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裕后陆秀夫之导游引路

 

    南部景观大道入口,过碑坊,越石桥,便进入主馆区。

 

【忠烈堂】   屹立在北部中轴线东首的忠烈堂,气派雄伟。这座仿古式的高脊建筑,青砖小瓦,风火山墙,盘梁圆柱,格窗翘檐,古色古香。这样的建筑意境,暗喻着陆秀夫清白无瑕的品质和忠贞不二的高风亮节。台阶分两部分,上面三级寓意陆秀夫3岁离开家乡,随父母去镇江避难;下面13级寓意陆秀夫13岁返回故里,预习科举应试功课。原忠烈堂门额上的横匾是当年盐城知县杨瑞云手书,可惜毁于上世纪40年代初日寇炮火。重建的忠烈堂,匾名为西泠印社著名书法家仲贞子所题。忠烈堂正厅供奉着3米多高的陆秀夫坐像。塑像端庄严肃,栩栩如生,那目光里仿佛折射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令参观者肃然起敬。堂中横额匾上“光前裕后”四字,系陆秀夫在京江淮南制置使幕府任上,时为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祠堂所题写的赞词,劲秀有古致,光泽昭后人。前面抱柱对联,上为“海上孤臣丹心不泯”,下联“人间忠烈正气长存”。后面墙柱对联,上为“碧海丹心铸就厓山铁骨”,下联“高风亮节凝成忠烈英魂”。两侧墙壁上,分别有“陆秀夫传略”和“陆秀夫年谱”的文字板块。

东厢房是陆秀夫生平事迹陈列室,用31幅图片展示陆秀夫“忠烈的足印、报国的人生”。墙壁上《陆秀夫忠烈支九族世系表》和《建阳(盐城)陆氏直下图》,交待了陆秀夫上四代、下四代以及建阳陆氏的根系和由来。建阳的陆姓,是战国时代齐国陆元侯的后裔。陆元侯本姓田,名通,因其母无盐夫人受封于齐之平原陆乡(今山东省德州市境内),因改姓陆氏,陆通为陆氏第一世。唐宋时期,中原地区汉人渐次南下,山东陆元侯的后裔中,也多有加入这移民大军的行列进入闽、粤者,建阳镇的陆姓,就源自宋代福建地区福州的侯官家族。据史载,陆元侯第五十世孙名洵,字琦,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官至秘书郎,为朝廷掌管典籍和起草文书。陆洵有二子,长子名蕴(字敦信),次子名藻(字端礼)。陆蕴幼时即因读书用功而名闻乡里,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及第,官至御史丞。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陆蕴改任楚州(今淮安区)管勾,其弟陆藻,在福建泉州执掌政务。陆洵、陆蕴、陆藻父子两代三人为官,清正廉洁。陆蕴致仕后,为远离官场的浮嚣与腐败,便把家小安顿在楚州属下盐城西北乡长建里(即建阳镇)。陆蕴生一子名荣(字升卿),荣生彦敏(字大有),彦敏生芳春(字闻霆)。陆秀夫为陆芳春的次子、长建里陆氏第一人陆蕴的玄孙、齐国平原郡陆乡陆氏始祖陆元侯田通的五十五世孙。陆秀夫原配夫人赵氏共生四子一女,次子七郎夭折,尚存三子一女,陆秀夫负帝蹈海时,先仗剑驱妻入海,夫人带二子一女沉海死。长子陆繇当年留在潮州服侍祖母,故而幸免于难。繇生三子,名海、道、浩。后来,海、浩遵父命,返回故里,海居盐城,浩居建阳,创立忠烈堂,绵延至今。陈列室展出的《中华陆氏通鉴》、《陆忠烈公全书》和各地不同版本的《陆氏家谱》,可帮助外地陆氏寻根,在这里能找到你的祖先。为彰显故里的文化底蕴,展橱内还展示了一组两汉时期的本土文物,被人们称为“古籍的记载,汉文化的象征”。西厢房陈列的是全国各地的陆秀夫纪念地图片。陆秀夫不仅是盐城人的先贤,而且是饮誉中外的民族精英,凡是陆秀夫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那里人们都景仰他、拥戴他。若按“陆秀夫赴二王南下路线”去寻踪,陆秀夫遗迹所至的广东潮汕、新会、深圳,福建莆田,浙江杭州,江西吉安及江苏镇江、扬州、盐城等地都有他的纪念建筑物。在广东潮汕一地,单明代建筑的陆氏宗祠即有20多座,其楹联多为:“丞相家声远,忠贞世泽长”。享堂正中,均供奉陆秀夫的神主牌位。在当年陆秀夫殉国地的厓山,除建有大忠祠供奉陆秀夫和文天祥、张世杰外,新近又建成宋元厓门海战旅游区。建湖的陆秀夫纪念馆是各地的陆秀夫纪念建筑物的缩影,正如参观者所说,来陆秀夫纪念馆一游,等于浏览了全国所有的陆丞相纪念地。

 

【景忠书院】   景忠书院位于中轴线西北,院名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手书。院内环境优雅,绿意盎然。主要建筑有明代勒石的“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碑亭,右边立有建湖县人民政府为古碑镌刻的简介,其镌文为:“建阳是南宋名臣陆秀夫诞生地。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陆秀夫之父陆芳春在建阳镇酺神殿西侧建读书精舍,陆秀夫‘读书其中,冬夏不逾阈’。十五岁应乡试,‘得贡,补太学牒’。十八岁‘魁省元’,十九岁与文天祥同榜中进士,官至左丞相。厓山海战后,陆秀夫负帝蹈海,以身殉国。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追谥陆秀夫为“忠烈公。”陆秀夫读书精舍原址,立‘陆秀夫读书处’石碑,并在此建立景忠书院,为官立讲学肄业之所。清末改书院为社学,后毁于寇,仅存此碑。二十一世纪初,乡人为彰前贤,复建陆秀夫读书精舍,立此碑为记。”此碑和读书处,现已被列入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碑亭西此,有陆秀夫青少年时期读书的石雕像。据《建阳街道志》记载:“明万历间,陆秀夫被谥为“忠烈公”, 在建阳镇建立了忠烈堂,在陆秀夫读书处遗址上兴建景忠书院,为官立讲学肆业之所。大门外有照壁,内有二门,北为讲堂,讲堂前左右各有东西斋,讲堂北为文昌阁,东为官厅,西为文场,具有一定规模。清代害怕书院宣传爱国思想,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景忠书院因此改为社学。”这座古建筑毁于1942年侵华日军的炮火。在重建的陆秀夫读书精舍里,展板上有介绍陆秀夫在镇江汝山下“二孟”学馆、建阳酺神殿读书精舍、临安太学三处读书的记述。展橱里陈列有陆秀夫遗著的手迹(影印),分疏注类(《庄子注》、《编正孝经刊误》、《南华经评注》);诗词类(《题鹤林寺诗》、《游仙游白雪寺》、《广陵牡丹诗》);记序类(《丹阳馆记》);书札类(《奉二孟先生书》、《致陈文龙书》);诏诰类(《景炎皇帝遗诏》、《祥兴皇帝登宝位诏》、《授文天祥通议大夫右丞相抠密使都督诸路兵马诏》、《奖谕文天祥》)。还有陆秀夫读书处遗存的文房四宝。陆秀夫小时候在此苦读,琅琅的书声仿佛至今仍在读书处回荡。当年陆秀夫为了抓紧时间读书,常常中午不回家吃饭,把米饭饼揣在怀内,饿时用来当午餐。晚上,坐在佛像前,利用神案上的灯光,苦读不辍。15岁州试考取贡生,18岁应省试中解元。宝祐四年(1256),他19岁赴京应试,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成为本科601名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他对同榜王良臣、刘幼发说:“吾侪当恩报国,相勉为天下第一等人物,方不负此举。”陆秀夫能“三榜连捷”,主要是他刻苦学习的结果。

 

【碑廊】   碑廊位于景忠书院南侧,这里是纪念馆的又一亮点。在几十米长的曲廊壁上,陈列着近百面碑刻,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民族英雄所作的题词,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名家赞颂陆秀夫的题词,还有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可谓独具特色,美不胜收。这批墨宝,大都是原国家计委三线调整办主任、传记作家王春才和著名历史学家、散文家王春瑜兄弟俩为纪念馆征集的。瑜老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征集文坛名家墨宝小记,题为《文坛耆老仰高风》,海内外有十多家报刊杂志转载,妙文盛传一时。盐城市原文联主席曹晋杰也为纪念馆征集了一批。此碑廓中的一部分碑刻已被盐城陆公祠复制布展。现择部分碑刻诗文,以公同好。

 

  当年81岁的著名学者、书画家冯其庸的题诗为:

飘摇社稷一线危,生死存亡日月悲。

留得乾坤正气在,清波一跃是奇男。

 

  85岁的革命前辈、著名学者李锐的题诗为:

大节孤忠义薄天,凡心永照汗青间。

家乡父老深情义,垂范衣冠对镜前。

 

  85岁的当代学贯中西的鸿儒王元化,借用清人姜有庆诗句,题联为:

尚有祥兴书岁月,

宋家统系仗公存。

 

上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杂文家何满子的题诗为:

败走崖山宋祚终,负王蹈海尽孤忠。

于今七百余年后,犹仰英灵振颓风。

 

杂文界老前辈曾彦修(严修)的题诗为:

携君蹈海惊天下,

举宝沉洋泣鬼神。

 

新闻界前辈李普的题诗为:

厓山一跃惊天地,多谢先生励后贤。

莫道祇今皇历改,节行抛却只看钱。

 

著名诗人邵燕祥的题诗为:

自古英雄生末世,每于患难见良材。

关山万里归柴市,千古文章哭钓台。

重镇临危传不至,败军受命散还来。

大敌当前无再辱,厓山百世有余哀。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题联为:

宋灭无降帝,陆沉有秀夫。

 

碑廊内好诗好联好字不胜枚举,堪称极品。多亏文坛耆老及诸位名家对陆秀夫家乡的人文关怀。愿他们的热忱与“陆秀夫纪念馆”同在,与建湖水乡同在。

 

  【陆秀夫文史苑】   走出碑廊,过荷花塘,便进入文史苑。这座既有古代南方水榭风格,又有现代时尚气派的建筑,是由本县旅台学者左武章、祁子惠、凌秉城诸先生协同出资筹建的。文史苑建筑式样新颖,顶部利用太阳采光,既节能又明亮。展橱内,资料陈列有序,查阅十分方便,加上环境幽雅,花木扶疏,苑南苑北曲水萦回,小桥横卧,有田园之趣,无车马之喧,确是做学问的好去处。苑内挂着由皇家收藏的陆秀夫真像(复制品)和厓山海战图像,还有当时海战的大型战舰模型(村民李步奇制作捐赠)。南宋史料和陆秀夫研究所需资料,几乎基本齐全。这要感谢九十高龄的左武章老,他将自己收藏的与陆秀夫有关的史料全部捐出,又从港澳台多家博物馆找来数百册有关经典,自费复印,以充实文史苑,其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前来参观的李乔先生曾感叹地说:“把这么多有关南宋和陆秀夫的史料集中在一起,真不容易!今后有人要编写南宋史或研究陆秀夫,就可以到文史苑来,因为这里的史料太丰富、太集中,查阅起来很方便。”著名宋史学家、中国宋史学会原会长王曾瑜先生观后,也有同感。

在纪念馆东西两个大院内,都有五谷树,其中有两棵高达8米,吸引游人驻足观赏

 

【景忠桥】   陆秀夫中举后,曾回建阳省亲。酺神殿及其近侧的精舍是他必去的地方。当他发现其地已与此岸隔开,四面环水,儿童上学要靠一只小船摆渡而过,很不安全,便决心要为家乡做点实事。他征得父亲的同意,变卖掉祖居的几间老屋,捐资兴建了一座木桥,人们呼之为“墨水桥”,意思是过桥进书房,就可以“喝墨水,长学问”了。明万历年间,又重修此桥。因陆氏系景忠堂谱,故改名为“景忠桥”,作为纪念。重修的景忠桥,上边有八角飞檐桥楼,两侧是红漆雕花栏杆,桥楼上方的模匾书有“圣旨·景忠桥”几个大字。排楼立柱上的楹联为“桥长水曲寻古迹,风高云淡吊忠魂”。桥两头有八级石阶,两旁卧立石狮,势甚壮丽。

 

由于南北建港沟的开凿和疏浚,使酺神殿读书处立于四河环抱的龙角上。这四河就是走马沟、洗泥沟和南、北建港沟。因这四河的环抱,形成水流改向,景忠桥下就出现了“双涧倒流”的水景奇观。自此,景忠桥畔游客如云,流连忘返。曾有人赋诗抒怀:

景忠桥下夕阳低,流水潺潺似马蹄。

人影霞飞天共涌,渔舟斜泊绿杨西。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