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动人

 

四位黄忠老先锋:严加凡、周正、吴树德、朱明安

这四位老者其实还都不能算是多老的老者,多是接近退休年龄的二线老干部,在这轮修志之中,他们还真正是四位黄忠式的先锋。严加凡原来是县信访局副局长,周正曾任过县第三中学校长,这两位老同志是同桌战友,又经常会为一些史实或是说法争得面红耳赤,编纂组里形成的以真理为重的风气与他们也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吴树德原发改委的老科长,一直就是那么的勤勤恳恳。记得十多年前一个满天大雪的冬夜,我们为领导赶写一份材料,卡在数据上了,怎么办?找吴爹爹,一个电话打过去,二话不说,骑了二十分钟自行车,和我们一直搞到拂晓。现在还是这样,人的脾性就是改不了哟。朱明安科长是四位老同志中,我结识最早的一位。1991年我被抽出来搞《建湖抗洪斗争纪实》,朱明安同志也在编辑组。他是党史专家,写人物尤其有一手。1996年春天,他参与《王翰传》的编写,作为重要的撰稿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本传记1999年秋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江泽民总书记为此书题词:“革命信念  始终如一。”我在县委办工作期间,收到一些建湖籍在外人士的事迹材料或是讣告等,常常会派人送给他,他是个有心人。这四位老同志2007年起就开始了县志的草创旅程,当时各单位催要资料与稿件可不象后来,那种艰辛程度他们说来我都不敢相信。少数单位能跑上几十次上百次,要到材料还算不错了,个别的根本就要不到。我知道他们并不是无根据乱说的同志,看我的神态,他们把那些单位一一地讲给我听,是真的。2008年下半年,他们又是收集新增补的材料,又要忙分纂,是紧张得够呛,终于按期拿出了初稿。到20093月调整充实编纂组以后,他们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四位老同志个个都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热诚和年青同志一起做好各自的工作,特别是对外协调催稿的工作主要是他们完成。到评审会以后,有的年青同志的编纂工作不太正常,他们又毫无怨言的主动承担起来,我想有四个字他们完全当得起:高风亮节。我反复和后来的同志讲,也反复和领导讲,虽说20093月重撰纲目重新编纂,但没有先前的初稿,没有这些老同志的密切配合,要想在两个月时间内拿出征求意见稿那是绝无可能。

四位各怀特技老英雄:杨树溪、滕牛宝、王学言、张万康

在编纂县志之前,我并不认识杨树溪老先生,但确实早已经知道其人其事,是位实力派人物。所以在商量充实县志编纂人员时,我一下子想到了他,耳闻不如目见,目见更加动人。杨树溪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他是与自己的学生一起考入大学的,入学时年龄就已经不小,在学校就是学生会主席。毕业后,要求回家照顾家庭,后来被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此后任县第二中学校长、书记。现在是县教育局关工委主任,《教育志》主编。他最大的特点还不在于文字功底深厚,而是他做事认真、天性豁达、待人仗义真诚、说话幽默风趣。风俗这一部分内容是比较麻烦的,具体可参阅《12事事留心皆学问·风俗难言》,翻来覆去地思考,颠来倒去地拿方案,但他不厌其烦,还让人觉得他是乐在其中。最终我们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思路,总算是为难言的风俗寻到了较好的言传方式。抽调他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的《教育志》也到了最最关键的时候,教育局局长、书记到编纂组来催他回去,县关工委也催办他许多事情。我本想让他回去,但他却善解人意,知道我人手紧张,他身为干将也不好意思说走。评审稿修改的那段时间,他常常是早晨到教育局处理关工委的事务,然后到编纂组来改稿,晚上再到教育局去修改《教育志》。和他打招呼,他是一张口就是一嘴笑,说是能者多劳嘛。

滕牛宝是位数据专家,那个认真劲特别厉害;但又不仅仅是数据专家,他在综合部门的时间很长,而他又很留心关注县里重大事项、重要人物,在志书的统稿过程中,我和许兆广老先生常常约请他一起“推磨”,这是我们开玩笑的话,就是把全书从上到下逐字逐句地推敲琢磨,一搞就是几天几夜。我们到南京印刷公司去校改文稿,他还在家认真校改,并常常会发过去几页发现的问题。参阅《08大端安可寄糊涂·表格、数据与数据专家》。

王学言的名字,不只是建湖人知道,我想盐阜人都知道。他是建湖和盐阜地区赫赫有名的大笔。我也说不清什么时候就在《盐阜大众报》上看他的作品了,也不知道每年在报刊上看到他多少文章。你看就是最近吧,《盐城晚报》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的系列报道,我断断续续地看报,但就看到王学言介绍建湖籍人士的许多长篇报道。他文笔厉害,而外面的人脉关系也相当畅达,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忙人,所以把他请来着实也是个机遇,因为他刚刚从县拆迁办副主任的位置到了二线,自然也就不能轻易放过他。《总述》修改时请协助许兆广老先生,基础设施建设一块正是他水利、建设的老本行,文化建设一块也请他参审,而最后《附录》安排的《著述选录》,更是得益于他的对外交往。这期间,我还约好他去考证县委、县政府刚建立时所在地,正好他们想搞一个红色旅游的大项目,只是一直忙一直忙,到很久才得以成行。

11图照抢眼莫轻慢》中说的张老先生就是这里要说的张万康,他的绝技就是美术、摄影、书法样样皆精,是我们编纂组里的艺术家。不过,我们不要一说到艺术家,就会想起奇装异服、奇形怪状,再加上古里古怪的脾气,特别是一些半瓶醋的艺术家,总是一种自视甚高、不可一世之态。张老先生不是这样,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但他多年来一直参与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各项重大活动的策划与美术设计、制作方面的工作,他的大局观与责任心不但是那些艺术家里所少有的,就是在我这个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看来,也是为数不多的。这次图照前期的工作做了很多,后来补拍的工作量很大,又正值三伏,张老先生身体不是很好,可他晚上我们讨论补拍方案,上机设计制作,白天真正是冒着酷暑补拍入志照片。拍首页彩图中县城全景时,他这位七旬老人登上三四十米高的公安局铁塔取景拍摄,我再三要求注意安全,但他则坚持拍摄效果。后期到南京制作,只能是他一个人独自承当,二话不说,而且更加细心认真,每一稿彩图要校,每一稿插图要校,工作量很大。最后他本来坚持要印刷公司把插图光亮度一一调出来,但公司的人一个劲大包大揽,再加上他们也知道我们时间紧张,没有一一地这么做。还真的是“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图33第二轮土地承包证书那张照片,因为调亮不到位,效果没有完全出来。这时才想到张老先生那时坚持的正确,可惜迟了,真的是不好意思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