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天与通榆河(王学言)

 

 

1995年夏天,我利用在省水利厅开会空隙时间,经水利厅文协刘志中主任引见,专门来到省人民医院老干部病房,采访家乡游子,德高望重的“水龙王”原副省长陈克天(当时已离休),见到家乡来人,陈老特别高兴,当时,虽疾病缠身,但还是拖着病体讲述当年治水的件件往事。后来我写了《石城访老天》的人物专访(人们习惯亲切称他为陈老天),他讲的那样的动情,其中有关他和通榆河的往事,至今笔者仍记忆犹新。

那天,陈克天精神尚好,情绪较高。他穿着白衬衫,红润的面容,高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眼睛,话语中带着浓浓的乡音。他说:“我们家乡地势低洼,解放前,人民灾难深重,水患不断,上有客水压境,下有海潮顶托,南北水系不畅,南通、盐城、连云港南北水系无法流动,长江水无法润泽苏北沿海地区。从此,他作为水利厅长和分管水利的副省长,与开发通榆河立下了不解之缘”。惟水是兴业之所在。通榆河从1984年立项到2002年建成通水,整整历经18年。而对陈克天来说,为通榆的开发整整花费了30多年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五”计划就曾开发过通榆河。那是1958年,从海安到阜宁157公里的土地上,10万多民工曾挥锹上阵,但由于当时人力、物力、财力都跟不上,1959年被迫停工。30多年后,这些遗留下来的半截子河,始终在陈克天的心中魂牵梦萦。

    1966年,苏北沿海地区曾规划开挖苏北运河,这条河南起射阳河北岸的阜宁、北到响水的灌河,全长53公里。当时已是江苏水利掌门人的陈克天,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再上通榆河。可时隔不久,发生了“文革”,陈克天被打成了走资派被下放到干校劳动,致使通榆河开挖计划被搁浅。

    沉睡的通榆河规划,终于随着改革开放而复苏。1984年,江苏省委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战略决策,当时陈克天虽已离休,但他仍锲而不舍,向省委提出建议,因此通榆河开发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陈克天和北京老干部王俊(原国家燃料局局长,现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建湖籍人)等人的倡议下,经省长会办会议通过,19851月,成立开发通榆河工程领导小组。这次行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除了人们充分认识到通榆河的重要价值之外,关键是有一位老人在积极奔波,上到京城争取国家支持,下到基层实地考察调查论证,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资金,他就是陈克天。

    这位从建湖县草堰口(现并入上冈镇)走出去的新四军老战士,曾跟随黄克诚、张爱萍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陈克天,解放后担任过水利厅长、副省长,他心系黎民百姓,治水成就卓著,这位“水龙王”(因他治水有功,百姓称他为“水龙王”),离而不休,仍负责通榆河开发规划,进京申请立项,全身心投入在通榆河工程建设上。

    1984年起,陈克天开始申请为通榆河立项,他先后16次进京。他找到曾在苏北战斗过的陈正显、张爱萍等老领导,讲述苏北人民遭受水患的苦难史。介绍开发通榆河的意义,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因此,在较短时间内通榆河开发被批准立项。

     忙了立项,又忙资金。陈克天在北京向家乡领导王俊汇报时,说到通榆河开发资金的事,感到十分为难,因为王俊为通榆河立项和陈克天一起跑了数十次,找过有关部门和领导,终于获得批文,再谈资金的事,似乎有些难以开口,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是向王俊等有关在老区工作过的领导(振兴盐城北京咨询的同志)提了出来。几经周折,有关部门终于同意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115亿日元(一说123亿日元)开挖通榆河。可好事多磨,江苏省上报的项目材料经外经贸部送世贷银行审核后,日本方认为通榆河不符合贷款条件而被拒绝。陈克天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再次进京和王俊商量。那天,陈克天赶到王俊家时,已是夜里10点多钟,他们凭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凭着共产党人的无私执着,王俊穿上大衣,不顾严寒和凛冽的呼呼北风,深夜敲开了原外经贸部部长的家门。已经休息的部长得知王俊和陈克天半夜登门,必有要事,于是起床接待。当听了王俊和陈克天言词恳切的汇报后,这位部长感动了,答应了解情况后再说。离开部长家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了,他们俩一夜未眠,商议对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赤诚感动了部长,也感动了日本有关方面,终于同意了通榆河贷款项目。事后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告诉他们:部长在召见日方代表时,特别讲述了陈克天、王俊等老同志为通榆河开发贷款项目而做出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精神而感动了部长、感动了日方代表,才使通榆河开发如愿以偿。(当然,建设通榆河资金远不止这些,还有国家、省、市和地方筹集的资金,但这笔贷款是当时开发通榆河的“第一桶金”)。

    10多年后,通榆河中段完工,陈克天因年高体弱躺在医院,没能赶到盐城看通榆河通水典礼,而欣慰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年已八旬的陈克天,在滨海段灌溉总渠与通榆河交叉的施工现场和已建成的涵洞里看了一圈,他亲眼目睹了一台台施工机械在昼夜不停地施工,彻底告别了锹挖肩挑的“人海战术”,十分欣慰,他抚摸着洞壁对随行的同志说:“我们要做的事,终于成功啦,了却了我人生中的一大夙愿。”

    20103月,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盐城籍人)欣然为通榆河题写纪事碑文:

盐城汉时称盐渎,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势低洼,形若锅底,旱时汲水甚艰,涝时排水尤难,故历代水旱频仍,地瘠民贫。清道光时林则徐关心民瘼,亲至盐城主持修河,囿于时艰,难成大业。新中国建立后,政府虽重视水利,终因财力匮乏,苏北水、旱灾仍迭发,一九五四年大水,千里绿野顿成泽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盐城人民即痛感兴修通榆之河之必要,至八十年代,省市政府更深知发展经济,通榆河乃命脉也。经时任江苏省副省长陈克天多方奔走呼吁,国务院于一九九一年批准工程立项,复经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王俊,鼎力支持,获日本一百一十五亿日元贷款,使兴修通榆河最困难之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几经寒暑,南起南通九圩港,北达连云港赣榆县之通榆河工程,于一九九九年告竣,全长四百一十五公里,流经盐城境内一百八十八点六公里。从此引长江水入通榆河,对苏北饮水、灌溉、排涝、航运等,厥功至伟,民皆颂之。赞曰:大河流淌,碧水天长。先民宏愿,终成华章。前贤大德,后世毋忘。风正帆悬,前程辉煌。

      如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陈克天对通榆河做出的巨大贡献。

(注:陈克天于201132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5岁,被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