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战时期苏中公学及《苏中报》社在苗庄小学的活动注(苗国成)
1944年初,著名的车桥战役在新四军一师粟裕师长直接指挥下,一举消灭了盘踞苏中与苏北、苏南根据地结合部的日伪顽敌,肃清了盐、宝、淮百里荡区日伪顽反动势力,宝应射阳湖荡地区,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后方。是年3月,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苏中军区暨一师师部,从东台三仓河地区迁至宝应的安丰西射阳办公。苏中党校、苏中后方医院、军工厂等机关单位亦随迁至射阳及安丰周边地区办公。
9月,苏中公学第一期三个队三百多人,从曹甸金吾庄来到苗庄小学。他们学习、吃饭都集中在教室。住宿一部分在教室,一部分在房屋较宽敞的苗国治、苗兰恩等群众家,炊事房设在苗一盛家和苗政权豆腐店。公学张校长、夏教育长在紧靠苗庄小学东山头苗仕章家的两间砖墙草盖空房子里办公。
他们发扬延安抗大的办学精神,在困境中学习,在逆境中磨炼。睡的是稻草铺,吃的是老红糙。中午青菜汤,早晚小咸菜。大地当饭桌,膝盖当学桌,泥地作坐凳。虽然条件差生活苦,但人人精神饱满,朝气蓬勃。他们行动军事化,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整理铺盖,给群众拎水扫地。从早到晚,除了吃饭,不是集中学习讨论,就是到野外进行实战演习。他们不分白天黑夜,还常常顶风冒雨,进行几十里路急行军训练,回来时一身泥,一身水,仍歌声嘹亮。他们为中华民族解放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着驻地的每一个人。由于当时敌我斗争形势极其严峻,苏中公学随着形势变化常常不断更换校址,当年冬天的一个风雪之夜就从苗庄小学迁走了。
1945年8月初《苏中报》社迁址苗庄小学,当时的报社来了五十多人,有的在苗政权豆腐店忙做饭,有的帮学生打扫、搬桌凳,有的将铅字盘、印刷机搬到教室里,教室便成了他们排版、印刷的车间。办公室设在教室东厢房,宿舍在西厢房,接着就夜以继日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他们不但出版《苏中报》,还彩印苏中画报,直到当月23日,宝应、兴化相继解放,他们才离开这里。
苏中公学和《苏中报》社在苗庄小学落脚办公时间虽短,但留给人们的印象极其深刻,他们纪律严明,对地方秋毫无犯,和苗庄群众亲如家人。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是留给我们苗庄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
为不忘中国人民那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不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为弘扬苏中公学和《苏中报》社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要和全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苏中公学:苏中区党委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战治国区级以上军政人才,于1944年初,在抗大九分校基础上创办《苏中公学》。粟裕任校长,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任副校长,新四军一师一旅旅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夏征农任教育长。设军事、政治等系,每期学习6个月,学员按班排连编制。在四、五月间,苏中公学人员,从东台三仓河地区陆续来到曹甸金吾庄集中。
《苏中报》:《苏中报》是苏中区党委机关报,粟裕任《苏中报》社党委书记兼社长,俞铭璜任副书记,林淡秋任总编辑。在报社工作的还有知名文学家、版画家赖少其、蒯斯曛等人。1944年3月,《苏中报》社随苏中区领导机关从东台三仓河地区迁到西安丰的崔渡村、吴庄一带办公。1945年春节前夕迁至西射阳崔庄南洋办公,8月迁到苗庄小学,9月迁到兴化县城。《苏中报》自1943年12月2日创刊,至1945年10月11日停刊,共发行270期,其中在宝应的安丰射阳周边地区发行185期,而且是在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关键时刻,其意义重大深远。它对团结人民,打击敌人,为苏中、盐阜、淮海地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苗庄小学:设在苗氏宗祠。宗祠原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四合院式古典建筑。1918年内设了小学,1944年办苏中公学,1945年印《苏中报》,1969年至1978年又增办初级中学。苗氏宗祠为地方公益,民族解放大业提供了基地,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