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建湖杂技在国外的传承

 

清代,苏北庙会盛行,“十八团”的杂技班经常应邀赴会演出气功、顶技、蹬技、飞叉、杆子、爬杆、走索、舞狮、马术、戏法等节目,不仅动作难度较大,且已讲究服装、道具的运用,注意造型的优美。从康熙年间起,“十八团”每年都举办马戏会,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为期半个月之久,会址设在古基寺(今庆丰、近湖两镇交界处)。届时,流散在外地的“十八团”杂技艺人一律返回原籍,参加演出。全国各地也有不少杂技艺人和杂技爱好者前来,或观摩、或投师。那真是群英荟萃、各显其能,观者如潮、盛况空前。此项活动,一直坚持至上世纪30年代日寇侵犯盐阜区才告中止。最后一届马戏会的会长是“十八团”朱家班的领军人物朱锦堂。

到了清代中叶,“十八团”杂技班已发展到二十多个,足迹遍布沿海各省,声誉则远播大半个中国。

清末,国门渐开,欧美及日本杂技团体渐次来华,在几个沿海城市演出;建湖杂技艺人也开始出国献艺,尤其在东南亚各国最受欢迎。出国最早的是“十八团”高、朱、沈三家。高家祖代从艺,代有传人,传至高同宝一代时,高家已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杂技世家之一,从中走出近二十位杂技高手,组成“中国大天球马戏团”,长期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演出,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尔后高金文组织的“中国马戏团”在国外也大出风头,当地报纸说它“可与英国海京伯大马戏团媲美”。朱氏是后来居上的杂技大家。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无锡看过朱家班的演出,看后赞不绝口,当即将随身佩戴的一根红绒索摘下,赏赐给朱家,以示褒奖。自那以后,不少人慕名来投朱家杂技班。朱家班日益壮大,甚至被同行们誉为“朱半帮”,也成了最早走出国门的杂技班之一。另外一个是沈家杂技班,掌门人是寡妇沈二娘,在杂技界人称“穆桂英”。她带着女儿、女婿到南洋组建“中国第三马戏团”,也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

到了民国初年,建湖杂技艺人出国的更多了。中外杂技的广泛交流,为建湖杂技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如肢体运动、化学幻术、自行车技以及各种驯兽表演等等,而且在伴奏中开始出现了鼓、号等西洋乐器。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