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水利

 

  建湖境内最早的捍海堰(又名常丰堰),始筑于唐代宗大历3年(768)。常丰堰北起阜宁沟墩,经县境草堰口、上冈,南至大丰大团,长70公里。

  按,其具体位置今已无从考证,疑当为宋范公堤所依。其时淮南东道黜陟使李承屯垦射阳湖,遂请筑捍海堰以障海潮,并在今县境构建内河水系。(《盐城市志》、《建湖县志》之《大事记》)

 

  境内最重要的捍海堰是范公堤。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奉命更筑捍海堰,征工4万多人,经近4年努力,修起南北长90.5公里的大海堤,后人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称之为范公堤。

  按,今境内一段为其北端之一部分,遗址即原通榆公路,亦即贯穿上冈、草堰口境的老204国道。

 

  建湖最重要的河流——西塘河,亦称建湖母亲河。

  按,西塘河,早期名为神台河。纵贯县境中部,源自兴化沙沟镇附近的谢家荡,南经下官河、上官河、卤汀河,抵兴化、泰州,衔接长江;向北流经盐都大潭湾、南莘野,入县境黄土沟,经沿河、颜单、近湖、钟庄、高作,在宝塔镇境与北塘河会合,至永兴集入射阳河,东归大海。沿途东接盐河、黄沙港,西联盂兰河(梅栏河)、建港沟,全长63公里,河底宽5090米,真高-3.5米,堤顶宽8米,真高4米。其唐桥至神台庄段,系明万历20年(1592)兴化知县欧阳东凤所督开。清康熙40年(1701)、乾隆9年(1744)、民国18年(19293次重浚。建国后,1958年冬、1972年冬两次拓浚,总土方达160万立方米。(《建湖县志·水利》)

 

  建湖东部最重要的河流——串场河。

  按,串场河是里下河地区与沿海垦区之间纵贯南北的一条人工河道。南起海安县三里闸与通扬运河相接,北至阜宁县城与射阳河沟通,全长180公里,河口宽2060米,建湖境内从大潭口到七里庵长18.3公里,至草堰口为19.17公里,河口宽30米。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疏浚。乾隆3年(1738)疏通至射阳河。(《建湖县志·水利》)

 

  建湖最重要的入海水道——黄沙港。

  按,黄沙港源于东陈堡附近的西塘河,向东流经石桥头、上冈镇至黄沙堆流入射阳县境,至黄沙沟注入射阳河,全长66.6公里,境内长30公里。黄沙港是承泄上游兴化、宝应等县客水并汇集境内雨水入射阳河归海的主要骨干河道。民国22年(1933)由马玉仁、刘启佑等发起、组织,成立浚治黄沙港协进会,参用征工办法疏浚黄沙港,历时3年完成工程。其时,黄沙港西起上冈镇与串场河相连,东至射阳河,全长45公里,河口宽30米,民国24年建黄沙港闸。建国后,国家数次整治黄沙港,最大的一次是7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拨专款1600多万元,由盐城地区组织实施。第一期工程于197111月开始,19722月结束,由东台、大丰、盐城、建湖、阜宁、射阳、滨海等7县承担,共动员民工18.5万人,工段从上冈西郊铁屎湾附近的串场河起,向东至射阳黄沙沟止,全长46.4公里。第二期工程于197211月开始,12月结束,由东台、大丰、建湖、盐城4县承担,共动员民工6.3万人,工段全部在境内,东起上冈,西至建湖县城东北郊东陈堡与西塘河相接,全长20.2公里。拓浚后的黄沙港,底宽7090米,底真高-3.5米,堤顶宽15米~60米,设计排洪流量250立方米/秒,为建国后县境内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湖县志·大事记》、《水利》)

 

  40年才开挖成功的运河——通榆运河。

  按,通榆河南起南通任港,北至连云港赣榆,长达380公里,沟通长江、淮河下游水系。工程动工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195811月至19593月份,先后由阜宁、建湖、东台3县出动民工14.4万人,开挖东台富安南侧至阜宁县城段,计划方土6557万立方米。后因“大跃进”、“瞎指挥”,少数干部强迫命令,多数民工不堪重负,加之粮草不足,曾发生累死、饿死人现象,工程仅完成土方2834万立方米,即中途夭折,留下的是一条不规则、不成型的废河。县境内从大潭口至友谊河,纵贯上冈、冈东、草堰口三地,长17公里,底宽为5米、15米,位于串场河东2公里左右。直至上世纪8090年代,在盐阜等地干群的强烈要求下,通榆河工程再次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9911月,县成立通榆河工程处,在盐城市统一组织下,实施通榆河拓浚工程。境内工程以黄沙港为界,分南北两段实施,南段1997年下半年组织征地拆迁,1998年完成拓浚;北段1998年下半年组织征地拆迁,1999年完成。重新启动的通榆河开挖工程,全线实行机械化施工,完成土方450万立方米。境内通榆河河口宽为120米,上冈镇区段河口宽150米。(《建湖县志·水利》、《建湖县志(19862008)·水利》)

  附,王春瑜《通榆河记事》:早春,桑梓友苗德清先生来访,拟立通榆河纪事碑,详述原委。余闻之觉甚善,乃挥笔撰碑文曰:盐城汉时称盐渎,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势低洼,形若锅底,旱时汲水甚艰,涝时排水尤难,故历代水旱频仍,地瘠民贫。清道光时林则徐关心民瘼,亲至盐城主持修河,囿于时艰,难成大业。新中国建立后,政府虽重视水利,终因规划不力,财力匮乏,苏北水、旱灾仍迭发,一九五四年大水,千里绿野顿成泽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盐城人民即痛感兴修通榆运河之必要,至八十年代,省市政府更深知发展经济,通榆河乃命脉也。经时任江苏省副省长陈克天多方奔走呼吁,国务院于一九九一年批准工程立项,复经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王俊鼎力支持,获日本一百一十五亿贷款,使兴修通榆河最困难之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几经寒暑,南起南通九圩港,北达连云港赣榆县之通榆河工程,于一九九九年告竣,全长四百一十五公里,流经盐城境内二百一十三公里。从此引长江水入通榆河,对苏北饮水、灌溉、排涝、航运等,厥功至伟,民皆颂之。赞曰:大河流淌,碧水天长。先民宏愿,终成华章。前贤大德,后世毋忘。风正帆悬,前程辉煌。庚寅孟春公元二○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日方115亿贷款为日元,《王俊情怀》一书记为123亿日元——编者注)

  

  民国78年(19181919)上冈地区设有水文测报站,记录和保存了此间的降水资料。是为县境最早设立的水文测报站,所获资料也是按照现代科学方法保存的最早的降水资料。(《建湖县志·科学技术》)

 

  19546月下旬,盐城专区在上冈设立第一个国营抽水机站,负责建湖县永丰乡、射阳县范坝乡等7个乡8000多亩稻田排灌任务。

  按,《建湖县志·水利》记在是年4月,并记成立于县境草堰口南杨巷,1955年春,站址迁至上冈镇通榆公路桥南。1957年春,该站划分给建湖、阜宁、射阳3县,建湖县设立上冈抽水机站。此据《盐城市志·大事记》、《中共建湖县地方大事记》。

 

19576月,建湖县第一座电灌站在近湖高马乡建成,时有电动机3台,共40千瓦,配有水泵3台,其中12英寸2台、10英寸1台。使用建湖小电厂电力灌溉农田5300亩。到1977年,全县已基本实现排灌机电化。(《建湖县志·农业》、《水利》)

  

  建国后,最严重的旱灾出现在19946月中旬至8月中旬,连续高温无雨,累计降雨量135毫米,累计蒸发量达485毫米,全县水稻普遍减产3成以上,棉花减产4成以上,水产品减产8000吨,死畜300头,死禽100万只,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建湖县志(19862008)·水利》)

  

  黄水夺淮前,境内最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海潮倒灌。黄水夺淮后,境内最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境内相传最严重的洪灾,是民国20年(1931)夏秋大水。其时,淮河、运河水位猛涨,洪泽湖大堤多处决口,致使运河东堤在高邮、江都一带溃决27处。建湖全境尽成泽国,次年春积水未退,又成严重饥荒,饿殍遍野,境内民众纷纷逃往苏南、上海。因为高邮、江都在县境之南,洪水自南侵入,故称“大南水”。建国后,受淹面积最大的一次洪灾,发生在1954年。是年,入夏后连降大暴雨,76日,全县受淹面积达60万亩,至是月27日发展到96万亩,普遍积水在半米深以上,虽经全力抗灾,秋季仍减产近3成。受灾损失最大的一次洪灾,发生在1991年。是年6月中旬起,连降7次暴雨、大暴雨,县城降水量达856毫米,境内最大降雨量达1058毫米,超过常年全年降水量。县城水位达到有记载以来最高水位2.78米,并持续近半个月,上游恒济乡最高水位达3.38米,超出历史最高水位0.63米。全县6.07万公顷农作物全部围水,破圩达20余个,受灾人口35万人以上。全县上下奋力抗灾,全国、全省全力支援,把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尽管如此,全县失收农田1.36万公顷,减产35成的3000公顷,鱼塘沉没100多个,直接经济损失近7亿元。此后,2003年、2006年、2007年都是大涝之年,县城最高水位分别为2.88米、2.88米、2.71米。(《建湖县志·自然环境》和《水利》、《建湖县志19862008·自然环境》和《水利》)

  

  最严重的龙卷风灾害,发生在2005420日。是日1620分,冈西、上冈、庆丰3个镇在20分钟内,相继遭同一股龙卷风袭击,波及12个村,受灾面积63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万人,死亡5人,重伤72人,轻伤近500人;房屋倒塌6542500多间,受损41341.3万间;家畜死亡1075头,家禽死亡2.25万只,直接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龙卷风灾害,则发生在1984831日,是日凌晨220分左右庆丰、冈西两乡遭受龙卷风袭击,死亡8人,重伤53人,其他受伤人数在600人以上,毁坏房屋2389间,直接损失350万元以上。(《建湖县志·自然环境》、《建湖县志19862008·自然环境》)

  

  我县承担的最大域外水利工程是参加开挖、整修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动员民工10万多人,投入5次远征,完成土方403万立方米,创大型水利工程参战人数最多、完成实绩最大的纪录。(《建湖县志·水利》)

 

  建湖境内大规模筑圩障水,始于清乾隆年间。清康熙、雍正年间,境内水旱灾害频仍,百姓无以为生。乾隆8年(1743),盐城知县黄垣总结百姓障水之策,决意广行苏南一带“圩田障水”之法,遂按照江南总制尹继善颁布的修筑圩堤条规,发动修筑圩堤。全县按田亩划分筑圩长度,业主出食,佃户出工。第一年筑高3尺(市尺,下同),次年续增高3尺,第3年完成,堤顶高89尺不等,堤底宽13尺左右,同时颁布护圩条规。境内庆丰堤、万丰堤(扁担圩)、南北恒丰圩,均兴筑于此时。次年又组织民工疏浚东、西塘河。此后虽连年遭遇洪水,但能持续10年未成大灾,皆得益于此,而“圩田障水”之法直至今天仍是县境最重要的抗御水旱灾害的措施。(《盐城市志》、《建湖县志》之《大事记》)

  

  建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并圩筑堤,始于1962年冬。

  按,建湖地区以圩田来抗御洪涝灾害,起于清乾隆年间。长期以来圩区零碎,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无法抗御严重水灾。建国后,特别是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全县每年动员数万人次,圩堤总长达2500多公里,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296日,14号台风过境,暴雨如注,一夜成灾。全县43万亩庄稼受淹,9万亩棉田有3万亩失收。此次大涝震惊了各级领导,教育了广大群众,经过察看灾情,调查研究,先在钟庄马渡大队进行联圩试点,后召开全县三级干部现场会,推行马渡试点经验。是年冬,组织20万民工,全县联并为220个圩区,终于掌握了抗御洪涝灾害的主动权。19861990年,进行正规化联圩,全县建成圩区177个,圩堤总长1786公里;到2005年,圩区联并为96个,圩堤总长1348公里;至2008年,进一步联并成78个圩区,圩堤总长为1209公里,外圩圩口闸1222座,排涝站596座,总装机3万千瓦。(《建湖县志·水利》、《建湖县志19862008·水利》)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