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十八团”杂技的初始阶段
在初始阶段,“十八团”的杂技节目几乎都来自地方体育游戏。古代盐民生活极其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劳动之余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娱乐。只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大祭的时候,盐民们才乘机搞些体育游戏活动。此类活动不但含有娱神祈福的良苦用心,而且可以藉此激励人们生存的信心和勇气,后来渐渐带有竞赛的性质,通过游戏活动来比试体力与技巧,十足体现了“十八团”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因为活动是祭祀性的,所以人人都把参加活动视为不可推卸的神圣义务。只要有人提倡,众人便纷纷模仿,由此不断充实,不断提高,逐步形成风气。活动项目主要有摔跤、投掷、举重、赛跑、拔河、拳斗、爬杆、走索、秋千、游泳、射箭、钓鱼、放风筝、踢毯子、踩高跷、打扁担、抛绣球、变戏法等,这些也就成了“十八团”早期杂技艺人的表演节目。
“十八团”的杂技节目来源于民间,植根于生活,每一个节目都由一系列特殊的技巧动作组成,而这些动作都可以从“十八团”人民生产、生活中找到它的来源和依据。如《爬杆》的原型就是爬树。“十八团”早先地处海边,不时有海潮来袭,一旦潮水泛滥,又无高地可去,人们只好爬到树上暂避一时。无法爬树的老人与小孩,会被人们安置在筐篮里,悬吊在大树上,后来就演变为《三上吊》的杂技节目。再如《走索》,来源于系绳过河。“十八团”地处水乡,外有塘河环绕,内有不计其数的河沟港汊,交通极不方便。为了过河,除了游泳之外,人们便将长绳拴系在两岸的大树上,在绳上或攀或走,彼此交往,这样就产生了《走索》的杂技节目。源于“十八团”的建湖杂技节目,不论是扔球、串芦蓆,还是打扁担、耍坛子,无一不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而成。
“十八团”杂技的初始节目中,还有从模仿上古先民的战斗生活而来的“角抵”一项。在历史上,“十八团”所在的盐阜大地属淮夷地,东边的黄海及其滩涂“可渔可牧可盐”,自然资源丰富,是各个部落的必争之地,因此这里的掠夺与反掠夺的争斗时有发生,由此便产生了孔武有力的杂技项目《角抵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