河在油葫芦港,分别汇入黄沙港,经此道直接沟通了建湖东部的串场河、通榆河、廖家沟等主要竖行干线。此后,黄沙港再东行直入海口,在海口之黄沙港闸处汇入射阳河,就县境内而言,行洪与船运之距离均大大缩短。当年开挖黄沙港时,一并整治西塘河,县境内西塘河遂亦名黄沙港,但民间少有称西塘河为黄沙港者。

 

志书中记有塘河沿线的古迹与寺观。光绪《盐城县志·舆地志下·邱墓》(卷二)记“莱州知府夏升墓,桑台寺西”,又记“孝子梁秀墓,桑台寺东,沈甸庄南有祭田四亩,墓土色白,与他处异。”又记“户部给事中孙榘墓,大孙庄西半里”。又记“孝子张介墓,东夏庄”。其坊表记左家庄唐河西有一贞女坊,为了丁鹤龄聘妻左氏而建。在楼夏庄有节孝坊为了夏禹治妻刘氏而建。

 

该志《杂类·寺观》(卷十七)记这一带有九里庄北的大云院、萧家庄的华严庵、常盈庄的法兴院、芦沟河南的芦沟寺、楼夏庄东北的桑台寺、唐桥的水月庵、陈家堡和马家楼的祗园庵、高作庄的广福院(高作寺)、梁垛的毗庐庵(又作毗卢庵)、荡杨庄的永福庵、汤家碾南的福慧庵、高马庄的福缘庵,还有湖垛镇的地藏庵、太平院、三教庵、观音庵、仁元庵(旧志曰神台庙)、魁星阁。众多的寺庙可以说缘一条西塘河星罗棋布,说明其地人烟辐辏,也说明文化之多元。

 

最是湖垛镇的三教庵,还颇有些争议。所谓三教,指的儒、佛、道,三教并祀,文化杂糅,应该说是相当有意思的,可惜的是其具体祭祀的对象与程式都未有详细记载。陈玉澍在《盐城县志》中认为:“三教并祀,道光十六年有旨严禁,见庞钟璐《文庙祀典》考。湖垛之三教庵虽古刹,然究不可为训。”关于三教庵,民国续修盐城县志民俗宗教道教卷三记云:“湖垛旧有三教庵,不知起于何时(程志云,初建无考)。陶宗仪《辍耕录》载《三教一源图》,其后明世有太仓王焘贞、莆田林龙光、新安程云庄,清初有汉阳朱方旦,嘉道间有双江刘沅、石埭周星垣,并聚徒立说,以和同三教为帜志,授受不绝,其传浸广。改国后,乃有所谓悟善社、同善社、道院者踵出,风靡一时。而盐城同善社特盛,市野相驱,坛宇林立。习其说者,以静息却病为功,利济布施为用,于世亦非无补,而流弊所届,多有丧赀失业。国民政府成立,取缔迷信,其徒多改入红十字会,其焰乃熄焉。”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舆地·桥梁》(卷一),记有当时盐城县著名的十三座桥梁,其中有西塘河桥,记云:“西塘河桥,在湖垛镇,清季兴化杨万清捐资建。杨志,唐桥邑民陆宗修。沈志,利济桥在神台,乾隆十一年僧素风建。案,此两桥昔均跨西塘河,并久圮。”又记固嘉桥,云:“固嘉桥,在湖垛镇南,跨梅栏河口,原名顾家大桥,民国初吴江永等重建。”此所云固嘉桥,今已复旧名顾家大桥。梅栏河即今盂兰河。盂兰河入西塘河口即顾家大桥之所在。

 

史志上还记录了有关塘河边最重要的集镇湖垛的一些事件。光绪《盐城县志·武备·历代兵戎》(卷六)记,明“熹宗天启五年七月初十日,有官兵运米十余万,泊湖垛城,盗船百余艘从东南列阵进,官兵发炮迎击,伤盗十数人。一贼手长枪,往来若飞,登岸纵火,烟起,官兵眯目,贼乘胜尽夺米船而去。是日,炮声闻水上数十里(《被缨集》)。又云,‘贼船一百二十,号沈庄、季庄、刘庄、支庄、孟庄、李庄,相望二十余里,皆盗艘,金鼓炮声震天,如大江水操状,乡居者不复有一人矣。’又,《崇祯长编》载邑人徐瑞奏称,盗千百啸聚,杀人如麻,沙家庄、湖北庄等处所过残灭;海寇千万,飘忽无定,新兴、上冈一带几同战场。”《盐城市志·军事·战事》(第四十五卷)记载了南宋时岳家军激战粘罕的事件。记云:“南宋建炎三年(1129)初,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败于金兵,率余部退守盐城,帅府设于永宁寺,并沿盐城、庙湾一线设防。三月韩部调往平江、京口。次年八月,抗金名将岳飞率岳家军沿范公堤北进,在盐城以南丁垛与金将粘罕激战,金兵败退,岳家军追击,经刘垛至湖垛,粘罕乔装平民只身逃往楚州。”(下册2072页)

 

  关于塘河还是唐河,有着不同的说法。《续修盐城县志·杂类·考证》(卷十四)记:“《郡国利病书》卷三十‘神台者,亦射阳界北之支流,起自沙沟、黄土沟、披丝网、塘桥、胡垛至于神台’云云,塘字有土旁,胡字无水旁。前志卷三西塘河下引此一段作唐桥、湖垛,盖改从通用之字也。民国十八年大旱,唐桥河中得古砖,上镌‘塘桥’二字,此为唐本作塘之证。又,湖垛附近相承,并无湖名,则字本作胡,亦较近理。(《利病书》卷三十又载兴化县知县欧阳东凤议浚神台不利申文,凡湖垛字俱作胡垛)”不过,此考似亦不可作定论。虽说湖垛附近相承并无湖名,但要知道射阳湖近在咫尺,且当时所谓张岐塘广袤三十里,称为湖亦无不可。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