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湖杂技与地方戏——淮剧
建湖是淮剧之乡。淮剧的前身是门叹词和香火戏。淮剧的兴起,推动了建湖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反之,杂技节目里的许多绝活,也常常被运用到淮剧表演中去。
如前所述,古代的百戏是乐舞与杂技表演的总称。直到宋元以后,由于百戏内容日益丰富,演员分工越来越细,节目的门类也越来越多,各类项目才开始有了自己的专名,百戏一词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即使这样,杂技与戏曲仍然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湖杂技与淮剧尤其如此。
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文做武打造诣颇深的淮剧演员中,有不少人是从学杂技开始,转而再学戏文的。如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马秀英的父亲马麟童,在建湖石桥头骆家杂技班学了一身武艺后,才登上淮剧舞台唱戏,后来竟成为淮剧中马派老生的创始人。早期的淮剧演员包括很多唱香火戏的艺人,都曾经兼学过杂技,有的甚至身怀绝技、出手不凡。建湖淮剧老艺人谢长生、王学武在演《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一剧时,都能爬上立于台前的高杆,做出许多惊险的高空动作,与杂技演员的表演并无二致;徐长山在《滚灯》一剧中,头顶一摞瓷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点灯,然后钻桌、上凳,做出“劈叉”、“倒立”,“乌龙搅柱”等高难动作,也是典型的杂技表演;吴大耳子演《小打瓦》,运用硬气功,光头能撞碎七八片瓦。至于能在舞台上耍盘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耍扇子的淮剧演员,更是多得不可胜数。他们根据剧情的需要,把杂技动作有机运用到自己的戏曲表演中,很受淮剧观众的欢迎。
杂技动作在淮剧表演中的有机运用,既增强了淮剧艺术的观赏性,提高了淮剧演出的上座率,又反过来有效地普及了杂技,推动着建湖杂技的发展与繁荣;而杂技演员也开始虚心地学习淮剧演员的台步、身段、眼神,使杂技表演更加富有美感,有时甚至还编出一定的情节,大大增加了杂技表演的趣味性。
建湖的杂技与淮剧,从来就是这样彼此借鉴,相互促进,有时甚至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程度,难怪人们都说它们是建湖地方文化百花园中经久不凋的一对并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