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九龙口”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1987731日至86日,由江苏省生态学会牵头,联合省林学会、植物学会、动物学会、海洋湖沼学会、土壤学会、地理学会、环科学会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组织了九个学科十四位专家赴建湖县九龙口自然保护区(县级)作科学考察,论证建立九龙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探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供省、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设自然保护区决策时参考。经过专家们的外业考察和室内分析,获得了许多可贵资料,共写出专题报告五篇,完成地形图一幅,并提出了一些积极性建议,现综合归纳报告如下:

  一、“九龙口”地区地质地貌的发生发展及其评价

  江苏省建湖县九龙口地区位于东经119°35′,北纬33°24′附近,属于里下河古潟湖地的一部分,里下河低洼平原位于长江、淮河之间,西部有地势稍高的洪泽湖与高、宝湖群。中部为射阳湖荡,东部有数条古贝壳堤与现代滨海平原分开,成为封闭型的古海湾潟湖。

  里下河古潟湖大致经历了海湾—潟湖—淡水湖沼三个发育阶段。也就是说,古潟湖环境的遗存水体原来是海洋的一部分,后由于海岸带滨外沙堤发育,最终沙堤出露水面,形成积水的堤内洼地(并保留向海的通道)。这一部分被分隔的水域逐渐淡化,形成半咸半淡水,称潟湖。由于海岸继续向前伸展,湖水继续淡化,最后形成陆上淡水湖沼。里下河东缘的盐城、龙冈一带的古沙堤,据C测年,形成年代为5600-7000年间,相当于中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在沙堤西侧平原,地下埋藏的泥炭层(标高0.5米),146C测年为4480年,其藻类组成静淡水环境。可见,真正潟湖环境仅维持1000-2000年。在4000年前,里下河大部分地区已成为陆地淡水生态环境了。

  “九龙口”位于里下河古潟湖的中部,是一个湖荡沼泽地中九条河的汇合处。上游有六条进水河,下游三条出水河,下泄水经射阳河入黄海。中间有两个突出水面的滩涂岛,高程为0.7-1.2m,从岛上望,湖荡、草滩,河网相织,形成“九龙戏珠”的特殊壮观绮丽的地形地貌,不失美丽的苏北水乡原有的风姿。

  九龙口地区作为里下河古潟湖典型的地形地貌,保存如此完好,已不多见。专家们认为,保护好这颗水乡泽国的明珠,对科学研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对里下河地区的合理开发利用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二、“九龙口”地区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评价

  九龙口地区位于三市(盐城、扬州、淮阴)的四县(建湖、阜宁、宝应、淮安)交界处,里下河射阳湖的腹部,直径约5公里,原有芦荡10万亩左右。现大部分已被围垦。属建湖县“九龙口”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约3.5万亩,其中水面1万亩,滩地2.5万亩,仍保存完整,依水傍居的建湖县蒋营乡河北、河南、三合、荡东四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7000亩。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主要的自然资源有:

  1.植物资源   据建湖县环科学会吴鸿吉和我们调查,保护区已查明的挺水湿生植物有717种,沉水及浮叶植物 1021种,滩地陆生植物1325种,浮游植物3441种。

  挺水植物主要有二类群落,即以芦苇为建群种的芦苇群落和以蒲、菰混生的蒲菰群落,面积约2.5万亩,年产量约为2.5万吨。沉水及浮叶植物主要有三类群落,即以藻为建群种的轮藻群落,以丽藻为建群种,并伴有竹叶眼子菜和轮藻的混生群落,以黑藻为建群种,半伴有轮藻的混生群落。据初步实测估算,平均生长量约为15.86kg/㎡,年生产量(鲜重)约有10.6万吨左右。浮游植物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较多,分别为1012种和1014种,年产量约合鲜重9.6吨。

  又据两个乡(蒋营、恒济)11个村的初步调查,散生树木种类繁多,共有树种334262种,其中还有130年生以上的古银杏,60年生以上的皂荚树。

  2.动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好,食料富足,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据不完全调查,主要的野生兽禽类有60多种,珍贵禽类有白天鹅、灰天鹅、丹顶鹤等;飞鸟类9种,如白沙雕、湖燕、柴雀等;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5种,水獭、海猩鼠、黄鼠狼、豹猫、猪獾等。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贝壳类等四大类,约30多种,年产量10万公斤左右。另外,还有浮游动物,已发现的有2735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23种,枝角类3种,全湖年产量(鲜重)222吨左右。

  3.水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的集水面积6.7km2。占总面积的28.6%。全区有九条河(蚬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溪河、莫河、涧河、城河)交织于湖荡沼泽之中,湖水位变动在0.76-2.78m,常年平均水位1.1m左右,是一个大型滩地聚水过水性湖荡。

  根据湖荡水质分析,属重碳酸盐钙Ⅱ型,即Ca3.50 mg当量/升,Ⅱ94.78mg/升,水的总硬度相对来说比较高,但主要为暂硬水。由于水中具有较多的Hco3-,这对缓冲水中的CO2能力较强,能保持相对稳定的PH,碱度、盐度,甚至溶氧均十分有益。水体内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繁茂,具有净化水体的良好作用。因此,水质清澈见底,为鱼类和水生动物养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是水上旅游的好场所。

  不难看出,在不足25km2的范围内,保存着这么多的植物、动物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水资源。这已经表明,“九龙口”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动植物天然基因库。如果给予积极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将可发挥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建湖县政府于198511月正式批准成立“九龙口”自然保护区,这无疑是高瞻远瞩的决策,因为随着荡区人口的不断增长,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搞活,自然资源的经济承受力将愈来愈重。这些年来,湖荡区居民和外来渔民无限制地入湖张网捕捞,不管成鱼或幼鱼,上网就捕,据统计每年要从湖区捕捞10万公斤的水产品,形成只捕不养、越捕越少的局面。据了解,某些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水产品如河蟹、鳗鱼、鳌等,数量急剧下降,如这样继续下去,不要多久将荡然无存。原年产500万公斤以上的芦、蒲资源,由于只收失管,出芦期水位下降,致使芦柴长势弱,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部分村民受宝应、淮安影响,已开始局部围垦滩地,提水种藕和水生作物。这样势必会使自然——半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人为地演变为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彻底改变绚丽多彩、景色宜人的自然面貌,以致恶化生态环境,灭绝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是一条后患无穷、不可补救的道路。

  建湖县政府为了保护好这颗水乡明珠,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批准成立保护区后,集资30万元,在九龙口滩涂岛建有一幢古朴典雅的“九龙楼”(编者注:如今已改称“龙珠楼”)招待所,可供保护区管理和接待教学科研、旅游休憩的场所;初步拟订了保护区的规划和一套管理措施,购置了急需的设备等等;在体制上委托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代管,加强了领导。

  但是,由于该地区地处三市四县交界处,要管理好这个保护区牵涉到三市四县祖籍相传的捕捞习惯,矛盾较多;保护区的建设、人员编制、合理开发需要资金投入,县财力有限,力不从心;技术力量薄弱,对保护区的功能、规划和科学管理缺乏必要知识。因此,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迫切要求将县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受省有关部门领导,这样将会加快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

  考察组的专家们认为,建湖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是积极的,目标是把保护区建得更好,同时认为,江苏省现有自然保护区八处,有六处是森林自然保护区,二处动物自然保护区,不仅数量少、类型不齐全,总面积也远低于全国1.71%的水平。显然,这与江苏地跨三个生物气候带,湖泊、滩荡和海涂占地面积宽广这些特点不相符合。江苏湖泊、滩荡、江河等水面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很有必要增建水面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建湖县九龙口自然保护区具有里下河古潟湖典型的地质地貌和荡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动植资源,并且保存较为完整。因此,她可以起到如下多功能作用:

  1.保护里下河古潟湖遗存的地质地貌,作为世界和我国潟湖发生发展的佐证,为科学研究、教学提供永久性的天然实验室。

  2.保护和发展生物物种,为人类提供自然——半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本底和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为衡量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绳,为开发、繁育优良的动植物品种提供种质资源。可以相信,历史将会证明,在保护下的合理开发利用,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探讨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正确途径,避免盲目开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为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和提高荡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服务。

  4.提供城乡人民旅游休憩场所,以教育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将越来越受人们所欢迎,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

  鉴于以上认识,专家们一致建议,将建湖县“九龙口“自然保护区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定名为:江苏省古潟湖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四、对保护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了发挥保护区的多功能作用,就保护区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省政府应及早批准成立该自然保护区,并委托省有关职能部门成立该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制定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落实人员编制,逐年下达经费,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2.对保护区建设应本着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保护与开发利用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保护是从长远考虑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区在不影响自然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利用是可行的。但盲目开发势必导致破坏。当前更应注意保护,使动植物资源、水产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平衡,通过保护,为持续利用创造良好条件。

  3.自然保护区应按自然规律和与经济规律相结合,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使其达到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目的。

  根据九龙口的具体条件,专家们认为可以划分为水生生态、沼泽滩地生态、农田生态和小村镇生态四个系统进行规划,各子系统之间既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而在总体上达到相互促进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输出输入的协调平衡。

  水生生态系统,面积1万亩,目前资源丰富,而利用率低,为此,要大力保护和恢复发展水产养殖,尤其是珍贵鱼类、蟹、鳖、虾的放养。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其转化为商品经济资源,要适当调整水草结构,打捞劣草,引种鱼类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的草种,水面可保持一定数量的家菱芡实,并可发展莼菜生产,湖草和湖泥要还田,循环利用,防止湖荡向沼泽化方向发展。

  沼泽滩地生态系统,面积2.5万亩。目前以芦、蒲为主。该系统要在不破坏原有芦、蒲群落的基础上,在适当地段挖潭筑埂,埂上种植树木招引更多的珍禽、鸟类栖息越冬,并为鳖、龟、黄鼠狼等创造繁衍场所。同时,加强芦蒲管理,提高出芦期水位,以增加芦蒲产量和经济效益。

  农田生态系统,面积0.7万亩,是保护区外围的缓冲地带,目前以生产粮食、油料作物为主。为了既能达到合理利用缓冲区的土地资源,发挥保护、缓冲功能,又能为保护区周围群众提供足够的粮食和较多的经济收入,宜建立初级保护区和过渡区两种类型,初级保护区位于保护区的外围,即群众称老沤田,每部分土地一年一熟产量低,可以改造成林——藕——鱼、林——芦——鱼、桑——鱼等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即堤上种树、栽桑,沟里养鱼、鳖、虾,田里种藕、茨菇等,以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并起农田有害物质(化肥农药)的过滤净化作用。过渡区仍以稻麦为主,增加有机肥料投入,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提高产量,防止污染保护区的水质。

  小村镇生态系统,主要是蒋营乡的河北、河南、三合、荡东四个村和宝应县的水泗、安丰乡(镇)。从调查和检测资料看,目前乡镇工业尚不发达,还没有直接排污入湖现象。为了开拓湖区人民富裕之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十分必要,但应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芦蒲编织业、禽类水产品以及食品饮料加工,保护区外围禁止发展污染水质的工业。同时,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美化村镇,使村镇与保护区相映成辉。另外,临近保护区的村镇,要加快旧村镇的改造,发展一些适应开放旅游的基本设施,如商店、饭店、旅社等。吸引旅游者的资金,增加群众收入。

  4.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建设自然保护区重要意义的认识,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协同搞好保护区建设。

  5.对保护区及其周围群众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如减免一定的粮食征购任务,给予短期的经济补贴等;以使群众不因保护(近期内)而带来经济损失,否则保护和开发措施将难以实现。

  以上是一些粗浅设想,仅供进一步规划时参考。

    (以上附件,为李世安同志提供)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