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湖杂技与汉唐百戏

杂技是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以各种技巧、技艺取胜,俗称“杂耍”或“把戏”,宫廷则称其为“百戏”。汉唐时,“十八团”把戏已走出盐区并开始在宫廷演出,声誉颇佳。

汉初,包括“十八团”在内的苏北沿海一带,煮盐业十分发达,朝廷在各盐场设置了行政官吏——盐铁官,负盐业主管之责。到了汉代中期,运输业与商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少富商巨贾被吸引到盐区来,从事盐业运销活动。他们在盐场耐不住寂寞,需要寻求精神上的享受,就把观看杂技表演当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每年春秋大祭时才举行的杂技表演,当然远远不能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于是有些擅于此道的穷苦盐民便干脆当了专业演出的杂技艺人;一而十、十而百,专业杂技队伍越来越壮大,技艺也越来越纯熟、精湛。盐官与富商们淡季回到京城或其它都市,逢人便推介“十八团”的杂技,有的甚至把“十八团”艺人带回去,在大都市的乐棚里表演。后来,连宫廷里也把他们召去,封为“象人”,专为皇家演出,还不时用以招待域外使节。至今,杂技界还有人称“十八团”的象人是他们的祖师爷呢!

杂技艺术在汉代已有很大的发展。从宫廷中人到市井百姓,都把观看杂技当作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他的《西京赋》中生动记述了当时杂技演出的盛况。他用了三百多字,描述角抵、扛鼎、寻、冲狭、硬气功、跳丸、舞剑、走索、吞刀、吐火以及诸多幻术表演的精彩场面,观众一直看到“众变尽、心酲醉”(演出结束了,心情还陶醉在艺术享受之中)才尽兴而返。在“十八团”杂技艺人进京表演的节目中,就有寻(爬杆、顶杆、夯杆)、走索(走大绳、走钢丝)、跳丸(手技)、冲狭(钻圈)、弄碗(顶碗)、舞狮等,它们至今仍是建湖杂技的保留节目。

严格地讲,汉唐时的“百戏”并非专指杂技而言,它还包括“散乐”(非官方的音乐、舞蹈类节目)在内,毋庸置疑的是杂技确系百戏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若无汉唐百戏的繁荣,就不会有杂技艺术的大发展。“十八团”艺人从乡村走进都市,从民间走进宫廷,对建湖杂技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