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编纂的时间与效率

 

我们的编纂工作是相当紧张的,如果从时间上说那就更加紧张。

《建湖县志(1986~2008)》的启动工作是比较早的,但到2008年下半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初稿,这样看来时间也不能说是不长。而从2008年下半年起,县委、县政府要求在第二年的101日也就是国庆节前必须出版,而且既要把下限延伸至2008年底,还要保证质量。这样来看这个时间又是异常紧张的了。难怪没有人会相信这个任务的如期完成。许多领导与专家在全力支持我们的时候,都会这样说:“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来支持你们,帮你们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样来看,时间又是一个可变的函数。经历了这样一年的实践,特别是从20093月至8月这段的实践,虽说我还是觉得如果时间再长一点那该多好啊,在拿到市志办最后的验收批复后,我仍在幻想再给我两个月的时间就好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其实从绝对量上说只有15天的时间。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函数,有时就是一个刚性的不可压缩的载体,但决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它又是可变的。我们最最紧张最最紧缺的就是时间,但最后我们还是靠领导的重视、专家的支持、出版社编审的配合拉长了时间,凭精兵强将、组合外力赚得了时间,用自己的夜以继日、拼搏奋斗赢得了时间,用科学运作、统筹安排、套搭推进换得了时间。我们曾经这样算过时间账,编纂组的几位老同志深有感触,2007年、2008年这两年他们主要的精力与时间是花在了与供稿单位的沟通上。下发要求还好些,当然这只是说好些,就是我们这次下发任务时,也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困难。有一次电话联系一个单位请他们把修改材料拿回去,那边接电话的是位女同志,态度很好,说这个人不在我给你们找,那个人也不在,我再给你们找。后来我们的同志说,那你不能来一下吗?她说:“我不敢去,一听说是拿材料,我小腿肚已经发抖了。”所以下发要求也只是好一些,过去几位老同志有许多都是凭着老面子才能把任务下达到位。那收材料的难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催要、催讨、催哄,怎么说都行,被催的可就是说他们在催逼,有少部分单位的负责供稿的同志或是太忙或是实在能力不够,随你怎么催怎么逼,反正是没有,你能拿我咋办?没招的。有好多就只好从那里费尽力气地要一点资料回来。你想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吗?那2009年材料可以用征集两个字而非催逼了。增补2005~2008年的资料,并将原来的体系调整为下限至2008年,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两个月基本到位;征求意见稿下发后,各单位要召集好几个座谈会,要根据编纂组的要求增补大量的内容,最后20天全部到位;评审稿校核各单位10天时间全部完成,验收稿校核各单位一个星期全部完成,而这些如果在时间上迁就部门的话,各个单位本身工作就多,再加上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压力这么大,任务可想而知,拖你一两个月那有什么好说的?三次一拖又是什么概念?这样来看,时间还在于用来干什么,还在于让各供稿单位和编纂组的同志干什么,还在于时间与任务是否在你的控制之中。不然,就是多个半年一年,一不小心就溜掉了。要我说最宝贵的时间在验收稿通过之后到付印之前,此前的时间被以各种理由无谓浪费的比例一定会大大高于这个时期。

工作的套搭进行很重要,也就是华罗庚先生早就讲的统筹安排。我们编纂组的同志3月份集中办公后就一直目标明确、阶段任务明确地在高速高效地运转。其间,征求意见稿、修改稿一稿、二稿、三稿、评审稿、验收稿一点没有停歇,用过去打仗的术语来讲,就是几大战役连续打,一直没有休整。我们阶段性要求是很明确的,但又不受其束缚,也就是时间节点是不得错失的,在这个节点面前,质量要服从时间;但是质量方面的要求,不因为过了时间节点就放弃,从前稿脱手就转入下一稿的增补调整工作,不要等各单位的意见上来,也不要等专家和领导的要求下来,而是一刻不停地把我们的工作做起来。大家都清楚下一步将要干什么,我想这是很重要的,各卷各部分负责的同志不是只知道盲目地编纂,而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如期完成精品县志。这样,没有人会求取过程中的停歇,也没有人会在乎编纂中的紧张与忙碌,目标,我的目标,是否近期完成了?这是大家共同的担心与努力。关于时间的方面的幻想那有很多,下面各位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打死个时间!”是我们编纂组里最雷人之语,也是最能得到共鸣之语。时间,时间,时间!这是一道道金刚箍套在大家头上,但这期间的紧箍咒却是各人自己在念的。

县委、县政府真正列上位置是头等重要的。没有这一条,精兵强将抽不来,来了也无法安心编纂;没有这一条,资料征集、单位征求意见、部门校核都会有时间的保证;没有这一条,很多单位的主要领导也不会认真审阅,这样源头质量就无法保证。一句话,没有这一条,时间赚不来。专家尽心竭力地支持与指导是头等重要的。没有这一条,凭着自己的摸索不知要走多少弯路,但我们从篇目设置、征求意见稿到评审稿、验收稿,每一过程市志办领导与专家都是全程具体参与,不然,你就是有时间,也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应,也不能形成对质量的保证与提升。出版社的配合也相当重要,很少有出版社的编审会帮你从征求意见稿一直看到验收稿,还不时给予具体要求,时间就是这样有了。其实看了上面的内容,这样的结论就不是一种枯燥的叙述,也不是一种肤浅的客套话。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