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求实效
这里的培训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但主编这一层面的培训就不去说了,因为我们并无此实践。那也就只是说两个层面了,一个是编纂组同志的培训,一个是供稿同志的培训。我们的培训都是实用型与实务性的培训,这既是时间使然,也是我们的目的与定位使然。我们要的是能够迅速担当起责任的编纂人员,而非专业的史志人员。
对编纂组同志的培训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来完成的:一是邀请省市专家进行培训,从2009年3月到7月,这种培训进行了三次,都是结合着具体的实践过程,请专家从理论讲到实践,真正做到到嘴到肚,能够立竿见影。过去批判的林彪写的《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上有这么几句:“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带着问题学, 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林彪这么来说固然是庸俗的,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对于我们培训县志编纂组的同志来说,这种方法还是蛮管用的。市志办茆贵鸣主任赠给大家的《地方志实用手册》确实实用。二是通过过稿子来进行培训,各卷负责的同志要逐章逐节地过堂,这也是一种培训,因为我们都是针对性地来解决问题,同时用《地方志实用手册》随时加以对照,这里当然有许多问题是本本上没有的,但翻翻本本又是非常重要的,常常会使大家连带着有其他的收获。三是晨会评点也是一种培训的过程,这一点可参见《坚持晨会评点》一节。
对供稿人员在刚开始布置任务时,曾经集中进行过培训。这无疑是必须的,但因为资料所限,我并不能知道这其中具体的情况。2009年3月到7月,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培训:一是交办单,这其实并非牵强附会。本来曾想对供稿人员再进行一次培训,因为当时资料征集工作大部已经完成,虽说问题很多,但如果重新培训重新供稿,那么时间是绝不允许的。我们想不如直接提出要求来指导他们修改,所以我们在征求意见稿编纂过程中就资料征集、文稿编纂、史实核校等工作都下发交办单,以此来进行实战培训。我们下发的交办单,其要求是相当明确的,写法上是非常具体的,参阅、比对的资料也作了提示。到了征求意见稿下发以后,我们又一次下发了交办单,同样要求明确具体,可参见《13征求意见贵在诚》。二是约请面改,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章节,或者是就文改文的难度太大的章节,我们都是采用约请供稿的同志前来面商面改,这样沟通一步到位,要求落实一步到位,2009年3月到7月这5个月期间,我们约请了不下50位供稿同志到编纂组面改,往往效果都是比较好的。极个别供稿的同志不愿配合,我们也就自己动手,那总归不如他来面商面谈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