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忙资料

 

一、精心编制《资料长编》

《资料长编》的工作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在重编篇目时即着手《资料长编》编制,对于编纂工作来说这当然是迟了,但我们觉得还是要做好这项工作,为调整与完善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本来还想把1998~2009年的年鉴全部按条块梳理成《资料长编》,可是由于时间与人手的限制,也因为年鉴的体例与县志并没有接轨,再加之基本是采用总结的写法缺乏实例写法,大家认为这样汇编起来作用不是很大,我想也有道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时间与人手的限制,还是调整了思路。

我们的《资料长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各块工作长编,这一部分没有印审;另一部分为大事记,约50万字,并由编纂组领导进行审核,然后印发给各卷负责同志,在使用中起到引领作用。

《资料长编·大事记》,大家商量还是从1978年起编,原因在于构成1978~200830年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再一个就是准备县委、县政府领导要求完整反映30年。这个大事记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一是《建湖县志》前志,讲到1987年;二是《中国共产党建湖县组织史》(续编),这个组织史续编一直讲到1994年;三是《中国共产党建湖县委地方大事记》,一直讲到1998年;四是1999~2009年的《建湖年鉴》。五是县委宣传部为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而编写的《足迹》,这本册子就是完整反映这30年的大事记。

这本《资料长编》在我们编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总述、大事记要参照它,各卷各章我们也要求大家与《资料长编》来对照,有许多有着直接的效果,但也有不少让我们有着触类旁通的作用。对于其他方面,虽说没有印制成《资料长编》,但我们各卷的同志都坚持把上面所说的这5个方面作为自己这一卷的主要参照对象与依据。

二、资料工作的无缝对接

这种无缝对接至关重要,做得好做到位的话,那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所谓无缝对接,一是所有明确要求提供的资料一定要拿到手,不能有半点含糊,如果不能按期拿上来要在期限前上报;二是所有资料归编纂组共有共用,我们控制的办法是,所有供稿单位的资料全部由编务负责人掌握,由此处对接到各卷负责人,再由编务负责人收缴归总;三是各自的资料互通有无,我们好在是圆桌办公,极易沟通。

三、资料的核实程序

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无疑是志书的生命,这一点很多的情况要靠自己来掌握,无法依靠专家来解决。可以这样说,这种真实准确从表面看不出来,不在行的人看不出来,不知情的人看不出来,但不会因此而改变它的虚假、扭曲与错误,也不会就永远无人发现。如果说,校对、版式等方面的问题是“硬伤”,语句表达与规范与否是“软伤”,那么资料失真与扭曲则是“内伤”,从志书的本质上来看,这种“内伤”才是真正的致命伤。说句实事求是的话,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彻查这种“内伤”,就是我们这样的编纂组也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我的观点是:我们必须有彻查“内伤”的规范程序,这样一来可以提升彻查“内伤”的概率,二来即使出现漏查情况,也能做到“冤有头,债有主”。我们建立了五道核实程序:①供稿人提供的稿子必须经由单位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审阅,并加盖单位公章;②通过与年鉴等资料比对,对资料差异提出专项核实要求,发还原供稿单位重审,同样必须经由单位分管领导与主要领导审阅,并加盖单位公章;③征求意见稿下发至各单位,并下发要求明确的交办单,有关单位必须按要求召开由主要负责人主持的座谈会,并针对交办单内容作出书面答复,书面答复和座谈会记录均需加盖单位公章;④评审稿虽未下发到各单位,但我们把各单位的有关章节印发到位,要求核实史实与文字,同样下发交办单,书面答复也需加盖公章;⑤验收稿形成后,我们抓住出版前的时间,对重点章节实行重点核实,少数单位实行持稿上门,直接交给单位主要负责人,形成特别审核;对人物的资料,我们把验收稿相关内容传给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提出一定要认真核实,单位再次加盖公章,并言明如果未按照要求核实,则人物不予列入。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