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国学经典 >  > 正文

咏史千绝之咏周朝

发布日期:2011/10/18 11:59:09  阅读:2269  【字体:
 

     咏古公亶父

太王不恃天命承,肯为君权伤民身?

岐山高峻仁为径,渭水千古听颂声。

    【注】周始祖名弃,是尧舜时代的农官,因有大功而封于邰地,号后稷,居于豳地,传到古公亶父时,国人都很拥戴他。西戎攻之,欲得财物,但给了他以后仍然进攻,还想要土地与百姓。国人都要求古公与西戎一战。可是古公说: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于是带着自己一家迁至岐山,豳地百姓扶老携幼,尽归岐山,古公又改变西戎习俗,周朝始兴,百姓为歌颂扬。《诗经》。到文王武王灭殷以后追尊古公为太王。古公作为国君能认识到自己是百姓所立,这和那些以天子自居的君主本身就有了天壤之别,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国君只应该使百姓得利,而不能祸害百姓,可谓千古圣君。圣君之圣实际还在于能克制私欲,真正为民计为苍生计,后世君王如此有几人啊?无怪乎争战连绵,杀民无数,却忍心残民伤众而无惭无悔,斯民不幸,古公只有一人啊。

 

咏文王演《易》

文王演《易》实谋殷,六十四卦结八邻。

虞芮狱平诸侯会,羑里梆声催天明。

【注】古公亶父传位于少子季历,季历传位给姬昌,是为西伯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崇国国君崇侯虎向帝纣告密,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就把西伯囚于羑里,西伯的臣属闳夭他们通过纣的嬖臣费仲献上宝马美女,纣王大悦,放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矢斧钺,使西伯可以行使征伐大权,并说: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被赦后又献上洛西之地,请纣废止了炮格之刑。诸侯们都来请西伯协调关系,虞芮之争就是一个有名的故事,两地的君主有狱不能平息,便来见西伯,进入周的地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二人皆惭,说: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俱让而去。诸侯都说西伯盖受命之君,再后来西伯依仗纣王的授权不断征讨,为周武王最终灭殷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西伯被囚羑里时把当时占卜之书《易》从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对文王演易说法众多,在我看来实在暗藏着西伯和服各路诸侯,最终讨灭殷纣的战略战术。

 

咏武王伐纣

白鱼入舟火乌鸣,德聚八百会盟津。

木雕文王威赫赫,义旗所向披靡行。

【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九年举行伐纣演习,为文王木主,自称太子发,声言奉文王之命行伐纣之举,八百诸侯不期而至会于盟津。武王渡河时,有白鱼入舟中,渡河后又有火团自上而下化而为乌,这些都预兆伐纣立周必将大功告成,诸侯们都劝武王趁机伐纣,但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又过了两年,纣王昏乱暴虐更加变本加厉,殷人日不聊生,诸侯忍无可忍,这时武王才再会诸侯于盟津,与诸侯立下灭纣誓言。牧野大战,纣王发兵七十万,但皆无战之心,倒戈以迎武王。实在那些预兆最多不过是武王借题发挥,以聚人心、激励斗志的途径,关键还在于文王武王高举的是正义救民的大旗,才有这样的无穷威力啊。

 

    ■咏管蔡叛周

纵马南山舞翩跹,牛卧桃林艳阳天。

转瞬榻畔兵戈起,民生哪敌政客鞭!

【注】武王灭殷平定天下后,分封事毕,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墟;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然而不到两年武王病逝,少年太子姬诵继位,即成王。成王年少,周初定天下,其叔周公旦恐诸侯叛周,乃摄政当权。成王的另外两个叔叔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旦图谋篡位,便与武庚共同作乱,周公旦奉成王命令,三年始再定大局,又过了四五年,周公旦返政成王,北面即群臣之位。想来这三年之中又有多少百姓命丧战场,又有多少家产毁于战火。元人张养浩有一支曲子《潼关怀古》,可谓言尽百姓之痛苦与无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咏厉王弭谤

言为心声安可防?弭谤有术自溃亡。

不若广开言路阔,纵论短长有何伤?

【注】周厉王暴虐狂傲,百姓私下里议论批评他。朝臣召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厉王不改过自新,反而搞起特务统治,有谁说他坏话就杀谁的头,搞得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大喜,告诉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他没想到百姓虽然是不敢言,但还是敢怒而这种愤怒只会随着压迫控制的加重而加重,也就是召公告诫他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可是以为弭谤有术的周厉王哪里听得进去,依然我行我素,终于不到三年,民众起义,厉王逃离国都。周朝便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汲冢纪年》则说当时有个诸侯叫共伯和代周行政,直到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在逃亡地,诸侯们迎奉厉王太子姬静即位。周厉王的教训可能也太难吸收,召公的话或许也太让君主们为难,他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千方百计不让臣民提意见,更不用说发牢骚泄不满了,但事实上最终都与周厉王一样的下场。顺便提一下,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明确纪年的开始,那一年是公元前841年,自此年起中国历史形成了完整的年表,这在世界各大文明是绝无仅有的。

 

咏宣王料民

弃本料民搜括灾,贪婪始作俑可哀。

帝王权欲家天下,掠尽百姓钱与财。

【注】宣王经厉王之难与共和行政,曾励精图治十多年,终于又能号令诸侯,只是他征伐外族,兵力与财力损耗极大。周是以农业为本以自耕农为本的国家,每年周王开春都要到王田行亲耕之礼,上行下效以重视农业与农人,宣王晚年不肯再搞这种活动,虢文公劝他说:夫人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人之繁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可是没有一点用处。另一方面又不停对外用兵,宣王三十九年被南方的姜戎打得大败,全军覆灭,自己也差点被活捉。为了补充兵力与财物,他想出料民之法,乍一听是统计人口,还为咱中国争了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好事啊。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料民是为了更多地搜括财物,其心实在可诛,而且这也为后来的历朝历代作了一个极坏的榜样。当时有人就告诫宣王不能这么干,认为加重农民的负担,会导致他们不愿出力拥护周王朝,但利欲熏心,利令智昏,哪个帝王听得进去?不久宣王死了,传位给他的儿子宫湦,西周王朝也就迎来了最末一个君主。幽王是残暴无道的昏君,但宣王废耕弃本,搜括民财,搞得水无所演,民乏财用,也是罪无可逭的。

 

咏骊山烽火

烽火一举妃子笑,敌寇来时何处逃?

莫怨红颜与山崩,周而复始谁知道?

    【注】周幽王即位第二年,西周京城镐京和泾、渭、洛三川发生特大地震,三川竭,岐山崩,当时任周柱下史的老子预言:周将亡矣。古人一方面是认为天人感应,但另一方面也是借机劝谏统治者改善政治状况。可是幽王外欺诸侯,内用佞臣,特别是宠幸妃子褒姒,哪里顾得什么修政安民。为了让褒姒开心,幽王竟然点燃号令诸侯勤王救驾的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不过一而再地如此,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终于当他和申姓的又一位老国丈或是小国舅闹翻后,这家伙伙同缯国还有犬戎国大举进攻幽王,此时烽火燃得再旺再久,哪里有一个诸侯救兵?这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虏走褒姒,搜括钱财,立了申侯的外孙宜臼为王,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至于老子所说褒姒乃夏之神龙口水的化身,专为灭周而来,说得煞有介事,其实哪有这等事情。后来总有不少史学家把王朝更替的原因归咎于红颜祸水,殷有妲己,周有褒姒,吴有西施,楚有郑袖,直到明末清初的陈圆圆,这实在是浅薄之至,也是为这些劣质品的君主遮羞无术之至!真是一朝一朝又一朝,一代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有多少君王明白这里的规律,有多少君王不愿意明白其中的规律啊。

 

咏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下骊山,洛邑荷花几时鲜?

从此春秋无义战,千征百姓生子惭!

【注】幽王被杀,镐京残破,为了躲避戎狄入侵,平王即位不久就东迁至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开始了东周王朝的统治。但此时周室衰微,政由方伯,也就是诸侯中最强者说了算,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下好了,诸侯之间的征战日益频繁与残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时代从此开始。有人做过统计,仅春秋时期短短的大约250年,见于史书战争就超过千次,这些战争哪一个不是为了诸侯自己的利益而杀民无数?那时的百姓真可谓生不如死,养下儿女都感觉对不起孩子,让他们来到这个战乱的时代!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得最为明确:春秋无义战。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图片文章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