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裕后陆秀夫之传说故事
报国拳拳身先去,留得正气铁骨香。陆秀夫与国共存亡的浩然正气,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他足迹所至,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表达了人民对陆秀夫的景仰、怀念之情。1993年5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曾出版林俊卿的《宋帝与陆国师传奇》一书,收录了国师斩鱆、义鱼救驾、宋茶得名、宫花杜鹃、青澳疑冢、石娘指路、宋井甘泉、蛤蚧上枷、公鱼再生、海螺无尾、薯叶护国、海沙变米、官屿听旨、石室藏宝、璧娘辞郎、巨石救驾、九龙欠一、铁甲将军、缶猫咬玺等传说故事。1986年8月,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古今掌故》丛书,载有李世安采写的《陆秀夫故里述文》(民间传说),本节未注明出处的,均出自此文。1989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盐城市故事卷》收录有唐光来采录的《陆秀夫的传说》,其中有喜得书灯、爱吃御饼、造墨水桥、九龙殉难、九龙口祭奠五则故事。2011年8月,建湖县文化馆编印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建湖县故事、民谣、谚语卷》,收录有唐光来讲述、马以贵采录的《宋末丞相陆秀夫》,其中有喜得书灯、造墨水桥、临敌不去、九龙殉难、九龙口祭奠五则故事,另收有陈炎讲述,夏承春、李世安采录的《建阳米饭饼》,也是关于陆秀夫的传说。
【御饼】 所谓御饼,就是皇帝赐名的建阳米饭饼。
建阳米饭饼制作简单,熟糊拌面,稍一发酵,即可上锅做饼。这种饼饼面洁白,上有小孔,能卷起两层皮子,松软爽口,饼巴呈焦黄,脆而香甜,健胃易消化,老幼都爱吃。建阳米饭饼除有上述特色外,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饼史。
据传陆秀夫与米饭饼有着不解之缘。秀夫小的时候,妈妈的奶水不足,喂过好几种糕点,都不容易消化。唯有喂米饭饼,既肯吃,吃下去又不闹肚子。这样,就逐渐养成他爱吃米饭饼的习惯。陆秀夫上学的时候,常常用米饭饼来当饭。一次他的哥嫂到读书处,找他回去吃午饭。这时,他才想起午饭还没有吃,笑笑说:“午饭已带在身边。”说着,就从怀里掏出米饭饼吃起来。后来,他到外地读书,每当回家的时候,就请哥嫂做些米饭饼,晒成干,带到外面食用。每次应试,都用米饭饼做路粮。陆秀夫做官以后,也常用米饭饼当早餐,也曾用米饭饼招待贵客。皇帝亲口品尝过他家的米饭饼,并把米饭饼列为早膳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皇帝为了吃到正宗的建阳米饭饼,特聘建阳米饭饼师傅去行宫传授厨艺。从此,建阳米饭饼就享有“御饼”之称了。
祥兴二年,陆秀夫负帝投海,为国献身。为了永远不忘这位民族英雄,故里根据陆公生前嗜好,择其为国尽忠的二月初六这天为祭祀日,每年逢此日,家家都做饼以祀,并形成地方风俗,沿袭至今。
【不怕酺神】 秀夫3岁时,苏北地区发生大旱,更有蝗虫肆虐。那时,人们把蝗虫视为能给人造成灾害的酺神,既不敢到田里赶它走,更遑论捕捉了。唯有焚香叩头,求它快快地高飞远走。
长建里有一座专为敬蝗虫而建的“酺神殿”。一天,眼看田里的庄稼要被蝗虫吃光了,乡民们便聚集在这里,举行“蚂蚱大祭”,想通过这种仪式来感动酺神,请蝗虫远离此地。祭神仪式之后,又由四名神汉抬起蚂蚱神的塑像,前呼后拥着,到镇上游行。沿街各户都在门前设了供桌,摆上三五好赖不等的供品,以表“欢送”的诚意。那蚂蚱神被塑成蝗首人身的模样,呲牙咧嘴,眼露凶光,面目十分狰狞,不少孩子都不敢近前观看,甚至吓得躲回家去,跟随父亲来看热闹的小秀夫与众不同,岂止不怕,还用手里拿的一根细竹枝,对着蚂蚱神的嘴猛地一戳,愤愤地说:“看你还啃不啃庄稼!”游行队伍顿时大哗,当场就有人要重重地责罚这个胆敢触犯神威的“小孽障”。所幸在场的乡民中,也有不少人为小秀夫的行为齐声喊好,认为只有不怕蝗虫,一起动手捕捉,才能扑灭蝗害。后来,人们见焚香叩头无用,干脆就学秀夫用细竹枝来打蝗虫,保住了剩下的庄稼。
【喜得书灯】 陆秀夫的高祖父从楚州辞官到盐城县西北乡长建里定居。这长建里就是现在的建阳镇。陆秀夫的父亲陆芳春选酺神殿北边一块幽静的地方,建立了读书处,供幼年陆秀夫在里面读书。
传说有一年除夕晚上,陆氏一家在分“年彩”和“压岁钱”,父亲把秀夫从读书处叫来,问他要什么。秀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什么都不稀罕,就爱读书。父亲呀,您若能给我办一盏好油灯,我就心满意足了。”父亲听了这话,非常高兴,认为秀夫少有大志,将来必定是个有作为的人,便随即请来铜匠,为秀夫特制了一盏小巧玲珑的铜灯。
陆秀夫十分喜爱读书,也十分喜爱这盏铜灯。就在这盏铜灯下面,他寒暑不停,废寝忘食,把四书五经读得倒背如流。
后来,陆秀夫从外地回家时,曾将自己的读书处献给乡里儿童为书房;又将自己的铜灯捐出来,并备豆油数桶,供乡里儿童夜读。
明朝万历年间,乡里为了把陆秀夫的苦读精神传诸后世,就在他的读书处立了一块石碑,名为“宋陆忠烈公读书处”。今石碑尚存。又把他幼年读书用的铜灯,命名为“酺殿书灯”。遗憾的是,这盏书灯,在日本鬼子占领建阳期间,被抢走了。
【“背代书”的来由】 旧时盐城西北乡塾馆有“背代书”的惯例,就是学生在完成当天功课的同时,还要重背以往学过的部分课文。相传“背代书”是从陆秀夫小时候读书传下来的。
据史载,淳祐十二年,15岁的陆秀夫在淮安州试中高居榜首,“得贡,补太学牒”;宝祐三年,19岁的陆秀夫在省试中夺魁,名列第一;宝祐四年,19岁的陆秀夫赴京城临安参加殿试,与文天祥同榜中进士。陆秀夫为何能三榜连捷?除敏而好学外,还得益于“背代书”的好习惯。他常对别人说,我虽记性好,三天读完《三字经》,五天背熟《千字文》,但速记也会速忘,关键是要常复习,学过的功课不能丢掉。他读《千字文》,即代背《三字经》;读汉赋唐诗,即代背四书五经。读新课不忘旧课,这样才能终生记忆,所以他凡学过的课文都能倒背如流,熟烂于心。他的学习方法,得到学馆师生们赞许,后来各学馆即以陆秀夫为先例,要求学生在背熟当天课文后,还要分期代背以往所学功课,以加强记忆。从此,“背代书”成为塾馆必不可少的课业。私塾废除后,新式学堂虽然不背代书,但仍采取按单元复习的方法,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鲘门平风息浪】 南宋景炎2年秋,陆秀夫辅佐着小皇帝赵昰(shì)从福州逃往广东潮州一带,不数日又迁驻在海陆丰的鲘门海滨。鲘(hòu)门只是个小渔村,哪里吃得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人马,特别是还有皇帝呀皇后呀大臣呀,整个小渔村山在晃动,地在晃动,大海就更不用说了,到了晚上仍然是波涛连天。
再说这小皇帝连日颠簸,本来就很是难受,这一来更是无法安身。太监们赶紧报告丞相陆秀夫。其实,你说陆秀夫能有什么办法?逃难途中,只能请皇帝忍受点吧。可是,陆秀夫又一想这个小皇帝也太是可怜,便不顾劳累,寻到当地一座神庙,整整身上的破旧朝衣,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对着诸神祈祷一番,无非是说:“苍天在上,诸神在位,秀夫无能,难胜相职。只是宋室今有大难,皇帝胸有大志欲重兴宋室,所求不多,万望赐君臣一块安身之地。”祷告完了,陆秀夫出门来到村口一块巨石前,深吸一口气,手中的毛笔在树上蘸足了露水,大书“壮帝居”三个字。没想到,三个字就象刀刻一下铭上了石头,更奇怪的是,山也不晃了,地也不晃了,就连大海也安静了下来,在月光下轻轻地泛着清波。太监不一会前来禀报,说是小皇帝入睡了,陆秀夫也放下心来。
没等陆秀夫合眼休息,不一会儿工夫,太监又来了,说是小皇帝无法安睡,一问原来是村边稻田里的青蛙、蚯蚓叫个不停。你说,这事告诉陆丞相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逃难途中,还是请皇帝您忍着点吧。可是,陆秀夫还是可怜这小皇帝啊,你说十来岁的小孩子一天到晚担惊受怕,实在不是人过的日子。陆秀夫穿好破旧的朝衣,来到那座神庙,恭恭敬敬走上前去,对着诸神又是一番祷告。然后,他踱到村边的稻田旁,月夜那青蛙与蚯蚓的叫声一阵阵扑来,此起彼伏。只见陆秀夫手抓一把稻草,口中念念有词:“蛙公大神,蚯公大神,宋室今有大难,皇帝不忍弃祖上之业,四处奔波,来至诸路大神之所在,不免告扰。秀夫受命封蛙公、蚯公为宋室三公,但求诸神安静,让吾皇静心休息,也不枉您们是大宋忠贞臣子。”说完,把一根稻草当作玉带一样,恭恭敬敬地放在一只大青蛙身边,奇怪的是那青蛙并不跳走,只是不再鸣叫。陆秀夫又把另一根稻草当作玉带一样,恭恭敬敬地放在一条蚯蚓的头上,那蚯蚓也不再叫唤。更奇怪的是,陆丞相宣诏分封一结束,满田的青蛙不叫了,满地的蚯蚓也不叫了,月光下的大地一片安宁。
这以后,陆秀夫君臣在鲘门又待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山河安定,四处安宁。只是不久元军探寻到南宋君臣行踪,又追了过来,陆秀夫陪着小皇帝重新乘上龙舟,踏浪去了更西的大海。不过,“壮帝居”这三个露水写成的大字,一直铭刻在鲘门村口的大石头上,现在你只要到鲘门去,还会看到这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只是这一带的大树上不生露水,据说都被陆秀夫当年用来写字了。而鲘门的青蛙与蚯蚓宋以后再也不叫唤,据说它们世世代代记着当年陆丞相所吩咐的话,永远忠于着南宋王朝。
(讲述者:谢立群,广东海丰县鲘门人,现任海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采录者:唐张新)
【无尾螺】 宋帝昺在陆秀夫等将相的保护下,这一天来到了凤凰山脉的边缘,这里背靠凤凰山,面向大海。他们在山脚下的一棵大树边歇息,也找一点野味充饥。村人闻知是国师及皇帝至此,便捧出一碗煮熟的石螺来进贡。帝昺从未见过这种食品,未知如何食法,望看石螺发呆。村人见此,便从碗中拣起一粒石螺,用牙齿将螺尾咬断,然后用嘴一吸,把螺蛳肉吸了出来。小皇帝仿照村民的办法,还是吸不出来。陆秀夫等明白小皇帝只是个九岁的孩子,怎能咬断螺尾?只好用铁锤将螺尾一一打断后,让小皇帝自己去吸。小皇帝吃完以后望着眼前的一堆螺壳说:“这石螺如果无尾就好了。”说也奇怪,这小池塘里的石螺从那时起,到现在就都是没有尾巴的。(录自陆利昭编著《潮汕陆氏源流》)
【缶猫咬玺】 南宋君臣沉海以后,传国玉玺也随之沉入了海底。后代称赞忠烈公陆秀夫时,总不会忘记这个细节。当年,在那危急的关头,陆秀夫公尚能一丝不苟地崇尚礼节,把传国玉玺系在少帝身上,而不是随便乱放。无价之宝沉入了大海,成为世人梦寐以求的对象,除了望洋兴叹以外,也带来了许多传奇故事,本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话说潮州城东韩江边,陶瓷作坊林立,素有“百窑村”之称。百窑村中有个制作陶瓷的人,连续烧了几次缶都烧不成。他怀疑是窑炉老化无用而扒掉了缶窑。说来也凑巧,在挖地基的时候,无意挖到了一只口里仅有两颗牙齿的瓷(缶)猫。他好生奇怪,窑底怎么会有此缶猫呢?便小心把他挖出来,摆在缶铺前观赏,想把它弄个明白。
有一天,一位商人路过,看见缶铺前摆着一只尚带泥土、口里只有两颗牙齿的缶猫,不禁异常惊异。他昨夜刚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仙人告诉他,用地下二齿猫,下海便能咬住玉玺上水,而眼前的缶猫,不就是梦中的缶猫吗?定是神猫无疑。当问明是刚从地里挖出来时,他更加高兴,便不加思索地开口出一百两银子要买下它。
烧窑者非常惊异,这只普通的缶猫,为何能值百两银子?那过路商人见他神情疑惑,便告诉他:“你不要怀疑,我现在手头只有二十两银子,先放在这里作为定金,回家再带八十两银子,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说完,放下二十两银子就回家去了。
烧窑者更加惊异了,这只缶猫,一定有什么神奇之处。正想着,他妻子也打这儿路过,忽然想起了昨夜梦见缶猫下海捞宝之事,便告诉丈夫:“也许这缶猫能捞宋帝玉玺印呢!”
丈夫恍然大悟,便迫不及待地雇了船,带上缶猫,直奔宋帝下沉的海区而去。到了目的地,他怀着侥幸的心情,把缶猫小心地放到海里去。
过了一会儿,缶猫果然咬着那传国玉玺冒出水面,爬上船舷。早就在船舷边等待的烧窑人,又惊又喜,迅速伸出两只手上前去捧印。可是,双手刚接近帝印时“卟”的一声,玉玺脱下猫口又掉进海里去了。缶猫爬上船顶,它口里的一颗牙齿丢掉了。
烧窑人深感惋惜,只得再次小心地把缶猫放进海里去。不一会儿,缶猫又咬着玉玺上来了。他以为首次接玉玺不成是动作太慢的原因,这一次,缶猫的头刚露出水面,他就伸手去接印,但是“卟”的一声,帝印又掉进海里去了,缶猫仅存的一颗牙齿也丢掉了。
烧窑人更加惋惜,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只得再放下缶猫进海去,但上水时,已经没有玉玺了,它的两颗牙齿脱光了,无法咬印了。烧窑人无精打采地返回了缶窑。
再说,那位订购缶猫的商人,当携银回来取货时,却见那缶猫还摆着,只是它口里的二颗牙齿脱落了,不觉大吃一惊。烧窑者只好把赴海捞印失败之事如实相告。那商人跺着脚对天长叹:“此乃天意啊,你为何如此不懂礼仪,不摆香案呢?”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现什么神猫,缶猫了。谁也没有什么方法去捞印,宋帝玉玺的下落仍然是一个谜。
只有潮汕地区,现在传流着一句话:鮸(miǎn)鱼膘,贵过金。说是南海鮸鱼,常去吸到那玉玺的元气,故此,南海鱼胶(膘)对补血有着神奇功效,价值也比较高。(录自陆利昭编著《潮汕陆氏源流》)
【丞相台】 从前建阳街东首的三元宫庙前,筑有戏台,被称为“丞相台”。说到此台也有一段故事。
历史上建阳有戏乡之称,男女老少都爱看戏。陆秀夫中举时,曾在三元宫内自费搭了一座板台,请十几名唱“诸宫调”的艺人进行说唱表演,以回报乡亲父老。后来,陆秀夫征得庙主同意,又出资在此筑一土台,成了固定的戏台,很受戏迷们欢迎。南戏是中国戏曲较早的剧种之一,南宋时开始在民间流传。任何剧种都有长处,建阳人也很爱看这种戏文。陆秀夫后来在任上常常送南戏到家乡。明万历年间,蹈海丞相陆秀夫被谥为“忠烈公”。为了纪念陆丞相,乡人即在三元宫戏台原址上筑了一座戏楼,命名“丞相台”。开张那天,专门请来南戏班子,演唱了七天七夜南戏。
据地方志记载,“丞相台”建于明万历年间,惜辛亥革命时期因火劫而毁。这座戏楼建筑格调和上海城隍庙相似,十分雄伟壮观,共有楼座、池座27间,小木台搭的梯形座位,可容纳两千多观众,是盐阜一带建筑最早的一座戏楼。被淮剧尊为祖师爷的田、葛、窦三家名角,曾在丞相台首次上演《琵琶记》,一炮打响,从此地方戏走上舞台。有研究者说,南戏发展对地方戏影响颇大,至今淮剧音乐教科书里还有宫曲的影子。丞相台也为展示地方戏提供了舞台,功不可没。
【九龙殉难】 元军进逼崖山,陆秀夫退至香港九龙这个地方。当时,他昏昏欲睡。就在似睡非睡的时候,忽见一位仙人对他说:“当今宋室江山,全在你陆公一人肩上了。你要死命守住十龙,宋室江山或可恢复。”后来惊醒了,问这是什么地方?随从报说:“这地方叫九龙。”陆秀夫记得刚才仙人指点,守住十龙,宋室江山或可恢复,就命船队向南开发,去守十龙。
可是,向南开呀,开呀,竟是一片荒岛,没有人烟了。他一想,错了,九龙那个地方不就是十龙吗?九龙加上皇帝一龙,不正好是十龙吗?不该撤离呀,不该撤离呀!此刻,再想回九龙,回不去了,元军已经蜂拥而至了。
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事不可为。就仗剑驱妻、子投海而死。然后,他走上小皇帝船上,跪哭着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哭毕,怀揣玉玺,肩负幼主,投海而死。当时,跟着跳海死的有数万之众。(录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盐城市故事卷》)
【九龙口祭奠】 陆丞相殉难后,故乡人民深深怀念他。建阳人在灯节中创作了四狮盘龙。这四狮象征陆丞相、陆夫人和二位公子,龙比作天子。建阳人更想用一种隆重的仪式祭奠他。在何处祭奠呢?到南海九龙去祭奠吧,路程遥远。就在建阳镇祭奠吧,又未免不郑重。结果,他们考虑陆丞相是在船上跟敌人战斗,最后是投海而死。因此,要找一处与九龙相似的地方祭奠才好。后来,他们就在八八六十四荡里找开了,一找找到沙家庄西头,有九条河通向四面八方。这地方当时叫九河口。大家觉得在这个地方祭奠陆丞相比较合适,于是,地点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如何祭奠呢?建阳百姓挑了七七四十九条大船,请来西阳村和收成庄罗汉院的和尚和一些主办人员,领班的也是七七四十九个人,在沙家庄九河口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隆重祭奠陆丞相。
沙家庄西头,有座迎龙庙,据传即为祭奠幼帝之所。
从此,这个九河口,因祭过丞相和真龙天子就改名为九龙口了。(录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建湖县故事、民谣、谚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