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四改

 

总述在志书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我的理解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于它的志首位置,所谓开宗明义,读者对一部志书最先入目的内容就是总述,人们常说:“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就是说这第一印象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在于它的总括与总叙,全志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那些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所经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概貌,都要由总述来概括介绍,介绍的全面与否、准确与否以及和志书志文一致与否,自然关系志书的整体质量与效果。三是在于它的评述,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专家们也再三强调“资料性文献”,我的理解就是强调志书一般不去对历史作过多的评判,而更多的是资料的排比与归类。关于这一点,我在《16编纂随感·编志终明非修史》中有专门的思考,可供读者参阅,而总述则有一种功能,那就是对志书所记时段作评述,这自然就非常重要了。如果说志文各部分只能是从资料的选取、排比方式等方面来表达编者的观点与情感,那么总述则是直接表明编者观点与看法、感受与情绪的平台,这对编者固然非常重要,对全书的效用自然更是非常重要了。    

关于总述的处理方式,盐城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茆贵鸣20097月在《建湖县志(1986~2008)》评审会上曾有精辟的论述,兹录如下:“作为‘志眼’的志首总述,要讲究文风,体现文采,使之成为能够推介和宣传当代建湖的地方名片。志书的总述,属于三次文献。三次文献是要经过综合分析、评价和记述的;也只有经过综合分析、评价和记述,才能编写成或策论式、或特点式、或史略式的总述。由于总述是置于全志之首,写作风格非同整部志书中的其他体裁。它既要写出本区域大势大要、特色优长的总貌,又要文采斐然地定出一地之灵、一方之神,写出时代之气、民族之魂;行文走笔要求的是:浪下三吴(起白烟)求庄重,云横九派(浮黄鹤)自飘逸,那种基于散文体的‘快笔’、述而有论的‘述体’,以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经典词句和赋比兴等修辞手法,都要可以有机地引用进来。”当然,这是指的总述的最高境界而言,我们只能把这样的效果作为编纂工作的追求目标。在具体的编纂过程中,我和执笔的许老兆广先生多次沟通商量,觉得还是从志书的实用性出发,选择史略式与特点式结合的总构。这种思路我以为它的长处在于从横切面来概括反映建湖这23年间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又是对全志内容的一个提要,我说这可以称之为“小县志”,与纵向排列重大事件的大事记一起,正好从纵横两个方面构成具体而微的县志。这种写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易于与下文重复,而且如果相互衔接不到位,还会造成前后矛盾。这一点我想还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工作来努力避免与化解。这样的思路可以说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不过就是这样总述仍然经历了四次重大的修改与调整。

第一次大的修改与调整是从征求意见稿到评审稿,不过主要是对各部分的主体内容的特色与代表性方面的改动。第二次是带有总体走向性质的修改与调整,是在评审会之后,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把内容进一步概括,分节也由十小节缩为五小节;二是笔调风格上作了更加形象化的处理。为了这两个变化,许兆广老先生和王学言同志可说是尽了最大努力,日夜苦战一个星期,那真是后来我半开玩笑地向大家检讨的,是我“太过残忍”,许老先生的雅量尤其让我感动,我知道自己的“太过残忍”还不只是在工作量上对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我只有自己心中暗自责备“非仁者所为也”。第三次是在验收稿之后,这次主要是强化特点性,特别是对经济与改革这一部分,概括为三大变化,一1986年以来的23年,建湖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化县份的历史性转变;1986年以来的23年,建湖经济所有制结构实现了从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三是1986年以来的23年,建湖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第四次是验收稿到付印稿。茆贵鸣同志对《建湖县志(1986~2008)》的指导与关心是一直的,也是起点很高而又十分具体的,《建湖县志(1986~2008)》评审会后,他亲自动手撰写总述,我想这样的事情除了在茆贵鸣同志身上,我还想也可能除了在《建湖县志(1986~2008)》上,不大可能再有此种动人与感人的情景吧。当然我们最后还是遵从他的意见,参照他的总述稿进行修改与调整。

这是讲的四次大的修改与完善,其他的修改那只能用数十次来表述,可以说字字辛劳,句句费心,务请参阅《04编纂组同仁剪影(一)·共不够的许爷爷》一文和所附的许兆广老先生修改文稿的照片,也许你能够知道这修改数十次是何含义了。

为了更明确地了解这几次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留存,这里录存评审稿总述、验收稿总述和茆贵鸣总述稿。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