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国学经典 >  > 正文

闲读《论语》(老笨)

发布日期:2013/2/21 16:19:00  阅读:2678  【字体:
 

 

《论语》是最耐看的,总有一股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滋味。但不宜抱着正襟危坐的态度去钻牛角尖,似乎以一种闲适的心情去品读咀嚼更为愉悦和享受。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言:“我们看《论语》,深入了,很有趣味,像看小说一样,不必用那么严肃的态度去看。”

 

    我想,除了我们不是专业训诂以外,至少还有两点大可不必诚惶诚恐:一则《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的经典古文,乍一看,像是法律条文,一条一条的,好像连不起来。非常方便闲暇的时候浏览泛读一两条,细细玩味,待到“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时,终会觉得它的微言大义博大精深。二则原先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论语》的样子是后人训诂注疏的,且版本繁多,译文各异。

 

    虽然,古往今来,《论语》被人们奉若圭臬,列四书之首,孔子被儒家尊奉为“至圣先师”,但孔子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不妨以孟子“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态度去读一读《论语》,还孔子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实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日:“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式,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大概意思是:孔子来到郑国,与弟子走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个人站在外城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部类似子产,而从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狈得像丧家之狗”。子贡把原话告诉孔子,孔子高兴地笑道:“说到形状,那是无关紧要的。要说是像丧家狗,正是这样呀!正是这样呀!”

 

    瞧,孔子多么幽默,一点没有道德岸然、不苟言笑的“师道尊严”。

 

    以一种放松的心情,来聆听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传道授业解惑”,使我们阅读《论语》充满兴趣盎然的向往。其实,《论语》里的每句话,可谓千锤百炼,炉火纯青,一点也不枯躁乏味,几乎都有令人茅塞顿开的故事。当我们带着欣赏故事的期待来学习《论语》,真的别有一番“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的情趣和欣然。

 

    “子贡问政”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项,剩下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在孔子眼里,取信于民是多么的重要。

 

    《论语》提出“中庸”一词是在《雍也》第六篇,仅此一次:“中庸为之道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初读《论语》时,总觉得孔子对中庸问题的论述不像对仁、对礼、对君子那样顺理成章一气呵成,似有空中楼阁之感。仔细研读琢磨一番,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紧贴这段话的前面,讲了一个“南子”的故事。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美貌倾国,深得宠幸,但名声不好,还干预朝政。孔子到了卫国,南子想见见孔子。孔子先是婉言谢辞。南子执意想见,出于礼节,孔子不得已拜见了南子。《史记》上也记载了这件事:“夫人在稀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谬然”。孔子见了南子出来说:“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学生中脾气最大的子路非常生气,以为老师在南子那里干了见不得人的事情,逼得孔子当面赌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如果把这两节联系起来看和思,就连成一气了。仿佛孔子在说,子路啊,你不要相信人家的胡说八道,要辩别真假呀。“谣言止于智者”,聪明的人,一听就知道是无中生有。现在人们对事情的批评不注意多方面的人情世故,缺乏不偏不倚的“中行”道德。由此孔子感叹道:“民鲜久矣”。人们已很少用中和之道来做人做事了。

 

    这样一来,《论语》内在的逻辑魅力就昭然若揭了。随着阅读的深入,还会有惊喜的收获。或许人们要这样发问:“中庸”理论是孔子创立的,其自身做得如何呢?通观全篇,传颂着一个个身体力行的生动故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祥。这是孔子待人的中庸。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这是孔子对物的中庸。

 

    “季子文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子文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够了。这是孔子做事的中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这是孔子评价人物的中庸。

 

    “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孔子对鬼神的中庸。

 

    “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和睦而不随意附和。这是孔子交友的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这是孔子为政之道的中庸。

 

    这样看《论语》,我们就触摸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而故事里蕴含着令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旷世哲理。

 

    所以,我以为,《论语》虽然不像《孟子》那样气势磅礴,侃侃而谈,不像《庄子》那样雄奇壮美,洋洋洒洒,却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处处有金,比比皆宝。这就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而这些大智慧犹如山花烂漫一般绽放在寥寥数语的“吾道一以贯之”里,日久弥新地散发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的立身处事的不朽光芒。

 

    当我们工作之余,闲暇之时,完全没有什么功利驱使,静下心来,翻开《论语》,像看小说看故事一样,看上几节,那怕瞅上几眼,扪心自问思考一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追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精神、“为仁由己,而由人乎”的自律情操、“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广阔胸襟、“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态度以及“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笃真信念,面对物欲的喧嚣和精神的浮躁,难道心灵不会受到洗礼而有所升华吗?

 

 转自《建湖日报》2012108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图片文章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