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建湖杂技 > 正文

《建湖杂技》之第六章建湖杂技的艺术特色(建湖文史资料专辑,编者:金之愚 李世安 金学桂)

发布日期:2011/10/17 16:59:59  阅读:3769  【字体:
 
 
 
第一节   建湖杂技是南派杂技的代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风民俗、艺术传统差异很大,人们的生存状态也有所不同,因此杂技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步形成了四大流派,即北派、南派、海派和军旅派,它们有着各自的风格与特色。
 
    北派杂技产生于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以河北省的吴桥为其发祥地。北派杂技风格质朴而不事张扬,但极富阳刚之美,在自得其乐的调侃和“快”、“脆”的技巧展示中,充分表现出北方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海派杂技源自上海,它倚着吴越文化的大背景,又受了大洋彼岸吹来的西方之风的影响,逐步走出了一条以马圈型马戏艺术为主的路子,演出节目多属大、中型节目,尤其是马戏、驯兽、大型魔术和高空技巧类节目,排场大,气势宏,具有锐意创新、动人心魄的特点。
 
    军旅派杂技是我国部队所属杂技团形成的独特一派。演员们既是艺术家,又是军人,既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更常年地深入到军营、哨所去演出。他们的表演具有鲜明的军旅风格,动作整齐划一,身姿雄健威武,处处表现了人民子弟兵的神韵与风采,显著有别于其它杂技流派。
 
    南派杂技的代表是建湖的“十八团”,还包括重庆、武汉、广州等杂技艺术团体。建湖“十八团”是我国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它地处江淮平原,是汉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汇点。在北国“千里水封,万里雪飘”的壮观中,平添了几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妩媚。源自“十八团”的建湖杂技,既有吴越文化的轻歌曼舞,又有汉楚文化的雄风大度,既不乏阳刚之气,又兼有婉约之美,是南派杂技中独树一帜的奇葩。试看建湖杂技男演员表演的《顶杆》、《高车踢碗》,女演员表演的《柔术造型》、《转碟》等节目,其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投手一举足,都显得不火不愠,恰到好处,充分展示了江淮人婉约灵动的姿态和对艺术完美的追求。
 
    我们把建湖杂技划归南派,还因为它走的是一条与北派杂技不同的发展路子。北派杂技侧重于通过技艺显示实力;而南派侧重于通过技艺展示情趣,因此它更适合走“舞台杂技”之路。这就决定了它的表演以低空节目为主,少数高空节目也只由个人、而不是集体表演,同时,它对舞台的装置要求较高,重视灯光、音响与效果,着装也比较艳丽。
 
    建湖杂技作为南派杂技的代表,多年来对节目的编创与表演一直坚持“高、精、尖”与“稳、健、美”的六字要求。即节目要有“高超”的技巧,每个节目都要经过反复磨练成为“精品”,节目的质量要“出尖”;演员表演要“十拿九稳”,动作要“刚健利落”,舞台综合艺术要有“美些、更美些”的不懈追求。
 
第二节   建湖杂技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湖杂技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  在节目的类型上,建湖杂技以技巧型、柔韧型节目为主。这类节目最适合在舞台上演出,其内容也源于江淮人民的生活,只是经过了一番艺术的加工与提炼罢了。如《走索》、《串芦蓆》、《抛球》、《蹬技》、《手技》、《钻桶》、《耍花坛》等,无一不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而来。以《顶碗》与《滚杯》为例,《顶碗》起初只是对俏皮青年茶余饭后将碗顶在头上作耍的简单模仿,现在已从一人顶发展为双人顶,再发展为多人顶与多人叠罗汉顶;碗也从一只发展为一叠;不只是在头上顶,而是脚、手、口(通过器械)都能顶了。在《顶碗》的基础上,又新创了《滚杯》,除了将碗换成装了水的杯以外,又加进了柔术的因素,手、足、口同时顶着五叠杯子在小平台上翻身打滚地表演。这类节目因为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又需要高难的技巧,令人叹为观止,颇受观众欢迎,因此能久演不衰。至今,盐城市杂技团已拥有《对手顶碗》、《双层滚杯》、《咬花》、《扛翻梯》、《双蹬技》、《坛韵》、《晃板顶技》等技巧型、柔韧型杂技节目200多个。
 
    其次  在节目的表演上,讲究细腻柔美,力求把高、准、险的杂技动作揉进轻松快捷的表演之中,让观众从演员的表演上体味生活的情趣。例如《转碟》,原是简单的转盘子表演,经过不断创新,加进了转身、下腰、踢腿等优美的肢体语言和叠罗汉的惊险造型,便成了十分叫好的节目。《瓶技》原为简单的抛、接瓶子,现在注入了争瓶、换瓶等生活情节,变得诙谐生动、可近可亲。又如《空中飞人》和《走钢丝》,动作惊险高难,动人心魄,现在在高空动作中增加了敦煌飞天的优美造型,使人耳目一新,于紧张的同时又观赏到了南派杂技的柔和之美。再如《咬花》这类节目,全国各地杂技团都能表演,只是北派以刚劲有力见长,而盐城市杂技团则充分发挥了南派细腻柔美的独特风格,由舞蹈教练与造型师根据演员腰软肢柔的特长,设计优美的身段,安排精美的造型,演员在轻歌曼舞中分别就位,最后分为四层咬花定格,展现优美的肢体功夫。根据这一特色精心编排的十二人集体柔技节目《春江花月》,荣获1995年全国第四届杂技大赛银狮奖,是典型的南派杂技艺术的代表之作。
 
    第三,在综合艺术上,注重音、舞、光、技的完美结合,努力打造高、新、美的艺术境界。杂技艺术发展到今天,原生态的硬功、气功和各种肢体技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观赏需求。盐城市杂技团在向广州、上海、武汉等兄弟团体学习、不断创新节目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服装、道具的设计与运用,注意把音、舞、光、技巧妙结合起来,以提高杂技节目的艺术性、观赏性。例如《车技》,过去只有独轮、双轮、高车等单项表演,盐城市杂技团按照“构思奇、服装靓、姿态美、声光变、技巧高”的原则,重新对《车技》作了精心设计与编排,在充分发挥道具—小齿轮单车性能的基础上,创作了《孔雀开屏》这一崭新节目。表演时,十多个女演员身着盛装、头戴雀翎,逐一攀上一部飞速绕圈行驶的单车,而后在伴奏音乐的高潮声中,同时张开手臂,腋下的彩袖迎风飘逸,恰如一只开屏的孔雀,徜徉在不断变幻的舞台灯光之中。此类节目,由于有了声与光的配合、服装与道具的增彩,使杂技与舞蹈浑然一体的表演更显得靓丽多姿,带给观众极高的艺术享受,因而获得观众与行家的一致好评。
 
第三节   建湖杂技的分类
 
    建湖杂技节目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大致可分10类。
 
    形体类  此类节目集体操、武术、舞蹈、柔术为一体,成熟而完美,如《多层咬花》、《软功》等。
 
    平衡类  此类节目是演员依靠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极不稳定的条件下保持身体的平衡,从而完成其它高难动作,如《软、硬钢丝》、《车技》、《芭蕾顶技》、《滚杯》等。
 
    杂耍类  这是建湖“十八团”保留最久远的节目,演员利用小型道具,通过抛、接、交叉、旋转等动作进行表演,如《溜草帽》、《抖空竹》、《踢碗》、《耍花坛》、《蹬技》、《地圈》、《转碟》等。
 
    高空类  演员在高空表演高、难、奇、险动作,如《空中飞人》、《绸吊》、《飞天》、《叠椅子》、《高车踢碗》、《高台定车》等。
 
    滑稽类  这是建湖杂技学习海派杂技的产物,演员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表演具有一定难度的技巧动作,如《绳技》、《钻圈》、《抢椅子》、《打扑克》等。
 
    仿声类  俗称“口技”,演员用口、舌、唇或借助道具发出声音,模拟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及动物尤其是各种鸟雀的鸣叫声,如《开国大典》(人声、礼炮声、鼓乐声)、《军营的早晨》(军号声、鸟鸣声、操练声)、《参观饲养场》(各种家禽、家畜的叫声)等。
 
    魔术类  俗称“戏法”,演员利用特制的道具,通过藏、匿、夹、带、闪、晃、遮、挡等娴熟的手法,无中变有,有能变无,变幻莫测,出人意料。盐城市杂技团已故魔术大师石仲化先生从艺60多年,在魔术界享有盛名。他留给盐城市杂技团的魔术节目有《流水杯》、《万花筒》、《摸蛋》、《变鸽》、《火焰》、《剪带》、《炒米》、《分身》、《腰斩》、《炮打真人》等。
 
    气功类  这也是建湖“十八团”的传统项目,有《硬气功》、《刀枪不入》、《汽车过人》、《手劈砖块》、《石块砸头》、《手指钻砖》等。
 
    马术类  建湖“十八团”传统项目,演员在奔跑的马背上表演各种动作,如倒立、翻觔斗、捡手帕等。此类节目由于舞台条件的限制,盐城市杂技团已不再演出,但在建湖民间杂技中还时有出现;从建湖走出去的杂技演员中,从事马术表演的也大有人在。
 
    乔妆类  演员装扮成动物(大多是狮子),通过夸张、变形、简化的手法,模仿其形态、动作甚至表情,如《九狮舞》、《狮子盘球》等。此类节目亦可在露天广场进行,而且多数在喜庆的节日与观众见面,颇受人们的喜爱。
 
第四节   建湖杂技的道具
 
    杂技艺术产生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之中,因而杂技演出所用的道具起初也是取之于民间。建湖杂技的道具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生产劳动工具,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刀、叉、杆、绳、棍、锹、网、桶、扁担等。这类工具在劳动的人群中信手可取,临时充作杂技表演的道具,可谓便捷之至。后来经过加工美化,才脱离了它们的原生状态,成为专供演出的道具。
 
    第二类是日常生活用具,诸如桌椅凳梯、锅碗盆碟、缸坛瓶罐以及铁圈纸伞、跳板皮球、绸帕毛毯等等,无一不可用作杂技表演的道具。为了适应表演的需要,这类道具后来也都作了艺术化的处理,与实际的生活用具有所区别。
 
    第三类是节目专用道具,即单为某个节目专门制作的道具,如《转碟》用的转杆与碟、《咬花》用的花瓶与花、《滚杯》用的水杯、《蹬伞》用的花伞以及杂耍类节目用的帽子、皮球。至于魔术节目所用的道具,就更需精心设计和专门制作了。
 
    第四类是饰品,包括发间插戴的和胸前佩戴的多类饰品、点缀物等等。它们的大小、花色、款式,都从表演的需要和演员所扮的角色出发来设计与制作,在适用、耐用的基础上讲求鲜明与好看。
 
    建湖杂技所用道具的制作,标准很严,要求很高,如桌椅凳等道具,都分大、中、小型三种,各有不同的制作尺寸;梯子有高低之分,杆子有长短之别。用材则视节目需要而定,有木质的、竹质的、钢质的、橡胶的、塑料的、陶瓷的、玻璃的、棉布的、丝绸的、化纤的、玻璃钢的、橡胶纤维的等等。
 
第五节    建湖杂技对姐妹艺术形式的借鉴
 
    杂技艺术是一门观赏性极强的视觉艺术,除了扎实的功夫以外,它还要求演员具有较好的容貌、匀称的身材和强健的体魄。
 
    建湖杂技对其它姐妹艺术的借鉴是显而易见的。盐城市杂技团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各种姊妹艺术形式(尤其是其它舞台艺术)之长,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杂技这门视觉艺术逐步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首先是对戏曲艺术的借鉴。组织演员向戏曲演员学习手、眼、身、法、步。一投手一举足都合乎章法;一皱眉一莞尔均合乎时宜。在杂技表演中用得上的各种戏曲表演手法,诸如台步、圆场、亮相等,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其次是对舞蹈艺术的借鉴。向专业舞蹈演员学习各种优美的身段;还专门设了舞蹈课,由专职教师对演员进行舞蹈基本功的培训,排练柔美动人的舞蹈小品等等。尤其是大量吸收民族舞中的精华用之于杂技节目,以增强杂技艺术的表现力和观赏性。
 
    再有便是对书画艺术、音乐艺术、舞台装置艺术的借鉴,诸如彩云的设计、景片的绘制、音响的选择与控制等等。
 
    现以获得银狮奖的节目《春江花月》为例,简介一下盐城市杂技团是怎样借鉴姐妹艺术、为提高杂技艺术的质量服务的。《春江花月》是从《敦煌造型》这一柔术节目脱胎而来的新创杂技节目。原来的《敦煌造型》借助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通过多种舞姿的模仿,表现女性肢体的柔和之美,演出时虽也博得阵阵掌声,但艺术效果却始终不能尽如人意。在1995年重新打造这一节目时,将它改名为《春江花月》,重点放在改“静态”为“动态”上,用翩翩舞姿来衔接节目中一连串的杂技技巧动作,使整个节目不但有许多展示技巧的闪亮的“点”,而且有一条连接“点”与“点”的分明的“线”,通体圆润而流畅、舒展而多变,将女性的柔美表现到了极致。在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演员们也一改过去表情呆板的弊病,表演中始终面带微笑,眉目含情。加上音乐、灯光、舞台美术的密切配合,既突出了表演主体,又渲染了演出气氛,使观众既欣赏了演员的技巧,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对姊妹艺术的借鉴,大大提高了这一节目的含金量,增强了它的观赏性。《春江花月》能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广泛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