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应与志书接轨
年鉴的编纂给志书的编修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资料上的权威性仅次于第一手资料。《建湖年鉴》、《建湖统计年鉴》这两种年鉴为我们续志编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建湖年鉴》1999年创办,至2008年出版了10本,反映的是前一年全县政治、经济、基础设施、文化、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建湖统计年鉴》出版较早,涵盖了这23年。当然这次编纂续志时,两本年鉴都还没有正式出版,一直到7月下旬《建湖统计年鉴(2009)》才拿到手,而《建湖年鉴(2009)》这时才拿到送审稿。在编纂过程中,1998~2008年的史实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建湖年鉴》,而全书的数据则都依据《建湖统计年鉴》。志文里的各个方面也好,大事记也好,包括图照都给编纂工作以很大的方便。我们要求各卷负责的同志自己的那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地与《建湖年鉴》相比较,发现各单位所供的稿件与之不一致的地方,当然也不是迳直改掉,而是要求供稿单位也进行比较,并作出选择与答复。
但是从实践来看,年鉴的编纂上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总结与思考:
先说《建湖年鉴》:
一、纲目上不衔接,当然全部衔接是不可能的,但主要的类别应该相近,而且这种相同应尽尽可能同到节与目;
二、年鉴编纂重大事件专项记录、连续记录不够,这样在编志时设目便易于遗漏,记载也难以完整;再一个记录不详,无具体内容无典型无细节。比如,县委常委会光有召开的次数,而没有记载具体内容与重大决策;体育比赛只说得了几个第几,而没有具体的内容;再比如,立传人物标准不够明确,编纂县志时许多人物还要从头搜集。
三、图照筛选缺乏标准,特别是一些重大活动的照片失收;
四、年鉴审定不严,本身的错误太多,是一个经常出错的权威。
再说《建湖统计年鉴》:
主要的问题在于报表的体系过于庞杂,概述又过于简略,特别是对一些节点性的数据分析不够到位。这样统计部门的技术性业务性过强,限制了它应有的使用价值。
当然,年鉴是年鉴,志书是志书,有些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但是我想年鉴应该是志书编纂中最权威的依据,这样就有必要主动与志书相衔接。如果这些问题能引起重视,在今后两种年鉴的编纂过程中加以调整,那对后来的编志者还真的是莫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