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农业农村

 

  全县耕地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54年,达106.7万亩。到1987年底为91.41万亩,2003年为64.83万亩。(《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区域环境人口》)

  

  1989年,建湖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县粮食总产最高的年份,夏粮200724万吨,秋粮200845万吨;单产最高的年份,夏粮2008年每公顷5834千克(亩产389公斤),秋粮20029121千克(亩产608公斤)。(《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大事记》及《农业》)

  

  全县棉花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1984年,达1.22万公顷(18.3万亩);总产最高的年份是1983年,达1.32万吨,单产最高的年份是2004年,达每公顷1499千克(亩产97.8公斤)。(《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全县油料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2005年,达6438公顷(9.66万亩),总产最高的年份也是2005年,达1.75万吨,单产最高的年份是1982年,达每公顷3285公斤(亩产219公斤)。(《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全县第一个水稻亩产过千斤的农户是辛庄(今宝塔)张必胜户。1952年该户在自己的沤田里,实现水稻平均亩产1042斤。是年1112日,建湖县人民政府发文介绍其水稻丰产经验,并命名其为全县水稻丰产模范户。(《建湖县志·大事记》)

  

  全县沤改旱最早的试验点,是1953年冈西区张荡农业社。大面积的沤田回旱、一熟改两熟的工作,1964年全面推开。(《建湖县志·大事记》、《农业》)

  按,建湖境内过去因地势低洼,无力抗御水灾与卤水倒灌,耕地常年积水泡沤,劳动强度大,产量低,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为主的情况下,无法成功进行沤田回旱。全县最早的沤改旱试验在全县最早成立的农业社进行,这并不是偶然的。随着全县农业合作社的大批建立,到1960年回旱面积达20万亩,占当时沤田总面积的36.68%,其间虽然走过一段弯路,但随着生产条件的改进,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到1971年底,全县所有的老沤田全部回旱成功。从此,一熟水田全部变成一年两熟的轮作田,全县农田复种指数大大提高。

  

  19558月,全县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建湖县志·大事记》)

  

  50年代初,境内农民开始试用氮肥硫酸铵,俗称肥田粉。到1952年,全县总的供应量为172吨,但当时大多数农民对化肥能肥田增产持怀疑态度。到1955年使用氮肥量下降为73.8吨,施用面积1.5万亩。使用氮肥量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达12.5万吨,总量是1955年的1690倍。(《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1956年,建湖县良种畜牧繁殖场首次从上海、浙江引进黑白花奶牛10头,每头日产鲜乳15公斤左右。与此同时单庄畜牧繁殖场将本地5头水牛改良,使之成为乳役两用。(《建湖县志·农业》)

  

  1956年,建湖县在秉文农业社(今钟庄)设立水田测报点,在高作设立麦田测报点,负责对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的水稻螟虫等进行观察,此为我县首次建立的病虫测报站点。(《建湖县志·农业》)

 

  195812月,在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国务院授予建湖县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称号。这是建湖县首次获得国务院嘉奖,当然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嘉奖更多的是掩盖了全县大跃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在此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建湖县困难相当突出,至1960年初,盐城地委最终对建湖县委领导班子作出重大调整。(《建湖县志·大事记》)

  

  1958年,建湖干群发明了一种用绳索牵引的绞关犁,大大减轻了沤田耕地的劳动强度,后在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支持下,改制成电动犁、机动犁,并很快在全县及邻县沤田集中区域推广。(《建湖县志·农业》)

 

  1963年,县内开始使用人力脱粒机,效率较牛打场脱粒方式提高1.5倍;1965年,开始使用工农—700型脱粒机,用S195柴油机12马力或相当功率的电动机为动力,工效大大提高,从此逐步改变人工脱粒的方式。(《建湖县志·农业》)

  

  全县生猪饲养量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达66.3万头,年末存栏量最高的年份是1976年,达34.62万头,年内肉猪出栏量最高的年份是1996年,达41.54万头。(《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1978年起,建湖县农科所、庆丰乡农技站与南京农业大学协作,在杂交稻三系提纯复壮上进行技术改革,独创“三系七圃法”繁育技术,在全国率先较好地解决了杂交水稻种子退化问题。(《建湖县志·农业》)

  

  19871217日,建湖县庆丰乡董徐村“董徐生态村建设与研究”课题通过国家鉴定,董徐村成为盐城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村。(《盐城市志·大事记》)

  

  1987年,全国第一个民办杂交稻研究实体——庆丰杂交稻研究所成立,该所拥有60人组成的科技队伍,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并且承担全国部分种子公司经理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实习、培训任务。(《建湖县志·农业》)

 

  199210月,建湖县首届农副产品交易会举行,历时3天,200多名县内外客商出席,达成贸易项目80余个。(《建湖县志19862008·大事记》)

  

  全县家禽饲养量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达2923万只,年末存栏最多的年份也是1996年,达1243万只,年内出栏量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达1704万只。(《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全县最大的家禽炕孵基地是上冈镇南庄村。(《建湖县志·农业》)

  

  全县桑园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93年,达3507公顷(5.26万亩),但到1999年仅剩505公顷(0.76万亩),到2008年底实有672公顷(1万亩)。蚕种发放量、蚕茧总产量最高的均为1995年,分别达到8万张、2366吨。(《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