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陈船”小考》又一说(李世安)

 

最近《建湖日报》登载《“陆陈船”小考》一文,引起我对地方风物探研的兴趣,通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走访曾经营“陆陈”行业的耆老,方知大概。

 

 “陆陈”,源于一个历史掌故。相传汉代官员陆(贾)陈(平)曾负责过朝廷的粮食征集、平籴等工作,故为其交易粮食的商行被谓之“陆陈行”,为其运输粮食的舟船称为“陆陈船”。所以说,“陆陈船”与“陆陈行”有着内在联系。后来,人们把可以久藏的六种粮食,包括稻子、大小麦、大小豆、菜籽、芝麻等都统称为“六陈”,但习惯上仍写作“陆陈”。由于各地的物(特)产不同,除了粮食大宗外,其余“六陈”所指也有所不同,如西北旱地有把“蒜头”列入“六陈”的,也有把“红花”列入“六陈”的。古代建湖紧傍射阳湖,湖荡盛产靛草,靛草是沤制靛青的天然染料,这里的陆陈行即把收购靛草纳入业务范围,直至化学合成染料问世后,才停止靛草交易。

 

抗日战争前,凡城镇几乎都有陆陈行,有陆陈行就有专门从事运输粮食的陆陈船。陆陈船构造讲究,用得都是上等杉木,舱口有横板,两边有跑杆(板),大于一般船,内载量可达万斤以上,也有的达数万斤。两三年打一遍水油,保持缝口永不浸水。建湖自古就是稻鱼之乡,明、清两代,淮安府属六县唯“盐城产米”,而盐城又以东、西塘河两岸为主要产区,官府向朝廷缴纳的漕粮,多半出自其间。同时,驻淮安的漕运衙门还规定,盐城按定额缴足漕米外,每年还得为清河、安东、沐阳等不产稻米的县份,提供有价稻米十四万石,用以协济其完成漕米缴纳任务。加之这里水运交通便利,每到收获季节,各地粮商纷纷随陆陈船来到境内采购,因此,湖垛一带陆陈行业生意特别兴旺。据有关资料记载,抗战前,单湖垛一地经陆陈行销售的稻米,每年都达十多万石。当年西塘河畔粮行林立,多达数十家,陆陈船驻有几里长,在盐城八大镇中数这里米市最盛。日伪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后,通榆沿线城镇大都被敌占据,兴盛一时的陆陈行、陆陈船都自行停业。商家店户为使商品免遭敌人抢劫,便利用停业的陆陈船来代替水栈船,把货物都转移到船上,在敌后流动经营,既安全方便,又保障敌后商品供给,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陆陈船为渡江支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到了合作化时期,城镇户口船民被吸收到航运组织,农村陆陈船随船主入了社。在这大集体年代,我所在家乡的三河生产队,原有十几条搞粮食运输的陆陈船,因无力维修(缺木材和桐油),只留着两条供生产队卖粮和上河工装运粮草,余下有的大改小(改为罱泥划渣用的矮帮船),有的拆掉改作另用,人为地被损坏。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由于水泥船、铁驳船的大量问世,加上公路建设速度加快,陆上运输逐渐替代了水上运输,陆陈船这一历史产物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