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稿总述
建湖县是东方湿地之都江苏盐城市的一个属县。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辐射区域,介于东经119°33′~120°05′,北纬33°16′~33°41′之间,是镶嵌在里下河地区的一颗水乡明珠。2008年,全县总人口80.55万,面积1160平方千米(2003年最新测绘数),下辖15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
建湖人文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此渔稼耕猎,繁衍生息。吴越文明、淮扬文化、楚汉雄风,交融渗透,渊远流长。境内历史遗迹众多,汉代墓葬群、晋代东海王墓、唐代朦胧宝塔以及罗汉院、泰山寺等无不烙下古文明的印记。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负帝蹈海、以身殉国的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从这里走出,笑震“联大”的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在这里诞生,遨游太空第一位华人王赣骏根系这方水土。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地方戏淮剧的起源地和全国杂技的发祥地之一,烟花爆竹自明末清初开始产销,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素有“淮剧之乡”、“杂技之乡”和“花炮之乡”等美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1986年以来,建湖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各项工作成果彰显。建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重点淡水鱼基地县。随着工业主体经济地位的确立,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集聚优势的增强,又获“石油机械之都”、“节能灯具之都”和“皮鞋之都”等美称。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建湖已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形成经济腾跃、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一)
1986年以来,历届中共建湖县委率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狠抓经济建设,加快小康进程,圆满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计划,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78亿元,比1986年增长17.24倍,年均递增16.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1亿元,比1986年增长64倍;财政总收入8.74亿元,比1986年增长31.6倍,年均递增20.13%。进入“十一五”后,全县上下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抢抓机遇,排难奋进,进位争先,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64亿元,比2005年增长65.69%,人均GDP2.1万元(折合美金3075美元),比2005年增长94.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9.96%;财政总收入1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33.11%,15个镇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突破1000万元,其中近湖镇达1.81亿元。在盐城市2008年度三个文明建设成果考核评比中,建湖县共获奖项15个,其中综合奖1个,单项奖14个,获奖总数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二)
20多年间,建湖县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工业和其他领域推进。
农村经济改革经历了从完善土地承包制,到推进税费改革和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80年代中后期,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稳定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入90年代后,通过借助土地流转、推进股份合作等措施,加快规模经营步伐。截止2008年底,全县种植业3公顷以上的有243宗8130公顷;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2家,入股面积1367公顷、农户5817户。2003年起,推行税费改革,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全县农民负担总额较1986年下降3.7%。与此同时,强化农业服务站建设,完善村级服务体系;实施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成立农业、经贸、村建、文广、计生、人力资源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七大服务中心,人员竞聘上岗,至2008年,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工业企业改革凸现转换经营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搞好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1986~1990年,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经营承包责任制、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1991~1996年,以贯彻《企业法》为中心,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制度创新,实行企业经营、定价、用工和分配权限四放开,面向市场,塑造独立的法人地位。1997年起,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首选模式,深化企业产权改革,至1998年底,完成改制企业逾500家。2000年起,贯彻县委、县政府22号文件,以搞好“三置换一保障(职工身份、产权关系和权属变更置换,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推进企业二次改制,至2002年,企业改制面近90%。2003年起,改革持续深入,至2008年,进入攻坚扫尾阶段,全县共排出58家企业作为改革重点,至年底基本改制到位。
在推进工业企业改革的同时,流通、计划、财政、金融、教育、卫生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也逐步展开。流通领域由计划经济为主导,经历双轨制过渡,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脱胎换骨的转换;经济管理从微观、宏观统抓,转变为宏观指导、微观放活。财政突出围绕分税制先后进行县级财政体制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的税制体制。金融形成以人民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运营体制。教育体制,在1984年钟庄乡推出“三制”(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岗位责任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2001年起,全面推行学校校长竞聘制、教师聘用制、岗位责任制、绩酬挂钩制、职称评聘公开制。社会保障,经过20多年的探索、改革和发展,逐步建立起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多险种的保障体系。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90年代初,在沿海等发达省市增设13个驻外办事处,扩大对外“窗口”。1990年,县境成立第一家外资企业——盐城四方耕耘机具有限公司,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强对外吸引力。至“八五”末,5年累计建成“三资”企业170家,引进外资2048万美元,自营出口1943万美元。进入“九五”后,结合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大力度招商引资,“三外”齐上,外经主要指标连续5年列盐城市榜首。“十五”期间,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经总量继续在盐城市领先。创立于1992年的县经济开发区成为建湖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至2005年底,进区企业达235个。此后短短3年又新增196个,进区企业总数达到431个。“十一五”起,建湖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继续加强。至2008年底,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和友好关系。在扩大对境外开放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的合作,2006~2008年,通过实施接轨上海战略,与上海市国资委、嘉定工业园等部门和单位结成紧密合作关系,建湖成为其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三)
建湖县从80年代开始,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上位置,并逐步加强。1982以来,先后进行四轮县城和三轮村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2007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发展需要,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商贸城市要求,对县城五大片区功能和“三环”路网建设工作作了进一步明确和定位。2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间,坚持强化规划意识,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旧城改造、设施配套和城乡交通等方面。
1992~2008年,实施旧城改造工程,拆迁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搞好拆迁的基础上,推进房地产开发,通过城市经营、招商引资,投入数十亿元新建各类商品房272.41万平方米。抓好城市道路建设。相继进行人民路、汇文路、湖中路、兴建路、冠华路、向阳路、秀夫路、滨河路和明珠路等10多条主干道的新建和改造工程。推进城市园林化。1995年起,先后建起向阳苑、金融绿地、森达绿地、明星路滨河绿地、西塘河风光带、建港沟风光带、市民广场、希望广场、东方御花园广场、金基东方广场、振亚国际广场、森达楠园等园林景点;2007年和2008年,组织基础设施会战,共实施双湖公园等30项重点工程。净化县城居民用水。1993年投资1400万元,以西塘河为水源实施地面水厂一期工程,2004年实施二期工程,日供水能力提高到5万吨。2007年又投资1800万元,在戛粮河建阳镇境内建设第二水源,2008年6月竣工启用,日供水能力再增5万吨。实施亮化美化工程。2002年和2005年累计投入1600万元,先后对县城主干道和西塘河风光带实施亮化美化工程,扮靓了县城,提高了城市品位。启动新区建设。2007年,开始进行包括城南新区等在内的50平方千米新城市框架建设,至2008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千米,比1986年扩大4倍;常住人口18万人,比1986年增加2.4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增强,以综合实力为标志,2005年和2008年先后建成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县城。在推进县城建设的同时,抓好村镇建设。有4个镇分别被命名和跻身全国乡镇之星、全国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镇和江苏百家名镇行列。抓好交通设施建设。1986年以来,全县共建成干线公路国道1条、省道4条、县道16条。从2003年起,全县开始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在全省首家实现“村村通”灰黑化、等级化公路目标,被省、市评为“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新长铁路建湖段1998年9月开工建设,2002年11月通车,结束了建湖没有铁路的历史。2007年和2008年连续开展以交通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大会战,先后组织实施建湖经济开发区道路、明珠路西延、湖中路、秀夫路和太平路南延以及黄沙港大桥、中环大桥和南环大桥等多项会战,加快了城市框架拓展、园区功能完善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四)
1986~2008年,建湖县依据县情实际逐步转换发展思路,将工业摆上主体经济位置,从理念更新、资金安排和政策激励等各方面,支撑促进,加速发展,实现从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化县份的重大转变。23年的发展轨迹展示了全县工业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合拍时代,与时俱进,渐次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80年代中期,逐步调整理顺政企关系,简政放权,增强企业发展的责任与动力。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企关系依旧延续改革前的状态,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仍集政府于一身,企业自身积极性受到极大制约。198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从抓改革经营机制入手,对企业扩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抵押承包,至1988年底,全县有404个乡办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实行全员抵押承包,抵押企业面达94%,较好地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利税7949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1倍和1.84倍。
90年代起,围绕进一步理顺企业关系,坚持改革不动摇,全力加快企业市场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建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一度在盐城市乃至全省占有一定位置。但其后因为在“经营者由谁来决定”和“企业利益由谁拥有”这两个根本问题上与国有集体企业一样,发展受到挚肘。而其时县内建阳镇以股份制为首选模式推进乡镇企业改革收到明显效果。县委、县政府总结其经验后果断决定在全县推开,加快企业市场化步伐。1997年,先后4次召开产权改革动员和推进会议;1999年,按照“彻底改,改彻底”要求,推进二次改制;2000年,出台加快县属工业产权改革的22号文件,全县企业改革在克服诸多困难和矛盾中向前推进,发展活力增强,工业总量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发展性增长阶段,皮鞋、机械、纺织服装、化工、花炮、节能灯等6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创建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森达皮鞋1997年获国家驰名商标。
自2001年实施“十五”规划起,市场型企业与服务型政府日益显示其主导方向。在企业主动直面市场谋求发展的同时,政府围绕建立和谐合作共赢的新型政企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指导、扶持和协调功能,努力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十一五”以来,着重抓体制完善,多举措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体制空间。抓载体拓展,实施“一区三园”战略,开拓全县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抓产业培育,拉长增粗石油机械、节能灯具和皮鞋三大特色产业链条,促进做大做强,建湖成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抓队伍建设,引导和帮助企业抓好人才引进、员工培训和人文关怀,增强企业家市场经营和回报社会意识。抓服务优化,畅通政府与企业沟通平台、推行政务公开、制定优惠政策等等。政企关系的和谐,为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2008年,全县定报工业企业达到33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7.53亿元,比2005年增长125.63%。
(五)
建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历史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业多为种粮,又以稻麦栽种所占比例为最,仅有部分乡镇种植少量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80年代初,境内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加上品种改良,推广杂交稻,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逐步实行机械化,农业生产出现突破,粮棉增产,向国家缴售的粮食总量增加,1989年,建湖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八五”前后,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精神,重视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研究和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县农科所自90年代起,经过11年的努力,育成优质饼干专用小麦新品种建麦1号,被认定为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3年9月建湖县成为国家专用饼干小麦生产基地县。同时,着眼防灾抗灾,增加水利投入,搞好联圩并圩、退耕还荡、疏浚河道、整治沟塘,加强圩堤和闸站建设,先后实施通榆河建湖段、大溪河等重点水利工程,整治东西塘河和串场河等主干河道,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取得了1991年、2003年、2006年三次抗击历史特大洪涝灾害的胜利,到2008年全县建成比较完备的防洪防旱体系,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中有升,农村大局保持稳定。同时,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培植鱼、虾、蟹、生猪、家禽、蔬菜、荷藕等主导产品,构建水产、畜禽、果蔬三条龙形产业链,形成沿荡特水、沿岗特经、内圩畜禽三大特色产业带,农业内部结构从单纯偏重粮食生产逐步转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2000年,全县实现粮食总产50万吨,棉花总产4692吨,油料总产1.13万吨,蚕茧总产582吨,水产品总产6.17万吨,肉类总产量3.57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8.94亿元,其中林牧副渔产值16.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6%;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虾蟹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6个,“鸭圣”牌樱桃谷鸭、“九龙口”牌河蟹和“湖垛”牌青虾等获得江苏省无公害产品称号。2008年,全县实现林牧副渔产值33.9亿元,比2000年增长109.5%。种植业、养殖业品种也向科技含量高、质量高、价格高的方向发展。“九龙口”牌河蟹、“鸽河”牌荷藕等4个农产品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农业产业化取得突破。2008年,全县涌现出草堰口农友食用菌、上冈设施蔬菜等一批特色农业园区,蒋营现代园艺、悦达现代农业、大溪河现代渔业等3个农业园区建成盐城市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六)
1986年以来,特别是从90年代起,服务业在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各级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提高。1992年11月,成立建湖县第三产业领导小组,确定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分工领导为成员。1998年,成立县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5月,成立县服务业发展局,同时将县旅游局、县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入该局,专门负责全县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推进工作。改革的深入、群众需求的增长和组织推进力度的加大,境内服务业发展步伐加速,服务门类增加。1990年前,服务门类主要是商品零售业、批发业、餐饮旅馆业、理发沐浴业、日用品维修业、邮电业、金融业等传统服务业。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服务业受体制束缚,优势渐失,境内民营、个体服务业快速崛起,物流中心、连锁大卖场、大超市、名牌连锁店、专业大市场、中介组织、担保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电子网络中心、调剂行、典当行、休闲会所、娱乐中心和星级饭店等新兴服务行业大量涌现。至2008年,江苏里下河物流中心和上冈通榆河港口物流中心建成盐城市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门类增加的同时,服务业发展总量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扩大。1997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4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5.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91%,三次产业比首次由二、一、三变为二、三、一。200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45亿元,从业人员由1990年的2万多人增加到2008年的12万多人。2008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78%,服务业地税入库税金占据全县地税入库总量的半壁江山,服务业形成了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市场为纽带、以新兴行业为补充,门类齐全、活力迸发的态势,成为建湖经济加快发展的新亮点。
(七)
80年代末,境内萌生民营经济,并伴随改革的深入发展壮大。开始,由乡镇企业为主体,在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中,以个人小额独资和联户等形式,从事个体机械、服装外贸和食品加工等经营;接着是国有和集体企业通过“公退民进”、“公转民营”转制成民营企业;再后来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引进投资者创办民营企业。1987年初,县委、县政府出台改革开放后首个推进民营经济的文件,即《关于发展户办联户办企业的10项规定》;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意见》;2001年和2004年,又先后发布《关于新办个体工商户业注册登记办法》和《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其中包括资金扶持、服务扶助、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和建立行业商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氛围和条件。着眼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载体,在加快“一区三园”建设的同时,陆续启动各镇民营工业园区建设,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民营经济出现跨越发展的形势。至2008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31446户,私营企业4905家,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106.77亿元,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年,全县拥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329家,占全县工业定报企业总数的99.68%,应税销售106.2亿元,入库税金6.09亿元,分别占全县定报工业企业应税销售、入库税金的99.7%、99.78%。全县民营定报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超百万元企业达到113家,超千万元企业16家,森达、克胜、东华、永林、日月、特达等进入盐城市民营企业50强。产业集聚度提高,出现近湖油田机械产业集聚区、颜单节能灯产业集聚区、庆丰纺织产业集聚区等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民营园区。2008年9月,中国民营经济活力调研组到建湖调研,给予高度评价。经中国民营经济活力峰会评定,第二届中国城市民营经济调研成果发布会授予建湖县 “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称号。
(八)
1986年以来,围绕塑创新时期建湖鲜明的文化标志,顺应时代发展,树立大文化理念,推进科教文卫体协调共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坚持科技兴县。全县各级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强科技宣传,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凝聚科技力量,加快技术进步;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创新。至1998年底,全县有67%的乡镇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1994~2006年,建湖先后三次跻身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
重视教育事业。20多年来,建湖县坚持把发展教育列为科教兴县的重要内容,并不断加大投入,减轻群众负担,促进教育事业发展。2006年秋学期起,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工作。2008年春学期起,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全县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高中教育齐头并进。2001和2002年,建湖和上冈两所高中分别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3年又先后被评为省四星级高中,1986~2008年,共向各类高校输送学生42157人,其中本科生22523人,升学率一直居于盐城市前列。建湖县职教中心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建湖县技工学校成为国家重点技校,为地方培育大批实用型人才,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加强卫生工作。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20多年来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迅猛。至2008年底,全县有医疗卫生单位32个,病床1565张,卫技人员2108人。县人民医院20多年中,引进为患者服务的重点医疗项目达100多项,其中多项领先同级医院,5项填补盐城市空白。2006~2007年,该院投入近亿元,兴建了17层病房综合楼,医疗条件和环境在苏北居先。县中医院经过20多年的打拼,将医院创建成坚持中医特色、中西医学融会贯通的苏北首家二级甲等医院。全县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疾病预防能力增强,总发病率下降。1996年,以县为单位提前3年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2008年,综合卫生工作列全市同行第一。
发展体育运动。1986~2008年间,建湖县始终把发展体育运动摆在重要位置,并取得骄人成果。全县共有24人、3支足球队参加全国比赛,获奖牌25枚,其中金牌11枚;有100多人受省以上体育主管部门表彰;向国家队和国家青少年队输送运动员8人,培养运动健将2人、国家一级运动员8人。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建湖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增加广电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广电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投入近4000万元新建12层广电大楼,2005年县内广播人口覆盖率100%,全县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促进文化繁荣。围绕建设文化强县,立足县情,传承优势,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建湖是淮剧的故乡。政府从舆论、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县淮剧团坚持每年推出1~2台新创剧目并常年演出,送戏下乡,年演出300场次以上。1986年起,5次参加江苏省淮剧节均获大奖。1998和2004年,建湖先后被省命名为“民间淮剧艺术之乡”和“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境内十八团是杂技的发祥地。20多年来,杂技团先后编排200多个节目奉献社会。90年代起,杂技团受江苏省和文化部委托先后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并多次参加全国杂技大赛,获“银狮奖”和“铜狮奖”,享誉国内外。2008年,建湖杂技和淮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注重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989年恢复乔冠华故居,1998年修缮唐代朦胧宝塔,2002年新建陆秀夫纪念馆。在弘扬传统特色文化的同时,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线,建立县、镇(乡)、村、组四级文化网络和各类专业文化协会,加快发展文学、艺术、戏剧、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各类专业文化事业,全县涌现出在省、市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与作品,以及一批有建树的书法名人,并多次在省和全国大赛中获奖。1992年,省政府授予建湖县“群众文化先进县”称号,1994年,建湖首批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殊荣,2003年和2004年,省政府和文化部组织先进文化县复查验收,建湖县再次获得“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2008年,建湖县荣获“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称号。
(九)
1986~2008年,历届建湖县委、县政府恪守执政为民,高度关注社会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1995年制定《建湖县小康社会建设规划》,2006年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并以小康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引领全县人民加快改革发展进程,同时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多年来,围绕强县富民,全县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群众富裕程度明显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9元,年均递增15.29%;农民人均纯收入6835元,年均递增12.38%。全县人均储蓄11571元,比1986年增长7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4亿元,比1986年增长22.8倍。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5.12平方米和35.66平方米。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6.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9.7万户,小灵通用户9.8万户,宽带网用户2.62万户。小康社会18个大项25个子项中有13项达目标值、5项达时序,实现程度达90.37%。
立足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污染整治。90年代起,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增加环境建设投入,加强污染治理。进入“十一五”后,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除兴建2爿污水处理厂外,全面关停小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净化群众饮水。在扩大县城自来水供应能力的同时,开展农村自来水推广工作,至2008年,全县自来水普及率100%。大搞城乡绿化。在多年植树造林基础上,2008年起,启动“绿色建湖”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推进。是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4%。抓整治,促建设,全县环境状况大为改善,2007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做好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1986年以来,围绕优扶安置、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和婚姻管理等重点,抓好民政工作,致力解决社会问题,调解群众矛盾,促进社会民主、公正、和谐,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生活权利,为全县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2007年,建湖连年获得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
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20多年来,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坚持“重宣传、强基础、攻难点、求实效”的工作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把这件维系民生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制定奖励与保障政策,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倡导晚婚晚育,鼓励少生优生,提升人口质量,在全国率先开设县级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网站,强化生育管理,全县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7年,建湖县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以搞好就业和保险等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997年,成立建湖县再就业服务中心,至2008年,累计在县内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25109人,就近和向县外输出农村劳动力213294人。社会劳动保险从开始的养老保险逐步增加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多种险种。至2008年底,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69868人,参加医疗保险167000人,享受公费医疗统筹报销1435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9798人。农村于2005年6月启动新型合作医疗,率先在苏北实现城乡惠民医疗全覆盖,至2008年底,共向“参合”患者结报补偿医疗费用9618.25万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得以缓解。全县还设有敬老院18所,收养孤寡老人2816人,已形成“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助、住有所居”的和谐安定局面。
(十)
1986年以来,建湖县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以党建和民主法制建设为重点,统筹抓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党建工作主要围绕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展开。立足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组织建设。1990~2000年初,先后开展了后进村和经济薄弱村整顿、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和探索新经济组织中基层党组织设置等工作,其经验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并推广。2000年5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森达集团党建工作,县委召开“以江总书记视察为动力,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党建上水平”动员大会,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措施。至2003年,共配备“双强型”(带头致富创业能力强、带民致富创业能力强)村书记223名、“双强型”村干部563名。围绕巩固和发展党建成果,强化党员教育管理。1986~1999年,先后开展“共产党员要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主题大讨论、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和“状元户、冒尖户、示范户”评比等活动,探索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党员素质。着眼永葆党员先进性,2000年开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2001年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2005~2006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2007~2008年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新建湖”主题教育和“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活动,引导党员在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显著提高,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普遍增强,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强有力的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民主法制建设主要围绕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依法治县等工作展开。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工作。1986年以来,县人大按照法律规定,正常履行职责,充分行使权力;县政协依法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实施机构改革。1996~2008年间,县、镇两级党政机关共进行3次较大改革,县级机关党政机构由59个精简为37个,15个镇分别设置6个办公室;县、镇两级机关行政编制由1575人减少到1221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2002年起,成立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机关作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2007年和2008年,出台《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几项规定》等文件,采取评议、暗访、查处、通报、曝光等措施,推进作风转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005年,成立县行政服务中心,汇聚46个部门339项行政审批事项入驻“中心”集中审批。2008年,通过清理压减,确定保留289项。“中心”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99739件,减少环节,改善服务,办事效能大大提高。加强法制建设。1986年起,持续开展“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和“五五”普法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法制意识和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开展“严打”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查处和预防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职务犯罪,遏制腐败现象。开展平安建湖、平安社区和平安单位创建活动,群众治安满意度提高。2004年起,建湖连续5年被评为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
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全县上下共建精神文明。80年代起,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 “三户一村”创评活动。90年代,出台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和“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敬业奉献,负重争先”的建湖精神,全县掀起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热潮。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建湖先后夺得盐城市“新风杯”竞赛金杯和银杯。1997年起,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和“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当(文明人)、树(建湖新形象)”以及“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涌现出森达集团、上冈交巡警中队等全国典型。1998年和2005年,分别通过盐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验收。2006年起,开展新一轮文明城市创评活动,2008年再次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复查,同时获“全国文明县城”殊荣。
回首以往,建湖人为自己取得的业绩而自豪。放眼未来,更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站在新的起点上,80万水乡儿女决心在中共建湖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加坚韧不拔的毅力,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 ,产业培植再上新水平,城乡统筹再争新突破,改善民生再出新成果,文明创建再塑新形象,科学发展再创新业绩,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生活小康、社会文明的新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