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当为我用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有同志曾问过互联网上的资料能否利用,其实这并没有怀疑,当然能用。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看你怎么用。

我们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利用:

一、查阅有关资料,释疑解难。网络见多识广,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需要搞明白的东西,更何况对于我们来讲,它的快速反应更是非常的宝贵。我们也不清楚通过这种方法节省了多少时间。

二、校核材料作为比对资料。因为许多情况我们并不很清楚,或者直白地说你看不出志稿中的问题,有时感觉到不对,但究竟对不对?如果不对,问题又在哪里?这些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料。有时就是县内的有关企业,或者某些重大事项的时间、人物、过程等,也可以先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比对,这样速度来得快,几分钟就比对到手。如果你要哪个单位把相关资料送给你那再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吧,更何况怎么可能这么快呢?你在集中精力忙县志编纂,人家不会也就这么一件事吧?当然,网络资料只是比对而已,通过比对发现问题,有没有更加鲜活的内容遗漏了,有没有与提供的材料不一致的,这些找出来,那么与供稿单位就容易沟通,增补调整也容易到位。

三、少数资料作为附录被直接利用。在编辑《著述选录》时,我们遇到了资料来源不畅的问题。虽说几次在媒体上发布启事,又专门电请重点人物,但征集的效果很不好。于是我们便依据县人事局最新的《建湖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名录》这本内部小册子大范围地上网搜寻,然后再有目的地在网上搜集建湖籍的杰出人士。搜集到这些资料后,就在网上进行多渠道比对,网络自然也有错啊。经过这番工作后,我们在原来征集的基础上增录了29位学人的著述54部,并在备注栏里略记其学术地位。我想,既然上了网,肯定不会反对家乡志书录载的,但我们倒是担心网络资料有时对这些学人的学术地位描述得不完全准确到位,这样他们有所批评倒是难辞其咎。当然,为了表明这一点,我们专门将取自网络的资料与原先征集的资料用双线隔开,并加上小注,不知这样是否可以算是有所交代了。

利用网络为我们编纂县志服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问题还是开头所说的,关键在于怎么利用。我们只是这方面实际的尝试者,自然有诸多不妥不到,唯有求得各位的谅囿了。虽是不情之请,却是衷心之言。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