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西北乡祭祀家神之俗(李世安)
家神属于本土宗教神灵,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供奉家神,为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相融合的一种祭祀风俗。盐城西北乡民间信仰的家神,主要是门神、灶神与财神。
门神 我国很早就有门户之祭祀。最早的门神为神荼、郁垒。相传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南北朝时,始有门神之称。早期的门神画像是刻划或绘描于桃木板上。唐代以后,由于纸张与印刷术的普遍应用,就将门神绘画在纸上,张贴在门上,用于驱鬼避邪,故守门之神多为威猛之像。宋朝以后,民间的门神开始了多元化,历史名将、小说戏曲人物,纷纷登上神画,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唐代名将秦琼(叔宝)与尉迟恭(敬德)。《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就是记叙的这个故事。而后,秦琼、尉迟恭即被西北乡民间普遍地奉为门神。门神的意义在于避邪驱鬼,但后来人们渐渐不满足于此,往往再加上一些祝吉庆贺的内容,如门神手持写有吉庆意味诗句的小轴子等。旧时贴门神之俗,于年(春节)前贴上门,作为吉祥物。双扇门各贴一门神,叫做“对脸儿”,因开门时二门神面对面,故云。单扇的门,或并贴二门神,或只贴一门神像。只贴一门神像叫“独坐儿”。也有人家后门贴“独坐儿”的。县境建国前后建造的砖墙主屋,大门右边墙上,都留有猫脸型的香洞,洞内放香炉或放砖制元宝(上面打眼),以便插香,是专供门神香火而置。最近我们在九龙口沙家庄看到几处老屋正门外,二面都有香洞,且构建讲究,洞四周均为砖雕花纹,体现了古色古香的特色。
还有类似门神的钟馗,其像也被用于驱鬼辟邪,每年五月端阳节,请出钟馗像晒中午时,由户主用红笔在像的眼球上点珠,算是开光,挂在二路行条上,以祛邪魅。
灶神 俗称灶君、灶王爷、灶锅老爷、东厨司命等。在民间信仰中,他的地位还在门神之上。祭灶源于对火的原始自然崇拜,人以食为天,有灶火才能生存,正是由于这种属性,人们将灶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这就产生了对灶神的信仰。先秦以来,祭灶便成为“五祀”之一,按照《礼记·月令》所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秦时的孟夏,是指正月。祭灶的具体日期,历来说法不一,各地亦有差异。“祭灶”也叫“送灶”。西北乡旧时腊月二十三为“送小灶”,二十四为“送大灶”。灶王爷是与百姓朝夕相处的家神,监察着下界的一举一动。据说每年年终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民间情况。民间生活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王爷向大帝打小报告,就趁灶神饯行之机来贿赂,所以在他升天之时都要“送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灶案、锅碗瓢勺收拾得干干净净。剪纸为马,或者用芦蔑编匹马,并在马中间夹上一些大米、茶叶和蒿草,作为灶王爷和马一起登天的路粮。送灶仪式一般是在黄昏时候举行,祭灶人到灶房,恭恭敬敬地上香,摆上酒、菜和糖、果等祭品,有的人家还供猪头三牲,请灶王爷吃吃喝喝,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短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就将灶王神像揭下,和纸(蔑)马一起烧掉,灶王爷便随烟灰一起升天了。焚烧时,全家人都要跪拜叩送。到了除夕晚上,还要将送走的灶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接灶”。这时,要将红纸书写的“东厨司命府”和新灶王爷像放进神龛,两旁仍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新灶神入龛之后要放鞭炮,全家叩拜,以示虔诚。
财神 西北乡历来信仰财神赵公明的人较多,尤其是一些富户和商家,几乎都供奉财神的画像或塑像。其实,在晋朝的赵公明为死亡之神,明初赵公明才被说成是道教中的大神。大约在明代中叶前后,作于隆庆、万历年间的《封神演义》,编了赵公明成为专职财神的故事,此书尾声姜子牙祭坛封神,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在神灵世界中独掌司钱财一职。《封神演义》中有关赵公明的描写,正迎合了人们求财的心理。于是,民间纷纷请财神像,供奉财神爷。财神也被立庙祭祀,我县罗汉院、泰山寺等庙宇内都设有财神殿,香火颇盛。过去,西北乡还有“送财神”之俗,每年进入腊月二十前后,就有跑年(讨要)的主动登门送财神,先说一些“你家今年好,财神来送宝,五谷十分收,金银用不了”之类的吉庆话,接着用自带的浆糊,把财神像(有的是象征吉祥如意的葫芦图案)贴到了门头上,户主随以糕饼相偿。过年前后,户主为了讨吉利,常常把上门讨要的乞丐也称为“财神”。
祭祀是迷信行为。随着时代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及提高,民间祭祀家神之俗已渐渐淡化,尤其是在城镇,诸多的祭祀旧俗便自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