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非遗品韵赏淮杂
据考证,新石器时代的射阳湖畔,已经出现了建湖人的远祖。从草堰口汉墓出土的文物可见,在汉代建湖西北地区已是盐民聚集之地。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些文化的积淀,成为承载建湖人的生命记忆和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建湖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当数杂技、淮剧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建湖是中国杂技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建湖杂技,俗称“十八团杂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出土的汉墓墓室的壁画上就绘有“角抵图”,可见历史之久远。至于淮剧,最早可追溯到乾隆年间,在盐城西北乡一带,“三可子”与徽班同台,形成有表演程式的舞台艺术——“徽夹可”,也有200多年的历史。爬杆、走索、打扁担、耍坛子等传统的杂技节目,无一不是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提炼而成,而源于“门叹词”、“香火戏”的淮剧,可以说是苦难中的产物。千百年来,杂技、淮剧既是建湖人民勇于直面生活的表现,也是他们顽强生命力的伟大创造。
2008年,淮剧和杂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是植根于建湖大地的艺苑奇葩,饱含柔美极致的技艺和奇思妙想的灵感,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品味她们,能听到水乡人民的低吟浅唱,更能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