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裕后陆秀夫之相关链接
(一)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
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9月28日。会址设建湖县建阳镇陆秀夫纪念馆内。是日,举行成立大会。市、县领导、主管部门领导、研究会成员、盐城市学者及建湖县部分旅外名人共200人参加了揭牌仪式。陆秀夫研究会选举袁立昌为会长,李世安为秘书长,刘金荣为常务副秘书长,沈学华为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聘请陆秀夫第22世裔孙、盐城市老领导陆逵和国家原计委三线办主任王春才(建湖籍)担任研究会名誉会长,盐城市人大原副主任卜以庸任研究会首席顾问。会间,除收到盐城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贺函、贺电外,还收到当年陆丞相报国殉难地广东新会市文化局、广东汕头地区陆氏宗亲会、江西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和盐城旅台同乡会等20多个单位发来贺信,热烈祝贺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成立。建湖县委副书记时玉昌代表县委、县政府到会致贺,名誉会长陆逵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时玉昌与卜以庸一起为研究会揭牌。会后,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会议,讨论、研究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注重广泛搜集陆秀夫的英雄事迹,为教育后人发挥应有作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著名学者王春瑜获悉研究会的成立,从北京赶来指导学术研究工作。2007年,李世安任会长,金之愚任秘书长,王干、张彩霞任常务副秘书长,增聘建湖籍旅台学者左武章为研究会名誉会长。
研究会成立十年来,在研究陆秀夫史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收集、编印了《陆秀夫史料与研究》,把散见于各地、各种书刊有关陆秀夫的生平史料汇集一起,以便专家学者和研究会成员进行研究。不定期编印“会刊”,编辑出版《陆秀夫史料梳述》、《纪念陆秀夫诗选》、《千古一相陆秀夫》,并承担陆秀夫纪念馆的展品征集和布展工作,为陆公祠扩建后重新布展提供历史资料。同时,还参与了《中华陆氏通鉴》编纂工作。成功地举办两次全国性的高层研讨。
十年来,研究会在抓好陆秀夫史料挖掘与研究的同时,努力做好陆秀夫文化资源的推介工作,积极参与陆秀夫的遗迹的建设、保护和利用,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在研究会的参与下,陆秀夫纪念馆的规模越来越大,其文化内涵也愈来愈丰富。2012年,研究会被评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先进学会。
(二)陆秀夫研究学术会议传真一
2008年12月8日,《北京日报》“理论·文史”专刊,载文报道纪念陆秀夫诞辰770周年座谈会信息,题为《澄清陆秀夫研究中的误解》,原文为:
陆秀夫是我国南宋名臣。在元军南侵、南宋全太后投降后,他先后保护拥立赵昰、赵昺为帝,最后在元军攻破崖山后背负幼帝赵昺从容投海殉国,谱写了一曲抗敌御海、与国共存亡的爱国主义悲壮乐章。多年来对于陆秀夫的研究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和误解。
在纪念陆秀夫诞辰77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者就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误解进行了澄清和辩证。比如,有人认为,陆秀夫是替腐败的南宋王朝殉葬,是“不识时务的愚忠”,不值得学习。这是误解。封建王朝的社会制度就是上代传下代的家天下,南宋王朝就代表国家,陆秀夫与国共存亡的爱国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当时也有“识时务”不“愚忠”的人,如丞相陈宜中,他就临阵逃跑了。又如张弘范,投降元朝做了灭宋先锋,升了大官。这些人值得学习吗?如果这些人值得学习,汪精卫之流岂不成了“英雄”?有人认为,陆秀夫对抗的是元人蒙古族,如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要团结一致,共建中华,宣传陆秀夫不合时宜。这也是误解。中国的古代史,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到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战争,国家的版图是不断变动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不断融合的。当时的蒙古族并不在南宋王朝管辖版图内,所以陆秀夫与国共存亡是爱国的,宣传陆秀夫与今天的民族团结没有矛盾。如果陆秀夫不能宣传,那么岳飞、花木兰这一大批中国古代的爱国英烈,都是与入侵的少数民族作战,岂不都不能宣传了?这样做的话,中国几千年文明史还有什么值得继承发扬的呢?所以会产生上面这些误解,根本原因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离开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与条件,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历史人物,自然会得出不正确的评价。所以,研究陆秀夫,宣传陆秀夫,一定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否则,就不可能深入,而且还会走到错误的路上去。
(三)陆秀夫研究学术会议传真二
2009年11月26日,《盐城晚报》用一个版面登载纪念陆秀夫诞辰771周年座谈会上的学术交流。
陆秀夫是盐城自汉武帝因盐置县2100多年来唯一一位丞相,也是以负帝蹈海壮举成为一代王朝结束符号的一代名相。在盐城这片土地上,他留下了许多相关的人文资源,这是历史赋予盐城人民无法估价的财富。
700多年后,如何弘扬陆秀夫的爱国精神?如何把陆秀夫留下的文化资源与我市旅游发展对接起来?24日下午,来自北京、上海、台湾、广东、福建以及我省苏州、扬州、盐城的陆秀夫史料研究专家、学者30多人齐集一堂,进行了全国性的关于陆秀夫文化资源的高层研讨。
史学专家:民族英雄无法否定
在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著名史学家王春瑜首先肯定了陆秀夫民族英雄精神的积极意义,有力回敬了当前史学界出现的一股歪曲中华民族融合历史,贬低甚至勾销民族英雄的错误思潮。
“一个没有民族英雄的民族,很难说是伟大的民族。众多民族英雄用他们的赤胆忠心、大智大勇、热血忠魂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陆秀夫于危难中坚决抗击元蒙入侵,最后蹈海殉国,无愧民族英雄的称号,他是盐城人民的骄傲。”王春瑜说,1943年,文学家钱杏邨(阿英)曾编了四卷《盐阜民族英雄传》,内收盐城历史上民族英雄20人,第一位就是陆秀夫。
“宋灭无降帝,陆沉有秀夫。”王春瑜认为,有陆秀夫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的传承,在任何时刻,中华民族都不会陆沉。他说,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是反对民族征服而战,是捍卫国土、保卫文明而战,是历史正义的化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至关重要”。
“像盐城这样大规模地修复陆秀夫祠堂,在全国范围内也称得上典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原中国宋史学会会长、宋史专家王曾瑜也高度评价了陆秀夫纪念馆的创建和陆公祠的修复工作。此外,他从史料出发,从崖山地形、宋元双方实力对比、军事指挥等多方面详细评述了崖山之战,对于我市恢复相关历史提供了一定史实依据。
扬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嘉川认为,否认陆秀夫是民族英雄,这是对历史的曲解,把古今爱国主义的内涵混同起来。陆秀夫生活的时代是家天下,南宋王朝就代表国家,他负帝蹈海的行为就是与国共存亡的爱国表现。今天的爱国主义的内涵与外延虽然和过去不一样了,但这种精神气节仍值得倡导。
台湾学者:人性化挖掘勤学上进一面
90岁高龄的台湾左武章老先生,是陆秀夫研究专家,曾协助陆秀夫纪念馆筹建了陆秀夫文史苑。这次应邀前来参加纪念陆秀夫诞辰771周年座谈会和陆公祠扩建后重新开馆仪式。他说与其他地方陆秀夫祠堂不同的是,盐城所修复的陆公祠增加了几个厅堂,其中的‘景忠堂’集中展现了陆秀夫在盐城读书、生活的场景,人性化地凸现了陆秀夫勤学上进的一面。
“修复前的陆公祠附近是一小片市场,感觉很乱,有人说要重修陆公祠,我当时还不相信能建好,现在看到新祠和周边文化街的建设,不得不叹服盐城人修复历史的决心。”左武章动情地说,“你们把盐城建设得太好了。在台湾的50多位老人得知我要回盐城,特地嘱托我向各位乡亲致敬。”
潜心研究陆秀夫的左老走遍了全国11个省的陆秀夫纪念地。虽然去过不少陆氏祠堂,但在左老的印象里,建筑之典雅、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修复后的盐城陆公祠可称得上“经典之作”。新祠全面展现了陆秀夫的生平事迹、人格情操、从政生涯、爱国情怀。在继承了传统建筑机理的同时,把文化传承与商业理念融合、使教育基地与文化市场相得益彰。
此次陪父亲返乡的左圣予参观完陆秀夫纪念馆和重新开放的陆公祠后,也不禁感慨盐城的人文气息愈来愈浓。今年11月4日至12日期间,左武章专程到广东的崖山祠,此次来盐也一并带来了许多广东地区陆秀夫遗迹的影像资料,进一步充实了盐城的陆秀夫研究。“明年还回来,一并把我收集的陆秀夫资料也带回来。”左老说。
潮汕陆氏后裔:壮大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我代表潮汕海内外五万多陆氏宗亲对盐城出资扩建陆公祠和陆秀夫纪念馆表示感谢。”陆文秋是忠烈公的二十七世裔孙,目前担任广东省江门市潮汕地区陆氏宗亲会常务理事。此次特地赶来参加陆公祠开馆仪式,和他同来的宗亲陆旭青是忠烈公二十三世裔孙。
陆文秋介绍了广东,尤其是潮汕地区对陆秀夫文化的研究与遗迹开发。广东是陆秀夫报国、殉难地,单潮汕一带对外开放的陆秀夫纪念地就有20多处。崖山所在地的江门市新会区动作更大,目前正在投入巨款,筹建宋元崖山海战旅游区和陆秀夫公园。
“陆公祠的扩建和陆秀夫纪念馆的建成,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是我们学习、发扬爱国主义的活教材,让我们的后人可以进一步与历史对话,明了忠烈公的爱国情怀。”
这是陆文秋第三次来盐城,看到盐城如此重视陆秀夫文化古迹的挖掘与恢复,极为感动。“这里不止是陆氏后人,社会上这么多学者对祖先的爱国精神进行研究,让人很动容。回去后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向潮汕的宗亲们进行传达。”陆文秋表示盐城人对名人资源、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挖掘很值得潮汕人借鉴学习。
盐城各界:打造陆秀夫全国研究中心
陆秀夫是盐城人的骄傲,与会的我市各界表示要以这次纪念陆秀夫座谈会为契机,抓好陆秀夫史料的挖掘和研究,把盐城打造成为全国研究陆秀夫的中心。
市国投集团董事长陆道如说,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文化盐城,打造“海盐文化”、“水绿文化”等文化品牌,先后建成中国海盐博物馆、科技馆、水街等10多座标志性文化工程。作为盘活名人资源,打造盐城名人文化的重要一环,陆公祠的人文资源日益成为我市沿海开发中的一道特色风景线。
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会长李世安说,当前,我市陆秀夫研究发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陆秀夫诞生地、受教育地的建湖县建阳镇,正着手制定故里整体开发方案,其中包括恢复丞相故居、打造秀夫街、扩大陆秀夫纪念馆规模并丰富馆存等,将丞相故里与盐城陆公祠结成一道陆秀夫文化旅游线。
建湖是丞相故里,还有许多遗迹尚未开发,保留着许多和陆秀夫有关的民俗、传说和饮食文化,不但内容丰富,积淀浓厚,开发起来有据可依,可参与性强。今后一方面要抓好陆秀夫的史料挖掘与研究,同时要着力做好陆秀夫文化资源的推介工作,积极参与陆秀夫的遗迹建设、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打响建湖的历史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
“学习陆秀夫高尚的为人品德。”原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现市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曹晋杰说,修复后的陆公祠必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它可以学习陆秀夫少年时刻苦攻读,渴求治国安邦的知识和本领,一心恢复中原的兴国之志;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救国救民的奋斗精神;学习他临危受命、誓死抗元,一心与国共存亡的忠贞气节。这些高尚品德,凝聚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它是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陈旧、消失,恰恰相反,它将历久弥香。
(四)陆秀夫生年仍当以1236年为正说(唐张新)
陆秀夫,字君实,南宋楚州人,出生地在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宋时之长建里)。身处宋末动乱之际,帝昺时,任左丞相,辅佐抗元,1279年广东厓山(今新会市境内)力战不胜,负帝蹈海,实乃气壮山河,痛悼古今,与文天祥、张世杰一起被誉为“宋末三杰”、“宋末三忠”。关于陆秀夫殉国时的年龄有44岁、42岁两说,这样对他的生年也就有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推定为宋理宗端平三年,即公元1236年;一种是宋理宗嘉熙二年,即公元1238年。史学界长期以来公认的是第一种说法①,但近来许多陆秀夫研究者则认为应该是第二种说法才准确②。我以为根据目前的资料陆秀夫的生年仍应以1236年为正说,理由如次:
一、《宋史》明确记载其享年44岁,由此推算其生年当为宋理宗端平三年,即公元1236年。《宋史·陆秀夫传》:“至元十六年二月,厓山破,秀夫走卫王(帝昺)舟,而(张)世杰、(苏)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宋史》为元人所编,只称宋末诸帝为王,不承认其纪元为正朔,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其十六年当宋帝昺祥兴二年,即1279年,此年陆秀夫44岁,反推其生年即为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持嘉熙说的研究者认为《宋史》及《宋史·陆秀夫传》谬误甚多,最明显的是陆秀夫科考及第的年代,现存的《宝祐四年登科录》明载陆秀夫与文天祥是此年的同榜进士,《宋史·理宗纪》记载有宝祐四年五月甲寅“赐礼部进士文天祥以下六百一人及第”,而《宋史·陆秀夫传》却说陆秀夫是“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我以为,《宋史》象二十四史中不少正史那样出自于后续的王朝,其立场无疑是站在新王朝一边,再加上成书仓促,谬误确实不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仅一代之史,而卷帙几盈五百。检校既已难周,又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馀事皆不甚措意,故舛谬不能殚数”。并说“讥《宋史》者谓诸传载祖父之名而无事实,似志铭之体;详官阶之迁除而无所删节,似申状之文。然好之者或以为世系官资,转可藉以有考。及证以他书,则《宋史》诸传多不足凭”。特别是《宋史》对于“忠义之士,尚多阙落,尤为疏漏之大者矣”。当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客观分析了原因,认为“盖其书以宋人国史为稿本。宋人好述东都之事,故史文较详,建炎以后稍略。理、度两朝,宋人罕所纪载,故史传亦不具首尾”③。尽管如此,由于“年代绵邈,旧籍散亡。仍以是书为稿本,小小补苴,亦终无以相胜。故考两宋之事,终以原书为据,迄今竟不可废焉”④。这些评价我想还是比较客观的。《宋史》总体上,并未讳言宋末抗元斗争,在史料极度缺失的情况下,专列了二王传,并将陆秀夫、张世杰等列入《忠烈传》,因此《陆秀夫传》中存有失误是不言而喻的,但由其对陆秀夫科举年代的记误就推出对其享年44岁的记载必然错误,则缺乏逻辑依据。因为如果这种推导成立,那么嘉熙说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南宋龚开《陆君实传》中说陆秀夫“其子乃先驱入海,使陆氏一枝无续”,此“君实宁有愧于节孝,受无后之罪”,事实上陆秀夫至少有赵氏妻所生长子陆繇、蔡氏妻所生子陆钊等幸免于此难,我们当然不能据此就全盘否定龚开所作的《陆君实传》。
二、其蔡氏妻悼词明确记载陆秀夫享年44岁。宋恭帝德祐二年六月,陆秀夫随行朝至福建仙游之枫亭,也就是在这里杨太后赐婚,以蔡曰忠之女荔娘为侧室。据吴春永《南宋女词人蔡荔娘》和《仙游县志》记载,蔡荔娘,仙邑唐安乡依安里(今枫亭东宅赤岭村)人,生于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是侍郎蔡曰忠的女儿,家居屋后荔枝满园,故取名曰荔娘。其“自幼聪颖敏悟,知书明理,议遵闺训,孝慧可佳,且善于诗词”⑤。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宋元两军在厓山决战,陆秀夫负帝蹈海殉国。噩耗传至枫亭,蔡荔娘号泣欲死,在活水亭设置灵堂,吊祭陆秀夫,并取其衣冠,招魂葬于莆田醴泉里(今秀屿区境内)嵩山护国寺之侧。蔡荔娘在悲痛万分之际,作有悼词,或名《招魂辞》,或名《陆丞相诔词》,或名《诔相公词》,其内容虽大同亦有小异。在广东新会市古井镇的厓门血战史迹陈列馆藏有明代初年刊刻的《赵氏族谱》,其中所载蔡荔娘作的《陆丞相诔词》一首云:“噫吁嘻,相公侍侧兮几多时?噫吁嘻,纳余抱衾兮父子之。噫吁嘻,勿念随行兮若诏室。噫吁嘻,相公入海兮驱妻子。噫吁嘻,若许随行兮并驱余!噫吁嘻,相公从王兮余曷追。噫吁嘻,相公弃余兮余何为?噫吁嘻,相公龙宫兮天子随。噫吁嘻,余今何处兮接得归。噫吁嘻,何难一死兮儿靡依。噫吁嘻,引见天子兮佛慈悲。噫吁嘻,四十四岁兮永别离。噫吁嘻,留别衣冠兮埋葬口。噫吁嘻,山衍厥支兮崇山口。噫吁嘻,国识纲维兮诔以词。”⑥其它的版本中“四十四岁兮永别离”都是完全一致的,此词若无有后人所托之证,则关于陆秀夫享年的说法自然十分可靠,因为蔡荔娘乃杨太后赐婚,并与陆秀夫共同生活,她所说的年龄当是第一手资料了。这部《赵氏族谱》据黄柏军言至今已700年,较之清人王梦熊所辑之《宋左丞相陆公全书》要早得多,也应该有力得多。
三、其长子陆繇《叙事谱原》中明确记载陆秀夫享年44岁。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盐城市射阳县发现了一部弥足珍贵的景忠堂《陆氏宗谱》,内有《宋丞相长子繇叙事谱原》一文,据云,此文乃陆繇徙苏州后所作,时年53岁。其文曰:“至端平三年丙申岁三月初三卯时,先君秀夫生。”又曰:“时祥兴二年二月,先君生年已四十四矣。”该谱为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刊刻。虽说有些主张嘉熙说的研究者认为此谱刊刻较迟,发现较晚,并云:“在这之前,我们还未见过和听说陆秀夫的长子陆繇写过这篇《叙事谱原》,不知该谱从何处搜集而来。”但他们也无法断言其伪,只是说“是真是伪,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⑦。这样我想,既然无法证明此文之真伪,我们或者无法由此推定陆秀夫享年44岁之真,同样无法由此推定其假,但我们却可以依此要求主张陆秀夫享年42岁的研究者必须提出更有力的证据。
四、《宝祐四年登科录》所记陆秀夫登科年龄或为“官年”。持陆秀夫享年42岁的研究者最为直接最为有力的证据本来就是《宝祐四年登科录》。唐大中十年(856)宣宗敕令“仍仰所司逐年编次”为始,标志着此后真正意义上《进士登科录》的产生。宋代沿唐人之风,凡殿试唱名放榜后,登第人皆列叙姓氏、乡贯及父祖名氏,以登第先后为序,编成《登科录》(或称《同年小录》、《题名录》)。但历经战火,迄今仅存南宋两榜同年小录,即《绍兴十八年题名录》、《宝祐四年登科录》⑧。在非常宝贵的《宝祐四年登科录》中关于陆秀夫的记载为,二甲二十七名,字君实,年十九,十月初八寅时生。曾祖荣,祖大有,父为户,本贯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 宝祐四年,即公元1256年,此年十九岁,则上推生年当为嘉熙二年即1238年,下推至祥兴二年即1279年,其享年为42岁,正与龚开《陆君实传》吻合,看起来“这不是巧合,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一致” ⑨。但有学者指出,应该注意封建科举和职官中的“官年”现象。郗志群教授在《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举人硃卷谈起》中引用南宋洪迈著名的笔记著作《容斋随笔》中的记载,说明宋代参加考试的试子们填写履历时“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盖少壮者欲藉此为求昏地” ⑩,并对《清代硃卷集成》既有硃卷履历又有年谱的清人进行对比研究,证明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这一俗例始终绵延不绝,而且由于参加科举的多数是布衣子弟,官年主要的还是减岁形式。这样主要依据登第者应该填报的履历而编纂的《登科录》自然也应该存在官年问题,该文还专门举出陆秀夫为例,指出应该把官年考虑在内。我们虽不能说陆秀夫一定也有官年的情况,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宝祐四年登科录》中所载的“年十九”并不象人们原来认为的那么可靠。另一方面,硃卷履历上所填的往往是应试者虚报的一个生年,而一旦他通过科举考试最终进仕的话,这个生年也就往往成为他今后官员履历表上官年(履历表称为“现年”)的起算之年,官年的作用由此从科举延伸到职官之中。由于硃卷上的官年是虚报的生年,也就必然导致官员履历表上的官年是一个不真实的现年。 这样在官场上的交往自然也就会依据这个官年,而在家庭生活中则使用实际的年龄,这或者就是为什么龚开只知陆秀夫为42岁,而陆秀夫家人却说他享年44岁的原因吧。
五、龚开《陆君实传》主要依据传闻所作,其实也是《宋史·陆秀夫传》所本。龚开作为陆秀夫的同乡同事,宋亡后隐逸山林,以书画谋生,是很有气节的志士,他所作的《陆君实传》是关于陆秀夫的第一篇传记,无疑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更可贵的是作者对陆秀夫深情感佩,他在《陆君实传》最后写道:“国之亡,固有天数,抑亦人事有不至与!而吾君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呜乎,悲夫!天邪,人邪!”确实令人千古以下动容落泪。当然,由于陆秀夫主要活动处于宋末乱世,特别是在闽粤与岭海一带抗元的史料严重缺失,龚开在此传中说:“君实在海上,与青原人邓中甫光荐善,尝手书日记授中甫曰:足下若后死,以此册传故人。仆尝托黄唐佐圭从中甫取册不得,姑以所闻,辑为此传,用申桑梓之义。”对这个过程,元人黄溍说得更为详细一些,他在《陆君实传后叙》中说:“陆君秀夫之死,楚人龚先生开既为立传,且曰君实死事,得之里人尹应许。尹得之翟招讨国秀。翟得之辛侍郎来莘。而君实在海上乃有手书日记,日记藏邓礼部光荐家。数从邓取之不得,故传所登载殊弗能说。至公之官位为丞相、为枢密使,亦且二其传而莫能定。因字称之曰君实而不爵,盖阙疑也。”也就是龚开《陆君实传》主要是依据传闻而作,特别是后期抗元活动,龚开并不是很清楚,以至最后究竟陆秀夫所任为丞相还是枢密使,龚开也无法确证,只好存疑。据元人黄溍《陆君实传后叙》自注云:“仆为此叙时,固已不敢悉以客语为信。及来京师,将取正于太史氏。而新史所纪二王事,与皇朝经世大典自有不尽合者。史既成,而邓氏光荐始以《填海录》等书上进,又不能无所见所闻之异辞。”也就是说《宋史》在编纂时并没有看到以陆秀夫手书日记为主要依据的《填海录》,那么它又是依据什么来为陆秀夫作传的呢?其实,只要我们将其与龚开《陆君实传》认真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此传的基调、传记的结构、文章的风格、人物的轮廓、史事的细节,甚至于遣词造句,可以说十分相近,完全可以相信《宋史·陆秀夫传》正是主要依据龚开《陆君实传》。至于其中对陆秀夫及第时间出现差异可以断定为编纂者的误记,而关于其享年的异文,前面已经有了说明。龚开与陆秀夫在李庭芝幕府中共事,知其官年是很自然的,作传时依此推写其享年也是很自然的。也就是说,其所云陆秀夫享年42岁,本身还需要别的证据来支撑。至于后来明盐城知县杨瑞云《陆秀夫传》中则是依据龚传,并无新证。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资料是不足以否定《宋史》记载的,陆秀夫生年仍应以1236年为正说,我们对陆秀夫的纪念活动也应该坚持和体现这一点。当然对陆秀夫享年问题可以继续研究,但是我认为在引用资料时不能按照自己的结论去削足适履,径加改动,这样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无益于问题的明确。
【参考文献】 ①1983年版《辞源》、1999年版《辞海》。②孙炳元《陆秀夫事迹考》、于广生《海国孤忠——宋朝末代宰相陆秀夫传》、李世安、金之愚《千古一相陆秀夫》等。③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hubaozhai.bokee.com/viewdiary.15810039.html。⑤吴春永《南宋女词人蔡荔娘》,仙游政府网。⑥ 吴春永《南宋女词人蔡荔娘》中所引为:“噫吁嘻!相公侍侧兮几多时?噫吁嘻!纳余荐席兮父命之。噫吁嘻!今勿随行兮君诏之。噫吁嘻!相公入海兮驱妻女。噫吁嘻!若许随行兮并驱怡。噫吁嘻!相公从王兮余曷追。噫吁嘻!相公弃余兮余何为?噫吁嘻!相公龙宫兮天子随。噫吁嘻!余今何处兮接得归?噫吁嘻!何难一死兮儿靡依。噫吁嘻!引见夫主兮佛慈悲。噫吁嘻!镇江家乡兮乡何丽。噫吁嘻!登进士第兮世攸仪。噫吁嘻!四十四岁兮永别离?噫嘻!噫嘻!留别冠衣。埋葬嵩山衍厥支,嵩山护国识纲维!谏以词,嘻吁噫!”⑦⑨李世安、赵庆荣《陆秀夫生年探考》,《盐城史志》。笔者曾蒙李世安先生提供《宋丞相长子繇叙事谱原》一文,特此致谢。此文共约3300多字,内容相当详尽。其中绝大多数说法与龚开《陆君实传》、《宋史·陆秀夫传》、黄溍《陆君实传后叙》及后世相传故事相通,但也有不少说法是似乎未引起注意,比如:一是出生地,据此文意思陆秀夫出生于镇江丹徒之砖桥,宋理宗淳祐十年庚戊三月他十五岁时,其父举家回盐城原籍;二是出生月日时,此文云陆秀夫为三月初三卯时出生,现在一般据《宝祐四年登科录》认为是十月初八寅时生;三是厓山随难的是陆繇生母,其文曰:“前月廿二日,承先君命同蒋、胡探信,竟兵阻新会,不得与父母偕死,伤心哉!”又曰:“于二月先考妣忌日,泣思往事,冲风破浪,飘流大海,苟全性命,蠖居姑苏,亦几危矣。”⑧傅璇琮、龚延明,《关于宋登科记考的撰编和出版》,古籍整理情况简报。⑩《容斋随笔》,第108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郗志群《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举人硃卷谈起》,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www.cqvip.com/qk/81900X/200304/8982193.html。
【补记】 前不久去盐城陆公祠,才知道在那里陆秀夫生年全部改成1238年。其实从宋代以来,陆秀夫生年一直是两种说法,而1236年应为正说。近十多年,盐城陆秀夫研究会成立以后,一些专家力主1238年,但始终未能拿出比以前更为有力的说法,应该说作为学术争论既正常也应该继续下去。支撑此说的一些史实材料大都集中在《陆秀夫史料与研究》一书中,但此书编者对一些史料的处置态度却有些非专业。此书所录《宋史·陆秀夫传》,实际是光绪《盐城县志》录自盐城前志,已经有了许多修改,与中华书局《宋史》第四百五十一卷《陆秀夫传》比较,其中几个关键的地方作了改动。比如,“属井澳风,帝惊疾殂”,原本作“属井澳风,王惊疾殂”;“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帝舟,而张世杰、刘苏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得脱,乃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帝赴海死,年四十二”,原本作“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这里把《宋史》本传中所记的“王”改成“帝”,把元朝年号改为南宋末帝的年号,都是极无道理的,要知道《宋史》是元朝官方编撰的史书,德祐皇帝投降后,在元人眼中南宋便已经灭亡,他们官方是不可能承认后来的两个小皇帝的。特别是《宋史》本传中明记的“年四十四”被迳改为“年四十二”。类似的情况在《陆秀夫史料与研究》中还有不少,比如,万历《盐城县志》陆秀夫本传明记“秀夫旋即负帝赴海死,年四十四”,后句被改为“年四十二”。蔡荔娘《诔相公祠》中通行本“四十四岁兮永别离”,被改成“四十二岁兮永别离”。所以,此书所记陆秀夫为“四十二岁”的记载,均需与原籍核对。
(五)宋史研究大发现——寻得乡贤陆秀夫宫廷彩绘真像始末
(薛鸿钧,原载左武章《陆秀夫史实研述》)
盐城市建湖县建阳镇“陆秀夫纪念馆”于2002年12月建馆开放以来,有关陆公一生盛德、治学、登科、抗元、护朝、殉国等史实,都不断地得到发掘、弘扬。其烁烁志节和熠熠芳徽,已使该馆成为陆公故乡观光景点和教化中心。其中使人最为关注和萦怀的一项,就是在很多史册内页里,多有一幅陆公的绘像,包括立体雕塑的“拓影”、平面彩绘或素描的“写照”,细节虽不尽相同,但总能使人在瞻仰之馀,莫不感到亲煦心仪而卓然起敬!
2003年,旅台学人左武章乡长撰写《宋陆丞相忠烈公秀夫史事梳述》,我曾获阅其手稿,并在他所收藏的历代各家著作中,确见到陆公绘像达十二种之多。但由于各有所本,何为真?何为是?不免使人产生一丝难以取舍和遵从的困惑。对这一课题,我们曾经过一番讨论和研议,所幸这些陆公雕塑、绘像有一共同特色,都是顶戴“相冠”,身着“朝服”,腰围“玉带”,手执“象笏”,加上“一品当朝”的左丞相名器,象征其位极人臣的权柄。据此,左乡长即援引这些“物相、符号、语义”,赶写了一篇“相貂玉带成一品,奉笏巍然永世崇”的摭言,载在《陆公史事梳述》卷内,目的在铨释这一理念,并为阅史大众取得认定和共识!
更可喜的是,现在竟在南宋史存中找到了宫廷彩绘的陆公“真像”,以上所谓的“困惑”和“铨释”,从兹得到了可信的圆满解答。其过程如下:
近三年来,左乡长对宋史研究,尤其对有关陆公的史料,迭有超出意表的新发现。一年前,他更从书志中得悉有本《赵氏玉牒》(即赵宋皇室宗谱)载有宋末历朝帝后御容画幅和陆公等“三忠”真像,大喜过望,遂积极进行搜寻探索.经数月努力,终能事与愿随,在一位史学同好协助下,在史学机构善本室档案中得见这一珍藏。藏主为防污损,谢绝影印。俟经一再洽准,以数码照相机、反光仪及电脑等繁杂程序,录出“宋太祖、高宗及理宗、度宗、恭帝(以上三帝称三朝)、端宗、祥兴帝(以上称二王)、杨太后”等的御容及“陆公、文天祥、张世杰”三忠的真像,还有三朝二王的“本纪史料”,计数十页。在取录的过程中,我有幸受邀协助作业。我们一律戴着口罩及丝质手套,连续工作了三天,终于谨慎而紧张地完成这一任务。我很敬佩左乡长的专心和毅力,宵旰无休,将沉睡在史书堆里数百年的陆氏史料挖掘出来,得以见世,为乡邦争光,为民族放彩,尤感于一己能参与这份工作,俱有荣焉!
以上帝后御容及陆公等真像,已寄请建阳“陆秀夫纪念馆”存正。
(六)《陆氏世谱》(卷五十七)所载之《铁如意斋记》(陆隐陶)
隐陶在八年抗战期间能以气节自持,守身乱世者,要皆受放翁、秀夫二公家学熏陶之所致也。
二公同生于南宋,相距数十载,放翁公忠君爱国,见之于诗;秀夫公负帝殉国,见之于史。隐陶昔年所居有名曰诗巢者,四壁遍粘贴放翁爱国诗,朝夕朗诵,藉以激励。今拟再辟新舍,颜其额曰铁如意斋,中悬秀夫公手制铁如意拓片,终日晤对,抵【砥】砺节操焉。
谨按,铁如意之由来,见诸《陆丞相全书续编·校勘记》二十七页。公裔滋谷考,据归安钱振楞《示朴斋文集》载,陆忠烈公铁如意为嘉兴陆氏所藏,镕铁为之,反正所嵌银丝均已剥落,唯背有“陆秀夫制”四字,宛然尚存矣。后因访清献公墓,与平湖同宗立人先生频有书扎【札】往还。一日,予寄《秀夫公年谱》,立人读之,即以家传秀夫公手制铁如意见告,予惊喜若狂。时予在无锡编修吾宗大统谱,乃约同宗小槎先生往访焉。及抵平,立人即出秀夫公铁如意及铁如意拓本小轴各一。予抚之,当时神飞色动,一苦【股】千载忠义之气,凛凛然磅礴于隐陶之前,肃然起敬者久之。
按,如意长一尺八寸二分,阔七分,厚二分,头长二寸阔二寸五分,重十三两二钱,其上虽有剥落,惟背后银嵌“陆秀夫制”四字尚可识,小轴拓如意形上下有名家题者数十人,今摄全影判入谱牒。公十七世孙震题词曰:“抚兹遗器,忠烈公置。狂歌击词,指挥军事。百炼千锤,终身一志。手泽犹存,永宝后嗣。”抚毕,乃就商于立人,拓之于纸,珍藏而归。他日,水竹居将有重葺,谨将此拓图装裱成轴,供奉其中,并名铁如意斋云。
尝读奉化蒋公祭国父文曰:“先生以文天祥自待,以陆秀夫示中正。”隐陶更为之警惕。嗟嗟!人世沧桑,烽火未息,而隐陶之生死犹不可测,未卜此斋有待于成乎?
戊子重九公二十二世孙隐陶谨记于水竹居之诗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