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建湖淮剧 > 正文

建湖淮剧团“一生三旦”的艺术特色(陶金寿)

发布日期:2016/12/15 16:58:56  阅读:14493  【字体:
 

 

建湖县淮剧团的“一生三旦”,在淮剧观众中享有一定美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说是有口皆碑,赞声不绝。“一生三旦”的成员是,一生:戴建民;三旦:秦玉莲、刘素华、王锦宜。他们都有精湛的艺术,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都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忱。笔者分别对他们的艺术特色略述几点拙见。

 

戴建民,1946年生于建湖,祖籍河北。国家二级演员,曾任建湖县淮剧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他塑造的那种多情、潇洒、诙谐、幽默的舞台人物形象与他的性格截然是两个不同的“脸谱”。

 

戴建民原习武功,后工小生兼演武生、须生、文丑,他的戏路很宽,虽是小生但文武兼顾。他演小生动作潇洒自然,身段手法无一不合规范。他的唱腔圆美甜润,醇厚柔和。从他演出的百余出戏中都可看出,他演唱的每个唱段都注意到控制旋律的变化,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随着剧情的变化他在唱腔上又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无论是哪出戏的哪段唱,他一开口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戴建民自走上舞台后,参加省市会演多次获奖,特别是他主演的“剃头匠与理发师”一剧在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中获得优秀表演艺术奖,确实很不容易。

 

秦玉莲,1948年出身于庆丰一个文化家庭,父亲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文化工作者,母亲是人民教师。她在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毕业后回县淮剧团做演员。

 

她嗓音响亮、高亢,响亮中见悠扬,高亢中含轻柔。越是高音区她的音色越是清纯甜美。她小巧娇美,体态玲珑,演花旦、小旦、武旦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她每个戏演的都很认真,从不马虎。她说,一个演员分配到一个角色,拿到剧本后首先要研究这个角色的戏,看看这个角色哪些地方有戏做,哪些地方可以有所发展,甚至还要想到什么地方该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她把剧情的发展把握得恰到好处。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参加过多次省市会演,多次获奖,其中“卖蟹”在省会演中获得优秀表演金奖,1983年在省举办的淮剧青年大奖赛上获三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单靠天赋没有勤奋的努力,也是很难实现的。

 

刘素华,1944年出生于梨园家庭,兴化人,19546月进建湖县淮剧团。自幼随父母跑码头,没机会读书,识字少。刘素华每接到剧本,一经讲解便心领神会,读台词、学曲调都有非凡的记忆。这也许是她后来在艺坛取得成就的因素之一。

 

刘素华的唱腔嗓音虽不高,但听了使人觉得柔中见刚,刚中带柔,既含蓄又昂扬,压抑中见奔放,凝重又轻快,字字珠玑,句句清楚,没有一字含糊。她演唱的清板、数板错落有致,不问唱多少句,最后还是音域平稳,音阶不乱,不走弦,不跑调,她的演唱可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她的表演也是锱铢必较,非常细致,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都不同于常人,她的表演技巧深刻细腻恰到好处。她曾经和戴建民演出过“三岔口”,这是一出武功戏,台上没有枪把子,没刀没戟徒手角斗,一招一式干净利落,一个翻身,一个亮相,台下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她在“蔡金莲告状”中滚钉板后一个劈岔连着几个乌龙绞柱,便是她功力的见证。

 

王锦宜,1947年出生,上冈镇人。1959年她被县淮剧文艺训练班选中,艺训班结束又进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深造毕业。

 

王锦宜开始学的是武功,武功基础打好后又学文戏。主攻正旦(青衣)、花旦,兼演武旦、老旦。几十年的时间,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不管古装、近代、现代的,在淮剧观众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唱、念、做、表是戏曲艺术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唱在戏曲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尤以青衣,吐词、咬字、行腔、用气,都要做到字正腔圆,演员不很好地琢磨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王锦宜在这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她嗓音宽厚宏润、朴实无华,没有嗲声嗲气,且又抒情流畅,细腻婉转,耐人寻味。

 

她的水袖功也是首屈一指,通过水袖的基本程式,抛、甩、拂、旋、收、放、折、舞,配合身段表情把人物的惊恐、激愤、喜忧、欢乐表演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转自《塘河试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