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裕后陆秀夫之陆秀夫生平

 

在宋元交替之际,当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投降、忍辱求生的时候,在东南沿海怒火燃烧的土地上,却站起了大批铁骨铮铮、力挽狂澜的忠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史歌。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陆秀夫,便是这一拼死抗争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陆秀夫,字君实,南宋端平三年(一说嘉煕二年)十月初八生于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今建湖县建阳镇秀夫街)。3岁时,为避战乱和灾荒,随父母移居京口朱方镇汝山下(今镇江丹徒),5岁入塾,13岁返回故里,过了两年的苦读生活。15岁应州试,“得贡,补太学牒”;18岁中解元;19岁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不久,应聘入镇守淮南的抗元名将、两淮制置安抚使李庭芝帐下作幕僚。“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见《宋史·陆秀夫传》)。他秉性沉静,忠于职守,办事沉着干练,有条不紊。李庭芝“察其事,皆治”,对他十分器重,让他主管机宜文字,又升他为参议官兼淮南东路提典刑狱公事。他的治事才能,初露锋芒。

 

这时,来自蒙古的元军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德祐元年(1275),元军大举南下,水陆并进,深入东南腹地。李庭芝麾下许多僚属,纷纷离职逃散,只陆秀夫等数人坚守,临危不惧,与李庭芝同舟共济,誓死抗敌,使扬州城始终岿然屹立在元军的汪洋大海之中。李庭芝见他忠义可嘉,就保荐他入朝执掌文思院,后任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旋又晋升为礼部待郎。他勤于公务,清正廉洁,当时谣谚中有“清官何等清,莫如陆秀夫”之句。元军逼进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时,陆秀夫奉命与兵部侍郎吕师孟一起,赴元军大营平江(今苏州市)与元人谈判,他坚持“只议和,不投降”的原则,与元军统帅伯颜唇枪舌战,针锋相对。伯颜无奈,只好放他回临安了事。

 

德祐二年(1276)三月,元军包围临安,南宋谢太后率年方4岁的恭宗赵   出城,向元营投降。在这危急关头,陆秀夫没有盲目地愚忠随降,而是设法让度宗的妃子杨淑妃和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后改封卫王)逃出临安,汇集于永嘉江心寺。在陆秀夫的倡议下,派人召逃至清澳的大臣陈宜中,复召驻定海的大将张世杰,共议复兴大业。奉赵昰、赵昺为天下兵马正、副都元帅,并积极筹划建立海上行朝,到南方开辟抗元基地。文天祥在《集杜吊陆枢密秀夫》序中特别肯定陆秀夫“永嘉推戴有功”。同年五月,赵昰在福州正式称帝,改元景炎,是为端宗。端宗年幼,便由杨太后主议,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组成行朝内阁,中兴朝政。为重整旗鼓,收复失地,陆秀夫又与陈宜中据理力争,说服朝廷起用贤臣文天祥,代帝起草《授文天祥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诏》。不久,因为荐文天祥一事,陆秀夫获罪于陈宜中。陈假传圣旨,陆秀夫被贬至潮州。陆秀夫忍辱负重,仍时时以“抗元复国”为念。他兴办学士馆,宣传民族大义,褒扬忠贞气节,还在学士馆附近建立了练兵场、千秋场,普通群众都可进入场内习武、荡秋千,培养了一批文武双全的抗元骨干。

 

陆秀夫被贬后,南宋海上行朝在陈宜中“逃跑至上”思想的误导下,军事上连连失利,处境越来越凶险。后经张世杰等人的严词追责,陈宜中才不得不于景炎二年(1277)九月召陆秀夫还朝,复任端明殿大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陆秀夫还朝后,立即着手整顿朝政和军务,接着随行朝转战于南粤海上,与元军派来的海上追兵周旋。不料陈宜中却认为“大事不可为”,暗中带着一批心腹,驾船逃往占城(今越南)去了。景炎三年(1278)四月,11岁的帝昰在硇州舟中得惊风病逝,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赵禥)一子(赵昺)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五百人)一成(十平方里)中兴者。今百官有司(泛指官员们)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他的慷慨陈词,大大激励了在场的人。于是,又拥立8岁卫王赵昺登基,改国号祥兴。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辅佐朝政,总揽军国大事;文天祥为右丞相,在陆上发展义军,以图收复失地;张世杰为太傅,负责海上军事指挥。六月,又将小朝廷迁至广东新会以南80里的海上厓山,并在厓山设立行宫和军营,作为抗元新据点。驻厓兵力从几万人发展到20多万。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外筹军旅,内调工役”,部署人事,支持张世杰、文天祥的军事抗战,受到华南人民及广大抗元将士的拥戴和称颂。

 

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双方进行了最后一场生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厓山大海战(厓山,亦写作崖山)。元军以降元宋将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分南北两路向宋军围攻,宋军这才焚毁了岸上行宫和军营,移居海上,把20万军队和民兵布置在千余条木船上,并用绳索连接,形成长方阵。张世杰只顾率将士在海上死守,而未在陆上留一支部队驻守,厓山小朝廷被元军断了淡水和柴薪渠道。二月六日,在连续断水断粮、将士无力再战的情况下,宋营船阵被元军攻破。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在元军已经围攻帝舟之时,先拔剑驱妻倪氏、三子八郎、四子九郎及幼女跳入海中,随后跪对帝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说罢,怀抱帝玺,背起9岁的赵昺,毅然决然地纵身跃入大海,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痛、最悲壮的一页。其时的陆秀夫,年仅44岁(一说42岁)。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