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在接受县志编纂任务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我在《编纂组人物剪影(一)》中说“小子何德,承受良机”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对我来讲,编纂的过程实实在在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充电提升,同时也是让我真真实实感动感动再感动的精神洗礼。2009822日在付印稿最终校样上签下“同意付印”以后,5个月的日日夜夜中那一个个动人之人、一件件感人之事,就不停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时时刻刻提醒我记住记住这本县志的完成应该感恩县委、县政府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与关心,感恩那些专家对自己的指点与支持,感恩编纂组全体同仁和所有的供稿者的无私奉献与尽心竭力,也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决心把编纂过程作个简单的整理,90天的工作之余包括最长的国庆黄金周,终于完成了这本小册子。

不过,在这本小册子快要完稿的时候,我想到了放弃,我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做的原始驱动是否真有价值,真有意义。这个念头越接近完稿反倒越强烈,一直到国庆黄金周中的某一天早晨,漫步在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西塘河风光带,才豁然开朗。我的这种放弃的念头,实在是源于对自己这本小册子定位太高期望太高,其实要放弃的应该是这种太高的自我期望。这样就产生的扉页上的三句话:“为县志编纂留点印记性资料,给觉得有点意思的人留些思念,让感兴趣的人觉得有点用处。”有的书感兴趣的人多一点,以至于并不知道其是否有意义,也想拥有,这种情况如果特别突出,那就是名著了。但名著就象是名人,是由凡人烘托与映衬出来的,我这本小册子就是这样的凡著吧。这样一想自然也就通达了,因为这本小册子肯定会有人感兴趣的,读了这本小册子肯定有人会觉得有点意思的,如此这般,我这凡人我这凡著,夫复何求?为人可不要常有非分之想,更不可把已经是非分之想之想还当作不是非分之想,还想着更加非分之想的非分之想,绕绕口却能清清心,呵呵。

小册子虽然容量不大,但其内部也有自己的结构,一方面是为了“留点印记性资料”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便于“感兴趣的人”更能“觉得有点意思”,我还是做点多余之事,把这本小册子的片区略述一下。第01章至第03章,为第一大块,开篇部分,是讲编志必须把握的最根本的原则“官修”及需要明确的程序。第04章至第06章,记述编纂组同仁的事迹和编纂组开展工作的过程,或许对此感兴趣的人们之范围有限,但对于编纂工作来说这实在是至为根本的基础,而对于我们这次时间与质量要求如此之高的编纂,这就是带有决定性的因素。第07章至第12章,是讲我们“八易其纲,六易其稿”的一些大的方面,其中又特别把总述、志体文风、图照单列出来加以详述,同时对编纂过程中一些常被认为是“小”的方面也加以记述,展示我们的认真态度与勤苦过程。第13章至第15章,这三章则是从修改与提升来记述我们征求意见与接受专家评审的过程。实际以上这三部分构成的是小册子的第二大块,是讲编志过程中必须把握的最主要的内容,那就是质量及需要到位的工作,不过就我们自己而言更有一个时间概念的问题。第16章、17章,这两章一是从编纂实践来写写感想,一是从这感想来写写编纂的理想境界。这一部分与接下来的第18章至第25章及第27章,实际构成的第三大块。这第三大块中《人物索引补》这一章,还要多作一点说明《建湖县志(1986~2008)》到了8月中旬才有编制索引的可能,当时有专家认为我们无法来得及,建议放弃,一个错乱的或是不到位的索引不如不编。但大家想来想去,还是尽最大可能去努力,但是到了最后发现人物索引这一块起先的思路上还是有问题,而那时调整已经极有可能影响按时出版,好在我们索引采取的较为实用的分类索引,便把问题的这一部分拿掉。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采取什么办法作个补救,所以在编制这本小册子的时候,我首先就自己动手重编了表录人物索引、因事所系人物索引,前者约10001600人次,后者约500900人次。这样与《建湖县志(1986~2008)》中的人物索引部分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部分。之所以放在后面,是方便感兴趣的同志移至《建湖县志(1986~2008)》之中。小册子的第四大块就是附录,所谓上上,是笔者实际并未真正使用的一个小名,诗文存也只是敝帚自珍的想法,不过这个序倒是略显自己人生的主要足迹,再加上后面一篇对父亲的回忆,也算是让感兴趣的人们对我能略知一二,或许也会觉得有点意思;后面录存的是《上上诗文存》里的两篇,一是为了表明我的价值取向,一是为了表明我的兴趣广泛,或许也能博得一笑,于心足矣。

编完了这本小册子,我想,《建湖县志(1986~2008)》编纂这件对于我的人生来说至为重要的工作,也就可以说画上一个句号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再次引用刘伯温这句话,是想要说我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从一开始接受这个责任起,就没有想到只是挂个名而已,但实在有许多为能力、见识所不及。当初,我也曾给自己定下“宁缺勿错,留与后人”。其实要做到这也不是容易的,遗憾只有期待后人了。再用一句话来抚慰抚慰自己不安的心灵,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追求完美,虽然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尽善尽美,但必须有这样的精神与追求。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