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天与通榆河(王学言)

 

  1995年夏天,我利用在南京水利厅开会的空隙时间,经水利厅文协刘志中主任引见,专门来到省人民医院老干部病房,采访家乡游子、德高望重的“水龙王”、原副省长陈克天(当时已离休)。见到家乡来人,陈老特别高兴,虽疾病缠身,但还是拖着病体讲述当年治水的往事。后来我据此写了《石城访老天》的人物专访(当时人们习惯亲切称他为陈老天)。他讲得那样地动情,至今使我记忆犹新。

  那天,陈老天精神尚好,情绪较高。他穿着白衬衫,红润的面容,高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话语中带着浓浓的乡音。他说:“我们家乡地势低洼,解放前,人民灾难深重,水患不断,上有客水压境,下有海潮顶托,南北水系不畅,南通、盐城、连云港水系无法流动,长江水无法润泽苏北沿海地区”、“治水是兴业之所在”。于是,他作为水利厅长和分管水利的副省长,与开挖通榆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通榆河从1984年立项到2002年建成通水,整整历经18年,而陈克天为开挖通榆河却整整花费了30多年时间。他说,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五”计划期间就曾开挖过通榆河。1958年从海安到阜宁157公里的土地上,10多万民工曾挥锨上阵,但当年人力、物力、财力都跟不上,1959年被迫停工。这些遗留下来的半截子河,始终让陈克天魂牵梦萦。

  196410月,苏北沿海地区曾规划开挖苏北运河,这条河南起射阳河北岸的阜宁、北到响水的灌河,全长53公里。当时已是江苏水利掌门人的陈克天,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再上通榆河。可时隔不久,发生了“文革”,陈克天被打成了“走资派”,下放到干校劳动,通榆河开挖计划又被搁浅。

  沉睡的通榆河规划,终于随着改革开放而复苏。1984年,江苏省委提出 “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决策,当时陈克天虽已离休,但他仍锲而不舍,向省委提出建议,于是通榆河开挖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陈克天和北京老干部王俊(原国家燃料局局长,建湖高作人)等人的倡议下,经省长会办会议通过,19851月,成立通榆河开挖领导小组。这次行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除了人们充分认识到通榆河的重要价值,关键是有一位老人积极奔走,上到京城争取国家支持,下到基层实地考察调查论证,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资金,他就是陈克天。

  这位从建湖草堰口走出去的新四军老战士,这位因治水有功,被百姓称为“水龙王”的共产党员,离而不休,全身心投入在通榆河工程建设上。从1984年起,为了申请通榆河立项,他先后16次进京,他找到曾在苏北战斗过的陈丕显、张爱萍等老领导,向他们介绍通榆河的意义,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忙了立项,又忙资金。陈克天在北京向王俊汇报时,说到通榆河资金的事,感到十分为难。王俊为通榆河立项和陈克天一起跑了数十次,找过有关部门领导,终于获得批文,那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如今又要向他谈资金的事,陈克天有些难以开口,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最终还是向王俊等在老区工作过的领导提了出来。几经周折,有关部门终于同意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115亿日元(一说为123亿)开挖通榆河。可好事多磨,江苏省上报的项目材料经外经贸部送世贷银行审核后,日本方认为通榆河不符合贷款条件而拒绝。陈克天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再次进京和王俊商量。那天,陈克天赶到王俊家时,已是夜里10点多钟,他们凭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凭着共产党人的无私执着,穿上大衣,顶着凛冽的呼呼北风,深夜摸到了原外经贸部部长的家门。已经休息的部长得知王俊和陈克天半夜登门,料定他们必有要事,于是起床接待。当听了王俊和陈克天言词恳切的汇报后,这位部长感动了,答应了解情况后再说。离开部长家时,已是凌晨1点多钟了,他们俩一夜未眠,商议对策,准备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赤诚感动了部长,也感动了日本有关方面,终于同意了通榆河贷款项目。事后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吴仪(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告诉他们:部长在召见日方代表时,特别讲述了陈克天、王俊等老同志为通榆河开挖贷款项目而付出的艰辛和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当然,通榆河建设资金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国家、省、市和地方筹集的资金,但这笔贷款是当时开挖通榆河的“第一桶金”。

  10多年后,通榆河中段完工,陈克天因年高体弱躺在医院,没能赶到盐城参加通榆河通水典礼。令人欣慰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年已八旬的陈克天曾在滨海段灌溉总渠与通榆河交叉的涵洞里走了一圈。他抚摸着洞壁对随行的同志说:“我们要做的事,终于成功啦,了却了我人生中的一大夙愿。”通榆河南起南通九圩港、北达连云港赣榆,全长415公里(其中盐城境内183.6公里),是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江水东引北调的水利、水运骨干河道。它对改造中低产田、开发沿海滩涂、拓宽航道、冲淤保港、调度排涝、改善水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陈克天对通榆河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