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韩庄(彭淑玲)
从县城建宝路往南走,在盐淮高速出口处的南边,会看到一座标着沈扬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建筑。这里原来是一个叫沈韩庄的自然村落。沈韩庄的历史是从一个类似于传说的故事开始的,这个故事已经在村庄里世代相传了许多年。
明代有一位年轻女子,带着刚会走路的儿子,飘零到同德圩畔安居生活,老辈人只记得这孩子姓沈。同德圩是一条绵长的人工大堤,在明代就有了,像范公堤一样,早年用作御灾防涝。到了天启年间,沈姓后人中出了一个叫沈汉的书生,字天河,又名书樵。他少年失父,事母至孝,于顺治五年戊子科省试中了举人,后迁至盐城城隍庙处;又于顺治十五年京试获中戊戌科进士,吏部两授黔地刑官。他为官刚正不阿,后因裁缺罢归,乡居直至终老。也许是因为进士公沈汉的原因,沈韩庄原来叫沈汉庄,光绪《盐城县志·舆图》中记载的就是沈汉庄。《建湖县志》云,其后有韩姓人家迁入。韩与汉为一音之转,遂衍称为沈韩庄。
同德圩中间的沈韩庄,依河而建,一条古老的八格弯河,将庄子分成了南北。河上有五孔桥,对准五孔桥的叫中心巷。三横四竖的巷道布局,如同棋盘。庄子有一条市井气息浓郁的街,没有具体的名字,当地人称小街。小街上有豆腐店、磨坊、南北货店、浆洗店、银匠店、炕坊等,豆腐店竟然有三四家,掌柜的多半是沈姓人家。那做豆腐的黄瓜水,是可以用来洗衣服的。沈韩庄有俗语云:沈韩庄等黄瓜水——先让紧房头。早年有中药房,用的应该是掌柜的名:赵云仙。店名中就有中草药的仙气。有朱兴和、钱余庆的果馓店、烧饼店,小街上的澡堂为沈玉生家经营的裕丰池,清末民初就有了,只对男人开放。每到冬天,四里八乡的男人都来这里洗澡。小街上的麦芽糖是小有名气的,有十几家做这样的生计,他们走村窜户,十乡八村的人都知道。
庄东南有福源庵,明清时期建的,三面环水,有前殿、正殿和东西厢房。院内植有银杏、石榴、桂花等,与缭绕的香烟,共同营造着古刹的气韵。红色的庭柱上,有这样的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着善事,天知地鉴鬼神惊。五更天的时候,小街上有钟声回荡。福源庵除了香火收入,还有三十亩福田,僧人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庵规非常严格。这样的一处世外之地,陆续地毁于战火以及解放后的政治运动。庄西南早年有池塘,植着荷花。
沈韩庄,曾经作为梅塘乡政府的所在地。梅塘乡是荡东区的一个小乡,不大的荡东区有十三个乡。梅塘二字,取自梅兰河的梅,塘河的塘。梅塘乡正处于梅兰河与塘河交汇的地方。庄子的中间,有沈氏宗祠,宗祠背后就是五孔桥。宗祠曾经作为梅塘乡政府的办公地,1942年做过乡村小学,由村里的王德香、夏汝甲等人发起,用的是宗祠的前殿和西厢房,当时的群英中学还送来了一些书桌。抗日战争时部分毁于战火。
早年有沈韩初中,1998年停办。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有沈书泊先生,1957年考入郑州大学,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
说到沈韩庄,最后特别想提一个人,他叫潘泽,安徽舒城县人,皖南事变后随新四军来到盐城。为了革命,常年在荡区奔走,做的都是与死亡打交道的工作。因缺医少药,眼疾发作后双目失明,无法跟随部队转移,被留在村子里。文革时受到迫害,后被当年的战友知晓,得到了相对的照顾。老辈的沈韩人永远记得,当年日寇逼着村民交出潘泽的时候,他毅然挺身而出,引走敌人,以他的机智与果敢救下了所有无辜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