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动人
四位黄忠老先锋:严加凡、周正、吴树德、朱明安
这四位老者其实还都不能算是多老的老者,多是接近退休年龄的二线老干部,在这轮修志之中,他们还真正是四位黄忠式的先锋。严加凡原来是县信访局副局长,周正曾任过县第三中学校长,这两位老同志是同桌战友,又经常会为一些史实或是说法争得面红耳赤,编纂组里形成的以真理为重的风气与他们也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吴树德原发改委的老科长,一直就是那么的勤勤恳恳。记得十多年前一个满天大雪的冬夜,我们为领导赶写一份材料,卡在数据上了,怎么办?找吴爹爹,一个电话打过去,二话不说,骑了二十分钟自行车,和我们一直搞到拂晓。现在还是这样,人的脾性就是改不了哟。朱明安科长是四位老同志中,我结识最早的一位。1991年我被抽出来搞《建湖抗洪斗争纪实》,朱明安同志也在编辑组。他是党史专家,写人物尤其有一手。1996年春天,他参与《王翰传》的编写,作为重要的撰稿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本传记1999年秋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江泽民总书记为此书题词:“革命信念 始终如一。”我在县委办工作期间,收到一些建湖籍在外人士的事迹材料或是讣告等,常常会派人送给他,他是个有心人。这四位老同志2007年起就开始了县志的草创旅程,当时各单位催要资料与稿件可不象后来,那种艰辛程度他们说来我都不敢相信。少数单位能跑上几十次上百次,要到材料还算不错了,个别的根本就要不到。我知道他们并不是无根据乱说的同志,看我的神态,他们把那些单位一一地讲给我听,是真的。2008年下半年,他们又是收集新增补的材料,又要忙分纂,是紧张得够呛,终于按期拿出了初稿。到2009年3月调整充实编纂组以后,他们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四位老同志个个都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热诚和年青同志一起做好各自的工作,特别是对外协调催稿的工作主要是他们完成。到评审会以后,有的年青同志的编纂工作不太正常,他们又毫无怨言的主动承担起来,我想有四个字他们完全当得起:高风亮节。我反复和后来的同志讲,也反复和领导讲,虽说2009年3月重撰纲目重新编纂,但没有先前的初稿,没有这些老同志的密切配合,要想在两个月时间内拿出征求意见稿那是绝无可能。
四位各怀特技老英雄:杨树溪、滕牛宝、王学言、张万康
在编纂县志之前,我并不认识杨树溪老先生,但确实早已经知道其人其事,是位实力派人物。所以在商量充实县志编纂人员时,我一下子想到了他,耳闻不如目见,目见更加动人。杨树溪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他是与自己的学生一起考入大学的,入学时年龄就已经不小,在学校就是学生会主席。毕业后,要求回家照顾家庭,后来被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此后任县第二中学校长、书记。现在是县教育局关工委主任,《教育志》主编。他最大的特点还不在于文字功底深厚,而是他做事认真、天性豁达、待人仗义真诚、说话幽默风趣。风俗这一部分内容是比较麻烦的,具体可参阅《12事事留心皆学问·风俗难言》,翻来覆去地思考,颠来倒去地拿方案,但他不厌其烦,还让人觉得他是乐在其中。最终我们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思路,总算是为难言的风俗寻到了较好的言传方式。抽调他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的《教育志》也到了最最关键的时候,教育局局长、书记到编纂组来催他回去,县关工委也催办他许多事情。我本想让他回去,但他却善解人意,知道我人手紧张,他身为干将也不好意思说走。评审稿修改的那段时间,他常常是早晨到教育局处理关工委的事务,然后到编纂组来改稿,晚上再到教育局去修改《教育志》。和他打招呼,他是一张口就是一嘴笑,说是能者多劳嘛。
滕牛宝是位数据专家,那个认真劲特别厉害;但又不仅仅是数据专家,他在综合部门的时间很长,而他又很留心关注县里重大事项、重要人物,在志书的统稿过程中,我和许兆
王学言的名字,不只是建湖人知道,我想盐阜人都知道。他是建湖和盐阜地区赫赫有名的大笔。我也说不清什么时候就在《盐阜大众报》上看他的作品了,也不知道每年在报刊上看到他多少文章。你看就是最近吧,《盐城晚报》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的系列报道,我断断续续地看报,但就看到王学言介绍建湖籍人士的许多长篇报道。他文笔厉害,而外面的人脉关系也相当畅达,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忙人,所以把他请来着实也是个机遇,因为他刚刚从县拆迁办副主任的位置到了二线,自然也就不能轻易放过他。《总述》修改时请协助许兆
《11图照抢眼莫轻慢》中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