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品韵赏淮杂之饮誉海内外的建湖杂技

 

建湖杂技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齐名,建湖县“十八团”是我国杂技艺术的三个发祥地之一。

 

“十八团”是建湖县庆丰镇的俗称。古代这里东临大海,周围滩涂皆为盐场,灶户聚居成若干个“团”。废灶以后,“团”就变成了十八个自然村落。村民大部分以杂技谋生,因此这里就被统称“十八团”。后来,随着这些杂技艺人足迹遍布全国,逐渐成了杂技界的一个著名标识。

 

早在汉唐时期,“十八团”一带百戏艺人的角抵、冲狭、跳丸、走索以及吞刀、吐火等技艺,就常在京城乐棚表演,有时还为宫廷演出,声誉颇佳。明初,朱元璋实行移民垦植,苏州有一部分杂技艺人被迁至十八团,加上原先在京受其他戏曲排挤的本地杂技艺人陆续回乡,从此十八团即成为杂技家族聚居之地,计有200多户,其中高、吴、周、徐、陆、万、夏、董、廖、张等十大姓人丁兴旺,身手不凡,被称为杂技“十大家”。

 

十八团附近牧草茂盛,设有两淮马政牧马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杂技“十大家”纷纷买马,增添马术、驯兽等新的表演项目,人们始称有马的杂技班为“马戏班”,后逐步又把杂技团体称为“马戏团”和“把戏团”。

 

清代,苏北庙会盛行,十八团马戏班经常到庙会表演,项目日益丰富。气功、顶技、蹬技、飞叉、爬竿、舞狮、马术、戏法(魔术)等技艺,不仅形式优美,难度较高,且已讲究服装道具的应用,开始注意造型美。康熙年间(16621722),十八团兴办马戏会,每年重阳节前后为会期,时间半个月,会址设古基寺。届时凡流散在外地的十八团艺人都回原籍参加演出,群英会聚,各显神通,观者逾万,极一时之盛。此时,全国各地有不少杂技艺人和杂技爱好者前来观光或者拜师学艺。清代中叶,十八团马戏班已发展到20个左右,足迹遍布沿海各省,享誉大半个中国。

 

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捐税如毛,十八团杂技艺人生计艰难,纷纷流落江湖,有的成为乞丐,有的被抓去当壮丁,有的当了地主和资本家的长工、女佣,有的还漂洋过海,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生。那时杂技艺人以船为家,流动表演,每到一处,围布作场,叠桌为台,中立长木旗杆,露天表演。为了招徕观众,不得不表演一些惊险、恐怖节目。如高空节目“三上吊”,没有保险绳、带,一旦失手,非死即伤。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受尽了地痞、流氓、官僚、恶霸的欺凌,真是卖艺如卖命,度日如年。到抗战前夕,十八团只剩下几条破漏的“把戏船”,20多个杂技演员,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几乎濒于艺绝人亡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那些已经改行的杂技艺人组织起来,发展成为双福、江河、胜利、新民、得胜、大众、新艺、人民等8个民间艺术团体,不久又合并为建湖县杂技团。从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杂技,登上了剧场舞台。从灯光布景到服装道具、音乐效果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演出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苏北农村,南抵上海、杭州,北到开封、济南等地。艺人们积极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对杂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旧时代的那些残酷、恐怖、荒诞的节目被剔除,那些表现劳动人民勇敢、坚强、机敏、自信的传统节目,如滚杯、顶碗、托盘、转碟、耍坛、爬杆、钻圈、舞狮、走钢丝等杂技节目和口技、古彩戏法等魔术节目,则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还引进了一批诸如狮子舞、空中飞人、高车踢碗等新的节目。1959年,在盐城地区庆祝建国十周年文艺会演中,建湖杂技声名大振,先后改为地区属、省属杂技团。1983年建湖县杂技团改名为盐城市杂技团,隶属建湖县管辖。此外,全县登记在册的民间杂技团体有12个,没有登记而广布乡村的民间业余杂技艺人有数百人,形成了专业与业余共存的庞大的杂技队伍。1994年,省政府又批准以盐城市杂技团为主体,在建湖创建江苏省杂技培训中心,建成集训练、比赛、科研于一体的人才培训基地,为十八团的杂技乃至全省杂技艺术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十八团杂技源远流长,杂技艺人分布很广。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沈阳、广州、北京、天津等20多个杂技团体都有建湖十八团籍的演员,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建湖籍的杂技艺人。多年来,十八团的沃土培养了一批批出类拔萃堪与世界同行媲美的杂技艺术家。他们对杂技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远如晚清的高同宝一家,不仅在国内负有盛名,在日本、俄罗斯演出时,还被誉为“高艺宝”。新加坡著名的大王球马戏团,即是由十八团籍的杂技艺人组建的。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夏菊花,广州杂技团著名的顶碗演员高文珍和陈汝英,上海艺术团教练刘万春,九江杂技团团长董学标,都是十八团杂技艺术的传人。广州杂技团演员戴文霞,在第五届世界明日杂技马戏比赛中荣获金奖,她的教练崔良玉即是十八团籍的艺人。盐城市杂技团艺术顾问、魔术大师石仲化和受业于他门下的70多个弟子,在全国一些主要杂技团担任魔术师,其中梁天、冯应其在美国从事艺术活动,使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冲出亚洲,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

 

如今的杂技故乡,后继有人,一代新秀正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目前,十八团除有一个专业杂技团外,还有两个农民杂技表演团体,长期活跃在苏、浙、皖一带农村。以十八团杂技艺人后代为主的盐城市杂技团,是一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演出团体。演员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十八团的传统技艺,博采体操、舞蹈、戏剧艺术和国内外同行之精华,积极改革、创新,许多人成为当今杂技舞台的中坚。几十年来,建湖杂技多次参加省、华东地区和国家举办的杂技大赛,并获得大奖。1984年,13岁的顶碗演员王玉干,在全国第一次杂技大赛中获奖,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盐城市杂技团也由此一路青云直上,并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技艺焕发熠熠光彩。1986年在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杂技大赛中,王玉干、唐健的对手顶碗夺得了一等奖,顾茹芹的滚杯和严海燕、陈晓红的双人走钢丝获得二等奖。1993年,卜金宽、吴一红的变脸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录播。1995年,集体节目《春江花月》获第四届全国杂技大赛国家最高奖文华奖。2001年,倪同辉的软钢丝在华东少儿杂技比赛中获金奖。冯竹、苗志祥的软功在首届江苏少儿杂技大赛中获金奖。他们先后编排的200多个节目,连续五届入围全国杂技比赛决赛,在省、华东地区和全国杂技比赛中获得各类奖牌56块,其中《对手顶碗》、《滚杯》、《扛翻梯》、《软钢丝》、《春江花月》、《坛韵》、《太空畅想》、《中国娃》、《孔雀开屏》、《美的旋律》、《芭比与托比》、《春蕾绽放》等节目,创意新,难度高,备受观众喜爱。盐城市杂技团也先后获得了“盐城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杂技界德艺双馨荣誉单位”等荣誉称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八团”杂技从艺术舞台走向经济舞台,担当文化使者,为地方经济建设助推,为繁荣文化事业献技。在国内舞台上,他们除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建湖烟花杂技节”外,曾多次为江苏悦达集团、江苏淮阴卷烟厂、江苏森达集团等知名企业演出;为连云港之夏旅游节、无锡马山国际钓鱼节、溧阳茶叶节、泗洪螃蟹节、江苏电视台中德文化周、哈尔滨第十一届全国经贸洽谈会、第三届全国城运会和第六届全国艺术节演出。他们表演的杂技节目多次入选江苏电视台录制的“春节文艺晚会”、“非常周末”、“超级震撼”、“夺标800”等大型娱乐栏目。在国际舞台上,他们先后随市政府代表团赴韩国南原市访问演出;受文化部委派赴日本进行为期半年的文化交流;受阿联酋政府之邀参加迪拜购物节演出;赴意大利参加第十三届国际艺术节和儿童节表演;2000年全团出访西亚几个国家共演出460多场;2001年在沙特阿拉伯、叙利亚、日本等5个国家演出126场。之后,连续多次走进国际市场,进行商业演出。2006年夏,应美国旧金山马戏中心邀请,在美国普林斯顿市进行为期30天的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日本多家报纸称赞中国杂技之乡的新苗是“妙技披露”,“市民欢迎中国杂技演员比欢迎本市市长还热烈”。盐城市杂技团应邀参加蒙特利尔国际聋哑节时,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6岁,是我国历年来出国访问演出最年轻的杂技艺术团体。在外国演出时,建湖杂技场场爆满,为杂技故乡增添了光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中国杂技有南、北两派之说,北方(派)杂技多豪放粗犷;南方(派)杂技风格则柔媚奇丽,典雅婉转。建湖杂技吸收了南、北两派之特长和其他姊妹艺术的元素,综合性很强,其艺术形式和表演手段呈多元倾向,如石仲化的魔术、王玉干的顶碗、顾茹芹的滚杯、倪同辉的软钢丝等节目,既有硬功,又有柔功,或者变化多端,神奇莫测,使人眼花缭乱,或者轻捷柔软,绰约多姿,寓高难度动作于轻松之中,将单纯的技巧赋予了生活的情趣,再加上色彩鲜明的服装,式样新颖的道具,绚丽悦目的灯光,优美动听的伴奏,张弛相间的节目安排,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种力与美的巧妙结合,给人一种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独特的艺术享受。

 

  2008年,建湖十八团杂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湖“十八团”杂技这门古老的艺术,将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和进一步弘扬,这朵艺苑奇葩必将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附记】

我国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已有,秦汉时称“百戏”,亦称“角抵戏”。隋唐时叫“散乐”。元代以后,为了区别其他歌舞、杂剧,才称其为“杂耍”,而盐阜一带则俗称“玩把戏”。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议改“杂耍”为“杂技”,并于1950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杂技团,从此“杂技”一词成了我国传统技艺、绝活的代称。

  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展杂技外交,第一个出国的艺术品类就是杂技。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走出国门的也是杂技。在所有出国演出的文艺项目中,杂技占了大约90%。单盐城市杂技团就到过美国、前苏联、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阿根廷、波兰、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宣传十八团杂技,传播东方文化。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