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心愿(王学言)

      ——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王氏宗祠)重建侧记

 

201343上午,建湖县委、县政府在高作镇长北村举行隆重的“建阳县(今建湖县,后同)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揭牌仪式,县长苏冬等四套班子领导、北京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主任王俊、空军少将彭彬、陆军少将杨正武和毛主席管家吴连登、原国家计委三线办主任王春才,中日友好医院王诗雅、盐城市党史办主任徐城生、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国栋等百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旧址前的广场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长北滩三槐堂王氏家族一千二百余人,同时为重建的王氏宗祠举行落成仪式及祭祀活动。整个仪式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盛况空前,令人瞩目。

  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王氏宗祠)旧址,从设想、规划、筹资到建设,牵动着社会各界方方面面众多人士的心。新复建的旧址,红墙黄瓦,飞檐翘角,墙高宇峻,势颇峥嵘。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仿古风格,成为苏北水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座革命纪念地与宗祠为一体的民间建筑,花费达200多万元,既不是政府投资,也不是上级要求,而是长北籍三槐堂王氏及社会有关人士自愿出资赞助建成的,她饱含着人们对红色革命纪念地的赤诚之心和三槐堂王氏后人缅怀列祖列宗的传统美德。  

一位跨世纪老人的多年企盼

  1941918日,建阳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1924年出生的原新四军老战士王俊,既是当年建阳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的见证者,也是旧址被拆除多年后盼望恢复重建的老干部。

  这位牵挂家乡的游子,从参加革命,随陈毅大军过江后,一直因工作太忙,未能回故乡。90年代中期,王老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回乡的机会才多了。故地重游,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王老回忆起17岁投身抗日, 1942315日在这里加入党组织的经历,依然热血沸腾,感慨万千。于是,旧址重建的愿望,一次次地牵扯着老人的心。

  从那以后,王老多次向省市县有关领导讲述当年老区人民英勇抗日、顽强击敌的亲历亲闻,呼吁他们关心旧址重建的问题。1992年,时任县委书记王智新陪同王俊到旧址(今高作镇长北村)视察调研。2007年,时任县委书记曹友琥陪同王老先后两次调研。2011年春季,在王老的倡导下,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建湖分会160多名在京老干部联名向建湖县委致函,建议旧址重建。县委书记张礼祥当即批示,要求县党史办、高作镇等部门联合调研,拿出重建方案。所有这些努力,为旧址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1216日,年近90的王老再次从京城回到故乡建湖。他召集乡亲王爱槐、王亚军(阜宁舒恒集团)、王静(大丰大奇集团)、王观留(建湖县国土局)、时庆海(建湖法院)等,也包括笔者,在县城湖畔居茶社商讨旧址重建事宜。首先成立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筹建委员会,并明确分工,他自己亲自担任顾问。要求笔者担任筹委会主任,王爱槐负责财务工作(后任筹委会副主任)。关于资金问题,王俊明确提出:旧址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建湖籍有关人员捐资,从自愿出发,不强求,不摊派。王亚军、王静两位高作籍企业家当场表态,愿出巨资赞助。县国土局王观留负责完善旧宅基使用手续。不久,高作镇人民政府、高作土管所、村建中心、长北蒋王村联合向县国土部门打报告,要求恢复重建旧址。

  所有的努力,与王老多年来呕心沥血,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后来人们评价说,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的重建工作,没有王俊老人家的鼎力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自发捐资,为旧址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

  “湖畔居”会议之后,筹建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努力工作,认真贯彻王老的谈话精神。首先编印《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筹建工作简报》,介绍重建工作的意义和做法。一份份带着期盼的简报从建湖寄出,飞向四面八方。简报的发出是筹资的关键之举。

  阜宁舒恒集团王亚军、吴金梅夫妇率先行动,向筹委会捐出第一笔善款10万元,并主动与在外的王氏宗亲联系,仅一周时间,就收到20万元捐款。时隔十多天,年届88岁的王老打来电话,他们全家商议向旧址捐款10万元。30万元资金到账,筹委会负责承建的同志信心十足。接着,捐款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汇来,其中的典型和温暖故事也层出不穷。年逾古稀的王斯兰女士,丈夫去世多年,为了对旧址重建表示一点心意,她与女儿马建新决定捐款5万元,母女俩亲手把钱送到管财务的王爱槐手上。年逾80的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王冠庭教授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2万元;原上海远洋公司党委书记、退休干部王观元,先后两次捐款31000元;毛主席管家吴连登专程到现场察看建设工地,并现场捐3000元;咸清是从高作走出的巾帼企业家,她在京城拼搏十多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当她得知王老热衷于旧址建设的消息,携丈夫、儿子驱车千里从北京来到故乡,并当场决定旧址灯光全部由她赞助(实际总价值十万多元);空军少将彭彬、陆军少将杨正武,专门从北京、天津汇款,以表示对旧址建设的一片心意。接着,王老又先后发动儿女、儿媳、女婿共6次向筹委会捐资计34万余元;王亚军3次捐款25万元,王奇两次捐款20万元。身居日本的王伟,得知旧址建设的消息,专门请居住在上海的父亲王学贤汇来2万元,以表赤子之心。年逾86岁的农民王学才,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拿出1000元;靠干体力活维持生活的农民王加龙拿出1000元;王观亮家庭经济困难,但出于对旧址建设的关心,从青岛汇来2000元;退休干部王观祥是常年患病的老病号,从企业退休后生活非常困难,但为了支持旧址建设,省吃俭用捐了2000元;患癌症手术多年的王桂田老人,不但发动亲友捐款,自己还身先士卒两次捐款10000元。原国家计委三线办主任王春才,上海高校招生办公室原主任王春颖,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王涛,县生资公司退休干部王春煦不遗余力,都捐资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捐款高潮迭起,在外经商人员王斯国、王观启、王斯荣、王大庆、王国生、王国祥和机关工作人员王加林、王观斌、王爱槐、王强柏、王观留等100余人献上爱心,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喜人局面。据准确统计,整个旧址重建捐款高达160万元(不包括灯具,新状元桥由县水利局承建,建县路及广场南半部地面浇筑由高作镇政府承担建设,共20余万元资金)。

文化打造,牵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心

  旧址重建工作能否发挥精神意义与历史价值,打造旧址文化氛围是关键。为此,组织者们也想尽了办法。首先是旧址门匾由谁题写,它关系到旧址的份量轻重。笔者与有关人员于20121015日向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陈宗彪同志请教,热情的陈老听了我们的构想后,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全力支持你们,只要我能办到的,坚决相助。”陈老的一席话,增添了我们的信心。于是我们提出,想请新四军元帅子女题写“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门匾,陈老当即想起了刘少奇、陈毅之子,并答应联系。20日陈宗彪打来电话,他已与陈毅之子陈昊苏秘书联系,他说,如要陈会长(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题写馆名,必须要建湖县委致函。高作镇党委书记苗志清得知后,请求县委,得到了县委葛书记的支持,葛书记当即叫苗书记起草致王俊和陈昊苏函,亲自修改后,交付打印,苗书记打电话通知笔者去县委办取信。信寄出后,笔者打电话告知振兴盐城咨询会主任王俊。王老哈哈一笑:“陈昊苏是我的老朋友,没关系,我请他写。”仅几天时间,陈宗彪就收到陈昊苏秘书用快件寄来的陈昊苏书法作品,《建湖日报》还专门为此发了消息。这件事办妥了,我们兴奋不己。

  王老在京城,威望极高,颇受社会和各界领导尊重。朱镕基总理称王老是老领导,李岚清副总理与王老称兄道弟(亲家)。旧址广场前纪念碑碑名请谁题写,笔者发信息给王老,王老二话没说,立刻决定请周克玉上将题写。于是他打电话给周将军。当时将军正患病住在301医院,饮食全靠鼻饲,按理说,将军是谢绝题词的,但他接到了王老的电话后,欣然同意题写。王老不过意,特委托空军少将彭彬专程前往医院探望,将军带病写下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纪念碑”计1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随即由彭将军通知王老秘书赵书平取回,当日赵秘书用快件寄回建湖。县有关方面得知消息后,都为周克玉将军的精神所感动。

  旧址门前东侧“铁的新四军”由赖传珠之子赖小鹏题写,西侧“建设为人民”由王俊王老题词。

  上海交大王冠庭教授,是位业余书法爱好者。笔者作客王教授家时,提出请他题写“王氏宗祠”匾额,年逾八旬的王教授二话没说,他要我过几天去取。后来王教授的保姆说:“王教授为了写这四个字,整整在家里练笔两天,写了几十张‘王氏宗祠’。”老教授认真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

  旧址内内外外的文化打造,可以说是惊动了社会各界。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的陈宗彪主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后3次到旧址现场调研,4次与建湖县文史委员、党史办的同志磋商纪念馆图文展出定位。为了拿出脚本,2013年春节,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而陈主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独自一人关在小旅馆的斗室里起草脚本。他这种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深深打动筹委会全体工作人员的心,也为旧址纪念馆如期展出奠定了基础。王观亮,这位写了一辈子文章的“老秘书”,为王氏宗祠内文化打造殚精竭虑,勤勤恳恳,不讲报酬,不讲条件。为了赶时间,他虽在青岛打工,但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完成了万余字的王氏已故英贤人物传略介绍和王氏部分杰出人士简介,纪念馆内的楹联大部分也出于他之手。

  整个重建工作,也耗费了建湖县政协文史委员的心血。年近八旬的县政协文史委员张万康,身体虚弱,但他以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帮助设计版面,先后达2个多月时间,仅往返新天地广告公司(家距广告公司约3公里)就达数十趟,全是以自行车代步,还先后深入现场拍摄大量的照片,又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照。原县卫生局党委副书记许兆广主动为纪念馆展出把文字关,夜以继日加班加点,默默奉献长达1个月时间。李世安家住建阳镇,距县城十多里路,且年事已高,但只要纪念馆需要他,不管刮风下雨,随喊随到,为纪念馆展出提供了很多历史资料和依据。这位被称之为“建湖文史第一笔”的老人,先后深入高作农村采风,写出多篇具有重要文史价值的文章,使纪念馆又增添了几分秀色。凌炳奇是县政协文史组组长,他特邀请多名县内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为纪念馆内两侧碑林提供书法作品,为纪念馆题词。还有金之愚、金学桂、朱明安等政协委员,他们都本着对旧址文化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旧址文化打造建言献策,非常难能可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